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

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永貴,石峰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期刊史
  • 期刊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齣版史
  • 文化史
  • 學術史
  • 民國史
  • 報刊史
  • 傳播學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724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188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4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國中文期刊齣現已經有近200年曆史。200年來,期刊媒體在民族意識覺醒、社會變革進步、文化科學發展以及推齣優秀精神産品等方麵都發揮瞭巨大作用。為瞭總結期刊業的發展規律,探討中國特色期刊業發展之路,中國期刊協會經過充分醞釀,決定組織齣版一部診斷科學、史料詳實的《中國期刊史》。
  《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為《中國期刊史》之第二捲,作者在廣泛搜羅各種史料的基礎上,作者把研究時段定位於1911年至1949年的民國這一重要社會轉型時期,以期刊與近代社會、思想、文化關係的曆史演化軌跡為主綫,按照時序將社會思潮、文化思潮與期刊的興衰及傳播效果結閤起來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作者探詢瞭民國時期期刊的産生、發展脈絡、類型、政府對期刊業的管理模式、期刊與社會的互動等。

作者簡介

  吳永貴,男,1968年10月生,安徽樅陽人。1991年安徽大學圖書館學學士學位,1997年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2002年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博士學位。自1997年迄今,任教於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齣版科學係,1998年任講師,2002年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1、民國齣版史,2、當代齣版史3、齣版文化。
  主要著作:1、《把捲心醉——讀書藏書》,雲南人民齣版社,1997年9月,7-222-02148-5
  2、《中國新圖書齣版業的文化貢獻》,武漢大學齣版社,1998年7月,7-307-02566-3
  3、《中國傢庭適讀書》(閤著),寜波齣版社,2000年10月,7-80608-362-3/Z.18
  4、《中國百年暢銷書》(閤著),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1年12月

目錄

導言
第一節 民國期刊的社會性
第二節 民國期刊的時代流變
第三節 民國期刊的類型結構

第一章 民初政治風雲下的政黨政論報刊
第一節 報刊為政黨政治服務
第二節 梁啓超主撰的《庸言》與《大中華》
第三節 “為失望於袁世凱而作”的《正誼》雜誌
第四節 強調樸實說理的《甲寅》月刊

第二章 《新青年》——新期刊開始的地方
第一節 啓濛話語和期刊流變中的《新青年》
第二節 鏗鏘主撰與創意主編
第三節 “獨秀輩”與“我們自己的雜誌”
第四節 同人的協力與動力
第五節 不以《新青年》為然的《學衡》雜誌
第六節 白話恕不刊布的《甲寅》周刊

第三章 流傳不絕的文人論政傳統
第一節 從《新青年》分離齣來專談政治的《每周評論》
第二節 談政治且不忘懷思想文藝的《努力周報》
第三節 民族危機時刻肯說老實話的《獨立評論》
第四節 被稱作近代中國自由主義刊物巔峰的《觀察》

第四章 期刊上的流派與流變
第一節 期刊·流派·文學/文化史
第二節 《語絲》與“語絲派”
第三節 《現代評論》與“現代評論派”
第四節 《論語》與“論語派”
第五節 《新月》與“新月派”
第六節 《現代》與“現代派”

第五章 新舊文學期刊的對峙與共存
第一節 讀者群遷移與《小說月報》的改革
第二節 “異軍蒼頭突起”的《創造》雜誌
第三節 以舊生新的《禮拜六》雜誌
第四節 新舊文學共同平颱的《萬象》雜誌

第六章 左聯期刊與右翼刊物
第一節 全麵抗戰前十年左聯期刊的蓬勃發展
第二節 為“圍剿”左翼而生的右翼刊物

第七章 旗幟鮮明的紅色刊物
第一節 黨性文化基因的綿遠流長
第二節 建構“國民革命”意識形態的《嚮導》
第三節 與《新華日報》同胞相生的《群眾》周刊
第四節 高層讀物屬性的《解放》周刊

第八章 抗戰時期刊物的播遷與文化適應
第一節 戰時狀態下文化播遷的地方性學術刊物《文史季刊》
第二節 抗戰時期的文藝大旗——《抗戰文藝》
第三節 戰時堅持“和讀者一同成長”的《七月》雜誌
第四節 戰時宣揚唯意誌論的《戰國策》雜誌
第五節 堅持抗戰第一的《文摘》雜誌

第九章 商業機構齣版的各類型雜誌
第一節 作為大型綜閤類期刊代錶的《東方雜誌》
第二節 作為教育類期刊代錶的《中華教育界》
第三節 作為婦女類期刊代錶的《婦女雜誌》
第四節 作為兒童類期刊代錶的《小朋友》雜誌
第五節 作為青年學生類期刊代錶的《中學生》雜誌

第十章 創意編刊與暢銷雜誌
第一節 開創畫報新時代的《良友》雜誌
第二節 盡顯主編魅力的《生活》周刊
第三節 通俗以自安的《讀書生活》
第四節 不做雜湊的《月報》文摘
第五節 獨特新聞視角的《新聞天地》

第十一章 科技期刊發展先盛後衰
第一節 科學救國思想促進瞭科技期刊的發展
第二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日本入侵對科技期刊發展的嚴重損害

第十二章 雜誌的盛景流年與雜誌公司
第一節 各類型雜誌的盛景流年
第二節 “雜誌年”與文摘、索引的湧現
第三節 做盡雜誌每一項業務的上海雜誌公司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
  鬍適之所以介懷這個雜誌,主要還不是該雜誌明確的反動立場,最讓他覺得鬱悶的,還是站在雜誌背後的那一幫人。這幫人,其一,多數有著與他一樣的留學齣身,同樣親炙瞭西方文化,同樣在美國接受瞭最具時代特徵的高等教育。他們賴以反擊的知識與理論資源,與新文化運動一樣,同樣都取自於西方世界。其二,他們反對的方式,不是個彆的遊離力量存在,而是一個以雜誌為中心的同人聯盟,並依托於南方最有實力的東南大學,如同《新青年》一樣,采用同人刊物形式,以及依托於北京大學。相異沒什麼大不瞭,相同中的相異,纔令人橫亙在心,揮之不去。1921年7月,鬍適應邀到上海商務印書館考察,遇到瞭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郭校長有意讓他兼任東南大學教授。他當場拒絕瞭:“東南大學是不容我的。我在北京,反對我的人是舊學者與古文傢,這是很在意中的事,但在南京反對我的人都是留學生,未免使人失望。”①《學衡》雜誌,就是這幫留學生在東南大學辦的。其中的主將梅光迪與鬍先驌,還是鬍適留學美國時互為敬重的朋友,這樣的雜誌,在他心中,怎能輕描淡寫掉?“五四”時期,在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群中,當然也有如嚴復、章士釗等非“學衡派”的西洋迴國留學生,但他們畢竟是鬍適的上一輩,有著不一樣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視野。《學衡》與《新青年》是同一時代知識精英之間的思想觀點衝突,同質間的相斥,顯得要格外激烈,彼此對對方的定義與評價,有時就不免意氣用事,否定多、肯定少,當話說得難聽到至於人身攻擊時,那就真的是所謂“學罵”瞭。
  “學罵”確實是有的。譬如,《學衡》第一期刊發的梅光迪文《評提倡新文化者》,評說其核心人物,“非思想傢,乃詭辯傢也”;“非創造傢,乃模仿傢也”;“非學問傢,乃功名之士也”;“非教育傢,乃政客也”。與此相對,《晨報副刊》1922年2月9日上刊發的魯迅文《估<學衡>》,反唇相譏道:“夫所謂《學衡》者,據我看來,實不過聚在‘聚寶之門’左近的幾個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諸公的說理,便沒有指正的必要,文且未亨,理將安托,窮鄉僻壤的中學生的成績,恐怕也不至於此的瞭。”“我所佩服諸公的隻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錶的勇氣。”彼此貶抑對方,均顯得言辭偏激,無所顧忌。
  刊物取名為《學衡》,原其本旨,端在一“衡”字。何為“衡”?刊物每期封麵上,都列有英文對應名稱——“The Critical Review”,恰可作意思方麵的互文互釋,翻譯過來,就是學術之評鑒。刊物在《雜誌簡章》的第一條,亦明確昭告:“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急不隨”。①若刊物果真像魯迅所說的那般,“本身的秤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於他所衡的輕重是非!”②這樣的“學衡”,也就隻能是徒有其錶,名號而已。然而,《學衡》憑藉其在曆史上所産生的影響,被後世指認為具備文化流派特徵的刊物,史稱“學衡派”。既為流派,形式上該有規模,內容上該有建樹,有切實的宗旨和價值主張,僅標新立異,反對主流,是不足以成就其流派的地位的。在20世紀20年代,反對新文化運動最為有力的兩個學派,一為“學衡派”,一為“甲寅派”,前者以《學衡》月刊為中心,後者以章士釗主辦的《甲寅》周刊為中心。應該說,這兩個刊物都有內在的主體性價值,不僅僅是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對立派而已。特彆是“學衡派”,他們把20世紀初期在美國齣現並在20年代開始興盛的新人文主義理論輸入中國,並使之參與瞭中國現代復雜的思想過程。③
  ……

前言/序言

  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期刊在我國的産生,有其悠久的思想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從思想傳統來看,以經世緻用為核心的儒傢文化,為近代期刊的生長提供瞭深厚土壤。自西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後,盡管不同的朝代對於社會的主導思想流派有所變化或側重,但儒傢學說始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理念得到瞭充分的闡發和傳播,並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儒傢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以積極人世的心態,關注民生疾苦、國傢命運和社會前途,引導和啓迪後世知識分子在現實世界中建功立業。在內聖外王的經世緻用思想影響下,曆代中國知識分子把“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哲學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以不同的方式實踐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曆代設立言官的監察製度以及科舉考試和選拔製度的逐步完善,也為知識分子實現其政治理想提供瞭體製的路徑。由此,形成瞭重視立言、緻力教化、崇尚清議的三大思想傳統,為近代期刊在中國落地開花奠定瞭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
  一是重視立言。春鞦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①這“三不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深為後世推崇。特彆是對於“立言”的追求,更左右瞭曆代士大夫的人生方嚮。他們往往通過著書立說,“文以載道”,錶達憂圍憂民之現實關懷和對儒傢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他們都把“文”作為闡釋“道”的途徑。近代期刊的齣現,讓追求“三不朽”人生價值的新式知識分子看到瞭“立言”的新渠道新載體,從而對這一新傳播形態産生心理認同。例如,王韜創立《循環日報》時,其高標的宗旨,正是“日報立言,義切尊王,紀事載筆,情殷敵愾,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區區素誌,如是而已”。①
  二是緻力教化。春鞦戰國時期,儒傢學說在繼承和發揚西周以來禮製原則和道德思想的基礎上,積極倡導以“禮”“德”治國教民,強調“剋己復禮”以達到“仁”的最高道德境界,通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達到“明人倫”的目的,從而創立瞭儒傢“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以“德”“禮”為核心內容、以“明人倫”為基本齣發點的“以教輔政”思想。《苟子·王製》提齣“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主張;《禮記·學記》把教化的作用概括為十六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特彆是西漢以來,儒傢思想教化的主張更被統治者所接受,嗣後曆代都“莫不以教化為大務”。②隨著教化的實踐不斷深入,教化的形式逐漸豐富,教化的意義也深入人心。從鍾鳴鼎食之傢到引車賣漿者流,教化對塑造人們的性格和精神發揮瞭重要作用,成就瞭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深受傳統教化思想影響的中國近代新式知識分子,對於期刊的接納,也源於對期刊傳播知識、教化萬民這一功能的認識。王韜認為,新報可以移風易俗,“輔教化之不及”,“鄉裏小民不知法律,子詬其父,婦誶其姑,甚或骨肉乖離,友朋相詐,譸張為幻,寡廉鮮恥,而新報得據所聞,傳語遐邇,俾其知所愧悔,似亦勝似閭胥之觥撻矣”。③梁啓超在創辦《新民叢報》時,在對《新民叢報》的宗旨和辦報方針的論述中指齣:“本報取《大學》‘新民’之義,以為欲漸新我國,當先維新我民,中國之所以不振,由於公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故本報專對此病而藥治之,務采閤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原本。”
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 導言 中國期刊,作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縮影,承載瞭那個時代最深刻的變革與最激烈的碰撞。從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到新中國建立開啓嶄新篇章,這三十八年間,中國期刊經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與挑戰,它們如同浩瀚星河中的點點星光,照亮瞭中國走嚮現代化的艱難曆程。本捲,謹以“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為題,旨在深入梳理和剖析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內,中國期刊的發展脈絡、思想演進、社會影響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第一章 辛亥革命的期刊洪流與民初的雜誌浪潮(1911-1920) 辛亥革命的爆發,不僅是政治上的顛覆,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在革命的號角吹響之際,各類報刊,尤其是期刊,以其相對自由的錶達空間,成為宣傳革命理念、鼓動民眾參與、抨擊封建舊勢力、啓濛新思想的重要陣地。 革命期刊的先聲: 在革命前夕及辛亥革命期間,大量革命黨人創辦的期刊,如《民報》、《新青年》(早期)、《二十世紀之華人》等,以前所未有的銳利筆觸,猛烈抨擊君主專製,高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傳播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成為推動革命運動的重要輿論工具。它們的內容多涉及政治主張、國傢命運、民族獨立等宏大議題,文字激昂,充滿戰鬥精神。 民初的多元化探索: 辛亥革命成功後,中國進入瞭一個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各種思潮湧動,期刊的數量和種類也隨之激增。這一時期,不僅有政治類期刊繼續關注國傢前途,更有大量文學、教育、科學、婦女、社會風俗等領域的期刊湧現,展現齣中國社會在現代化轉型初期的多元化探索。 文學期刊的勃興: 以《小說月報》、《東方雜誌》(部分文學欄目)、《民國小說報》等為代錶的文學期刊,為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和新文學作品的傳播提供瞭重要平颱。它們不僅刊載瞭大量小說、詩歌、散文,還積極介紹西方文學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産生瞭深遠影響。這些期刊的內容,常常充滿瞭對現實的觀察、對人性的探索、對社會問題的反思,以及對個體命運的關懷。 思想啓濛的陣地: 《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雜誌,在五四運動前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它們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猛烈批判傳統道德、封建禮教,倡導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有力地推動瞭中國社會的思想啓濛。其內容涉及哲學、倫理、曆史、教育、文學等多個領域,其論辯性和思想深度,至今仍具啓發意義。 專業與興趣的細分: 此外,各類專業性或興趣性的期刊也開始嶄露頭角,例如關注教育的《教育雜誌》,傳播科學知識的《科學》、《科學世界》,介紹商業經濟的《東方雜誌》(部分經濟欄目),以及關注婦女權益的《婦女雜誌》等。這些期刊的齣現,標誌著中國社會在知識傳播和信息交流上,開始走嚮專業化和精細化。 第二章 戰火中的思想交鋒與民族救亡的期刊擔當(1920-1937) 北洋軍閥的統治、國民政府的建立與分裂、革命力量的壯大,以及日本侵略的步步緊逼,使得這一時期充滿瞭動蕩與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期刊的作用愈發凸顯,它們成為思想交鋒的戰場,更是民族救亡的重要喉舌。 左翼文學期刊的崛起: 隨著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以《共産黨》、《火星》、《文學研究會旬刊》為代錶的左翼文學期刊,成為宣傳馬剋思主義,倡導革命文學,批判國民黨統治,團結進步力量的重要平颱。它們的內容,充滿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對勞苦大眾的關懷,以及對革命道路的探索。 國民黨及其附庸期刊的辯駁: 與此同時,國民黨及其統治下的各類期刊,也積極宣傳其政治主張,反擊共産黨的批評,維護其統治閤法性。這些期刊的內容,多圍繞國傢統一、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等議題展開,力圖塑造和鞏固其執政形象。 知識分子的精神傢園: 盡管政治立場各異,但一批麵嚮廣大知識分子的綜閤性期刊,如《獨立評論》、《雜誌》、《國聞周報》等,在這一時期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刊載瞭大量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的深度評論和分析,匯聚瞭眾多知名學者和思想傢的智慧,為社會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這些期刊的內容,往往著眼於國傢的前途與民族的命運,以理性的筆觸,探討解決之道。 抗日救亡的呐喊: 麵對日益嚴峻的日本侵略,越來越多的期刊,無論其政治色彩如何,都將矛頭指嚮日本侵略者,積極宣傳抗日救亡的理念,鼓舞民族鬥誌。期刊的報道,從最初的零星揭露,到後來的全麵譴責,再到對戰事的報道與分析,充分體現瞭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時刻的團結與抗爭。 第三章 烽火歲月的精神支撐與戰後重建的曙光(1937-1949)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中國推入瞭全麵戰爭的深淵。在烽火連天、物質匱乏的艱難歲月裏,期刊的生存與傳播麵臨巨大挑戰,但它們所承載的精神價值,卻愈發凸顯。 抗戰時期的堅守與傳播: 無論是在淪陷區,還是在抗日根據地,期刊都竭力維持齣版,成為鼓舞士氣、傳播信息、組織民眾、凝聚力量的重要工具。 根據地期刊的使命: 在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期刊是宣傳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動員民眾參軍參戰、開展土地改革、普及教育文化的重要陣地。如《晉察冀日報》增刊、《解放日報》等,其內容充滿瞭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強調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並著力於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 淪陷區期刊的隱忍與反抗: 在日本占領區,許多期刊在嚴密的審查下,以麯摺的方式,錶達對侵略者的不滿,傳遞進步信息,保護民族文化。它們的內容,常常是生活化的觀察,對時局的隱晦評論,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堅守。 大後方期刊的責任: 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的大後方,湧現瞭大量期刊,它們既要報道抗戰形勢,也要關注後方民眾的生活,並積極籌劃戰後重建。如《中央日報》(重慶版)、《大公報》(重慶版)等,其內容涵蓋瞭戰況報道、國際動態、後方民生、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麵,力圖在艱難的戰爭時期,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與思想的活力。 戰後的思想分野與新生力量: 抗戰勝利後,中國並未迎來真正的和平。國共兩黨圍繞國傢前途展開激烈鬥爭,各種政治力量和社會思潮再次湧動,期刊也再次成為這些鬥爭的載體。 對和平建國的呼喚: 許多期刊,特彆是麵嚮社會各界的綜閤性期刊,錶達瞭對和平建國的強烈渴望,呼籲停止內戰,實現民主。 新民主主義期刊的孕育: 隨著中國共産黨取得越來越廣泛的民眾支持,一批麵嚮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刊,如《人民日報》(早期)、《學習》等,開始孕育和發展。它們的內容,著重於揭露國民黨統治的弊端,宣傳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並為即將到來的新中國奠定思想基礎。 文化期刊的復蘇與轉型: 戰後,各類文化期刊在短暫的復蘇後,也開始麵臨新的挑戰。它們既要總結抗戰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也要為新的社會變革做思想準備。 第四章 期刊的載體、傳播與影響力 在本捲所涵蓋的三十八年間,中國期刊在載體、傳播方式和影響力等方麵,都經曆瞭顯著的變化。 載體的多樣化: 從最初的寥寥數種,到後來覆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軍事、藝術、婦女、兒童等各個領域的數韆種期刊,期刊的載體日益多樣化,滿足瞭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 傳播渠道的拓展: 期刊的傳播,從最初依賴郵局發行,到後來通過報刊亭、書店、以及地下組織等多種渠道傳播。尤其是在革命根據地,期刊的傳播更是深入到基層民眾。 思想傳播的酵母: 期刊作為思想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推動社會變革、啓濛民智、普及知識、凝聚共識等方麵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潮的引領者和聚閤者。 社會變遷的記錄者: 期刊以其相對自由的錶達空間,忠實地記錄瞭中國社會在這一時期的每一次重大變遷、每一次思想碰撞、每一次文化創新,為後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結論 中國期刊史:第二捲(1911-1949)所描繪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這三十八年間,中國期刊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激昂的筆觸,見證並參與瞭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嚮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偉大曆程。它們是時代的記錄者,是思想的探索者,是民族精神的凝聚者。本捲的梳理與分析,旨在勾勒齣這段曆史時期內中國期刊發展的總體輪廓,揭示其豐富的內涵與深遠的影響,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的演進提供一條重要的綫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語言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筆調是極其剋製而富有學理深度的,它避免瞭過度煽情或空泛的口號式贊美,而是以一種冷靜的、近乎冷峻的目光審視曆史。然而,這種剋製之下,卻湧動著強大的曆史同情心。作者在處理涉及意識形態分歧和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時,措辭精準,論證嚴密,顯示齣極高的學術素養和曆史擔當。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龐雜的史料中穿梭時的那種嚴謹與審慎,每一個判斷背後似乎都有數十份檔案在支撐。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尤其是對那個時期知識生産過程感興趣的嚴肅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著作,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史料細節,足以支撐起後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評分

該書在資料的廣度與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尤其是對那些地方性、邊緣化的刊物挖掘,展現瞭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這絕非那種隻盯著幾本核心刊物泛泛而談的空洞之作。它像一張精密的織錦,將那個時代所有細微的文化脈絡都納入其中,即便是那些很快就消亡的、隻齣版瞭幾期的“曇花一現”的創刊號,作者也未曾放過,並對其進行瞭精妙的解讀。這使得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期思想傳播的真實生態,遠比教科書上描繪的要復雜、多元得多。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獻,那份求證的衝動源於作者鋪陳的細節實在太具說服力瞭。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瞭無數個鮮活的、由紙張和油墨構築的微觀世界,展現瞭那個時代文化的勃勃生機與內在的矛盾性。

評分

我個人認為,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其對“媒介”本身力量的深刻反思。作者並沒有將刊物僅僅視為思想的載體,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實踐和身份建構的工具。書中對於刊物在動員社會力量、塑造新興讀者群體方麵的論述,尤其引人深思。它清晰地揭示瞭,在那個信息傳播尚未數字化的年代,一份刊物的創刊、停刊、甚至是裝幀設計,都蘊含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這種對齣版技術、發行網絡和讀者社群之間復雜互動的細緻描摹,讓我對早期現代中國的傳播史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幾個大師的理論對話,而是數以韆計的編輯、印刷工人、發行商和熱心讀者共同參與的一場浩大的文化工程。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文化生態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時間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通過主題的遞進和地域性的切割,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這種敘事策略有效地避免瞭傳統斷代史可能齣現的沉悶感。每當以為自己已經把握瞭某一階段的主流傾嚮時,作者總能立刻拋齣一個反例或一個被忽略的角落來挑戰讀者的既有認知。比如,關於現代學術規範的建立與地方文化保守力量的碰撞那一段,作者的處理手法非常高明,將這種衝突置於一種動態的、相互塑造的關係中,而非簡單的對立。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復雜的迷宮探險,每一次轉摺都帶來瞭新的發現,而最終的齣口,則是對“現代性如何在中國土壤上紮根”這一命題更深刻的理解,這種閱讀體驗,是酣暢淋灕的智力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張力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在描摹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裏,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選擇。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人心的本領,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重建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幾位關鍵人物思想轉變過程的刻畫,那種從激進到審慎,再到最終堅守信念的弧綫,處理得極其細膩,沒有絲毫的臉譜化傾嚮。書中對當時的學術爭鳴和社會思潮的交織描寫,也為我們理解現代中國的思想基礎提供瞭極佳的切入點。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舊式印刷品的油墨味,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的理想主義與現實睏境的摩擦聲。那種對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深切關懷,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史學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滿悲憫情懷的群像小說,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反復迴味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堅守或漂泊的身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