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路 著
图书标签:
  • 亚里士多德
  • 逻辑学
  • 古典哲学
  • 希腊哲学
  • 三段论
  • 范畴论
  • 论证
  • 推理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116
版次:3
商品编码:123189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哲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阐述了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问题。除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评述一些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如四谓词理论和范畴理论的关系问题,四谓词理论和五谓词理论的关系问题,对三段论的现代解释以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等,书中都做了精辟论述。
  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逻辑本身,而且对哲学也是如此。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来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是国内较早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著。

作者简介

  王路,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逻辑研究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逻辑学会副会长。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利时卢汶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学习或访问研究。主要著作有:《弗雷格思想研究》(1996、2008年)、《逻辑的观念》(2000年)、《理性与智慧》(2000年)、《“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2003年)、《逻辑基础》(2004年)、《逻辑与哲学》(2007年)、《寂寞求真》(2009年)、《逻辑方圆》(2011年)、《读不懂的西方哲学》(2011年)、《解读(存在与时间)》(2012年)、《语言与世界》(2016年)、《一“是”到底论》(2017年)等;主要译著有:《真与谓述》(2007年)、《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1994、2006年)、《逻辑大全》(2006年)、《分析哲学的起源》(2005年)、、《经院辩证法》(2000年)、《算术基础》(1998年)、《真之追求》(1998年)、《亚里士多德》(1997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三版序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现代意义——再版序
前言
绪论
1.生平与逻辑著作
2.四谓词理论
2.1 偶性
2.2 属
2.21 属和种
2.22 种差
2.23 属和种的关系
2.3 固有属性
2.4 定义
2.41 正确的定义
2.42 本质定义
2.5 划分四谓词的证明
2.6 关于四谓词理论的几个问题
2.61 关于定义的问题
2.62 四谓词理论和范畴理论
2.63 四谓词理论和五谓词理论
2.64 四谓词的应用
2.7 四谓词理论的历史
3.关于命题的论述
3.1 命题
3.11 命题的分类
3.12 命题之间的关系
3.13 命题的真假
3.14 对当方阵
3.15 命题的否定
3.16 不定词
3.2 模态命题
3.21 等值关系
3.22 矛盾关系
3.23 蕴涵关系
4.三段论
4.1 三段论的定义
4.2 三段论的表述
4.3 三段论的格与式
4.4 第四格
4.5 三段论的证明方法
4.51 换位法
4.52 归谬法
4.53 显示法
4.6 三段论系统
4.7 关于三段论的几个问题
4.71 个体词
4.72 无效式
4.8 传统逻辑中的三段论
4.81 三段论的定义
4.82 三段论的规则
4.83 个体词和第四格
4.84 拉丁文记忆歌诀
4.9 三段论的现代解释
4.91 谓词逻辑的解释
4.92 卢卡西维奇的解释
4.93 类演算的解释
4.94 自然演绎系统的解释
4.95 我国逻辑学家的工作
5.论谬误
5.1 关于谬误的论述
5.2 关于谬误的思想发展
5.3 谬误与反驳
5.4 谬误的解决
5.5 谬误的分类
5.6 研究谬误的意义
6.亚里士多德逻辑和现代逻辑
6.1 亚里士多德逻辑
6.2 现代逻辑
6.3 亚里士多德逻辑和谓词演算的差异
6.4 逻辑史的研究
附录1 论“必然地得出”
附录2 究竟是“是”还是“存在”——读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译本有感
附录3 《工具论》与《形而上学》——理解亚里士多德
附录4 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现代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洞悉理性之光的千年回响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探寻真理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我们渴望理解事物的本质,辨别表象下的真实,构建严谨的论证。而回溯至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巨匠亚里士多德,以其超凡的智慧,为我们奠定了理解这一切的基石——他的逻辑学说。本书并非对亚里士多德生平的流水账式叙述,也非简单罗列其哲学思想的目录。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精髓的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语境下依然闪耀的智慧光芒。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那个思想碰撞、理性觉醒的时代。我们将聚焦于亚里士多德的核心逻辑概念,如“三段论”、“范畴”、“定义”、“判断”等。这些概念并非抽象晦涩的哲学术语,而是理解和构建一切知识体系的基石。我们将细致地解析这些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让读者不仅“知道”这些概念,更能“理解”它们如何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运作,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一个严密而有力的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逻辑的缘起与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回顾亚里士多德之前,人类在思维和论证方面的初步探索,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突破性贡献打下基础。我们将探讨早期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芝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逻辑和辩证法方面的初步尝试,分析他们思想的局限性,并以此衬托出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之处。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亚里士多德何以被誉为“逻辑之父”。我们不会止步于简单的赞誉,而是深入探究他提出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性。我们将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知识体系的混乱,以及对一种普遍性、系统性的思维工具的迫切需求。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一点,他敏锐地意识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本身也存在规律,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被发现、被研究、被教授的。 第二部分:理性之器——三段论的精妙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成就——三段论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会简单地给出几个三段论的例子,而是将三段论置于其完整的研究框架下进行分析。我们将详细阐述三段论的构成要素: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解析三段论的有效性原则,探讨何种形式的三段论是必然正确的,而何种形式则可能存在谬误。 本书将系统地介绍亚里士多德对于不同性质命题(如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丁固”模型,解析不同格和式的三段论,并辅以大量浅显易懂的例子,帮助读者掌握三段论的推理过程。我们还将探讨三段论的“形式有效性”与“内容真实性”之间的区别,强调逻辑本身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而非前提或结论的内容是否属实。 第三部分:思维的骨架——范畴、定义与判断的奥秘 除了三段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还包含了其他重要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其思维体系的骨架。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重点解析“范畴”这一概念。范畴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分析存在和认识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类别。我们将探讨他提出的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位置、状态、行为、承受),并分析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区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定义”在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地位。正确的定义是清晰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有效论证的起点。本书将解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定义的要求,如“清晰性”、“不可逆性”、“排他性”等,并探讨其在知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详细阐述“判断”(命题)的结构和种类。判断是思维的单元,它表达的是对事物属性或事物之间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我们将分析判断的真假问题,以及不同类型判断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推理。 第四部分:智慧的回响——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影响与传承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并非仅仅停留在古希腊的学术殿堂,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回顾亚里士多德逻辑如何被传承、发展和修正。我们将探讨其在中古时期被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哲学和神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接着,我们将考察亚里士多德逻辑在近代科学革命中的地位。尽管近代逻辑学在形式上有所发展,但亚里士多德所奠定的基本原则和思维方式,依然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指导。我们将探讨,即使是面对符号逻辑等更复杂的逻辑工具,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方法和对概念的严谨态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亚里士多德逻辑在现代的价值。在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今天,辨别真伪、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将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如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构建严谨的论文,甚至如何在商业谈判和人际交往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将探讨,他的逻辑思想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抵制虚假信息,识别逻辑谬误,并以一种更加理性、更有条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本书特色与阅读指南 本书力求以清晰、流畅的语言,结合丰富的例证,将亚里士多德深邃的逻辑思想呈现给广大读者。我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挖掘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妙之处,满足对逻辑学有一定兴趣的读者的需求。 本书的结构设计循序渐进,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概念解析,再到对现代意义的探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原则应用于自身的思考和实践中,去体会理性之光的指引。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是人类理性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理解真理的智慧。本书正是希望点燃这束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能够以更加清晰、更加睿智的方式,去探索那无尽的知识海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深刻的洗礼。作者在阐述那些看似艰涩的概念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那些古老的逻辑推理体系,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和类比串联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三段论”的剖析,绝非简单的公式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认识论基础,让人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学园之中,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一同探讨真理的构建过程。整个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门,里面是更为广阔的逻辑疆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回味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滋味。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身思辨能力,摆脱思维定势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工具和视角。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做”逻辑,更是如何“思考”逻辑。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曾感到一丝挫败感。这并非因为作者的叙述不够清晰,而是因为书中触及的思考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任何相关领域书籍。它迫使我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我的笔记本上画出大量的图表和关系网,试图捕捉那些在文字中流动着的无形结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不妥协性”。它没有为了迎合市场或简化教学目标而牺牲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当你读到关于推理规则的细致辨析时,会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真理近乎虔诚的尊重。对于那些习惯于平面化阅读的读者,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毅力去适应其多维度的逻辑空间。但请相信,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掌控住思维脉络的踏实感,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套武功秘籍,需要勤奋练习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甚至有些许的“老派”的魅力,但绝非故作高深。它更像是某位饱经风霜的哲人,坐在壁炉旁,不疾不徐地向你娓娓道来他毕生的研究心得。语言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和地引导你进入复杂的论证,时而又像重锤一样,一击击中那些长期困扰读者的思维盲点。在处理那些复杂的范畴和命题时,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抽象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构,以一种近乎雕塑般精确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论证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区分探讨,这在很多当代逻辑入门读物中往往被一笔带过。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用生动的历史案例和反例来佐证,让人对“好论证”的标准有了近乎苛刻但又极其公允的理解。它对阅读者的要求不低,但回报也绝对丰厚,绝对值得为之投入时间与精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那便是“重构”。这本书仿佛把我大脑中关于“推理”和“论证”的旧有框架彻底拆解了,然后用一种更为坚固、更为精密的材料,将其重新搭建起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迁移。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充斥的那些含糊不清的言辞、偷换概念的伎俩,以及看似有力实则空洞的修辞,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敏锐识别力。这种能力并非源于学习了多少花哨的逻辑谬误名称,而是源于对有效论证核心要求的深刻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语境中,剥离出最纯粹的论点和支撑,并对其进行稳健性的检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结论是正确的,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方法论,让你自己去判断任何结论的可靠性。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终身受益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如同精密的机械咬合一般,严丝合缝,逻辑自洽。我特别留意了它是如何处理历史脉络与理论分析的平衡的。作者并没有将历史当作简单的背景装饰,而是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逻辑困境,作为引出新理论工具的绝佳切入点。例如,书中对早期形式逻辑局限性的讨论,自然而然地就导向了对后世集合论和现代符号逻辑的必要性阐述,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枯燥感。它展示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路径,让你明白那些看似冰冷的规则,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难而诞生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尽管是纯粹的理性实践)紧密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