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义

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钢汉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哲学
  • 科学
  • 演义
  • 中国哲学
  • 道家
  • 智慧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20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45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道德经》做了创新解读。书中按照《道德经》原著的结构,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广泛阐述了老子思想与哲学、现代物理学、社会科学等的相通之处,论证《道德经》具有的哲学意蕴、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揭示出这部经典的传世价值和永恒魅力。




目录

1 序?老子属于中国,老子属于世界

1 请你认识我

21 第 一 章?道源本体

28 第 二 章?名象辩证

35 第 三 章?无为之治

43 第 四 章?万物之先

48 第 五 章?中道无仁

53 第 六 章?玄牝之门

57 第 七 章?天长地久

61 第 八 章?上善若水

67 第 九 章?功成身退

73 第 十 章?玄德之品

78 第十一章?无有利用

81 第十二章?善待本能

86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90 第十四章?道纪之妙

94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98 第十六章?归根复命

103 第十七章?自然功成

110 第十八章?道与仁义

117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120 第二十章?食母之贵

130 第二十一章?信息常存

134 第二十二章?抱一得全

138 第二十三章?同道相应

151 第二十四章?过分则伤

161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166 第二十六章?不失其根

170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176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

182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187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

191 第三十一章?佳兵不祥

196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201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208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214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

218 第三十六章?柔胜于刚

223 第三十七章?无为之正

229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237 第三十九章?贵贱高下

242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248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256 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

263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270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278 第四十五章?清静为正

286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292 第四十七章?道在心中

296 第四十八章?无为则取

302 第四十九章?善待一切

307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314 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贵

317 第五十二章?守母之要

323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

..........

406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410 第七十一章?不病之理

415 第七十二章?不生厌恶

419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423 第七十四章?代大匠斫

427 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

431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435 第七十七章?天道平衡

440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444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

448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453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459 跋



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义 卷首语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渴望深入探寻智慧的源泉,理解宇宙的运行之道。老子的《道德经》,这部流传千古的东方智慧经典,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然而,古老的文字和抽象的哲思,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或许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 《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义》一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对《道德经》进行简单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尝试将《道德经》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原理和发现进行巧妙的连接与阐释。本书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让古老的智慧之光,在现代科学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读者提供一种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独特路径。 本书宗旨与特色 本书的核心宗旨在于,展现《道德经》所揭示的普遍性规律,如何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宇宙学乃至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遥相呼应。我们并非要将《道德经》“科学化”,使其成为某种学科的注脚,而是要发掘其思想中超越时空的普适性,以及其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翻译”和“演义”这些古老的智慧。 本书的特色在于: 跨学科的视角: 整合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宇宙学、信息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综合性解读。 创新的阐释方式: 避免枯燥的哲学说教或纯粹的科学介绍,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类比,以及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的引用,将抽象的道家思想具象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强调普适性与规律性: 聚焦于《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本质、阴阳的辩证、无为而治的原则等核心概念,并将其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能量守恒、信息传递、系统演化等科学原理相联系。 启发性的思考: 鼓励读者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道德经》的深刻内涵,并从中获得启发,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 内容前瞻(非具体章节内容)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探索之旅,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道德经》的科学意涵。 一、 “道”:宇宙的底层逻辑与量子纠缠的共鸣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作为《道德经》的核心概念,被描述为万物之始,不可言说,却又无处不在。在现代科学中,量子力学所揭示的“量子场”或“宇宙基本粒子”,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种“不可言说却又无处不在”的本源存在?量子纠缠现象中,两个粒子无论相距多远,其状态都瞬间关联,这种“无相即相,无为即为”的特性,与老子描述的“道”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特质,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书将尝试探讨“道”的哲学意涵与量子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以及“非局域性”等前沿理论之间的潜在联系,从微观层面理解宇宙的运作机制。 二、 阴阳相生:辩证法的科学印证与能量守恒定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阴阳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是理解世界运转的重要视角。这与现代科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不谋而合。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不正如同阴阳的转化与平衡吗?又如,在宇宙学中,暗物质与可见物质,正电荷与负电荷,引力与斥力,这些对立的“力量”共同维持着宇宙的有序运转。本书将深入剖析《道德经》中的“阴阳”思想,并将其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学原理、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科学概念相联系,揭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辩证统一规律。 三、 无为而治:系统自组织与信息熵的减负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杂系统科学中,“自组织”现象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强制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例如,晶体的形成、生物体的发育、甚至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都展现了这种自组织能力。这与《道德经》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系统处于最佳的“无为”状态时,它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消耗,实现最高效的运作和最稳定的结构。本书还将探讨“无为”与信息熵(衡量系统无序度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论证“无为”是如何通过遵循自然规律,降低信息熵,实现更优化的系统状态。 四、 柔弱胜刚强:熵增的宏观表现与生物进化的智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道德经》推崇柔弱、谦下,认为这反而是一种强大的生存之道。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宇宙整体倾向于熵增,即趋向于无序和扩散。然而,生命系统却是一个例外,它通过不断获取能量和信息,在局部实现了熵减,从而维持自身的有序和复杂。生命体正是依靠其“柔弱”的适应性,不断调整自身,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刚强”的生存竞争中得以延续。本书将结合生物学中的进化论、生态学原理,以及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来阐释“柔弱胜刚强”的科学哲学意蕴,揭示生命演化和个体生存的深刻智慧。 五、 返璞归真:信息论中的“简洁”原则与系统设计的启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所提倡的“返璞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简洁、纯粹的状态。在信息科学中,“简洁性”是衡量信息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算法、一个精炼的代码,往往能够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用。这与老子所追求的“少则得,多则惑”不谋而合。本书将把“返璞归真”的思想,与信息论中的“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以及系统设计的“最小可行产品”(MVP)理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实现高效而精炼的运作。 结语 《老子如是说《道德经》之科学演义》并非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跨越古今的智慧对话,一次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哲学与科学的交响。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道德经》更深入的兴趣,也能启发大家以一种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古老的东方智慧,并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实现身心的和谐与生命的圆满。 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一次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度探索。愿本书能为您带来全新的认知,在科学的光芒下,重新品味《道德经》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像那种线性展开的论述,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似乎非常善于设置“钩子”,总能在章节的末尾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结论,迫使读者急切地翻到下一页去寻求解答。这种巧妙的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反复辨析和多角度阐释,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主题把握的深度和广度,绝非肤浅的引用和转述,而是真正的消化与重构。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某一种思想体系的阐释,更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论”。它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带领读者走入那片思想的森林,指出关键的路径和容易迷失的地方。作者的语言风格中,时不时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志的熏陶,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辨之旅中,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的心性境界。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冲突和人生抉择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有了一种更高的维度和更深的包容性,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书籍所能赋予读者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之下,便有一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奇妙感,引人好奇。文字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也颇具匠心,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一些插图和图表的运用,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逻辑性,使得原本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作者在梳理概念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展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不同于许多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架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在当代读者的心中重新焕发生机。那种对传统文本的尊重与批判性继承的平衡把握,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

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去回味那些看似平淡却掷地有声的论断。作者的论述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在适当的时候会插入一些历史典故或者生活中的小例子来佐证观点,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智慧结晶。我发现,在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度思考时,我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外界的干扰似乎都消散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极其宝贵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洞察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沉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却又在不经意间汇聚成磅礴的气势。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日常经验的语言,来阐释那些宏大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辩证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与洞察力。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微妙的平衡点,既不偏执于任何一方,又能将对立统一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核心要义。读完之后,感觉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加,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思维模式的重塑,让人学会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