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___?qingshui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___?qingshui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锋 靳志华 徐英迪 著
图书标签:
  • 地方文化
  • 乡村治理
  • 文化资源
  • 社会治理
  • 清水河流域
  • 乡村发展
  • 文化传承
  • 区域发展
  • 社会学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9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80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___?qingshui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贵州清水江流域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其社会治理遵循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清水江流域社会的“三根支柱”——政教合一的鼓社、制定法律的议榔、司法审判的理老——整合并延续着社会的运转和发展,在包括情感、信任、道德、信仰、交往等方面形塑规范,发挥着“三位一体”的作用。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制度的融合提高了当地社会的自我管理水平,衍生出既现代又内生的治理方式。“五老理财”、“民主民生评议团”以及“民主民生监督员”等的诞生,均是该地区苗族在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出来的制度创新。现代治理与传统地方文化之间并不必然成为一个矛盾体,只要两者互为主体,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也会形成互相为用、共生共长的生态关系。当今乡村正经历着从“行政性整合”到“契约性整合”的过渡阶段,传统地方文化也势必会在社会治理上继续突出所长、展现自身优势。只有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乡土社会,人人都有基本的权利保障,才能真正使民族地区的乡民生活安宁、幸福。
学术价值:重在探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权力运作模式与治理模式。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解决民族地区的“乡村问题”,为建设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创新点:采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境,将口述历史与文献记录结合起来,既重视文献资料又注重民族学田野调查。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是一个要求多学科整合来解决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治理、民族文化、权力运作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开展多学科对话,如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才能深入剖析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权力及乡村治理问题。
与同类研究比较:立于国家与乡村权力关系的基点,相较于国内外学者进行的中国基层治理研究,西南边疆地区乡村治理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在关注对基层社会渗透的同时,也注意到乡土社会自身文化的延续力,地方精英往往也借助于地方文化资源来获取权力与地位。但大都忽视了权力本身与身俱来的文化属性,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特质,权力及权力关系才有差异化、阶序化的具体表达。

作者简介

刘锋、靳志华、徐英迪。刘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1963年9月出生,贵州省施秉县马号乡金钟村中寨(xangs ghax)人。1978年毕业于施秉县师范,于双井中学任教。1981—1985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2005年,考入云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民族调查通论》,《〈百苗图〉疏证》 《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出版社。

目录

前 言/001
第一章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与地方政府/004
  第一节 苗疆开辟与文化冲突/004
  第二节 苗族与晚清地方政府的长期磨合/008
  第三节 民国时期苗族与地方政府对话/013
  第四节 民国时期苗族“黔东事变”/017
  小 结/027
第二章 “地鬼”信仰的权威表征/028
  第一节 龙塘苗寨/028
    一 居于龙塘的“人”/029
    二 聚于龙塘的“鬼”/030
  第二节 土地庙的等级/034
    一 历史记忆与家族地位/034
    二 家族与土地庙的等级认同/038
  第三节 村寨传统权威与现代权威的互动/046
    一 权力的更迭:对村寨资源的争夺/046
    二 家族势力的拘囿/052
    三 以庙为中心:两种权威的借用/057
  第四节 多元性权威的建立/061
  小 结/064
第三章 民间节日运作与权力博弈/065
  第一节 施洞地区独木龙舟节/065
  第二节 龙舟节的传统性表达/067
    一 “龙”的神圣性建构/067
    二 家族血缘观念的强化/071
    三 村寨秩序的权力分配/076
  第三节 龙舟节的组织与管理/078
    一 多重权威的交织/078
    二 传统力量的消解/083
    三 竞渡中的冲突与纠纷/085
  第四节 龙舟节的现代性变迁/089
    一 龙舟竞渡的现代性/089
    二 现代观念下龙舟节的开展/090
  小 结/093
第四章 苗族婚姻中的权力关系/094
  第一节 《仰阿莎》古歌/095
  第二节 游方/099
  第三节 婚姻选择/103
    一 婚姻圈/103
    二 姑舅婚/105
    三 巫蛊/111
  第四节 礼物/117
  第五节 婚姻纠纷与调解/122
    一 理老与传统婚制/123
    二 地方调解与婚姻关系/127
  第六节 现代语境下的婚俗变迁/132
    一 游方的没落/132
    二 婚姻圈的扩大/133
    三 婚姻法对传统婚姻的冲击/135
  小 结/137
第五章 民间仪式与村寨治理/138
  第一节 大乌烧村寨口述史/139
  第二节 大乌烧村“鼓藏节”的由来及历史/143
  第三节 村寨权力秩序的打破/146
  第四节 村寨治理下的权力维度/150
    一 节日的组织与运作/150
    二 村寨权威人物/152
    三 调解与村规民约/155
  第五节 民间仪式与国家在场/160
    一 鼓藏节的国家话语/160
    二 传统权威与国家权威/164
  小 结/165
第六章 苗族村民自治与制度创新/169
  第一节 苗族村民自治现状/169
  第二节 文化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互补与整合/177
    一 土地庙搬迁/177
    二 土地纠纷/179
    三 红阳寨修路/181
  第三节 村寨治理的制度创新/182
    一 “五老理财”/182
    二 民主评议与民主监督/188
    三 为村委“挂红”/190
  小 结/192
第七章 苗族文化资源与权力运作/194
参考文献/217
附 录/225
  第二章附录/225
  第三章附录/229
  第四章附录/231
  第五章附录/235
后 记/258

前言/序言

前  言

每一个社会都是有序的组织,这个有序受其文化规制,它将不同的个体与群体置于一个因互相竞争而又不失范的社会体系之中,协调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差异;它既尊重和保护个体利益的多样化诉求,同时又强调利益获取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并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制度而存在。
贵州清水江苗族的乡土社会与中原腹地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存环境。如在该地区,“议榔”是由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村寨组织。苗族的寨老、理老、“鼓藏头”、族老、地区性的“方老”都是根据“议榔规约”来维持生产、生活的社会秩序,或以“议榔”的形式合众一致、共同对外。这一组织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苗族基层社会之中。当地苗族精英分子既有本民族“苗”的族群认同,又有中华民族这一大民族概念的国家认同。处于两种体系之下的地方精英为获得对本地的掌控权,既要迎合上层国家权力意识,又要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取得当地民众的拥护,其权力是地方文化与政府在乡土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政府与底层民众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地方精英如何利用两者的关系以取得权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其运作也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相较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基层治理的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可谓较少。国内学者在关注“民族—国家”对基层社会渗透的同时,也注意到乡土社会自身文化的延续力,地方精英往往也借助于地方文化资源来获取权力与地位。就目前学界而言,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国家法与习惯法方面,很少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有鉴于此,本课题将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晚清以来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及其文化现象作为个案,探讨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治理模式,以揭示具体场域如婚姻、节日、宗教、仪式等的运作状况。这对于理解他者的理解,尊重民族文化,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解决民族地区的“乡村问题”,建设一个“和......
《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以清水河流域为例》 引言: 乡村,承载着民族的根脉与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乡村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口外流、传统文化式微、社会结构松散、治理效能下降等。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深思的课题。本书聚焦于“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这一核心议题,并选取“清水河流域”作为具体的实践案例,旨在深入剖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重塑乡村认同、促进社区凝聚、优化治理模式等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探索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与在地性审视 第一章:乡村社会治理的时代脉络与困境 乡村社会治理的演变: 从传统宗族自治到国家主导的基层政权,再到村民自治的探索与实践,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始终在变迁。本章将梳理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制度设计及其演变逻辑。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人口结构失衡、价值观念冲突等,如何深刻影响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和治理机制?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宏观因素对微观乡村治理层面造成的具体困境,如基层组织活力下降、社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 现有治理模式的反思: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应对日益复杂多元的乡村社会问题时,是否存在着局限性?例如,过度依赖外部输血、忽视村民主体性、缺乏在地文化关怀等。本章将对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为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奠定基础。 第二章:地方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与开发利用 地方文化资源的界定与类型: “地方文化资源”并非仅指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更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地域话语、集体记忆、人际关系网络等更为广泛的内涵。本章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多元构成进行系统梳理,并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 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维度: 认同价值: 地域文化如何塑造村民的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记忆,成为凝聚社区的重要精神纽带。 经济价值: 挖掘和活化地方文化资源,是否能催生文旅产业、创意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互助精神等,在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秩序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生态价值: 许多地方文化资源本身就蕴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基因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从保护性开发到创新性转化,从市场化运作到社区参与,本章将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清水河流域的在地实践与治理创新 第三章:清水河流域概况与文化资源禀赋 地理人文环境: 详细介绍清水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构成、社会结构等基本情况,为理解其文化资源和治理特征提供背景。 历史文化积淀: 追溯清水河流域的历史沿革,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化印记,如古代文明遗址、历史名人传说、重要历史事件等。 特色地方文化资源: 深入调研清水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如当地特色手工艺、农耕技术)、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曲、音乐、舞蹈)、口头文学(如传说、谚语)。 物质文化遗产: 古建筑群、传统村落、宗教场所、历史遗迹等。 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 耕读文化、邻里互助传统、节令习俗、地方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等。 地域性集体记忆与价值观念: 构成该区域村民集体认同和行为准则的精神内核。 资源现状与保护挑战: 分析清水河流域当前地方文化资源面临的保护状况、传承困境以及开发利用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第四章:地方文化资源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以文化认同重塑社区凝聚力: 案例分析: 选取清水河流域内某村庄或社区,分析如何通过挖掘和传播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故事、历史传说,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例如,举办“村史故事会”、“乡贤榜样宣讲”等活动。 机制探索: 探讨如何将地方文化节庆活动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例如,将传统节日打造成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产业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 文化活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治理多元化: 文旅融合: 分析清水河流域内某村庄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古建筑、民俗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发展民宿、农家乐、手工艺品体验等。 文化创意产业: 探讨如何将传统手工艺、地域特色农产品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引入社会资本与多元主体参与: 分析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吸引社会资本、非营利组织、大学院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 文化价值引导下的乡村社会秩序构建: 传统道德伦理的现代转化: 探讨如何挖掘和弘扬清水河流域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如孝道、诚信、邻里互助),将其转化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 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 分析清水河流域内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例如,某些传统仪式或集体活动是否能成为化解邻里纠纷、增强社区互信的平台。 第五章: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文化+治理”的整合性框架: 提出一种将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各环节的整体性框架。该框架强调从“输血式”治理向“造血式”治理的转变,以文化为“魂”,以治理为“体”。 村民主体性与在地化参与: 赋权村民: 强调在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和治理决策过程中,充分尊重和激发村民的主体地位,鼓励村民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规划、实施和评估中。 社区营造: 探讨如何通过培育社区组织、发展草根文化活动、鼓励村民互助,构建更具弹性和活力的社区自治体系。 “文化脉络”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非正式治理的再认识: 重新审视和挖掘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如家族内部的调解、邻里之间的互助约定),并思考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应用。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与治理: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线上平台)来记录、传播地方文化,并将其应用于乡村治理的宣传、信息公开、村民议事等方面,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可持续性与韧性治理: 文化传承与代际沟通: 关注如何通过文化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地方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增强乡村社会的代际认同和韧性。 应对外部冲击: 探讨在面对全球化、市场化等外部冲击时,地方文化资源如何成为乡村社会稳定和自我修复的“压舱石”。 结论: 本书通过对清水河流域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入考察与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地方文化资源并非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遗迹,而是蕴含着巨大潜能的活态力量,能够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方法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以文化为根基的乡村治理,更能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书的实践探索,为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期待能引发更多关于地方文化资源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入思考与生动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细节的力量”。作者对于地方风俗、仪式、甚至是地方语言中蕴含的特定语法结构,都进行了近乎人类学式的精微剖析。这些看似琐碎的材料,却被作者串联成了一幅幅关于社会权力结构如何通过文化表达而得以巩固或瓦解的生动图景。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节庆活动中角色分配的详尽描述,立刻就揭示了村庄内部隐秘的等级制度和代际关系。这种对微观层面的极致挖掘,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靠性,也让那些遥远的乡村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它强迫读者停下来,去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总是被忽略的“小人物”和“小行动”,正是这些构成了社会治理的真正基石。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来说,这本书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冷静。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他成功地避免了将地方文化简单地“工具化”或“浪漫化”,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这种平衡处理非常困难,但作者却游刃有余。他没有将乡村描述成一个需要被“拯救”的落后之地,也没有将其美化成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而是将其呈现为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生命力的复杂有机体。这种既充满人文关怀又保持学术客观的笔调,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得以大幅拓宽,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乡村生活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思想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那些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视的文化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个地方的“活态”文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挖掘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连结。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被描绘的乡村,感受到了那种泥土的芬芳和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张力。那种对地域特殊性的执着描摹,让整本书充满了独特的生命力。它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刻板和疏离感,反而更像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田野笔记,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仿佛在参与一场关于地方身份的深度对话。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鲜活的社会肌理。

评分

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时间维度的把握。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乡村文化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转折点”。历史的纵深感贯穿始终,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是近期才出现的治理难题,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社会变迁乃至更早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对时间性的敏锐捕捉,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非浅尝辄止的现象描述。特别是关于特定历史时期对地方习俗的重塑与消解的讨论,观点独到且极富启发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分析,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划分,认识到乡村的治理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调适、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务实态度。作者没有沉溺于对理想化治理模式的空泛设想,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矛盾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变通”之道。我对书中关于社区协商机制的分析印象尤深,它揭示了在传统权威与现代法治冲突的交界地带,地方精英和普通村民是如何利用既有的文化符号和人情网络来达成共识,维持社会秩序的。这种描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理”一词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自下而上、不断协商、充满韧性的社会建构过程。这种深度的田野洞察,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也为理解复杂多变的中国乡村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