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鑄模具與工藝設計要點

壓鑄模具與工藝設計要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堯,黃勇 等 著
圖書標籤:
  • 壓鑄
  • 模具
  • 工藝設計
  • 製造
  • 金屬成型
  • 鑄造
  • 機械工程
  • 工業設計
  • 模具設計
  • 壓鑄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29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3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字數:3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從事壓鑄模具設計與製造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和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黃勇、黃堯主編的《壓鑄模具工藝與設計要點》一書具有以下特點。
1、本書以壓鑄模具的工藝及設計過程為主綫,對各種類型壓鑄模具設計過程中的關鍵之處以及可能齣現的問題和處理方法進行瞭詳細地剖析。
2、內容全麵,兼顧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3、提供瞭豐富的典型結構圖例。
4、選用及時更新的數據資料,實用性強。

內容簡介

壓鑄模具設計包括壓鑄工藝和模具設計兩個方麵。本書根據壓鑄模具設計製造人員實際工作中的需求,對壓鑄模具設計過程中的必備知識及設計要點進行瞭詳細的講解。
主要內容包括:
壓鑄模具設計基礎
壓鑄件設計要點及壓鑄閤金的選用
壓鑄工藝設計及缺陷分析要點
分型麵的設計及澆注係統設計要點
成型零件與結構零件設計要點
推齣機構及模體結構零件設計要點
壓鑄模技術要求及材料選擇設計要點
本書技術內容先進、典型結構圖例豐富、采用新數據資料、實用性和可參考性強,可供從事壓鑄模具設計與製造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和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壓鑄模具設計基礎 1
1.1壓鑄模概述 1
1.2壓鑄模的主要結構形式 1
1.2.1壓鑄模的基本結構 1
1.2.2壓鑄模的分類 3
1.3壓鑄模設計原則 5
1.4壓鑄模設計的程序 6
1.4.1研究、消化産品圖 6
1.4.2對壓鑄件進行工藝分析 7
1.4.3擬訂模具總體設計的初步方案 7
1.4.4方案的討論與論證 9
1.4.5繪製主要零件工程圖 9
1.4.6繪製模具裝配圖 9
1.4.7繪製其餘全部自製零件的工程圖 9
1.4.8編寫設計說明書 9
1.4.9審核 10
1.4.10試模、現場跟蹤 10
1.4.11全麵總結、積纍經驗 10
第2章壓鑄件設計要點及壓鑄閤金的選擇 11
2.1壓鑄件的質量要求 11
2.1.1壓鑄件的尺寸精度 11
2.1.2壓鑄件的形位公差 13
2.1.3壓鑄件的錶麵質量 14
2.2壓鑄件的結構單元的設計 16
2.2.1壁厚及圓角 16
2.2.2筋及嵌件 19
2.2.3齣型斜度 20
2.2.4孔和槽 22
2.2.5螺紋及壓鑄齒 22
2.2.6凸紋、凸颱、文字、標誌和圖案 23
2.3壓鑄件結構設計的要點 24
2.3.1簡化模具結構 24
2.3.2減少抽芯部位 26
2.3.3有利於壓鑄件脫模和抽芯 27
2.3.4防止變形 27
2.4壓鑄閤金 28
2.4.1對壓鑄閤金的要求 28
2.4.2常用壓鑄閤金及其主要特性 29
2.4.3壓鑄閤金的選用 31
第3章壓鑄工藝選擇及缺陷分析要點 32
3.1壓鑄工藝的選擇 32
3.1.1壓力 32
3.1.2速度 34
3.1.3溫度 36
3.1.4時間 40
3.1.5壓室充滿度 41
3.1.6壓鑄用塗料 42
3.1.7壓鑄件的後處理和錶麵處理 42
3.2壓鑄件缺陷分析要點 45
3.2.1缺陷分類及檢驗方法 45
3.2.2壓鑄件缺陷産生原因及改善措施 46
第4章分型麵的設計及要點 48
4.1分型麵的基本部位和影響因素 48
4.1.1分型麵的基本部位 48
4.1.2分型麵的影響因素 49
4.2分型麵的基本類型 49
4.2.1單分型麵 49
4.2.2多分型麵 50
4.2.3側分型麵 51
4.3分型麵的設計原則 51
4.3.1分型麵應力求簡單易於加工 51
4.3.2有利於簡化模具結構 52
4.3.3分型麵應有利於澆注係統和排溢係統的布置 53
4.3.4開模時應保證壓鑄件留在動模一側 53
4.3.5應考慮壓鑄成型的協調 55
4.3.6考慮壓鑄型使用壽命和維修 56
4.3.7便於嵌件和活動型芯安裝 56
4.4典型零件選擇分型麵的要點 57
4.5典型分型麵設計實例 60
第5章澆注係統的設計及要點 62
5.1澆注係統的結構、分類和設計 62
5.1.1澆注係統的結構 62
5.1.2澆注係統的分類 63
5.1.3澆注係統設計的主要內容 65
5.2內澆口的設計 66
5.2.1內澆口的基本類型及其應用 66
5.2.2內澆口截麵積的確定 68
5.2.3內澆口厚度的設計 69
5.2.4內澆口位置設計要點 70
5.3橫澆道的設計 72
5.3.1橫澆道的基本形式 72
5.3.2多型腔橫澆道的布局 73
5.3.3橫澆道與內澆道的連接 75
5.3.4橫澆道設計要點 76
5.4直澆道的設計 77
5.4.1熱室壓鑄模直澆道 77
5.4.2臥式冷室壓鑄模直澆道 81
5.5典型壓鑄件澆注分析要點 82
5.5.1圓盤類壓鑄件 82
5.5.2圓環類壓鑄件 84
5.5.3筒類壓鑄件 85
5.5.4殼體類壓鑄件 86
第6章排溢係統的設計及要點 88
6.1排溢係統的設計 88
6.1.1排溢係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88
6.1.2溢流槽的結構形式 88
6.1.3溢流槽的尺寸 91
6.1.4溢流槽的設計要點 92
6.2排氣道的設計 92
6.2.1排氣道的位置和結構形式 93
6.2.2排氣道的尺寸 94
6.2.3排氣道的設計要點 94
第7章成型零件與結構零件設計及要點 96
7.1成型零件的結構形式 96
7.1.1整體式與組閤式結構 96
7.1.2局部組閤與完全組閤式結構 97
7.1.3組閤式結構形式的特點 100
7.1.4小型芯的固定形式 101
7.1.5鑲塊固定形式和型芯的止轉形式 101
7.1.6活動型芯的安裝與定位 104
7.2成型零件主要尺寸 104
7.2.1影響壓鑄件尺寸的因素 104
7.2.2確定成型尺寸的原則 105
7.2.3成型尺寸計算和偏差的標注 107
7.2.4壓鑄件螺紋孔直徑、深度和型芯尺寸的確定 115
7.3成型零件的設計要點與應用實例 116
7.3.1成型零件應便於加工並保證強度 116
7.3.2提高成型零件的使用壽命 118
7.3.3成型零件的安裝應穩定可靠 118
7.3.4成型零件應防止熱處理變形或開裂 120
7.3.5成型零件應避免橫嚮鑲拼,以利於脫模 121
7.4典型壓鑄件成型零件的設計實例 121
第8章推齣機構的設計及要點 124
8.1推齣機構的基本知識 124
8.1.1推齣機構的主要組成 124
8.1.2推齣機構的分類 124
8.1.3推齣機構的設計要點 125
8.2一次推齣機構 126
8.2.1推杆推齣機構的設計及要點 126
8.2.2推管推齣機構的設計及要點 131
8.2.3卸料闆推齣機構設計及要點 134
8.2.4推塊推齣機構設計及要點 136
8.3二次推齣機構的設計 137
8.3.1擺杆式超前二次推齣機構 137
8.3.2擺塊式超前二次推齣機構 137
8.3.3杠杆式超前二次推齣機構 139
8.3.4斜銷式超前二次推齣機構 139
8.3.5擺杆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39
8.3.6滑塊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41
8.3.7楔塊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41
8.3.8推珠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41
8.3.9彈套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42
8.3.10擺鈎式滯後二次推齣機構 143
8.3.11二次推齣機構的設計要點 144
8.4 順序分型脫模機構 144
8.5推齣機構的復位 152
8.5.1推齣機構的復位 152
8.5.2推齣機構的預復位 154
第9章側嚮抽芯機構的設計及要點 158
9.1側抽芯機構概述 158
9.1.1側抽芯機構的動作過程 158
9.1.2側抽芯機構的主要組成 158
9.1.3側抽芯機構的分類及特點 159
9.1.4側抽芯機構設計要點 160
9.1.5抽芯力 163
9.1.6抽芯距離 164
9.2斜銷側抽芯機構 165
9.2.1斜銷側抽芯機構的組閤形式 165
9.2.2斜銷的基本結構及設計 165
9.2.3斜銷側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 168
9.2.4斜銷的延時抽芯 169
9.2.5側滑塊定位和楔緊裝置的設計 170
9.2.6斜銷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 175
9.3彎銷側抽芯機構 176
9.3.1彎銷側抽芯機構的組成及特點 176
9.3.2彎銷側抽芯過程 176
9.3.3彎銷側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 177
9.3.4彎銷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 180
9.4斜滑塊側抽芯機構 181
9.4.1斜滑塊側抽芯機構的組成與動作過程 181
9.4.2斜滑塊的基本形式與斜滑塊的設計 182
9.4.3設計要點 185
9.4.4斜滑塊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 186
9.5推齣式側抽芯機構 187
9.5.1推齣式側抽芯機構的基本形式 188
9.5.2推齣式側抽芯機構的推齣形式 188
9.5.3設計要點 191
9.5.4推齣式側抽芯機構應用實例 192
9.6液壓側抽芯機構 193
9.6.1液壓側抽芯機構的組成 193
9.6.2液壓側抽芯機構的設計要點 195
9.7其他側抽芯機構 196
9.7.1齒輪齒條側抽芯機構 196
9.7.2手動抽芯 196
9.7.3活動鑲塊模外側抽芯機構 196
第10章模體結構零件的設計要點 198
10.1模體的組閤形式 198
10.1.1模體的基本類型與主要結構件 198
10.1.2模體設計的要點 202
10.2主要結構件設計 202
10.2.1套闆尺寸的設計 202
10.2.2模體局部增強措施 205
10.2.3鑲塊在套闆內的布置 206
10.3模體結構零件的設計 206
10.3.1動、定模導柱導套設計 206
10.3.2推闆導柱和導套的設計 207
10.3.3模闆的設計 208
第11章加熱與冷卻係統的設計及要點 210
11.1加熱與冷卻係統的作用 210
11.2加熱係統的設計 210
11.3冷卻係統的設計 211
11.4冷卻水道設計要點 215
11.5冷卻水道的設計計算 217
第12章壓鑄模技術要求及材料選擇要點 221
12.1壓鑄模總裝的技術要求 221
12.1.1壓鑄模裝配圖上需注明的技術要求 221
12.1.2壓鑄模外形和安裝部位的技術要求 221
12.1.3壓鑄模總裝的技術要求 222
12.2結構零件的公差與配閤 222
12.2.1結構零件軸與孔的配閤和精度 222
12.2.2結構零件的軸嚮配閤 223
12.2.3未注公差尺寸的有關規定 226
12.2.4形位公差和錶麵粗糙度 226
12.3壓鑄模零件的材料選擇及熱處理技術 227
12.3.1壓鑄模所處的工作狀態及對模具的影響 227
12.3.2影響壓鑄模壽命的因素及提高壽命的措施 228
12.3.3壓鑄模材料的選擇和熱處理 230
參考文獻 231

前言/序言

壓鑄成型技術是目前有色金屬結構件成型的重要工藝方法。壓鑄模具是壓鑄成型的主要工藝裝備。壓鑄成型工藝是保證壓鑄件質量的關鍵技術。壓鑄模具結構和壓鑄工藝參數的閤理性對於壓鑄件質量、成品率以及壓鑄模的使用壽命都會産生極大的影響。壓鑄模具造價比較高,生産周期較長,如果設計製造不閤理,造成壓鑄模具的多次反復試模和修模,勢必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為瞭幫助解決壓鑄模具與工藝設計問題,我們編寫瞭本書。
本書對壓鑄模具與工藝設計的方法和步驟要點進行瞭詳細的講解,注重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和係統性,兼顧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主要內容包括:壓鑄模具設計基礎要點、壓鑄件及壓鑄閤金設計要點、壓鑄工藝選擇及缺陷分析要點、分型麵的設計及澆注係統設計要點、成型零件與結構零件設計要點、推齣機構及模體結構零件設計要點、壓鑄模技術要求及材料選擇要點。本書重點強調設計要點與內容,具有技術先進、典型結構圖例豐富、標準最新數據資料、實用性極強等特點,是從事壓鑄技術人員和在校大中專院校學生學習本專業必備的參考書之一。
本書由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後黃堯和瀋陽理工大學教授黃勇、瀋陽理工大學副教授徐淑嬌,瀋陽理工大學副教授賈玉賢、李東輝、趙鐵筠、常軍編著。其中,黃堯編寫瞭第6、第11章,黃勇編寫瞭第3、第4章,賈玉賢編寫瞭第2、第10章,李東輝編寫瞭第1、第5章,徐淑嬌編寫瞭第8章,趙鐵筠編寫瞭第9章,常軍編寫瞭第7、第12章,黃堯參與瞭第8、第9章的編寫,黃勇參與瞭第1、第10和第12章的編寫,黃堯和黃勇負責統稿。瀋陽理工大學研究生李鑫在全書的編寫和校對等方麵做瞭大量的工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遼寜大學許作銘、遼寜公安學院教授鄧玉萍及119廠許明海高級工程師等老師及多傢壓鑄企業的專傢幫助,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及同行專傢批評指正。

編者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用手冊》 本書是一本涵蓋瞭金屬材料基礎知識、性能錶徵、應用選擇以及熱處理工藝原理與實踐的綜閤性參考書籍。它旨在為機械製造、材料工程、産品設計等領域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學生提供係統、深入且實用的指導。 內容概述: 第一部分:金屬材料基礎 金屬的原子結構與晶體學: 深入淺齣地介紹金屬原子的構成,不同晶體結構(如體心立方、麵心立方、密排六方)的特點及其對材料性能的影響。重點闡述晶界、位錯等缺陷在材料變形與強化中的作用。 閤金的形成與相圖: 詳盡講解閤金化的基本原理,包括固溶體、化閤物等,並重點解析二元及簡單多元相圖的構成與判讀方法,指導讀者理解不同溫度和成分下金屬的相變過程。 常見金屬材料的性能與分類: 全麵介紹鋼鐵、鋁閤金、銅閤金、鎂閤金、鈦閤金等常見金屬材料的化學成分、力學性能(強度、塑性、韌性、硬度)、物理性能(密度、導電導熱性)及耐腐蝕性等。根據材料的特點和應用領域進行分類,並列舉典型牌號及其主要應用。 非金屬材料簡介: 簡要介紹陶瓷、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膠)等在現代工業中的重要性,及其與金屬材料的互補性,為材料選擇提供更廣闊的視角。 第二部分:金屬材料的性能錶徵與測試 力學性能測試: 詳細介紹拉伸試驗、壓縮試驗、彎麯試驗、扭轉試驗、硬度試驗(洛氏、布氏、維氏)、衝擊試驗(夏比、懸臂梁)等基本力學性能測試方法,包括試驗原理、操作規程、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 金相分析: 闡述金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金屬試樣的製備流程(切割、鑲嵌、打磨、拋光、腐蝕),以及如何通過觀察金相組織(晶粒度、相分布、夾雜物等)來評估材料的質量和性能。 無損檢測技術: 介紹超聲波探傷、射綫探傷、渦流探傷、磁粉探傷等無損檢測技術在材料缺陷檢測中的應用,包括其基本原理、適用範圍和優缺點。 其他性能測試: 簡述耐腐蝕性測試、疲勞性能測試、蠕變性能測試等專業測試方法。 第三部分:熱處理工藝原理與應用 熱處理基本原理: 深入解析加熱、保溫、冷卻等熱處理基本過程對金屬組織與性能的影響。重點講解相變動力學、擴散、相圖在熱處理中的應用。 退火工藝: 詳細闡述退火的目的(軟化、消除內應力、改善切削性、細化晶粒等),以及各種退火工藝(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結晶退火、擴散退火、應力消除退火)的工藝特點、操作要點和應用範圍。 正火工藝: 講解正火的目的、工藝流程及其對碳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與退火的異同點。 淬火工藝: 重點介紹淬火的目的(提高硬度和強度),淬火介質的選擇(水、油、鹽浴、空氣),淬火工藝(油淬、水淬、分級淬火、等溫淬火)的原理、操作要點和適用範圍。詳細分析淬火應力與變形的産生原因及控製方法。 迴火工藝: 闡述迴火的目的(消除淬火脆性、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韌性),以及不同迴火溫度和時間對組織與性能的影響。詳細介紹低溫迴火、中溫迴火、高溫迴火(調質)的工藝特點和應用。 錶麵熱處理: 介紹感應加熱淬火、火焰加熱淬火、滲碳、氮化、碳氮共滲等錶麵強化技術,包括其原理、工藝流程、適用材料和應用實例。 時效處理: 講解時效處理在鋁閤金、不銹鋼等材料中的應用,以及其對材料性能的提升機製。 第四部分:典型金屬材料的熱處理實例 碳鋼與閤金鋼的熱處理: 針對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以及常用閤金鋼(如Cr12、40Cr、42CrMo等),分彆給齣其在退火、正火、淬火、迴火等工藝下的具體參數推薦和組織性能要求,並結閤實際應用進行分析。 鑄鐵的熱處理: 介紹灰鑄鐵、球墨鑄鐵、白口鑄鐵等的退火、調質等處理方法。 鋁閤金的熱處理: 詳細講解不同係列鋁閤金(如2A12、7075、6061等)的固溶處理、人工時效、自然時效等工藝,以及其對強度和韌性的影響。 銅閤金的熱處理: 介紹黃銅、青銅等銅閤金的退火、固溶處理、時效處理等。 其他材料的熱處理: 簡要介紹不銹鋼、鈦閤金等特殊材料的熱處理要點。 第五部分:熱處理設備與安全 常見熱處理設備: 介紹各種類型的熱處理爐(箱式爐、井式爐、推盤爐、連續爐、真空爐)及其工作原理、適用範圍。 熱處理輔助設備: 包括加熱介質(淬火油、鹽浴)、氣氛保護裝置、測量控溫儀錶等。 熱處理安全操作規程: 強調高溫操作、化學品使用、設備維護等方麵的安全注意事項,以及防火、防爆、防燙傷等應急措施。 本書在內容編排上,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結閤。語言精煉,圖文並茂,配有大量的圖錶、實例和數據,力求使讀者能夠快速掌握核心知識,並應用於實際工作。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都能從中獲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我最為看重的一點。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大量的工程經驗和實踐技巧融入其中。在講解模具結構設計時,書中列舉瞭多種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並且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分型麵設計”部分的論述,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分型麵形狀對産品脫模、模具加工和維護的影響,並給齣瞭如何根據産品結構選擇最優分型麵的指導。例如,書中提到,對於帶有復雜外形的零件,簡單的平麵分型可能無法保證順利脫模,需要采用階梯分型或麯麵分型,而這些設計又會增加模具的製造難度和成本。作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瞭不同分型麵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讓我對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閤理決策有瞭清晰的認識。盡管書中沒有直接給齣某個特定的CAD軟件的建模教程,也沒有詳細介紹數控加工中心的編程指令,但書中提供的這些設計原則和經驗,能夠幫助我更好地指導CAD工程師進行模型繪製,並且在與加工師傅溝通時,能夠更準確地錶達我的設計意圖,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返工。

評分

這本書在“三維CAD/CAM技術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部分,雖然沒有直接演示任何一款三維建模軟件的操作界麵,也沒有給齣具體的G代碼指令,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展示瞭三維CAD/CAM技術在提高設計效率、優化模具結構、以及縮短製造周期方麵的巨大優勢。他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三維模型進行乾涉檢查、流動分析、冷卻分析等,從而在模具製造前就發現並解決潛在的設計問題。例如,在介紹“流動分析”時,書中雖然沒有展示具體的CAE軟件的仿真結果圖,但作者通過文字描述,生動地解釋瞭如何通過流動分析來優化澆口位置、澆口尺寸以及注射壓力,以確保熔融金屬能夠均勻、快速地充滿模腔,減少因填充不均而産生的缺陷。這種對先進技術的“原理性”介紹,讓我認識到,掌握先進技術不僅僅是學習軟件操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應用價值。

評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於“壓鑄缺陷分析與控製”這一章節的詳盡闡述。他並沒有簡單地列舉幾種常見的壓鑄缺陷(如砂眼、氣孔、縮孔、澆不足等),而是深入分析瞭每種缺陷的成因,並且提齣瞭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講解“氣孔”的成因時,作者詳細分析瞭熔融金屬中的溶解氣體、模具排氣不良、以及注射過程中的捲氣等多種可能性,並且針對每一種成因,都提供瞭相應的模具設計改進或工藝參數調整的建議。他特彆強調瞭“模具排氣設計”的重要性,雖然書中沒有直接介紹各種排氣槽的尺寸計算公式或具體的加工方法,但作者通過圖示的方式,清晰地展示瞭不同排氣槽的布局方式以及它們在促進模腔內氣體排齣方麵的作用。這種“追根溯源”的分析方法,讓我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缺陷的根本原因,從而采取最有效的控製措施,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評分

這本書在“模具壽命預測與維護”方麵的論述,雖然沒有涉及到具體的檢測儀器(如超聲波探傷儀、金相顯微鏡)的使用說明,但其對影響模具壽命的各種因素的分析,讓我對如何延長模具使用壽命有瞭係統性的認識。作者詳細闡述瞭諸如模具材料的疲勞強度、熱處理工藝的閤理性、錶麵處理的有效性、以及生産過程中的操作規範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於模具的壽命。他特彆強調瞭“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理念,並給齣瞭一些簡單易行的檢查和維護方法。例如,在提到模具的錶麵處理時,書中雖然沒有具體列舉各種PVD、CVD塗層的種類和工藝參數,但作者通過描述不同塗層在耐磨性、抗氧化性以及降低摩擦係數等方麵的作用,讓我明白瞭選擇閤適的錶麵處理對於提高模具壽命至關重要。這種基於原理的講解,比直接羅列一堆技術名詞更為深刻,讓我能夠舉一反三,在麵對不同材料和工藝時,都能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評分

作者在書中對於“工藝流程優化”的探討,給瞭我非常大的啓發。他不僅僅關注單個工序的設計,更是將整個生産流程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在介紹“注射參數設定”時,書中沒有直接列舉某一種壓鑄機的操作麵闆,也沒有深入講解PLC控製器的具體編程方法,但作者通過對注射速度、保壓壓力、注射時間等參數如何影響壓鑄件的組織性能、內部缺陷以及生産效率的詳細分析,讓我對優化生産參數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強調,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最佳參數,隻有根據具體的模具、材料和設備特點進行不斷嘗試和調整。這一點讓我深有體會,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在於參數設置的不閤理。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這些參數背後的物理意義,比死記硬背某些固定的數值更為重要。這種“大局觀”的視角,幫助我跳齣瞭僅僅關注模具本身設計的思維定勢,開始從更宏觀的層麵去思考如何提高整個生産係統的效率和穩定性。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介紹一些基礎概念的時候,並沒有采用過於艱深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來闡述。例如,在解釋模具鋼材的硬度與韌性之間的權衡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引用大量的力學公式,而是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將硬度比作“易碎的玻璃”,而韌性則比作“有彈性的橡皮筋”。他解釋說,模具需要在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和高溫高壓的同時,還要保證其形狀的穩定性,所以單純追求極緻的硬度可能會導緻模具在某個關鍵點發生脆性斷裂,而韌性不足則會使得模具在高壓下變形過大,影響精度。這種比喻性的講解,對於那些初次接觸壓鑄模具設計,或者對材料科學瞭解不深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有效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能夠快速抓住核心概念,而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去啃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盡管書中沒有詳細介紹各種洛氏硬度計、維氏硬度計的工作原理,也沒有深入探討材料的斷裂韌性測試方法,但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我能夠清晰地理解硬度和韌性在模具設計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製約的關係,為我後續在其他領域理解材料性能提供瞭非常好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在“綠色壓鑄與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探討,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從技術和管理的角度,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他深入分析瞭壓鑄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環境汙染,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工藝、迴收利用廢棄物等方式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例如,在“模具材料的選用與迴收”方麵,書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各種迴收設備(如金屬熔煉爐、破碎機)的型號,但作者通過強調選用易於迴收的模具材料,以及在模具報廢後進行有效的迴收利用,讓我明白瞭“全生命周期”的設計理念。這種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僅體現瞭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也讓我看到瞭壓鑄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嚮。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為什麼”這個問題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什麼要這樣做”。在介紹模具設計中的一些關鍵尺寸和公差控製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數值,而是詳細闡述瞭這些尺寸對最終壓鑄件質量的影響。比如,在講解澆口設計時,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澆口形狀和尺寸如何影響熔融金屬的填充速度、壓力分布以及可能産生的缺陷,例如氣孔、縮鬆等。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和理論推斷,清晰地展示瞭澆口尺寸過大可能導緻熔體衝擊,引起捲氣;而過小則可能導緻填充不足,甚至燒損。這種對背後機理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模具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明白,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設計決策,都可能對最終産品的質量産生蝴蝶效應。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在討論冷卻水道設計時,雖然沒有直接拿齣某一種特定的熱處理設備型號,但卻通過對不同冷卻方式(例如水冷、油冷、空氣冷卻)在散熱效率、成本和操作復雜性上的對比,讓我對如何根據實際生産需求選擇閤適的冷卻係統有瞭宏觀的認知。這種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追求,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與你進行一場富有啓發性的對話,讓你在掌握技能的同時,也培養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紙張厚實,觸感溫潤,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傳遞齣一種專業而嚴謹的氣息。翻開書頁,你會發現排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插圖和圖錶的質量同樣令人稱道,綫條流暢,細節豐富,色彩搭配和諧,這些視覺元素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錶現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信息變得生動易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圖錶注釋上花費的心思,每一個標注都精確到位,配以簡練的文字說明,讓人能夠迅速抓住重點。雖然這本書的主要篇幅聚焦於壓鑄模具和工藝設計,但它在材料選擇部分給我的啓發卻遠超我的預期。書中雖然沒有直接介紹具體的模具鋼材牌號,也沒有深入探討各種閤金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等宏觀力學性能,但作者通過對不同應用場景下模具結構強度和耐磨性要求的描述,潛移默化地引導讀者去思考不同材料的特性。例如,在講述高壓大行程模具設計時,作者強調瞭模具在高應力環境下的變形控製,這讓我聯想到瞭一些具有高強度和良好韌性的特種鋼材,盡管書中沒有直接提及這些鋼材的化學成分或熱處理工藝,但通過對實際工程需求的剖析,我能夠間接地推斷齣對材料性能的要求,從而為我後續在其他領域研究材料選擇提供瞭新的視角。這種“意會”式的錶達方式,雖然不是直接的知識灌輸,但卻更能激發讀者的主動思考和聯想,讓我感受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深厚功力。

評分

這本書在“精密壓鑄件的成型技術”方麵的論述,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精密”二字,而是從多個維度去剖析如何實現高精度壓鑄。他深入探討瞭模具的精度要求、材料的選擇、熱處理工藝的精確控製、以及生産過程中的溫度和壓力穩定性等因素。特彆是在“模具冷卻係統設計”方麵,書中雖然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計算公式,但作者通過對冷卻水道布局、冷卻介質的選擇以及冷卻時間控製的詳細分析,讓我明白瞭如何通過優化冷卻係統來精確控製模具的溫度,從而減少模具的熱脹冷縮,提高壓鑄件的尺寸精度和一緻性。這種對“細節決定成敗”的深刻理解,讓我認識到,要實現高精度壓鑄,必須從模具設計到生産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