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民族,以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谱写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彰显了四川军民不畏艰难困苦,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值得读者传承英勇奋斗的爱国情怀。
每篇文章由战争亲历者口述,上至军长、师长下至士兵、通信员、医务工作者。让读者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军民的英勇奋战,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斗中彰显四川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情怀,非常值得读者传承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书稿收集整理了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人在抗战中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经历。内容涵盖川军抗战、民众抗战、后方支援、空中抗战、美军援华、远征军、统一战线等七个方面,全书体现“三亲”特色,是一本全面记录川人在抗战中卓越贡献的文史资料集。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牵头主编,作者由李克明、骆周能、张仲雷等100余位抗战亲历者组成。
目录
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
003 淞沪抗战亲历记! 李克明 口述
010 百岁老兵忆抗战 方绍友 口述 朱兴弟 整理
015 被抓壮丁参加抗战 向树成 口述 彭继先 整理
018 出川战斗在大洪山 李 辉
027 刺杀日军联队参谋长 龙治国 口述 朱兴弟 整理
030 衡阳外围战中牺牲 的几位战友 梁凯金(96岁) 口述
杨培裕、金青禾 记录整理
035 记豫北抗日挺进军十三纵队 杨文清 口述
040 抗战在西南边陲 杜 荣 口述 朱兴弟 整理
044 我是一名迫击炮侦察计算兵 郭凤林
058 我是一名重机枪手 雷汉清 口述
民革南充市委 整理
062 一位老军医自述抗战经历 张明恕 口述 蒋晓灵 整理
066 战火弧线
——在湖北、湖南的战斗 李 秾 供稿 郭宪义 整理
073 八百壮士赴国难
——西充县首批义勇壮丁抗日简介 李宏毅
079 淞沪空战 刘国柱
086 追忆长沙保卫战 李茂实 供稿 滕昭辉 整理
远征印缅的巴蜀健儿
093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 万金裕
099 参加远征军打日本鬼子去!
——记从绵阳南山中学参军的赴印缅抗日老兵胡茂桐
黄志富
104 我参加国民党知识青年远征军的回忆 孙仁慈
109 回忆远征军生活 胡志成 口述 刘延经 整理
116 抗日战争期中随远征军进行战地采访的见闻
——记松山、八莫、密支那三次战役 玉文锦
128 回忆抗日知识青年远征军 王秋尘 口述 郑全城 记录整理
141 从北平到四川到印缅战场 卢少忱
151 回忆参加中国远征军往事 周乾元 口述 张 帆 整理
155 抗日战争时期绵阳的远征军 段 雯
158 记送德阳出国远征军 李 辉
164 我在远征军的经历 刘启达 口述 范裕珍 整理
173 一名成都青年在远征军的经历 王新宇
179 远赴印度受训 罗发利
八方支援的抗日基地
187 我所知陈纳德与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抗日的经过
黎成德
199 协同美军爆破组歼敌辎重队纪实 萧德宣
204 忆抗战时期修建美国“空中堡垒”成都基地往事
夏详烈
212 译员生活的片断回忆 张仁恺
221 回忆西昌飞机失事 张 镛
227 抗日军用飞机迫降冕山始末 王秋尘
232 美国飞机在梅雨堡失事情况 刘宗耀
235 记目击美国飞机坠毁富兴 刘学隆
237 伞兵突击队译员缪弘牺牲前后 罗振诜
241 美国特使威尔基访渝 陈海亮
247 我任广汉机场美军翻译 谢守清 口述
舒 明、彭继先 整理
250 我作为美军译员在新四军的见闻 阎乘渊
255 与白求恩在一起的难忘日子 杨秀玉 口述
常峰铭、王德明 整理
万众一心的后方建设
275 修飞机场的回忆 母成玉
279 在乐西公路第三卫生总站 王伯骏
283 西昌新村特区修建经过 傅惠和
286 抗战时期的战略根据地西昌 赵乐群
290 中国营造学社的重要历程 罗哲文
299 第二十四兵工厂 杨庆杰 杨庆雄
杨毓川 杨毓文
304 烽火年代的复旦大学 张 宗
310 故宫博物院在安谷 王德才
317 开明县长郑献徵的抗战“政绩工程” 郑碧贤 口述 杨 文 整理
321 抗战期中四川的田赋征实 张惠昌
329 抗战时期的江油补充兵训练处 肖定沛
332 泸县为抗战后勤所做的巨大贡献 李克猷 口述 马鹏程 整理
336 魏岩寿创办四川酒精厂前后 李建友
341 我在重庆的音乐生活 赵 风 口述 邓 菱 整理
同仇敌忾的川中民运
349 “孩子剧团”在苍溪 陈永昌
355 我在抗战期间的学生生活 王峻峰
361 忆中共国立剧专地下支部 方琯德
372 抗战时的“四川漫画社” 乐以钧
374 南部县抗日救亡活动纪实 刘家祯 许明昉
380 记冯玉祥将军在内江领导的献金运动 肖晴天(稚苓)
386 仁寿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叶志宽
391 抗战期中的几点回忆 唐哲渊
396 双流、华阳人民八年抗战贡献概览 双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410 四川民众与八年抗战 金振声
416 四川少数民族与抗战 李全中 漆明生 张为波
424 甘孜藏区各族民众支援抗战 周正龙
432 后 记
百岁老兵忆抗战
◎方绍友 口述
◎朱兴弟 整理
保长动员 热血青年参军抗日
1913年2月19日,我出生在营山县安化乡高山观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在我12岁那年,外出逃荒要饭的父亲客死他乡;两年后,母亲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我成了孤儿。在我15岁那年,经亲戚介绍,到了高山观富裕户李进如家里当雇工,除了做砍柴、推磨、喂猪等重活外,还要干其他杂活。1937年7月的一天晚上,高山观保长李再山来到李进如家里,动员我去参军。李保长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东北被全部占领了,而且占领了北平,很快就要打到四川;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那时候我们就完了;只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而且当兵还有工资,总比干农活强。”我当时想,当一辈子雇工也没有啥出息,不如到部队去拼一拼,出去开开眼界,就是混不出个名堂,能够杀敌报国也不枉男儿一场。随后我与其他新兵步行到了营山县城集合,再走路到达南充顺营师管区住了两天,然后步行了八九天到达成都。
新兵们在成都集训了一段时间后,被部队飞机送到了云南昆明,然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当时的军长叫卢汉。在我们出征抗日之前,全军在昆明巫家坝举行誓师大会,十来万军人密密麻麻一大片,那场面好大哦!当卢汉宣读了誓词后,我们全部举枪高呼“誓灭倭寇,保家卫国”的口号。几天后,部队奉命开赴湖南抗日前线,我们步行了一个多月才到达长沙。我们在长沙待了一段时间没有战事,于是部队移师武汉进行整训。
我当时24岁,身强体壮,不但要拿自己的装备,有时还帮10多岁的新兵背武器装备。由于我年轻肯干能吃苦,为人仗义,不久就当上了上士班长。最先我用的是汉阳造步枪,后来当连长用的是20发快慢机。你要打快,把快机柄扣过去,一按,子弹就“哗哗哗”地全部打出去;要慢的话就把慢机柄推过去,一扣就“啪”地一下,一扣就“啪”地一下,子弹单射出去。虽然人们都管日本叫“小日本”,可小日本那些兵凶得很呢!把女孩子都叫“花姑娘”。他们强奸妇女,杀害老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坏得很呀!……
紧急驰援 将士血洒台儿庄
1938年春天,第六十军奉命从湖北赶往山东参加台儿庄战役。当时日军集结两个精锐师团,进犯山东南大门台儿庄,以期打通进攻徐州的通道。日军事前经过周密部署,使用了大量先进的陆、空作战武器,志在必得。战斗打响后,日军进攻猛烈,几天时间就攻占了台儿庄东北一带,驻扎在台儿庄周围的我军抵挡不住,台儿庄战役总指挥李宗仁旋即命令第六十军开赴台儿庄驰援。于是,我随部队火速奔赴前线,我们在台儿庄附近的一个车站下车后,立即向台儿庄方向急行军。
有天晚上,我们正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前面人喊马嘶,原来是日本鬼子的坦克和骑兵到了。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日本鬼子,因为天黑没看清他们的面貌,但我感觉鬼子的杀气很重……日本鬼子太坏了,跑这么远来祸害我们的国家,当时我就子弹上膛,决心要多杀鬼子。可是部队长官为了不暴露目标,命令大家迅速隐蔽起来,直到日军的坦克和骑兵通过后,部队才继续前进。我们在离台儿庄几里远的地方扎营休息,可是才一袋烟工夫,上级又下令跑步前进,在台儿庄城外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天一早,我军向已经攻占了台儿庄东北一线的日军发起了冲锋。台儿庄的城墙很高,很坚固,还建有炮楼,日军的火力很强大,我们的步兵在火力掩护下,架着云梯,向城内强攻。日军的飞机就像蝗虫一样飞到台儿庄上空,丢下大量炸弹。爆炸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我们好多战友当场就牺牲了,我的眼前都是尸体,就像稻草把子一样,一摞摞地堆着,血水流得遍地猩红。我军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因誓死保卫滕县而战死,士兵死伤不计其数,我的好几位营山籍战友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了。幸运的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我居然毫发无损。
第六十军以伤亡过半的代价,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进犯日军遭受重创,粉碎了日军攻占台儿庄、进军徐州的企图。第六十军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被称之为“国之劲旅”。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部队进行整编,我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七师,并晋升为连长。
部队被困 军长殉国中条山
1941年5月,山西省已被日军占领了大部分,是时中条山战役爆发,战事十分紧迫,国军第三军奉命开往中条山与友军共同对日作战。
第三军刚到中条山没几天,就与我军其他几个军被数倍于我的日军分割包围。中条山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以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与日军以死相拼,很多战友在这次战役中牺牲了,部队损失非常惨重!此时第三军不但伤亡过半、四面受敌,而且粮尽援绝,后路已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炮火连天、鲜血淋淋的战场上,天上是飞机炸,地上是炮火轰,密集的炸弹把我军阵地掀了个底朝天,我周边到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战友和尸体。由于环境十分恶劣,条件非常艰苦,有的受重伤的战友受不了还自杀了。在这次战斗中,我就没那么幸运了,有一颗炮弹落在我们旁边,我就地连打几个滚,结果一块炮弹片还是击中了我的胸部右边,当时血流不止,令我疼痛难忍,一名战友把我扶到隐蔽处,为我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由于我军伤亡惨重,减员严重,军部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分头突围。
我军将士不但饥饿、疲惫不堪,而且有的草鞋穿烂了,只能光着脚板走路。在部队突围时,军长唐淮源亲自带头在前面冲锋,给战士们很大的鼓舞。我军与日寇殊死决战,枪炮轰鸣,杀声震天。当时敌我双方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最后身经百战的唐军长在弹尽粮绝、战友伤亡殆尽时饮弹自尽,为国捐躯。紧接着该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腿被敌炮火炸断;在两次重伤后,寸师长自知无力回天,遂拔枪自尽,以身殉国。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有一个师的将士全部牺牲了;我们第七师在付出重大牺牲后,终于突破日军包围圈,幸免被全歼,我们连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人。中条山战斗结束后,我被送到部队医院治疗,在医生取出弹片后,伤口慢慢痊愈。1942年春天,第三军调至陕西汉中整训。整训结束后,我所在第七师移师甘肃平凉、陕西三原一带,参加封锁日军西进路线的驻防。
后来我的胸部伤口发炎,影响右手臂功能,不能继续使用枪械了。我在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长官把我调到监护总队一一五中队,到重庆看护军械仓库。
我今年101岁了。能活这把岁数,主要是对啥事都看得开,而且日子越过越好,所以心态好,身体也好。我虽然耳背,但只要电视放映抗战题材的连续剧,即使听不清演员说话的声音,每天也要看几集,以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悲壮历史!……
前言
在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省政协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专辑《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纪念这场伟大和正义的战争,弘扬中华民族的奋斗和努力,缅怀四川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人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多少血肉!”
抗战史研究表明,四川出兵350万,占全国兵员的五分之一。战争中阵亡、失踪计30万,受伤34万。其中牺牲(前线病故)战区司令长官1员(刘湘)、阵亡集团军总司令1员(李家钰),阵亡、自戕殉国将领10员(不含追赠)。建制出川的川军共6个集团军11个军,参加全国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中的18次会战。北至山东、山西战场,南至广西、贵州战场,东至浙江沿海战场,西至湖南、湖北战场,被称誉为“无川不成军”。“十万青年十万军”,四川青年成为远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赴滇西、印缅作战,取得了远征歼敌和驱敌出国门的胜利。
抗战时期四川境内共新建9处军事机场,其中战略轰炸机场4处(新津、彭山、广汉、邛崃),名山、双流等5处驱逐机场,统称为特种工程。1944年6月16日,中美空军从四川出发长程轰炸日本本土,引起世界注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特派员司徒盛顿报道说:“如此庞大机场,系由中国数十万农民所建立,人力之大,为二千年建筑长城以来所罕见。”四川人民在肩挑背扛的条件下,修筑了川滇、川陕等多条国防公路2000余公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在修筑乐(山)西(昌)公路时,为打通岩窝沟7公里路段,就牺牲民工1400多人。
四川的田赋征实对抗战保障极重要,从1941年9月开始,总计征购粮食8200余万担,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此,川内兴建了许多新式灌溉工程,如洪雅的花溪渠、三台的可亭堰和郑泽堰、绵阳的龙西渠、遂宁的四联堰等,对军粮民粮的增产起了积极作用。
全面抗战开始,我国东部的工矿企业和大批生产物资辗转迁到四川,600多家钢铁厂、兵工厂、纺织厂迅速落地生产,制造出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和装备。1940年与1937年比较,生铁产量增加3倍,煤增加16倍,粗钢增加2.5倍,石油增加13倍。这些物资有力保障了抗战的需要。
随着国民政府机构迁都四川重庆,大批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入川,48所高等院校来川建校招生开课,1000余万的外省难民与四川人民同甘共苦。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四川作为大后方为我国保存了人力和物力,传承了文化和民族精神。
历史应当永远记住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本书文章多选自已编印的四川省政协和各地政协文史资料,符合“亲历、亲见、亲闻”原则,见证了历史,镌刻了记忆,彰显了功绩,振奋了精神,汇编成册是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最好纪念方式之一。因为作者身份和视角的原因,记述的细节有与史实出入之处,敬请读者拨冗订正。
沉浸在《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这部作品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极为独特的情感共鸣。这本书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反而将它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那些血与火的洗礼,那些生命的消逝,都变得如此真实而令人心痛。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悲壮之中,我看到了川军将士们身上所闪耀出的那种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让我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以及他们在绝境中仍然不曾放弃的希望。那些简朴的语言,那些粗糙的衣衫,那些疲惫但坚定的眼神,都构成了对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调,即使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也从未将这些将士们视为冰冷的战争机器,而是将他们视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眷恋,都让他们的牺牲更具悲剧色彩,也让他们的英勇更加感人。这本书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更是关于人性,关于勇气,关于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保持人性光辉的深刻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那些川军将士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评分《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于激烈的战争场面本身,而是它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呈现在读者眼前。我能想象得到,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这些川军将士们是如何在日寇的枪炮下,用一种近乎原始的勇气和决心,去守护自己的家园。书中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忍饥挨饿、如何克服疾病、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片段,无不让我热泪盈眶。他们并非天生的战士,他们也有恐惧,有软弱,但正是他们在困境中选择的坚守和担当,才显得尤为可贵。我尤其被书中对战役细节的考究所打动,那些地理地貌的描写,战术策略的阐述,以及装备武器的介绍,都显示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但这并非枯燥的军事分析,而是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感烘托,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战场上的残酷与艰辛。这本书让我对“袍泽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战友之间的生死相依,互相扶持,在极端环境下,这种情感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责任、关于牺牲的深刻教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那是对那些用生命践行“保家卫国”信念的英雄们的敬意。
评分初次接触《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我便被其扑面而来的史诗感所折服。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我仿佛能听到战鼓的雷鸣,感受到硝烟的弥漫,甚至能嗅到泥土与血腥混合的气息。这本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壮史诗。我看到了川军将士们,那些来自四川大地的儿女,如何在异乡的土地上,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着外敌的铁蹄。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尤为出色,他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恐惧、犹豫、思念,以及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惊人勇气和担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川军将士们之间的战友情谊的描写所打动,那种生死相托,荣辱与共的情感,是支撑他们在绝望中继续战斗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牺牲”的意义,以及“守护”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勇气、关于国家情怀的深刻教材。
评分《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是一本让我深思的书。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反而以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将川军将士们在抗战中的浴血奋战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艰苦训练、艰难行军、以及无数次殊死搏斗的描写所震撼。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作者对川军将士们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独特的乐观主义精神,那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互相打趣、互相鼓励的豁达。这种精神,是他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最强大的心理支撑。书中对于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依然坚守抗战到底的信念的刻画,也让我深受感动。这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的卫国战争,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信念的考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在危难时刻,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性。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最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历史的洪流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评分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战争的书籍,能够如此细腻地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做到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和伤亡数字,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每一个士兵的心灵深处,展现出他们在生死考验下的挣扎、痛苦、以及最终的升华。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凡人,在战火的淬炼中,成长为保家卫国的英雄。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克服饥饿、寒冷、恐惧的描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更加敬佩他们的坚韧。我尤其被书中对川军将士们独特地域文化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带着四川口音的对话,那些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态度,都让这些英雄人物更加鲜活立体,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又不乏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人性化的温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进去,去感受他们内心的焦灼与悲伤,去体会他们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斗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
评分《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动,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看到了那些来自四川的男儿,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奔赴前线,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每一个具体的士兵身上,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淳朴的爱国情怀,那种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以及那种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克服恶劣的生存条件,如何在炮火纷飞中互相扶持的细节,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尤其被书中对川军将士们那种“不信眼泪,只信行动”的精神所打动,这种精神,是他们能够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脊梁”的含义,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整个民族的尊严。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的更加珍惜。
评分《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是一本让我难以释怀的书。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欢离合。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仿佛能看到一位位川军将士,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作者的笔触朴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坚定的信念。我尤其被书中对普通士兵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可能是农民,可能是工人,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毅然投身战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保家卫国”的真正含义。那些关于他们在战场上的点滴细节,他们的互相鼓励,他们的生死别离,都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民族脊梁”的含义,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又伟大的川军将士,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撑起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去想象那些画面,去感受那些情感,那种悲壮与崇高交织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评分《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川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所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了战役的胜败,更深入到每一个将士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普通人的情感与非凡的勇气。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些情感的刻画,让这些英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川军将士们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精神的描绘,这种精神,是支撑他们走过无数艰难险阻,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那是对那些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的川军将士的崇高敬意。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的意义,以及“守护”的重量。
评分初翻开《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我便被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裹挟。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英雄赞歌,而是扎根于土地、浸透着血泪的真实记录。我仿佛能听到战火在耳畔轰鸣,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书中的每一个名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有着家人的牵挂,有着对故土的热爱,有着对未来的憧憬,然后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命运推向了最前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坚固长城。作者对于川军将士们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细腻,那种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恐惧、对战友的依恋、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经典的战役,我能感受到指尖的微颤,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们一同经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不仅仅是宏大的战争场面,书中对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他们如何克服艰苦的条件,如何在疲惫和饥饿中互相鼓励,这些细节都让人物更加立体,让历史更加鲜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无名英雄”的意义,他们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号,没有显赫的战功,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和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这本书是一部献给所有曾经为国捐躯的川军将士的史诗,也是一部唤醒我们民族记忆的深刻读物。
评分翻阅《鏖战神州的川军将士》,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川军将士们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作者以一种沉稳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朴实与坚韧,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强敌时的无畏与担当。书中对于战役细节的描绘,既有宏大的战略部署,也有微观的战术细节,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然而,比战争场面更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对川军将士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恐惧中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如何在生死一线依然保持着对家国的赤诚。那些关于他们与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关于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让我感受到了战争背后,那份浓烈的人性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责任的深刻赞歌。它让我对“英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身边那些普通却又伟大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