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概念
二、时代
三、方法
第一章 饮食
第一节 饮食结构
一、主食
二、蔬菜
三、肉禽蛋
四、水产及海产品
五、调味料
六、水果
七、饮料
第二节 厨房设施及厨事活动
一、厨房
二、厨房设施与用具
三、厨事活动
第三节 食物制作
一、主食的制作
二、调味料的制作
三、菜肴的制作
四、水果的加工
第四节 饮食器具
一、盛具
二、进食食具
三、饮器
四、食案
第五节 饮食习俗与风尚
一、社会诸阶层的饮食
二、宴饮
三、饮食禁忌
第二章 服饰
第一节 服饰原料和种类
一、服装原料
二、服装
三、冠履
四、杂服饰
第二节 妆饰
一、女性妆饰
二、男性妆饰
第三节 社会诸阶层服装
一、皇族服装
二、官服
三、军服
四、其他阶层服装
第四节 区域性与时代变迁
第三章 居住
第一节 地点选择与建筑禁忌
第二节 住宅类型
一、普通住宅
二、大型院落
三、庄园
四、楼房
第三节 区域与城乡差异
第四节 建筑风格与装饰
第五节 室内陈设
第四章 交通行旅
第一节 道路和交通工具
第二节 出行礼俗
第三节 出行者及旅途生活
第五章 婚姻
第一节 婚龄
第二节 择偶
第三节 婚姻程序
一、议婚
二、问名占卜
三、订婚聘礼
四、选择婚期
五、迎亲
六、婚礼
第四节 性爱风俗
第五节 离婚与再嫁
第六节 育子
第六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洗浴
第二节 厕所及相关设施
第三节 居室和公共卫生
一、衣被清洗
二、居室打扫
三、饮食卫生
四、公共卫生
五、空气清洁
六、鼠虫防治
第四节 身体保健
第七章 丧葬
第一节 丧前准备与丧仪
第二节 墓穴与葬式
第三节 厚葬之风
第八章 农业生产
第一节 种植业
一、农业生产的组织运行
二、区域农业生产风俗
……
第九章 信仰风俗
第十章 节日
第十一章 游艺
第十二章 交际与社会风尚
前言/序言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本次修订改版,我们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要在每一卷的相关内容里都配上插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的朝代距今甚远,如史前时期、夏商时期,距今三四千年以上,不仅史料不足征,探索当时的风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进行图片收集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正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好的,这是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不包含《秦汉风俗/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的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 --- 《大唐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辉煌》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唐代初期至盛唐时期,即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的开元盛世,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与深刻变革。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专题分析,力求描绘出大唐气象的立体图景。 第一部分:贞观之治的奠基与开拓 本部分聚焦于唐朝建立之初的艰难岁月,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后世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从玄武门到君臣共治: 详细梳理了李世民夺取皇位后的政治手腕,以及他如何吸取隋亡教训,推行开明的统治政策。重点分析了著名的“贞观之谏”,展示了君主与臣属之间如何在尖锐的批评与虚心的采纳中,构建出高效的决策体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的辅政艺术,是本章的重点剖析对象。 轻徭薄赋与整饬吏治: 贞观时期,国家财政相对宽裕,这得益于对百姓负担的有效控制。本书将详述“租庸调制”在初唐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其如何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同时,对“贞观之治”中的反腐倡廉措施进行了深入挖掘,包括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和巡查机制。 开疆拓土与民族和睦: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这不仅仅是武力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书中详细描绘了唐朝与东突厥、吐蕃等周边政权的军事对峙与文化交流。重点分析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和亲,更是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里程碑事件。 第二部分:武周革命与中晚唐的转型 武则天时代的统治,是唐朝历史中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无法回避的转折点。本部分探讨了她的政治手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女性君主的登场: 分析了武则天如何从宫廷政治的边缘人物,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不同于传统史观的简单批判,本书更关注她在位期间的实际举措,如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她如何利用佛教思想巩固统治,提拔寒门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均田制的瓦解与土地兼并: 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制度的松动,中晚唐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本章将详细阐述均田制如何逐渐名存实亡,以及这如何为后来的赋税改革(如两税法)埋下伏笔,标志着中央集权财政体系的重大转型。 第三部分:开元盛世的极点与隐忧 唐玄宗统治前期,是唐朝国力的巅峰,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之一。 经济的空前繁荣: 详细描绘了开元盛世的城市面貌,以长安和洛阳为例,展现了当时世界级大都市的商业活力、坊市制度的成熟与瓦解的端倪。对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及其贸易结构进行了细致描摹,包括西域商人的涌入和唐朝对外来文化的极高包容度。 文化艺术的辉煌: 本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集中展现了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王维等伟大诗人的创作背景、风格演变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书法(如颜真卿、柳公权)、绘画(吴道子)以及音乐舞蹈(霓裳羽衣曲的盛况)的艺术成就,力求呈现一个全方位的文化盛宴。 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动: 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结构性矛盾。本书并未回避对“安史之乱”的直接诱因的分析。重点剖析了节度使制度的过度膨胀、杨国忠集团的专权腐败,以及玄宗后期对朝政的疏于管理,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由盛转衰的灾难性后果。 结论:历史的回响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唐朝盛世留给后世的历史遗产,分析了其在制度构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深远影响,并将其放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中进行定位与评价。 ---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艺术:雅致、学问与日常》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宋代,特别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包括文官、学者、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与物质品味。它试图通过细节,重构出宋人独有的生活美学和价值体系。 一、 精神世界的构建:理学与心学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发展是士大夫阶层世界观重塑的关键。本书将区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核心观念,并探讨这些抽象的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决策中,例如他们如何看待婚姻、财富和名声。重点分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被实践或曲解的。 二、 居所的审美:宋式园林与室内陈设 宋代文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极高,追求“清、静、雅、洁”。 园林之道: 详细考察了苏轼、米芾等人的园林思想,与唐代雄浑风格不同,宋代园林更注重人工之巧与自然之趣的融合。书中将分析徽州、苏州等地现存或记载的私家园林的设计精髓。 书房的布置: 书房不再是单纯的藏书之所,而是士大夫的“精神栖息地”。本书将根据出土文物和传世画作,复原宋代书房的陈设,包括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讲究,以及插花、焚香、挂画等雅集活动的细节。 三、 日常的精致:饮食、服饰与社交礼仪 宋代的生活精致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茶与酒的哲学: 宋人对饮茶的推崇达到了全民化和艺术化的高度,斗茶之风盛行。本书将详细介绍点茶法、茶具的演变,以及宋代士大夫间的茶会礼仪。同时,对宋代的酒文化,如曲药的制作和饮酒的场合,也有专门的论述。 服饰的等级与品味: 通过分析宋朝的官服制度和士人的常服,展现其对色彩、纹样和面料的选择。宋代服饰的特点在于内敛和端庄,与后世明清的华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社交与宴饮: 记载了宋代文人雅集(如“西园雅集”)的场景,分析了诗词唱和、击鼓传花、投壶等社交活动中蕴含的礼仪规范和互动艺术。 四、 技艺的升华:宋代工艺的巅峰 宋代的工艺美术高度发达,其产品以温润和含蓄著称。本书将专门辟章介绍宋代瓷器的成就,重点区分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烧制工艺、釉色特点及审美取向,并探讨这些工艺如何成为士大夫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五、 经世致用与知识分子的忧患 尽管生活精致,但宋代士大夫始终怀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本书将探讨他们如何在政治上的屡遭挫折后,将精力转向学术研究(如史学、目录学)和艺术创作,这种从“出仕”到“著述”的转向,是理解宋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关键。 --- 《晚清风云: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百年变局》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寻求现代化转型的宏大叙事。它重点剖析了清政府内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博弈,以及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与挣扎。 第一部分:危局与觉醒(1840-1870年代)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 详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丧权辱国的后果,分析了清朝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初期认知偏差。 太平天国的冲击与湘军的崛起: 深入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动因与宗教色彩,以及清政府如何依靠汉族地方武装(湘军、淮军)才得以勉力维持统治,这为地方势力的坐大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自救与学习(1870年代-18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兴衰: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介绍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实践,包括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建立。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框架下的结构性缺陷,最终在甲午战争中的溃败得到验证。 甲午战后的社会震荡: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晚清社会信心的彻底崩塌。本书分析了《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空前的“瓜分狂潮”与救亡图存的政治思潮的兴起。 第三部分:维新与革命的较量(1890年代末-1911年) 戊戌变法的理想与挫折: 详细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君主立宪道路的探索,分析了百日维新失败的复杂原因,包括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顽固派的强大阻力。 清末新政的迟缓与无效: 义和团运动的惨败后,清政府被迫启动了“庚子后新政”。本书审视了新政在军事(废八股、编练新军)、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预备立宪等方面的努力,并论证了其“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根本性矛盾——改革旨在巩固清朝统治,但最终却催生了推翻它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帝制的终结: 聚焦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如何通过武装起义和争取新军的同盟作用,最终促成了武昌首义的成功。本书最后描绘了宣统皇帝的退位,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