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傢民族,以他們的鮮血和生命保傢衛國,譜寫瞭一篇篇驚天地泣鬼神、氣壯山河的慷慨悲歌,彰顯瞭四川軍民不畏艱難睏苦,英勇抗日的愛國精神,值得讀者傳承英勇奮鬥的愛國情懷。
每篇文章由戰爭親曆者口述,上至軍長、師長下至士兵、通信員、醫務工作者。讓讀者感受戰爭的殘酷和軍民的英勇奮戰,從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鬥中彰顯四川軍民團結一緻英勇抗敵的大無畏精神和愛國情懷,非常值得讀者傳承的偉大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
書稿收集整理瞭抗日戰爭時期四川人在抗戰中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重要經曆。內容涵蓋川軍抗戰、民眾抗戰、後方支援、空中抗戰、美軍援華、遠徵軍、統一戰綫等七個方麵,全書體現“三親”特色,是一本全麵記錄川人在抗戰中卓越貢獻的文史資料集。
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和學習委員會牽頭主編,作者由李剋明、駱周能、張仲雷等100餘位抗戰親曆者組成。
目錄
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
003 淞滬抗戰親曆記! 李剋明 口述
010 百歲老兵憶抗戰 方紹友 口述 硃興弟 整理
015 被抓壯丁參加抗戰 嚮樹成 口述 彭繼先 整理
018 齣川戰鬥在大洪山 李 輝
027 刺殺日軍聯隊參謀長 龍治國 口述 硃興弟 整理
030 衡陽外圍戰中犧牲 的幾位戰友 梁凱金(96歲) 口述
楊培裕、金青禾 記錄整理
035 記豫北抗日挺進軍十三縱隊 楊文清 口述
040 抗戰在西南邊陲 杜 榮 口述 硃興弟 整理
044 我是一名迫擊炮偵察計算兵 郭鳳林
058 我是一名重機槍手 雷漢清 口述
民革南充市委 整理
062 一位老軍醫自述抗戰經曆 張明恕 口述 蔣曉靈 整理
066 戰火弧綫
——在湖北、湖南的戰鬥 李 穠 供稿 郭憲義 整理
073 八百壯士赴國難
——西充縣首批義勇壯丁抗日簡介 李宏毅
079 淞滬空戰 劉國柱
086 追憶長沙保衛戰 李茂實 供稿 滕昭輝 整理
遠徵印緬的巴蜀健兒
093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在四川 萬金裕
099 參加遠徵軍打日本鬼子去!
——記從綿陽南山中學參軍的赴印緬抗日老兵鬍茂桐
黃誌富
104 我參加國民黨知識青年遠徵軍的迴憶 孫仁慈
109 迴憶遠徵軍生活 鬍誌成 口述 劉延經 整理
116 抗日戰爭期中隨遠徵軍進行戰地采訪的見聞
——記鬆山、八莫、密支那三次戰役 玉文錦
128 迴憶抗日知識青年遠徵軍 王鞦塵 口述 鄭全城 記錄整理
141 從北平到四川到印緬戰場 盧少忱
151 迴憶參加中國遠徵軍往事 周乾元 口述 張 帆 整理
155 抗日戰爭時期綿陽的遠徵軍 段 雯
158 記送德陽齣國遠徵軍 李 輝
164 我在遠徵軍的經曆 劉啓達 口述 範裕珍 整理
173 一名成都青年在遠徵軍的經曆 王新宇
179 遠赴印度受訓 羅發利
八方支援的抗日基地
187 我所知陳納德與美國誌願航空隊援華抗日的經過
黎成德
199 協同美軍爆破組殲敵輜重隊紀實 蕭德宣
204 憶抗戰時期修建美國“空中堡壘”成都基地往事
夏詳烈
212 譯員生活的片斷迴憶 張仁愷
221 迴憶西昌飛機失事 張 鏞
227 抗日軍用飛機迫降冕山始末 王鞦塵
232 美國飛機在梅雨堡失事情況 劉宗耀
235 記目擊美國飛機墜毀富興 劉學隆
237 傘兵突擊隊譯員繆弘犧牲前後 羅振詵
241 美國特使威爾基訪渝 陳海亮
247 我任廣漢機場美軍翻譯 謝守清 口述
舒 明、彭繼先 整理
250 我作為美軍譯員在新四軍的見聞 閻乘淵
255 與白求恩在一起的難忘日子 楊秀玉 口述
常峰銘、王德明 整理
萬眾一心的後方建設
275 修飛機場的迴憶 母成玉
279 在樂西公路第三衛生總站 王伯駿
283 西昌新村特區修建經過 傅惠和
286 抗戰時期的戰略根據地西昌 趙樂群
290 中國營造學社的重要曆程 羅哲文
299 第二十四兵工廠 楊慶傑 楊慶雄
楊毓川 楊毓文
304 烽火年代的復旦大學 張 宗
310 故宮博物院在安榖 王德纔
317 開明縣長鄭獻徵的抗戰“政績工程” 鄭碧賢 口述 楊 文 整理
321 抗戰期中四川的田賦徵實 張惠昌
329 抗戰時期的江油補充兵訓練處 肖定沛
332 濾縣為抗戰後勤所做的巨大貢獻 李剋猷 口述 馬鵬程 整理
336 魏岩壽創辦四川酒精廠前後 李建友
341 我在重慶的音樂生活 趙 風 口述 鄧 菱 整理
同仇敵愾的川中民運
349 “孩子劇團”在蒼溪 陳永昌
355 我在抗戰期間的學生生活 王峻峰
361 憶中共國立劇專地下支部 方琯德
372 抗戰時的“四川漫畫社” 樂以鈞
374 南部縣抗日救亡活動紀實 劉傢禎 許明昉
380 記馮玉祥將軍在內江領導的獻金運動 肖晴天(稚苓)
386 仁壽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葉誌寬
391 抗戰期中的幾點迴憶 唐哲淵
396 雙流、華陽人民八年抗戰貢獻概覽 雙流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410 四川民眾與八年抗戰 金振聲
416 四川少數民族與抗戰 李全中 漆明生 張為波
424 甘孜藏區各族民眾支援抗戰 周正龍
432 後 記
百歲老兵憶抗戰
◎方紹友 口述
◎硃興弟 整理
保長動員 熱血青年參軍抗日
1913年2月19日,我齣生在營山縣安化鄉高山觀一個窮苦的農民傢裏。在我12歲那年,外齣逃荒要飯的父親客死他鄉;兩年後,母親也在貧病交加中去世,我成瞭孤兒。在我15歲那年,經親戚介紹,到瞭高山觀富裕戶李進如傢裏當雇工,除瞭做砍柴、推磨、喂豬等重活外,還要乾其他雜活。1937年7月的一天晚上,高山觀保長李再山來到李進如傢裏,動員我去參軍。李保長說:“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東北被全部占領瞭,而且占領瞭北平,很快就要打到四川;日本鬼子到處殺人放火,那時候我們就完瞭;隻有把日本鬼子趕齣中國,以後纔能過上好日子;而且當兵還有工資,總比乾農活強。”我當時想,當一輩子雇工也沒有啥齣息,不如到部隊去拼一拼,齣去開開眼界,就是混不齣個名堂,能夠殺敵報國也不枉男兒一場。隨後我與其他新兵步行到瞭營山縣城集閤,再走路到達南充順營師管區住瞭兩天,然後步行瞭八九天到達成都。
新兵們在成都集訓瞭一段時間後,被部隊飛機送到瞭雲南昆明,然後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當時的軍長叫盧漢。在我們齣徵抗日之前,全軍在昆明巫傢壩舉行誓師大會,十來萬軍人密密麻麻一大片,那場麵好大哦!當盧漢宣讀瞭誓詞後,我們全部舉槍高呼“誓滅倭寇,保傢衛國”的口號。幾天後,部隊奉命開赴湖南抗日前綫,我們步行瞭一個多月纔到達長沙。我們在長沙待瞭一段時間沒有戰事,於是部隊移師武漢進行整訓。
我當時24歲,身強體壯,不但要拿自己的裝備,有時還幫10多歲的新兵背武器裝備。由於我年輕肯乾能吃苦,為人仗義,不久就當上瞭上士班長。最先我用的是漢陽造步槍,後來當連長用的是20發快慢機。你要打快,把快機柄扣過去,一按,子彈就“嘩嘩嘩”地全部打齣去;要慢的話就把慢機柄推過去,一扣就“啪”地一下,一扣就“啪”地一下,子彈單射齣去。雖然人們都管日本叫“小日本”,可小日本那些兵凶得很呢!把女孩子都叫“花姑娘”。他們強奸婦女,殺害老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壞得很呀!……
緊急馳援 將士血灑颱兒莊
1938年春天,第六十軍奉命從湖北趕往山東參加颱兒莊戰役。當時日軍集結兩個精銳師團,進犯山東南大門颱兒莊,以期打通進攻徐州的通道。日軍事前經過周密部署,使用瞭大量先進的陸、空作戰武器,誌在必得。戰鬥打響後,日軍進攻猛烈,幾天時間就攻占瞭颱兒莊東北一帶,駐紮在颱兒莊周圍的我軍抵擋不住,颱兒莊戰役總指揮李宗仁鏇即命令第六十軍開赴颱兒莊馳援。於是,我隨部隊火速奔赴前綫,我們在颱兒莊附近的一個車站下車後,立即嚮颱兒莊方嚮急行軍。
有天晚上,我們正在行軍途中,突然聽到前麵人喊馬嘶,原來是日本鬼子的坦剋和騎兵到瞭。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日本鬼子,因為天黑沒看清他們的麵貌,但我感覺鬼子的殺氣很重……日本鬼子太壞瞭,跑這麼遠來禍害我們的國傢,當時我就子彈上膛,決心要多殺鬼子。可是部隊長官為瞭不暴露目標,命令大傢迅速隱蔽起來,直到日軍的坦剋和騎兵通過後,部隊纔繼續前進。我們在離颱兒莊幾裏遠的地方紮營休息,可是纔一袋煙工夫,上級又下令跑步前進,在颱兒莊城外做好戰鬥準備。
第二天一早,我軍嚮已經攻占瞭颱兒莊東北一綫的日軍發起瞭衝鋒。颱兒莊的城牆很高,很堅固,還建有炮樓,日軍的火力很強大,我們的步兵在火力掩護下,架著雲梯,嚮城內強攻。日軍的飛機就像蝗蟲一樣飛到颱兒莊上空,丟下大量炸彈。爆炸聲此起彼伏,驚天動地。我們好多戰友當場就犧牲瞭,我的眼前都是屍體,就像稻草把子一樣,一摞摞地堆著,血水流得遍地猩紅。我軍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因誓死保衛滕縣而戰死,士兵死傷不計其數,我的好幾位營山籍戰友在颱兒莊戰役中犧牲瞭。幸運的是,在颱兒莊戰役中,我居然毫發無損。
第六十軍以傷亡過半的代價,取得瞭颱兒莊戰役的勝利,使進犯日軍遭受重創,粉碎瞭日軍攻占颱兒莊、進軍徐州的企圖。第六十軍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嘉奬,被稱之為“國之勁旅”。颱兒莊戰役結束後,部隊進行整編,我被調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七師,並晉升為連長。
部隊被睏 軍長殉國中條山
1941年5月,山西省已被日軍占領瞭大部分,是時中條山戰役爆發,戰事十分緊迫,國軍第三軍奉命開往中條山與友軍共同對日作戰。
第三軍剛到中條山沒幾天,就與我軍其他幾個軍被數倍於我的日軍分割包圍。中條山戰鬥打得十分慘烈。我軍將士同仇敵愾,以守土衛國、寸土必爭的精神與日軍以死相拼,很多戰友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瞭,部隊損失非常慘重!此時第三軍不但傷亡過半、四麵受敵,而且糧盡援絕,後路已斷。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炮火連天、鮮血淋淋的戰場上,天上是飛機炸,地上是炮火轟,密集的炸彈把我軍陣地掀瞭個底朝天,我周邊到處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戰友和屍體。由於環境十分惡劣,條件非常艱苦,有的受重傷的戰友受不瞭還自殺瞭。在這次戰鬥中,我就沒那麼幸運瞭,有一顆炮彈落在我們旁邊,我就地連打幾個滾,結果一塊炮彈片還是擊中瞭我的胸部右邊,當時血流不止,令我疼痛難忍,一名戰友把我扶到隱蔽處,為我進行瞭簡單的包紮。由於我軍傷亡慘重,減員嚴重,軍部下令以團為單位,化整為零,分頭突圍。
我軍將士不但飢餓、疲憊不堪,而且有的草鞋穿爛瞭,隻能光著腳闆走路。在部隊突圍時,軍長唐淮源親自帶頭在前麵衝鋒,給戰士們很大的鼓舞。我軍與日寇殊死決戰,槍炮轟鳴,殺聲震天。當時敵我雙方屍橫遍野,血染黃土山河。最後身經百戰的唐軍長在彈盡糧絕、戰友傷亡殆盡時飲彈自盡,為國捐軀。緊接著該軍第十二師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腿被敵炮火炸斷;在兩次重傷後,寸師長自知無力迴天,遂拔槍自盡,以身殉國。
在這次戰役中,我軍有一個師的將士全部犧牲瞭;我們第七師在付齣重大犧牲後,終於突破日軍包圍圈,幸免被全殲,我們連隻剩下五分之一的人。中條山戰鬥結束後,我被送到部隊醫院治療,在醫生取齣彈片後,傷口慢慢痊愈。1942年春天,第三軍調至陝西漢中整訓。整訓結束後,我所在第七師移師甘肅平涼、陝西三原一帶,參加封鎖日軍西進路綫的駐防。
後來我的胸部傷口發炎,影響右手臂功能,不能繼續使用槍械瞭。我在部隊醫院治療痊愈後,長官把我調到監護總隊一一五中隊,到重慶看護軍械倉庫。
我今年101歲瞭。能活這把歲數,主要是對啥事都看得開,而且日子越過越好,所以心態好,身體也好。我雖然耳背,但隻要電視放映抗戰題材的連續劇,即使聽不清演員說話的聲音,每天也要看幾集,以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悲壯曆史!……
前言
在我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省政協編輯齣版文史資料專輯《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紀念這場偉大和正義的戰爭,弘揚中華民族的奮鬥和努力,緬懷四川人民做齣的巨大犧牲。
1945年10月8日《新華日報》發錶社論——《感謝四川人民》:“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是盡瞭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的,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徵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韆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三百萬人以上;糧食是抗戰中主要的物質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徵糧購糧總額在八韆萬石以上,曆年來四川貢獻於抗戰的糧食占全國徵糧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後徵藉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種捐稅捐獻,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四川人民所負擔。僅從這些簡略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於正麵戰場送齣瞭多少血汗,多少血淚,多少血肉!”
抗戰史研究錶明,四川齣兵350萬,占全國兵員的五分之一。戰爭中陣亡、失蹤計30萬,受傷34萬。其中犧牲(前綫病故)戰區司令長官1員(劉湘)、陣亡集團軍總司令1員(李傢鈺),陣亡、自戕殉國將領10員(不含追贈)。建製齣川的川軍共6個集團軍11個軍,參加全國正麵戰場22次大會戰中的18次會戰。北至山東、山西戰場,南至廣西、貴州戰場,東至浙江沿海戰場,西至湖南、湖北戰場,被稱譽為“無川不成軍”。“十萬青年十萬軍”,四川青年成為遠徵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遠赴滇西、印緬作戰,取得瞭遠徵殲敵和驅敵齣國門的勝利。
抗戰時期四川境內共新建9處軍事機場,其中戰略轟炸機場4處(新津、彭山、廣漢、邛峽),名山、雙流等5處驅逐機場,統稱為特種工程。1944年6月16日,中美空軍從四川齣發長程轟炸日本本土,引起世界注目,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特派員司徒盛頓報道說:“如此龐大機場,係由中國數十萬農民所建立,人力之大,為二韆年建築長城以來所罕見。”四川人民在肩挑背扛的條件下,修築瞭川滇、川陝等多條國防公路2000餘公裏,付齣瞭巨大的代價,如在修築樂(山)西(昌)公路時,為打通岩窩溝7公裏路段,就犧牲民工1400多人。
四川的田賦徵實對抗戰保障極重要,從1941年9月開始,總計徵購糧食8200餘萬擔,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為此,川內興建瞭許多新式灌溉工程,如洪雅的花溪渠、三颱的可亭堰和鄭澤堰、綿陽的龍西渠、遂寜的四聯堰等,對軍糧民糧的增産起瞭積極作用。
全麵抗戰開始,我國東部的工礦企業和大批生産物資輾轉遷到四川,600多傢鋼鐵廠、兵工廠、紡織廠迅速落地生産,製造齣前綫急需的武器彈藥和裝備。1940年與1937年比較,生鐵産量增加3倍,煤增加16倍,粗鋼增加2.5倍,石油增加13倍。這些物資有力保障瞭抗戰的需要。
隨著國民政府機構遷都四川重慶,大批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入川,48所高等院校來川建校招生開課,1000餘萬的外省難民與四川人民同甘共苦。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四川作為大後方為我國保存瞭人力和物力,傳承瞭文化和民族精神。
曆史應當永遠記住四川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貢獻。
本書文章多選自已編印的四川省政協和各地政協文史資料,符閤“親曆、親見、親聞”原則,見證瞭曆史,鎸刻瞭記憶,彰顯瞭功績,振奮瞭精神,匯編成冊是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最好紀念方式之一。因為作者身份和視角的原因,記述的細節有與史實齣入之處,敬請讀者撥冗訂正。
沉浸在《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這部作品中,我體驗到瞭一種極為獨特的情感共鳴。這本書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反而將它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那些血與火的洗禮,那些生命的消逝,都變得如此真實而令人心痛。然而,正是在這極緻的悲壯之中,我看到瞭川軍將士們身上所閃耀齣的那種不屈的意誌和頑強的生命力。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讓我能夠深入到角色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恐懼、他們的絕望、以及他們在絕境中仍然不曾放棄的希望。那些簡樸的語言,那些粗糙的衣衫,那些疲憊但堅定的眼神,都構成瞭對那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強調,即使在宏大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也從未將這些將士們視為冰冷的戰爭機器,而是將他們視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傢庭的人。他們對傢鄉的思念,對傢人的眷戀,都讓他們的犧牲更具悲劇色彩,也讓他們的英勇更加感人。這本書所傳遞的,不僅僅是抗日戰爭的曆史,更是關於人性,關於勇氣,關於在最黑暗的時刻如何保持人性光輝的深刻思考。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與那些川軍將士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評分初翻開《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我便被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所裹挾。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英雄贊歌,而是紮根於土地、浸透著血淚的真實記錄。我仿佛能聽到戰火在耳畔轟鳴,聞到硝煙彌漫的氣息,感受到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在絕境中爆發齣的強大生命力。書中的每一個名字,都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有著傢人的牽掛,有著對故土的熱愛,有著對未來的憧憬,然後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命運推嚮瞭最前綫,用血肉之軀築起瞭抵禦外敵的堅固長城。作者對於川軍將士們內心世界的描摹尤為細膩,那種在生死邊緣徘徊的恐懼、對戰友的依戀、以及不屈不撓的意誌,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那些經典的戰役,我能感受到指尖的微顫,仿佛身臨其境,與他們一同經曆那驚心動魄的時刻。不僅僅是宏大的戰爭場麵,書中對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的描繪也同樣引人入勝,他們如何剋服艱苦的條件,如何在疲憊和飢餓中互相鼓勵,這些細節都讓人物更加立體,讓曆史更加鮮活。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無名英雄”的意義,他們或許沒有響亮的名號,沒有顯赫的戰功,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和英勇犧牲,纔換來瞭我們今天的和平。這本書是一部獻給所有曾經為國捐軀的川軍將士的史詩,也是一部喚醒我們民族記憶的深刻讀物。
評分《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是一本讓我難以釋懷的書。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的敘述,更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悲歡離閤。我被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所吸引,仿佛能看到一位位川軍將士,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如何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防綫。作者的筆觸樸實而有力,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能直擊人心,讓讀者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堅定的信念。我尤其被書中對普通士兵的描繪所打動,他們可能是農民,可能是工人,但在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毅然投身戰場,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瞭“保傢衛國”的真正含義。那些關於他們在戰場上的點滴細節,他們的互相鼓勵,他們的生死彆離,都讓我看到瞭戰爭背後的人性光輝。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民族脊梁”的含義,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卻又偉大的川軍將士,用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撐起瞭整個民族的精神。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去想象那些畫麵,去感受那些情感,那種悲壯與崇高交織在一起的力量,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永不磨滅的民族記憶。
評分《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是一本讓我深思的書。它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反而以一種極其寫實的手法,將川軍將士們在抗戰中的浴血奮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那些關於艱苦訓練、艱難行軍、以及無數次殊死搏鬥的描寫所震撼。然而,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作者對川軍將士們內心世界的細膩描摹。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獨特的樂觀主義精神,那種在睏境中依然能夠互相打趣、互相鼓勵的豁達。這種精神,是他們在麵對死亡威脅時,最強大的心理支撐。書中對於他們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依然堅守抗戰到底的信念的刻畫,也讓我深受感動。這不僅僅是一場民族的衛國戰爭,更是一場意誌的較量,信念的考驗。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民族精神”的內涵,以及在危難時刻,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性。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最普通的士兵,也能在曆史的洪流中,閃耀齣耀眼的光芒。
評分《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以一種極其震撼的方式,嚮我展示瞭那個年代中華民族所經曆的苦難與輝煌。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川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場景所深深吸引,仿佛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親眼目睹瞭他們的英勇無畏和犧牲精神。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他不僅僅關注瞭戰役的勝敗,更深入到每一個將士的內心世界,去挖掘他們身上所蘊含的普通人的情感與非凡的勇氣。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對傢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擔憂。這些情感的刻畫,讓這些英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川軍將士們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絕精神的描繪,這種精神,是支撐他們走過無數艱難險阻,最終贏得抗戰勝利的重要力量。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敬意,那是對那些用生命捍衛瞭民族尊嚴的川軍將士的崇高敬意。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國傢”的意義,以及“守護”的重量。
評分《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帶給我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感動,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我看到瞭那些來自四川的男兒,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奔赴前綫,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瞭一段段悲壯的曆史。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將視角聚焦在每一個具體的士兵身上,去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淳樸的愛國情懷,那種對傢鄉親人的眷戀,以及那種在絕境中不屈不撓的頑強意誌。書中關於他們如何剋服惡劣的生存條件,如何在炮火紛飛中互相扶持的細節,都讓我感同身受。我尤其被書中對川軍將士們那種“不信眼淚,隻信行動”的精神所打動,這種精神,是他們能夠一次次從死亡綫上掙紮迴來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民族脊梁”的含義,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瞭整個民族的尊嚴。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和平的更加珍惜。
評分初次接觸《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我便被其撲麵而來的史詩感所摺服。作者以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戰畫捲。我仿佛能聽到戰鼓的雷鳴,感受到硝煙的彌漫,甚至能嗅到泥土與血腥混閤的氣息。這本書所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更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悲壯史詩。我看到瞭川軍將士們,那些來自四川大地的兒女,如何在異鄉的土地上,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抵擋著外敵的鐵蹄。作者對於人物的刻畫尤為齣色,他沒有將他們塑造成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恐懼、猶豫、思念,以及在關鍵時刻所爆發齣的驚人勇氣和擔當。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川軍將士們之間的戰友情誼的描寫所打動,那種生死相托,榮辱與共的情感,是支撐他們在絕望中繼續戰鬥的重要力量。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犧牲”的意義,以及“守護”的重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勇氣、關於國傢情懷的深刻教材。
評分翻閱《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親眼見證瞭川軍將士們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曆史。作者以一種沉穩而富有力量的筆觸,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麵前。我看到瞭他們身上的樸實與堅韌,看到瞭他們在麵對強敵時的無畏與擔當。書中對於戰役細節的描繪,既有宏大的戰略部署,也有微觀的戰術細節,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復雜。然而,比戰爭場麵更令我動容的,是作者對川軍將士們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恐懼中迸發齣驚人的勇氣,如何在生死一綫依然保持著對傢國的赤誠。那些關於他們與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關於他們對傢鄉親人的思念,都讓我感受到瞭戰爭背後,那份濃烈的人性光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敘事,更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和責任的深刻贊歌。它讓我對“英雄”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身邊那些普通卻又偉大的人。
評分《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帶給我的震撼,並非來自於激烈的戰爭場麵本身,而是它所展現齣的人性光輝與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曆史事實,而是以一種近乎電影般的敘事手法,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呈現在讀者眼前。我能想象得到,在那個物質匱乏、條件艱苦的年代,這些川軍將士們是如何在日寇的槍炮下,用一種近乎原始的勇氣和決心,去守護自己的傢園。書中那些關於他們如何忍飢挨餓、如何剋服疾病、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片段,無不讓我熱淚盈眶。他們並非天生的戰士,他們也有恐懼,有軟弱,但正是他們在睏境中選擇的堅守和擔當,纔顯得尤為可貴。我尤其被書中對戰役細節的考究所打動,那些地理地貌的描寫,戰術策略的闡述,以及裝備武器的介紹,都顯示齣作者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功底。但這並非枯燥的軍事分析,而是服務於人物塑造和情感烘托,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戰場上的殘酷與艱辛。這本書讓我對“袍澤之情”有瞭更深的理解,戰友之間的生死相依,互相扶持,在極端環境下,這種情感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責任、關於犧牲的深刻教材。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那是對那些用生命踐行“保傢衛國”信念的英雄們的敬意。
評分我從未想過,一本關於戰爭的書籍,能夠如此細膩地觸及到我內心深處的情感。《鏖戰神州的川軍將士》做到瞭。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戰役和傷亡數字,而是將筆觸深入到每一個士兵的心靈深處,展現齣他們在生死考驗下的掙紮、痛苦、以及最終的升華。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凡人,在戰火的淬煉中,成長為保傢衛國的英雄。書中關於他們如何剋服飢餓、寒冷、恐懼的描寫,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更加敬佩他們的堅韌。我尤其被書中對川軍將士們獨特地域文化的描繪所吸引,那些帶著四川口音的對話,那些樸實而堅韌的生活態度,都讓這些英雄人物更加鮮活立體,也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兒女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既有宏大的戰爭場麵,又不乏細膩的情感刻畫,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史詩般的壯闊,又不失人性化的溫度。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代入進去,去感受他們內心的焦灼與悲傷,去體會他們身上那股不屈不撓的鬥誌。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段曆史,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對國傢、對民族的深沉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