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谱过眼录》是中国唯*的集琴谱目录与琴谱序跋为一编之资料汇编。收录琴谱一百四十九部,原文照录并标点整理琴谱序跋四百二十七篇,为琴学研究者提供了权*的琴学资料。撰者罗福葆长期协助查阜西整理琴学文献资料,协助编纂《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等书,接触到大量琴谱,一九六二至六三年在极度艰难困苦中,抱着为中华传统文化延续血脉的宗旨,整理工作札记编成此书,此种精神信念,值得后人景仰继承。
《历代琴谱过眼录》一九六三年完稿,自序略言所见琴谱百数十部,去其渊源不明缺乏体系、或所抄均常见谱本,共得唐至民国间一百四十九部,且多属海内孤本,而当时一般琴学家版本收藏家仅著录五六十部,较《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又新增四十部。每谱各为简略提要,著录著者、藏者、版本、年代、内容诸项,重点在汇录序跋原文;以琴谱出版先后为次,成书八卷。原书至今未出版。 誊清稿本据云见存于中国音乐研究所,今次整理所据为其家所藏原稿本, 整理者据 《琴曲集成》 校勘文字,改正原稿本舛误遗漏及标点错误。
该书是集琴谱目录与琴谱序跋为一体的资料汇编,该书据全本《琴曲集成》稍为补全著录缺失项目、删除原录与琴谱无关之几篇序跋〔其目分注篇内〕;据《琴曲集成》所影印原书复校增补录文、订正抄写错误、校勘诸本异同;全文重新断句标点以订正原编舛误。断句以明文理贯文脉为准,凡易于理解者均少点断以免零碎,但于难理解者略作变通以利诵读。标点以简易为要。为便理解原意及复检原书而用繁体字,异体字古今通假字等除特别罕僻与特别常用者外大体保留。该书的出版为古琴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琴学研究理论基础,是琴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
罗福葆,字君羽,罗振玉第四子。一八九九年生,一九六八年病故。一九五三年三月经查阜西介绍为中央音乐学院抄古琴谱,十一月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员,一九五七年春起助查阜西整理古琴文献,参订缮校《琴曲集成》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出力颇多。历助罗振玉辑校《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群书目录》,出版了《碑别字续拾》《雪堂校刊群书目录》《历代琴谱过眼录》《琴学大意抄》。
萧文立,一九八五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致力上虞罗氏学之研究。出版有专著《罗雪堂述丛稿》,编校《罗雪堂合集》《雪堂类稿》《枫窗日札》,整理《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编选《如松斯盛——首届罗振玉书法书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大型文史丛刊《风雅斯文》等。
萧一苇,琴史研究者,第一部古琴历史音像集成《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二零一五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西出版集团二零一七年出版)特约编撰。
一 自序 一一
二 凡例 一三
三 考存琴譜總目 一五
四 歷代琴譜過眼錄
第一卷〔唐—明萬曆〕 二十九 第二卷〔明萬曆—崇禎〕 八十六
第三卷〔清順治—康熙〕 一四○ 第四卷〔清康熙—乾隆〕 二一三
第五卷〔清乾隆〕 二六五 第六卷〔清乾隆—咸豐〕 三一八
第七卷〔清咸豐—光緒〕 三八五 第八卷〔清光緒—民國〕 四五四
五 羅福葆與《歷代琴譜過眼錄》〔蕭文立.撰〕 五一五
序
古琴歷史已達千有餘年,對於譜集文獻之著錄者,多空存其名而書已佚。在封建時代,版本收藏家偶有所得,輒視為珍寶束之高閣,據為一己之私有秘不示人,或遇兵燹之浩劫,或遇子孫之不肖,淪為廢紙,珍本文獻化為烏有,可勝歎哉!时至今日,则形势已有变遷,在政府號召之下,重視民族藝術之傳統,將古琴音樂列為重點,組織社會力量,對古琴譜集文獻竭盡全力以搜集之,或從私人手中購歸公有以保存之,對古琴藝術亦重視而發展之。因而彈琴家亦作出更多之貢獻,以發揚古琴音樂之優良傳統。是古琴藝術之前程光芒,可以想象而逆知也。
歲月不居,時不我與,遡自一九五七年春重游於查阜西先生之门,又六年於茲矣。其间得由先生指導,從事編纂古琴文獻,因而對於現今所有存見琴譜,得以飽經眼福。其中多屬海內孤本,庋藏於圖書館之善本室者,更非一般人所能閱讀。在編纂餘暇,每遇一譜,必手自記錄。迄一九六二年春季,所見琴譜已達百數十部,積稿已盈尺。客歲隆冬,畏寒病喘,足不出戶者五閱月,茶爐藥罐之餘,寒夜燈下,輒力疾整理。去其淵源不明缺乏體系,或所抄者均為常見譜本僅供一己之課彈無關著述之抄本,概不收錄,共得唐至解放前為止者一百四十九部,視近百年者彈琴家及版本收藏家所僅僅著錄之五六十部,已不可同日而語,謂為眼福,豈過論耶?對各該琴譜之著者、藏者、版本、年代及其內容,依次編為提要,並將所存序跋一併收錄,庶可詳其淵源。顏之曰《歷代琴譜過眼錄》,成書八卷,以饗世之同好,聊為斯道之一工具書而已。至於著述,則予豈敢?倘亦彈琴家版本收藏家之所樂許乎?是為敘。時一九六三年孟夏上澣,上虞羅福葆君羽甫識於首都城北之雙錢硯齋。
翻开这本《历代琴谱过眼录》,我仿佛置身于一条长河,静静地流淌着千年的古韵。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书中对每一部琴谱的考证都细致入微,从版本流传、作者生平,到曲谱的结构、技法特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学术性的严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安心,仿佛有一位博学的前辈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琴谱的挖掘和介绍,这些珍贵的资料,如同沉睡在历史深处的宝石,如今被作者一一拾起,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得以窥见琴学发展脉络中那些被遗忘的闪光点。每一条注释,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之心,着实令人动容。我想,对于真正热爱古琴、潜心研究的同道中人来说,《历代琴谱过眼录》绝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它所承载的,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精神,是民族智慧的瑰宝。
评分让我惊喜的是,《历代琴谱过眼录》在满足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时而严谨考究,时而又生动形象,甚至偶尔还带有些许俏皮。例如,在介绍一些古谱的演奏技巧时,作者会用一些非常贴切的比喻,或者生动的形容词,让那些抽象的指法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题外话”,这些简短的评论,如同点睛之笔,让我对某些琴谱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们不仅仅是对琴谱本身的评价,更是作者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与这些古谱产生的共鸣和对话。这些“题外话”让整本书读起来不那么“干”,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让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老友,在耐心地向我讲述他所热爱的古琴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更在于它所呈现的“故事感”。作者并没有将它写成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笔触,将冰冷的史料赋予了鲜活的灵魂。读到关于某位古代琴家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月光下抚琴,琴声悠扬,与自然融为一体;读到某个琴谱的流传轶事,我仿佛能感受到它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被传习、被演绎的生命力。这种“过眼录”式的叙述方式,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体验。我甚至能想象,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某个失意的文人,或是某个隐居的山林高士,是如何在指尖的流转中,倾诉内心的情感,用古琴来安顿灵魂。《历代琴谱过眼录》让我感受到,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雅致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在读完《历代琴谱过眼录》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古琴只是那些阳春白雪的文人雅士的专属,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琴艺术是如何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渗透到不同的阶层和文化领域。它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生活中流淌的旋律。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许多与琴谱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都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甚至开始去想象,当这些古老的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时,它们承载的是怎样的情感,又触发了怎样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和感悟。它让我对民族文化的根基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激发了我继续探索古琴艺术的热情。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琴爱好者,我坦白说,一开始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古谱的“八卦”或者“秘辛”。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却被它带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在梳理历代琴谱的过程中,不仅是对文献的整理,更是一种对琴学演进逻辑的梳理。他分析了不同时期琴学发展的特点,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哲学思想、甚至社会风俗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古琴艺术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生生不息的。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琴谱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化的印记。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点(某个琴谱)拓展到一个面(整个琴学史),再到一个体(文化史),这种思维的拓展,让我对古琴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