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琳 著
图书标签:
  • 商业银行
  • 资产负债管理
  • 开放市场
  • 金融市场
  • 风险管理
  • 利率风险
  • 流动性风险
  • 金融工程
  • 银行经营
  • 金融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318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3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进程;监管新规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职能;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商业银行外部定价;金融衍生工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基于风险收益大化的资产负债管理。

目录

第一章 资产负债管理进程
一、资产负债管理概述与进程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求

第二章 监管新规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要求
一、《巴塞尔协议Ⅲ》危机后的新监管框架
二、《巴塞尔协议Ⅲ》下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监管
三、引入杠杆率的资本监管新标准
四、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五、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职能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职能
二、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的计量与管理
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第四章 流动性管理
一、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进程及国际银行比较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四、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管理
五、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第五章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计量
三、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第六章 汇率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与汇率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计量
三、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

第七章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概念及用途
二、FTP体系的原理与框架
三、FTP体系的构建

第八章 商业银行外部定价
一、商业银行产品定价体系
二、商业银行存款定价
三、贷款业务定价
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

第九章 经济资本管理
一、经济资本产生的背景与概念
二、部分西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四、经济资本管理应用

第十章 金融衍生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一、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及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作用
二、金融衍生产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基于风险收益最大化的资产负债管理——RAROC
一、RAROC理论及其计量模式
二、RAROC方法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三、商业银行RAROC水平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银行业变革的深水区:流动性风险、资本约束与盈利之道 书籍简介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日趋复杂、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已与过往大相径庭。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正受到严峻挑战,而精细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则成为银行能否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并非探讨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而是聚焦于银行经营中最具挑战性的几个核心维度,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以及破局之道,旨在为银行业从业者、监管机构以及对现代金融体系运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刻的洞见与实操性的思考。 第一部分:流动性风险的迷局与突围 流动性,如同银行的血液,其充裕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本质与演变。我们不再讨论在开放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而是聚焦于“流动性本身的挑战”。 流动性风险的多重维度: 书籍将从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期限错配、市场可获得性、信心危机等多个角度,细致解析流动性风险的成因。我们将区分正常经营下的流动性波动与突发事件(如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流动性紧缩,并深入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如大型、区域性、互联网银行)在流动性风险暴露上的差异性。 传统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局限性: 传统的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 等监管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作用,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其静态的、基于假设的计量方式,能否真实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工具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应对极端市场压力时的局限性。 前沿的流动性风险计量与预警: 除了监管指标,银行需要更前瞻、更动态的工具来识别和管理流动性风险。本书将介绍一系列更为先进的计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的深度应用、市场信号与情绪指标的引入、行为金融学在流动性行为预测中的启示、以及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实时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构建稳健的流动性缓冲: 流动性缓冲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生命线。除了传统的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流动性应急预案,包括与央行、同业的沟通协调机制。 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博弈: 充裕的流动性往往意味着机会成本,而过度的追求收益率则可能牺牲流动性。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内在的张力,探讨如何在满足监管要求、应对市场波动的前提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流动性的有效利用,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储备”。 第二部分:资本约束下的审慎经营 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其扩张与创新能力的基石。在日益严峻的资本监管环境下,银行的经营决策必须在资本约束与盈利目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本书将跳出“开放市场环境”的框架,聚焦于“资本约束”本身对银行经营的深刻影响。 监管资本的演进与挑战: 从巴塞尔协议I到III,再到最新的监管动态,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断提高,监管的精细化与穿透力也日益增强。本书将梳理这些演进历程,并分析其对银行盈利能力、业务模式以及风险偏好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各类资本计量方法(如风险加权资产RWA)的内在缺陷,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套利空间与监管套利行为。 内生资本积累与外源性融资的权衡: 银行的资本增长主要依赖于盈利留存(内生资本)和增发股票、发行次级债等(外源性融资)。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两种方式的优劣势,包括其对股东回报、控制权稀释、市场信号等的影响。在资本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资本的内生增长,将是重点讨论的内容。 资本效率与业务发展: 高资本占用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益。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提升资本效率来驱动业务发展。这包括:对高资本消耗型业务的审慎评估与优化,发展轻资本业务模式,通过金融科技提升运营效率,以及优化资产组合,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逆周期资本缓冲与宏观审慎管理: 如何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资本,以应对经济下行期的风险?本书将探讨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在稳定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这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考量,更是对整个金融系统韧性的构建。 资本约束下的创新与转型: 严格的资本约束并非扼杀创新,而是倒逼银行寻找更具成本效益、更低资本占用的创新路径。本书将探讨银行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金融科技、优化产品设计、拓展合作生态等方式,实现业务的转型与升级,以更少的资本获得更大的价值。 第三部分:盈利能力的再定义与持续创造 在流动性与资本双重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银行传统的、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新的经营环境下,银行如何重新定义盈利能力,并探索持续创造价值的路径。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深度挖掘: 银行需要摆脱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本书将详细分析各类中间业务的潜力,包括财富管理、支付结算、托管服务、咨询顾问、资产证券化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构建生态伙伴关系,来有效拓展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金融科技赋能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为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书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营销、更高效的运营、更低成本的产品设计,以及催生全新的服务模式(如智能投顾、嵌入式金融)。 数据资产的价值化与变现: 银行拥有海量客户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就是宝贵的资产。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合规、安全的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与应用,将其转化为更具洞察力的商业决策,优化风险管理,开发新型产品,甚至探索数据服务变现的可能性。 生态系统构建与平台化战略: 银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融入更广阔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本书将探讨银行如何通过开放API、与科技公司合作、投资初创企业等方式,构建自身的金融科技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粘性,拓展盈利空间。 风险调整后的回报(RAROC)与价值驱动型增长: 传统的盈利指标往往忽视了风险成本。本书将重点介绍风险调整后的资产回报率(RAROC)等指标,强调银行应将资本成本与风险成本纳入盈利考核,推行价值驱动型增长战略。这意味着银行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每一笔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向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领域。 应对低利率与负利率环境下的盈利挑战: 在全球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下,传统息差收入空间被压缩。本书将探讨银行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如何通过优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积极管理利率风险,发展非息收入,以及探索创新型融资工具来维持盈利能力。 结论 本书力图在不触及“开放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具体命题的前提下,从流动性风险、资本约束和盈利能力这三个构成现代银行经营核心的维度,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核心挑战的透彻理解与积极应对,商业银行方能在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实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一场关于银行的生存智慧与未来图景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极具前瞻性,特别是它对“开放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探讨。书中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银行经营的另一番景象,超越了我之前对于银行仅仅是提供存贷款服务的简单认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在当前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融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如何识别和管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学习的内容。在开放市场中,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ESG表现越来越重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帮助银行建立健全的ESG管理体系,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资产负债管理的决策过程中。这本书似乎为理解银行如何在新的社会责任框架下实现自身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非常期待的感觉,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以及银行在这种复杂环境中如何保持稳健运营深感兴趣。特别是“开放市场环境”这个词,它暗示了书中会深入探讨全球化、利率波动、汇率变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影响。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银行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进行风险定价、流动性管理以及资本配置的真知灼见。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在对冲风险中的作用?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展示成功的银行是如何在市场剧烈波动时,通过灵活调整资产组合和负债来源来规避损失并抓住机遇的?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更加有韧性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能够抵御外部冲击,同时又能支持业务的长期增长。此外,对于开放市场环境,银行如何有效管理其跨境业务的风险,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监管政策的差异,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银行经营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来理解商业银行在复杂经济背景下的运作。我尤其被书中对“开放市场环境”下“资产负债管理”的深刻洞察所吸引。我一直对银行如何平衡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三大目标感到好奇,而开放市场无疑增加了这种平衡的难度。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在利率波动剧烈、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金融工具日益复杂的环境下,银行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来优化其资本结构?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管理工具和技术,例如如何进行期限错配管理、利率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管理,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对冲。在开放市场中,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还有来自国际银行的压力,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银行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又能有效管理其跨境资产负债的策略?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银行经营智慧的宝贵窗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银行在不确定性中实现稳健发展的秘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格局下的发展。书中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其与“开放市场环境”紧密结合,这使得讨论更具现实意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技术创新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影响。例如,书中是否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如何改变银行的风险评估模型、客户行为分析,以及最终如何影响其资产负债结构?在开放市场下,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的挑战日益严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银行如何拥抱变革、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经营的策略。另外,书中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分析,以及在这种趋势下,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相互关联性如何影响到单个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一点也令我印象深刻。希望书中能有更多关于跨国银行在应对不同市场周期、不同监管环境下,如何实现全球资产负债优化配置的案例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分析让我对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开放市场环境”这个概念的框架下,作者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剖析,显得尤为切合时宜。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宏观经济因素与银行微观经营决策之间联动关系的阐述特别感兴趣。例如,书中是否详细分析了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等宏观不确定性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需求、存款意愿以及投资回报率?在开放市场中,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银行的风险敞口更加复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精准地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并将这些预测转化为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工具和方法。此外,书中关于监管政策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例如巴塞尔协议的更新,以及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对银行融资成本和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深入了解的部分。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帮助我理解并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