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如是說《道德經》之科學演義

老子如是說《道德經》之科學演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鋼漢 著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德經
  • 哲學
  • 科學
  • 演義
  • 中國哲學
  • 道傢
  • 智慧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紅旗齣版社
ISBN:97875051204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045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對《道德經》做瞭創新解讀。書中按照《道德經》原著的結構,條分縷析,旁徵博引,廣泛闡述瞭老子思想與哲學、現代物理學、社會科學等的相通之處,論證《道德經》具有的哲學意蘊、科學價值和人文精神,揭示齣這部經典的傳世價值和永恒魅力。




目錄

1 序?老子屬於中國,老子屬於世界

1 請你認識我

21 第 一 章?道源本體

28 第 二 章?名象辯證

35 第 三 章?無為之治

43 第 四 章?萬物之先

48 第 五 章?中道無仁

53 第 六 章?玄牝之門

57 第 七 章?天長地久

61 第 八 章?上善若水

67 第 九 章?功成身退

73 第 十 章?玄德之品

78 第十一章?無有利用

81 第十二章?善待本能

86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90 第十四章?道紀之妙

94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98 第十六章?歸根復命

103 第十七章?自然功成

110 第十八章?道與仁義

117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

120 第二十章?食母之貴

130 第二十一章?信息常存

134 第二十二章?抱一得全

138 第二十三章?同道相應

151 第二十四章?過分則傷

161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166 第二十六章?不失其根

170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176 第二十八章?大製不割

182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187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

191 第三十一章?佳兵不祥

196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201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208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214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

218 第三十六章?柔勝於剛

223 第三十七章?無為之正

229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237 第三十九章?貴賤高下

242 第四十章?有生於無

248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256 第四十二章?道生萬物

263 第四十三章?無為之益

270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278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正

286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292 第四十七章?道在心中

296 第四十八章?無為則取

302 第四十九章?善待一切

307 第五十章?齣生入死

314 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貴

317 第五十二章?守母之要

323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

..........

406 第七十章?被褐懷玉

410 第七十一章?不病之理

415 第七十二章?不生厭惡

419 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

423 第七十四章?代大匠斫

427 第七十五章?賢於貴生

431 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

435 第七十七章?天道平衡

440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444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

448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453 第八十一章?為而不爭

459 跋



老子如是說《道德經》之科學演義 捲首語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渴望深入探尋智慧的源泉,理解宇宙的運行之道。老子的《道德經》,這部流傳韆古的東方智慧經典,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洞見,為我們開啓瞭一扇通往宇宙奧秘的大門。然而,古老的文字和抽象的哲思,對於現代讀者而言,或許存在一定的理解門檻。 《老子如是說《道德經》之科學演義》一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並非對《道德經》進行簡單的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嘗試將《道德經》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原理和發現進行巧妙的連接與闡釋。本書旨在打破學科壁壘,讓古老的智慧之光,在現代科學的舞颱上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為讀者提供一種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獨特路徑。 本書宗旨與特色 本書的核心宗旨在於,展現《道德經》所揭示的普遍性規律,如何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宇宙學乃至信息科學等現代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遙相呼應。我們並非要將《道德經》“科學化”,使其成為某種學科的注腳,而是要發掘其思想中超越時空的普適性,以及其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和方法,來“翻譯”和“演義”這些古老的智慧。 本書的特色在於: 跨學科的視角: 整閤瞭哲學、物理學、生物學、宇宙學、信息論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呈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綜閤性解讀。 創新的闡釋方式: 避免枯燥的哲學說教或純粹的科學介紹,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形象的類比,以及對前沿科學研究成果的引用,將抽象的道傢思想具象化,使其更易於理解和接受。 強調普適性與規律性: 聚焦於《道德經》中關於“道”的本質、陰陽的辯證、無為而治的原則等核心概念,並將其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能量守恒、信息傳遞、係統演化等科學原理相聯係。 啓發性的思考: 鼓勵讀者跳齣傳統的思維框架,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道德經》的深刻內涵,並從中獲得啓發,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個人成長。 內容前瞻(非具體章節內容)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令人著迷的探索之旅,從多個維度深入理解《道德經》的科學意涵。 一、 “道”:宇宙的底層邏輯與量子糾纏的共鳴 《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作為《道德經》的核心概念,被描述為萬物之始,不可言說,卻又無處不在。在現代科學中,量子力學所揭示的“量子場”或“宇宙基本粒子”,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印證瞭這種“不可言說卻又無處不在”的本源存在?量子糾纏現象中,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其狀態都瞬間關聯,這種“無相即相,無為即為”的特性,與老子描述的“道”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及“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等特質,是否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本書將嘗試探討“道”的哲學意涵與量子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以及“非局域性”等前沿理論之間的潛在聯係,從微觀層麵理解宇宙的運作機製。 二、 陰陽相生:辯證法的科學印證與能量守恒定律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道德經》中反復強調的陰陽對立統一、相輔相成,是理解世界運轉的重要視角。這與現代科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不謀而閤。例如,能量守恒定律指齣,能量既不會憑空産生,也不會憑空消失,隻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這不正如同陰陽的轉化與平衡嗎?又如,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與可見物質,正電荷與負電荷,引力與斥力,這些對立的“力量”共同維持著宇宙的有序運轉。本書將深入剖析《道德經》中的“陰陽”思想,並將其與熱力學第二定律、電磁學原理、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等科學概念相聯係,揭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辯證統一規律。 三、 無為而治:係統自組織與信息熵的減負 “道恒無為而無不為。”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無為”並非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不強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復雜係統科學中,“自組織”現象是指係統在沒有外部強製乾預的情況下,通過內部相互作用而形成有序結構的過程。例如,晶體的形成、生物體的發育、甚至互聯網的信息傳播,都展現瞭這種自組織能力。這與《道德經》所倡導的“無為而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係統處於最佳的“無為”狀態時,它能夠以最低的能量消耗,實現最高效的運作和最穩定的結構。本書還將探討“無為”與信息熵(衡量係統無序度的指標)之間的關係,論證“無為”是如何通過遵循自然規律,降低信息熵,實現更優化的係統狀態。 四、 柔弱勝剛強:熵增的宏觀錶現與生物進化的智慧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道德經》推崇柔弱、謙下,認為這反而是一種強大的生存之道。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宇宙整體傾嚮於熵增,即趨嚮於無序和擴散。然而,生命係統卻是一個例外,它通過不斷獲取能量和信息,在局部實現瞭熵減,從而維持自身的有序和復雜。生命體正是依靠其“柔弱”的適應性,不斷調整自身,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而在“剛強”的生存競爭中得以延續。本書將結閤生物學中的進化論、生態學原理,以及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來闡釋“柔弱勝剛強”的科學哲學意蘊,揭示生命演化和個體生存的深刻智慧。 五、 返璞歸真:信息論中的“簡潔”原則與係統設計的啓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緻虛極,守靜篤。”《道德經》所提倡的“返璞歸真”,追求的是一種簡潔、純粹的狀態。在信息科學中,“簡潔性”是衡量信息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標準。一個優秀的算法、一個精煉的代碼,往往能夠以最少的資源實現最大的效用。這與老子所追求的“少則得,多則惑”不謀而閤。本書將把“返璞歸真”的思想,與信息論中的“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原則,以及係統設計的“最小可行産品”(MVP)理念相結閤,探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抓住事物的本質,實現高效而精煉的運作。 結語 《老子如是說《道德經》之科學演義》並非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次跨越古今的智慧對話,一次對宇宙運行規律的哲學與科學的交響。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道德經》更深入的興趣,也能啓發大傢以一種更加科學、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古老的東方智慧,並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實現身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 這不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思維的洗禮,一次對宇宙和生命本質的深度探索。願本書能為您帶來全新的認知,在科學的光芒下,重新品味《道德經》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卻又在不經意間匯聚成磅礴的氣勢。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貼近日常經驗的語言,來闡釋那些宏大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辯證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從容與洞察力。他似乎總能找到那個最微妙的平衡點,既不偏執於任何一方,又能將對立統一的精髓錶達得淋灕盡緻。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一個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人也能迅速領會其核心要義。讀完之後,感覺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增加,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思維模式的重塑,讓人學會用更開闊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境遇。

評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某一種思想體係的闡釋,更在於它所提供的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論”。它並非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像一個高明的導遊,帶領讀者走入那片思想的森林,指齣關鍵的路徑和容易迷失的地方。作者的語言風格中,時不時流露齣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也變成瞭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誌的熏陶,讓人在跟隨作者的思辨之旅中,不知不覺間提升瞭自己的心性境界。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日常衝突和人生抉擇的方式,都潛移默化地有瞭一種更高的維度和更深的包容性,這纔是真正有力量的書籍所能賦予讀者的饋贈。

評分

對於那些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難得的慢閱讀體驗。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咀嚼文字背後的深意,去迴味那些看似平淡卻擲地有聲的論斷。作者的論述節奏把握得非常精準,在適當的時候會插入一些曆史典故或者生活中的小例子來佐證觀點,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現實土壤的智慧結晶。我發現,在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深度思考時,我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外界的乾擾似乎都消散瞭。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極其寶貴的。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洞察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沉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之下,便有一種古樸與現代交織的奇妙感,引人好奇。文字的排版和字體的選擇,也頗具匠心,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尤其是一些插圖和圖錶的運用,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邏輯性,使得原本深奧的哲學思想變得更加直觀易懂。作者在梳理概念時,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展現瞭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思考那些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後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不同於許多晦澀難懂的古籍解讀,這本書似乎在努力架起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那些流傳韆年的智慧,在當代讀者的心中重新煥發生機。那種對傳統文本的尊重與批判性繼承的平衡把握,著實令人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不像那種綫性展開的論述,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豁然開朗的感覺。作者似乎非常善於設置“鈎子”,總能在章節的末尾留下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或者一個看似矛盾卻又閤理的結論,迫使讀者急切地翻到下一頁去尋求解答。這種巧妙的結構安排,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趣味性。特彆是對一些核心概念的反復辨析和多角度闡釋,讓人感受到作者對主題把握的深度和廣度,絕非膚淺的引用和轉述,而是真正的消化與重構。這種內在的張力,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