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1.全面解读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五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xuixin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我们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南。本书从科技创新、人力成本、中国制造、区域一体、扩大开放、多元支撑等方面对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力图为全体党员干部学习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供有力参考。
2.探寻一个国家或地区强盛繁荣的基因与密码,追索中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强国梦征程中的方法、路径与策略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强盛与崛起,有没有可以赖以遵循的一般规律?有没有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基因或者密码?有没有既定的发展模式或者战略路径?
当前,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站在世界经济大国的新起点上,面对更趋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在迈向经济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走得更稳更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和方略,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经济强国策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当前,我国站在世界经济大国的新起点上,面对更趋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在迈向经济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走得更稳更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和方略,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书以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从科技创新、人力成本、中国制造、区域一体、扩大开放、多元支撑等方面展开系统论述,为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建言献策,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参考读物。
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员,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主持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党中央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研究”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各类课题研究十余项。出版专著两部,合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常态下的大国经济》《中国经济大布局》等五部,参与出版《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十余部,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导论
第一章 奋斗目标: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强国
一、殖民主义时代的经济强国 / 002
二、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强国 / 004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强国 / 006
四、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强国 / 008
第二章 强国借鉴:经济强国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一、英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 014
二、美国经济的崛起历程 / 018
三、日本经济的崛起历程 / 020
四、经济强国的有益启示 / 024
第三章 大国阶段:我国已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
一、封建盛世的形成 / 032
二、近代经济的衰落 / 036
三、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 039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 / 041
第四章 研判形势: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方位
一、国际环境的有利条件 / 046
二、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 / 048
三、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 / 050
四、国内发展的不利因素 / 053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夯实建设经济强国的基础
一、坚持稳中求进总体基调 / 059
二、保持经济合理平稳增长 / 062
三、抢占大国强国产业的制高点 / 066
四、积极防范各种经济风险 / 070
第六章 科技创新:让强国之梦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经济发展的驱动阶段 / 076
二、创新驱动的力量之源 / 079
三、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 082
四、创新驱动的方向路径 / 085
第七章 人力资本: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一、人才强国是经济强国的基石 / 094
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 097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101
四、用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增量 / 103
第八章 金融血脉: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棋子”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 108
二、金融领域重点改革未来走向 / 110
三、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 113
第九章 中国制造:练好经济强国的铮铮筋骨
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 118
二、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 121
三、强化市场机制功能 / 123
四、优化政府制度安排 / 126
第十章 海洋强国:撬动经济强国的战略“支点”
一、准确认识海洋中国 / 132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 137
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 141
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 143
第十一章 军民融合:支撑国家发展由大到强
一、军民融合的重大现实意义 / 148
二、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151
三、认清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要求 / 153
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任务 / 155
第十二章 区域一体: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新的载体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 160
二、亚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 162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 / 166
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行动 / 169
第十三章 扩大开放:以更广泛的共赢合作拥抱世界
一、对外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 174
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 / 177
三、从投资大国到投资强国 / 182
四、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 188
第十四章 多元支撑:助推经济强国之路越走越宽
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 194
二、推进巩固国防和军事护航建设 / 198
三、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 202
四、坚持用依法治国引领强国建设 / 208
后记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在取得历史性成就中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事实上,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角度来分析和判断,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已步入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经济发展新时代,这是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1.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高瞻远瞩、系统谋划、科学决策,顶住了“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2.7万亿元,按即期汇率折算已超过1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7.7%、7.3%、6.9%、6.7%、6.9%,年均增长达到7%,远超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稳定之锚”。可以说,经过5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显著夯实。
2.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出现重大历史性变革
近5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我国钢铁、煤炭产能分别退出6500万吨以上和2.9亿吨以上。近5年来,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3.从经济效益看,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技yin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建立。支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能耗下降5.0%。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幅度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38万元,形成了世界上人口zui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4.从经济影响看,中国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
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占比已超过15%,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当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目光投向中国,开始出现“从西潮到东风”的良好态势。无可置疑,我国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规则、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此外,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中正日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经济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正进一步提高。
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新时代经济强国方略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