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视角下的大国衰亡史:本书是在写历史,也是在写人,它将不同时代的精英“人物”还原到原有的历史情境中,成为一个个有温度的“凡人”,大国兴衰与精英人物命运叠加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跌宕起伏的命运之歌。
日本视角下的大国衰亡史:与英国同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日本,也正处于国力下降、停滞不前的当口,大英帝国的衰亡给了日本一面观照自身的镜子,对大英帝国的衰亡给予客观细致的审视,是在为日本的未来寻找出路。
本书着重关注维系数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国”现象,概述其光辉的历史,并特别将大英帝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戏剧性的衰亡作为一大主轴,探讨它作为世界大国的本质何在,是什么导致了大英帝国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第一章叙述大英帝国史的全貌与盛衰的概况,第二章与第三章则从帝国的本质来分析以衰亡为前提的“兴盛”;第四章以后进入衰亡史的主轴,例如第五与第八章主要讨论大英帝国经济实力的衰败,第七与第九章为对外政策与战略的变化,并尽可能将各章节整合起来,描绘出一部综合性的大英帝国衰亡史。本书荣获日本第6届山本七平赏、第51届每日出版文化赏。
中西辉政,1947年生于大阪,京都大学教授。主要著作为《日本人须知的外交课》《作为日本人应该知道的事》《国民的文明史》《日本的“分岔路”》《美国外交之魂》等。
译者:王敬翔,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现任玄奘大学应用外语系兼任助理教授,同时从事中日翻译与相关研究、教学工作。
第一章 “不列颠治世”的智慧 1
人类史上的奇迹之一 / 3
二百年兴盛,二百年的衰退 / 7
“不列颠战役”的代价 / 11
“以力量维持的和平”和“以外交维系的和平”
──“不列颠治世”的本质 / 15
作为一种精神倾向的“权力平衡” / 20
第二章 伊丽莎白一世与“无敌舰队” 23
三个“高峰”和两个“低潮” / 25
“低地”才是“英格兰的护城河” / 29
作为“典范”的伊丽莎白外交 / 33
将“背信”转化为“正义”的智慧 / 37
击败“无敌舰队”的关键 / 42
第三章 支撑英国的另类绅士 45
未失却坚持者 / 47
真正的“绅士”──威廉?坦普尔大主教 / 52
父子相传的“精神贵族” / 56
打倒路易十四的男人 / 60
打败拿破仑、俾斯麦的勇士们 / 64
第四章 帝国殉教者查理?戈登 71
“喀土穆的戈登” / 73
“中国人”戈登 / 76
1851 年“伦敦万国博览会” / 81
大英帝国的“折返点” / 84
未被“救出”的总督 / 87
第五章 “自由贸易”的束缚 91
被逼上绝境的霸权国家 / 93
想回归“田园”的英国人 / 97
自由贸易带来衰退时 / 101
唯一选择是“开放的封锁” / 106
第六章 “布尔战争”的挫折 113
支持帝国的领导阶层 / 115
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 119
世纪末式的帝国主义 / 123
重大挫折的预兆 / 126
帝国主义的幻灭 / 131
第七章 走向美国世纪 135
打击英国的“门罗宣言” / 137
巴麦尊首相的担忧 / 141
“盎格鲁—萨克逊”的幻想 / 145
操之过急的对美让步 / 151
“过度”与“脱轨”所导致的状况 / 153
第八章 改革论的季节 157
戈耳狄俄斯之结 / 159
试图改革的三个“自由派” / 162
执着于招致衰退的“理念” / 166
德国热与日本热 / 169
未能付诸实行的讨论 / 172
对财政紧缩的反动 / 176
第九章 悲伤的大战 18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烙印 / 183
加里波利的悲剧──大英帝国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 187
忘却纳尔逊的英国海军 / 191
走向幻灭与充满亡灵的战后 / 195
第十章 劳伦斯叛乱 199
复苏之钥──“石油”与“中东” / 201
圣诞节大礼 / 205
为了封锁“帝国的本能” / 208
劳伦斯“大幻灭”的日子 / 212
觉醒的印度 / 215
区域纷争的波澜 / 218
第十一章 “不列颠战役”到全面停战 221
“最好的时光”与“最后的时光” / 223
大战所带来“豁然开朗”的气氛 / 227
我们绝不投降 / 230
虚幻的赢家 / 234
选择失误的丘吉尔 / 237
失去亚洲的日子 / 240
第十二章 米字旗降下的日子 245
“见真章”时刻的到来 / 247
连鲱鱼和马铃薯都没有的生活 / 251
“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 / 255
永远降下的米字旗 / 259
后 记 265
作者简介 269
译者后记 271
第一章“不列颠治世”的智慧
二百年的兴盛,二百年的衰退
“不列颠治世”一词的来源并不是很古老。与“美国治世”相同,都是直到治世的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甚至将要走下坡路时才产生的用语。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时英国的政治家张伯伦(Chamberlain)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与殖民地组织化的必要性。主张与其达成英国在世界上的功能,不如专注于狭义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内部,也就是“内部和平”的确保。此一路线有“不列颠治世”之称。
当时的英国面临经济上被新兴的美国和德国迎头赶上,以及同俄罗斯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竞争这些挑战。在大英帝国的所属区域,只好采取“封锁化”的拖延战术。因应此种状态而产生了“不列颠治世”一词。
历史用语常充满讽刺。今日“不列颠治世”一词,是用在英国为保持全世界的安定而发挥其力量的时代,已被普遍称为“不列颠治世之时代”。
姑且不论此语的起源,“不列颠治世”最早究竟可追溯至何时?一般而言,通常可说是始于击退拿破仑的侵略,维持往后一个世纪和平的 1814 年至 1815 五年维也纳会议之后。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时期区分。若要讨论不列颠治世的核心,也就是“作为大国的英国”本质,就需要再追溯到更久之前。若把视野放宽一些,与“大英帝国”的兴盛与衰退有关的历史重要战役有三场。
对“大英帝国”的兴起与昌盛有所影响的战争都与西班牙,
以及西班牙帝国之间的战斗有关,也就是:
① 十六世纪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战(1585—1603 年)
② 十八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年)
③ 在伊比利亚半岛不断与法国决战的“拿破仑战争”
(1793—1815 年)
这几场战争有如三阶级跳远一般,成为大英帝国兴盛的重要
契机。
造成衰退的有以下三场战争:
①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
② 布尔战争(1899—1902 年)
③ 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年)
这几场战争都导致政府与国内舆论彻底对立,除了布尔战争外,都是不光彩的败战。与其说是军事力量的败北,不如说是英国难得的“外交失败”。
如前面所见,或许我们可以说看到了英国这个大国花了两百年时间慢慢登上顶峰后又花了近两百年逐渐衰退的过程。也就是说,和先前(甚至包括以后)的大国有所不同,就历史事件的推进而言,其盛衰的过程相当漫长。尤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败北带给英国的打击甚大,但不久后的拿破仑战争又获胜,重振声威,这生命力的强韧备受瞩目。
更适当的区隔,应为 1815 年拿破仑战争的终结,到1899 年布尔战争爆发的八十余年间,可说是英国国力的“鼎盛期”。因为英国的力量而维持的和平,即“不列颠治世”,可说大约是指此一时期。
实际上,布尔战争与另外两场“衰退之战”相同,是一个使英国国内严重分裂,同时也遭到国际社会批判和孤立,饱尝内忧外患夹攻的事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的“主要敌人”其实并非美国殖民地人民,而是法国、西班牙、荷兰和俄罗斯等国,欧洲列强几乎都在外交和军事两方面对英围堵,再加上如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等国内亲美派的反战论调。布尔战争让在南非殖民地战争下疲于应付的英国在外交孤立中更显现其衰弱。这是“不列颠治世”“走下坡的开始”,是当时有目共睹的情势。
到了苏伊士运河战争,不只是苏联,就连身为超级大国的同盟国美国都与英国为敌,成为英国“外交上的大失策”。实际上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所不乐见的,就是那已经无法掌握任何主导权的英国,这也是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完全结束”的象征。
也就是说,“从布尔战争到苏伊士运河战争”约半个世纪的时间,是英国踏上明显而不可逆的衰亡过程的时期。而在这半个世纪之中,无疑地也包括了造成“大英帝国折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好,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知道何时该深入细节,何时又该宏观俯瞰。起初的章节,作者似乎有意放慢脚步,详尽地描绘了帝国鼎盛时期的社会肌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那份看似坚不可摧的自信。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日不落帝国”的傲慢与辉煌,文字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敬意,但又隐隐透着一丝不安。接着,随着故事的推进,笔锋开始转向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压力,节奏陡然加快,像多米诺骨牌接连倒塌,让人心头一紧。尤其是在论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彼时的决策者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那种处理复杂性而不失清晰度的功力,实在令人赞叹。它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充满张力的历史戏剧,让人读到酣畅淋漓,即便面对沉重的历史必然性,也充满了对细节探究的渴望。我常常需要在读完一个段落后停下来,细细回味那份被精准捕捉的时代氛围。
评分全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时间的推进方式,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重视角和跨时空对比,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作者似乎总能在叙述到帝国某个方面开始衰败时,立刻穿插一段对其早期辉煌的简要回顾,或者并行对比同期其他新兴势力的崛起轨迹。这种“A-B-A”式的结构,使得“衰亡”这个主题不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生的过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巅峰时被视为优势的因素,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异化成了致命的结构性负担。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策略,避免了历史宿命论的沉闷感,反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辩证张力。它促使读者不断地思考: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哪些环节本可以被改变?这种思考的广度,远超一般线性史书所能提供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迷人,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不同于某些历史读物那种干巴巴的陈述,作者的笔触是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在描述某些宏大的历史场景时,他仿佛是一位在现场的观察者,色彩斑斓的词汇信手拈来,构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但有趣的是,这种文采并未沦为辞藻的堆砌,而是紧密服务于主题的深化。比如,在谈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时,作者的语气会变得克制而深沉,用词的选择充满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而不是冰冷的宏大叙事。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报告,而是在倾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苍凉。这种兼具理性光辉与人文温度的叙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洞察力。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其遥远且超脱的位置,审视着这整个庞大的政治实验。他没有过度渲染悲情,也没有进行廉价的道德审判,而是专注于梳理和呈现“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逻辑。在分析帝国解体过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时,那种对权力游戏本质的剖析,锋利得令人心悸。所有宏伟的理想和高尚的口号,最终都被还原为赤裸裸的利益计算和资源分配的失衡。这种纯粹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理性分析,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震撼力。它迫使我们思考,任何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其基础都是脆弱的、需要不断维护的。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对逝去帝国的哀叹,而是对现实世界中类似结构性危机的警醒。这绝非一本消遣之作,而是一次对历史规律的深度叩问。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去神化”的尝试。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被塑造成英雄或暴君的中心人物,在这里呈现出惊人的多面性。他们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局限性的个体。作者似乎在竭力还原他们决策时的真实困境和权衡取舍,那种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的挣扎感,让人对“历史的偶然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对某位关键政策制定者的分析,就精准地指出了其个人性格中的弱点如何被时代的需要所放大,最终成为结构性问题的催化剂。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心理刻画,让整个衰亡过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它不再是某个天才或蠢材造成的单一结果,而是无数次“人之常情”的累积效应。这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宏大的结构崩塌,往往始于细微的人性失误。
评分中国简史
评分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评分房龙以大历史的角度理清人类发展的脉络,轻松展现人类史诗般的发展历程。
评分真的很好的书,很感动,很好看,一定还会来买
评分这张订单分了两个包裹,结婚证有一个出出了问题,有一本书损坏,导致有四本迟迟没有送来,后来配送站的专员给我打了电话,但是由于学校是联通的校园卡,移动信号不稳定我没有接到电话,就一直拖了好多天,后来我就去客服反馈,可是客服一直没有处理,我就说在不处理就找消协处理,这样才给我处理的,就在客服处理的当天,因为配送站的专员没有联系上我,快递小哥亲自来找我跟我解释,这次事件我想说快递小哥真的很辛苦,有时候有些事情就不要急着找客服,京东快递小哥都是有自己负责的区域,有时候订单有问题一定先联系他们,不要直接找官方,快递小哥挣钱也不容易,还有我想说网上说的京东日益壮大,鱼龙混杂,这具体是指的什么地方我希望官方能好好思量思量,我去反馈客服一直给我拖着不处理,都搬出消协了才处理,反而快递小哥确十分尽责,如果可以以给快递小哥打分的话这次我打满分+100,我写这么多不知道怎么有没有用,但是我希望京东官方能好好审视自己的内部,而不是在快递员和每个站点找麻烦。
评分书有漏印 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评分系统呈现历史发展的进化演变,真实感受时代兴衰变迁的大势。
评分买书总是喜欢看内容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照些内页,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 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好好好看来今天拖么吃本的大巴厉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