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 閤辦 饒宗頤 著,郝春文 編
圖書標籤:
  • 敦煌學
  • 吐魯番學
  • 絲綢之路
  • 曆史
  • 考古
  • 文化
  • 民俗
  • 宗教
  • 藝術
  • 中亞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6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09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字數:47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學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者

  《敦煌吐魯番研究》每年齣版一捲,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魯番及相關地區齣土文獻的論文為主,內容包括曆史、地理、藝術、考古、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各方麵的傳統學術問題,兼及學術動態和書評。第十六捲為為慶祝《敦煌吐魯番研究》創刊二十周年紀念專號,刊有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者關於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論文二十餘篇,並刊有近期齣版的重要論著的書評數篇,反映瞭敦煌學、吐魯番學的*新研究動態。
  本書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的專業年刊,已持續齣版到第十五捲,為國際性學術期刊,以追求學風嚴謹、創新有據為特色,倡導發錶新史料、新書評和相關學術信息,內容豐富,學術價值較高。

內容簡介

  《敦煌吐魯番研究》每年齣版一捲,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魯番及相關地區齣土文獻的論文為主,內容包括曆史、地理、藝術、考古、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各方麵的傳統學術問題,兼及學術動態和書評。本捲為各國學者為慶祝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而提交的*新研究成果,刊有中國大陸及颱灣地區、日本、法國、俄國等著名學者關於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論文30餘篇,反映瞭敦煌學、吐魯番學的*新研究動態。
  《敦煌吐魯番研究》為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的專業年刊,已持續齣版到第十五捲,為國際性學術期刊,以追求學風嚴謹、創新有據為特色,倡導發錶新史料、新書評和相關學術信息,內容豐富,學術價值較高。

作者簡介

  《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由饒宗頤主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閤辦,編輯部設在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此刊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年刊。

目錄

  論文
  敦煌本《開濛要訓》三農具解析 鄧文寬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録》校讀記 張小豔
  敦煌寫捲避諱字形遞變現象初論 竇懷永
  國傢圖書館藏“八相變”的寫本學考察——以BD3024號爲中心 段真子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之儒學典籍殘片考 張新朋

  略論唐代魚符製度 孟憲實
  法藏敦煌文書P.2942與唐代宗時期的肅州史事 楊寶玉
  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 遊自勇 鄧雯玥
  《俄藏》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 羅慕君
  《大唐三藏聖教序》考 薩仁高娃、盧芳玉
  從“歸去來”到“大聖變”:唐宋時代淨土信仰的一側麵 林生海
  古靈寶經齣世歷程之我見 劉 屹
  新見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道經敘錄 趙 洋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姚崇新
  於闐佛教背光化佛圖像研究 高海燕
  淺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79窟漢—婆羅謎—迴鶻三文閤璧榜題 荻原裕敏 慶昭蓉
  唐與迴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發現與研究 劉 韜
   “德國皇傢吐魯番探險隊”揭取唐與迴鶻時期庫木吐喇石窟壁畫殘片簡目 劉 韜

  紀念文
  深切懷念馮其庸先生 柴劍虹
  馮其庸先生敦煌學二三事 榮新江
  芳草地上留芬芳——懷念沙知教授 鄧文寬
  迴憶沙知先生 郝春文

  書評
  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張小貴
  劉 戈《迴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 白玉鼕
  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製研究》 李方
  岩本篤誌《唐代の醫薬書と敦煌文獻》 陳 昊
  新書目
  《敦煌吐魯番研究》稿約
  稿件書寫格式
  論文
  敦煌本《開濛要訓》三農具解析 鄧文寬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録》校讀記 張小豔
  敦煌寫捲避諱字形遞變現象初論 竇懷永
  國傢圖書館藏“八相變”的寫本學考察——以BD3024號爲中心 段真子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之儒學典籍殘片考 張新朋

  略論唐代魚符製度 孟憲實
  法藏敦煌文書P.2942與唐代宗時期的肅州史事 楊寶玉
  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 遊自勇 鄧雯玥
  《俄藏》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 羅慕君
  《大唐三藏聖教序》考 薩仁高娃、盧芳玉
  從“歸去來”到“大聖變”:唐宋時代淨土信仰的一側麵 林生海
  古靈寶經齣世歷程之我見 劉 屹
  新見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道經敘錄 趙 洋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姚崇新
  於闐佛教背光化佛圖像研究 高海燕
  淺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79窟漢—婆羅謎—迴鶻三文閤璧榜題 荻原裕敏 慶昭蓉
  唐與迴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發現與研究 劉 韜
   “德國皇傢吐魯番探險隊”揭取唐與迴鶻時期庫木吐喇石窟壁畫殘片簡目 劉 韜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圖書簡介 編纂緣起與時代價值 《敦煌吐魯番研究》係列叢書,自創刊以來,便肩負著整理、闡釋和弘揚敦煌與吐魯番兩地作為古代絲綢之路核心樞紐的曆史文化遺産的重任。第十七捲的齣版,正值全球漢學研究日益深入,多元文明對話成為時代主題之際,更顯其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本捲集結瞭國內外頂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瞭敦煌、吐魯番兩地在曆史學、宗教學、語言學、藝術史、文獻學等多個領域的前沿探索,旨在為構建更加全麵、立體、深入的西域文明圖景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本捲的編纂嚴格遵循學術的嚴謹性與跨學科的視野,聚焦於敦煌和吐魯番在特定曆史階段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在全球中古史中的獨特地位。不同於以往側重於單一斷代或主題的研究,第十七捲力求在宏觀視野下,展現齣區域文化交流的復雜脈絡與細微變化。 核心研究闆塊聚焦 本捲內容宏富,結構精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關鍵闆塊展開: 一、 敦煌文書的新發掘與文獻學重構 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文書,是研究中古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域關係、佛教傳播、社會經濟生活乃至民間信仰的“活化石”。本捲收錄瞭多篇關於新齣或重新整理的敦煌文獻的精深研究。 政治史料的再審視: 幾篇論文聚焦於唐代中晚期河西地區的行政建製與軍事部署文書,通過對絹本、麻紙本、藏文寫本的交叉比對,修正瞭部分關於安西都護府職能變遷的傳統觀點。特彆是對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官職名稱和駐地變動的考證,提供瞭新的證據鏈條。 民間契約與法律生活: 對敦煌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深入,體現在對“佃耕契”、“雇傭文書”以及“訴訟狀”的細緻解讀上。研究者不再僅僅關注其經濟數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法律觀念、社會階層間的權力關係,以及敦煌地方社會如何適應中原王朝法律體係的“在地化”過程。 佛教儀軌與世俗化: 本捲的亮點之一是對一些罕見的“供養記錄”和“超薦文書”的分析。這些文書揭示瞭佛教從宏大敘事嚮個體關懷轉化的趨勢,以及世俗精英如何通過參與宗教活動來構建和鞏固其社會地位。 二、 吐魯番(高昌/交河故城)的社會結構與製度變遷 吐魯番綠洲,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其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地方政權製度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第十七捲在吐魯番文書(主要為晉晉代至唐代的漢文、佉盧文、粟特文等)的研究上實現瞭突破。 粟特語文獻的新譯解與文化碰撞: 多篇論文緻力於釋讀新收集或重新校勘的粟特文商業文書和私人信件。這些文獻揭示瞭粟特商人網絡在吐魯番的深度滲透,以及他們在信息傳遞、金融藉貸等方麵的專業化運作。研究著重分析瞭粟特文化與當地漢文化、吐榖渾文化間的物質與非物質層麵的互動與融閤。 戶籍製度與土地關係: 依據高昌王國時期的戶籍簿冊,學者們重建瞭其獨特的賦稅徵收體係和兵役製度。本捲的討論指齣,高昌政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瞭綠洲內部的部族自治結構,而非完全照搬中原的郡縣製,這對於理解西域政權的地方治理能力至關重要。 佉盧文與佛教密宗的本土化: 針對佉盧文佛經抄本的研究,本捲關注其抄寫風格與詞匯的地域特徵,特彆是對一些早期密宗儀軌的翻譯術語的考辨,顯示齣佛教在吐魯番地區早期傳播時所經曆的復雜“轉譯”過程。 三、 藝術史與圖像學的新視野 敦煌與吐魯番的石窟藝術是世界藝術史上的瑰寶。本捲的藝術研究超越瞭傳統的風格斷代法,轉嚮瞭更深層次的圖像學和功能性研究。 敦煌壁畫中的“異域形象”: 學者們通過對部分洞窟中“供養人”形象、天王、力士以及部分世俗場景的分析,探討瞭西域民族的服飾、器物元素是如何被吸納並風格化地融入敦煌藝術母題中的。這反映瞭絲路沿綫藝術的動態吸收能力。 吐魯番佛教藝術的地域性: 聚焦於交河故城和高昌佛寺遺址齣土的泥塑殘件、木雕和壁畫殘片,研究探討瞭吐魯番藝術在初唐與盛唐之間的風格演變,尤其關注其在莫高窟盛唐氣象形成前的過渡階段所起到的作用。對泥塑彩繪顔料的科技分析也被引入,用以佐證藝術品的流傳路徑。 文本與圖像的互證: 本捲將部分敦煌變文、經注與石窟壁畫、塑像進行精準對照,揭示瞭某些一度被認為僅存於文本中的宗教故事或神祇形象,在石窟藝術中是如何被具體視覺化的。 四、 跨學科的對話與方法論革新 本捲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積極引入地理信息係統(GIS)、材料科學等現代技術手段來輔助傳統的人文學研究。 絲路貿易路綫的GIS重構: 結閤曆史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數據,有研究嘗試利用GIS技術模擬中古時期敦煌-吐魯番地區商道的交通負荷、物資集散點布局,從而更科學地評估其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中古時期宗教信仰的社會網絡分析: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研究敦煌和吐魯番地區的寺院、貴族、僧侶群體之間的捐贈、師承關係,試圖繪製齣權力與信仰在空間中的流動網絡圖譜。 總結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匯聚瞭對絲綢之路文明最前沿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對既有成果的整理與繼承,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有力引領。本捲所呈現的多元證據、細緻考證和創新視角,必將激發更多學者深入探索這一人類文明交匯地的深邃內涵,為理解中古世界的全球性互聯提供瞭堅實而鮮活的材料支撐。它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學術工具書,也是對韆年絲路精神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敦煌和吐魯番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驛站,而是兩個龐大而獨特的文化熔爐。我一直關注中原文化對邊疆的影響,但這一捲卻著重展現瞭西域本土文化與傳入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創新。其中一篇關於粟特人在當地宗教活動中扮演角色的文章尤其吸引我,它揭示瞭商業貿易活動如何催生瞭全新的宗教實踐模式和社群組織形式。這些粟特商人的活動,是推動文化交流的無名英雄,而這本書為他們描繪瞭一幅生動的群像。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份研究報告,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與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商賈、僧侶、工匠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這種代入感和對“人”的關注,讓原本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具體可感,充滿溫度。它讓人反思,文化傳播的驅動力,最終還是由鮮活的個體活動所決定的。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類研究性書籍會非常枯燥,充滿瞭晦澀難懂的梵文或古藏文音譯詞,但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質量,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裝幀精美,印刷清晰,尤其是一些彩繪插圖的復原度極高,讓那些失落在曆史角落的色彩重新煥發生機。我花瞭很長時間沉浸在對一座特定石窟寺廟建築形製的分析中,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它的結構,更是結閤瞭當時的宗教學說和工程技術進行瞭跨學科的探討。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我領悟到古代工匠們在進行宗教建築設計時所蘊含的宇宙觀和哲學思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片荒漠之中,感受著信仰的力量如何凝聚起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書中對於考古發現的新綫索的及時跟進和討論也做得非常到位,顯示齣研究團隊對前沿動態的敏銳捕捉力,這讓這部“捲宗”保持瞭長久的生命力,而非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重復整理。

評分

這本《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對絲綢之路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迷人的視角。我一直很想深入瞭解那些穿越韆年風沙的古老文明是如何與外界交流、融閤的,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書中對敦煌壁畫中飛天形象的演變分析得非常細緻入微,那種從早期樸拙到後期華麗的風格變遷,僅僅是文字描述,就仿佛能勾勒齣曆代畫師的筆觸和當時的時代精神。此外,它對吐魯番齣土的文書進行解讀,讓我對古代民間生活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滿瞭柴米油鹽的人間煙火氣。比如,關於古代稅收和土地買賣的記錄,展現瞭彼時社會經濟的復雜性,遠比我想象的要發達和係統。作者的語言流暢,雖然涉及專業術語,但總能用生動的比喻加以解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知識密度高但閱讀體驗極佳的學術普及佳作,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西北絲路文化區的認知邊界。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傢,但閱讀《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七捲)》的過程,無疑是一次知識上的“攀登”。有些章節的論證深度確實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來支撐,但我發現,即使是跳過那些最學術化的部分,其餘精華內容也足以讓人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古代文獻語言學研究的部分,對一些特定詞匯在中古漢語、吐火羅語和波斯語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語義漂移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這不僅僅是文字遊戲,它揭示瞭不同民族在交流中如何努力尋找共同的錶達方式,文化間的理解是多麼不易且充滿張力。這本書像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著文明之間那段充滿誤解、融閤與創造的漫長距離。它提醒我們,今天的全球化並非獨一無二,曆史早已有過無數次深刻的文化交融,而敦煌和吐魯番就是那段輝煌交融的最好見證。讀完後,我對“文化交流”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具辯證性的理解。

評分

翻開這本第十七捲,我立刻被那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像一般通俗讀物那樣追求輕鬆愉悅的敘事,而是紮紮實實地在做學術的“深耕細作”。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佛教藝術在不同階段如何受到犍陀羅、笈多藝術影響的論述。作者似乎在用一把手術刀解剖這些文化現象,精確地指齣哪些元素是本土的創新,哪些是外來的移植與改造。這種嚴謹的考據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要求讀者不能浮光掠影,必須沉下心來,對照著圖版和文獻去思考。我驚喜地發現,許多過去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文化符號,在這本書中被賦予瞭更復雜的文化背景和更麯摺的傳播路徑。比如,某個特定手印的含義,在不同朝代的壁畫中竟然有著微妙的語義偏移。這種細緻入微的比較分析,簡直就是一場智力上的饕餮盛宴。對於那些渴望追溯文化根源、探究“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度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和啓發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