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造像记》全称《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在辽宁义县县城西北万佛堂摩崖造像石窟第五窟的南壁上。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系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皇帝及自身并眷属攘灾祈福而建。万佛堂石窟的始建年代与云冈石窟属于同一时期, 是东北地区年代*早规模*大的石窟群。石窟遗留的碑刻、题记和塔铭,为研究辽宁地方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有价值的碑刻当属《元景造像记》。碑记就窟壁作成,存三百余字,该石刻1921年由周养庵(肇祥)*早于万佛堂石窟发现,开始有拓本流传, 自此该碑渐为世人所知。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诗词联语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雕塑和佛教艺术的爱好者,《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发现了一座未曾被充分开发的岛屿。魏元景造像碑,我了解它代表着北朝时期造像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集书法、雕刻、佛教信仰于一体,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关于它的详细解读和高质量的拓本,却始终是我的一个心结。这本“未刊本精选”的字眼,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它暗示着,这里可能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或是保存更为完好、更能体现原貌的拓本。我非常期待,这些拓本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碑石上造像的每一个细节,从人物的衣饰、表情,到整体的构图、风格,都能得到细致的呈现。我希望通过这些拓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情感、审美情趣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碑文部分的清晰呈现,也同样重要。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碑文的内容,以及那个时代的书法特点。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填补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能否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北朝艺术世界更深处的门,是我的最大期待。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本书,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它所承诺的“精选”与“未刊本”。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乏看到各种名碑的拓本,但质量良莠不齐,常常让人眼花缭乱,也难以从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魏元景造像碑,作为一个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字,我一直很想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它。这本“未刊本精选”,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入、更真实的可能。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细腻的碑文拓片,让我能够一窥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古朴与力量。我希望这些拓本能够尽可能地还原碑石的原始风貌,让我能够看到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的结构特点。同时,我也对“造像”部分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像,展示碑石上的造像内容,让我能够欣赏到那个时代的雕刻艺术,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启发。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发现,尤其对于那些追求碑帖原貌、力求精进书艺的同仁而言。市面上流传的碑拓版本不胜枚举,但往往在清晰度、完整性上存在诸多遗憾,甚至存在错讹。而《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承诺的“未刊本精选”,便如同在茫茫书海中寻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深入研究过许多北朝造像碑,深知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非凡。魏元景造像碑,作为其中一颗重要的明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严谨的结构以及所承载的宗教文化信息,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这本书所收录的“未刊本”,是否意味着它保留了更接近原碑的原始风貌,没有经过不当的后期加工或修复?拓本的“精拓”二字,更是点出了其关键所在。我期待的是,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可见,墨色浓淡层次分明,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原碑的刀法、笔意,甚至连细微的剥蚀痕迹都能清晰呈现,这对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真实的负责。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和研究魏元景造像碑的绝佳文本,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这件伟大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普通但热爱历史的读者来说,《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本书,承载着我对古老文明的一种敬意和好奇。我听说过“魏元景造像碑”的大名,知道它在中国碑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总觉得它离我有些遥远,像是一个只存在于书本里的名字。这本“精选未刊本”,激起了我想要亲近它、了解它的愿望。我非常期待书中呈现出的拓本,能够清晰、完整地展示出碑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我不懂很专业的书法理论,但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力量和美。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这些古老的文字,感受它们曾经被书写和镌刻时的那种力量和情感。同时,我也对“造像”这个词很感兴趣。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碑文,还能清晰地展示出造像的部分,让我能够看到当时人们的信仰和艺术风格。这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更是为了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表达自己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让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就立刻被它散发出的历史厚重感吸引了。书的装帧素雅,纸质厚实,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的气息,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直接触碰到那段鲜活的历史。作为一名对书法和历史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看重碑拓的清晰度和史料的价值。这款“精选未刊本”的字眼,无疑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欣赏魏元景造像碑本身的艺术魅力,更是能够通过这些未曾广泛流传的拓本,窥探到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许是造像的背景故事,或许是碑文书写的时代风貌,又或许是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我渴望在每一笔每一画中,感受那份来自北朝的质朴与雄浑,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创造力。这本书能否满足我这份深切的求知欲,能否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魏晋南北朝艺术世界,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触摸、感受、理解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对“经典”的一次重新定义和探索。魏元景造像碑,在碑刻史上早已赫赫有名,它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如同许多经典的艺术品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原碑的磨损、拓本的质量参差不齐,都给后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用“未刊本精选”来吸引眼球,也确实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所收录的拓本,能够超越以往我们所能轻易获得的那些版本。或许,这些“未刊本”来自于一些更加古老、更为精良的拓印,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原碑的艺术风貌。我希望能够看到,每一个字都遒劲有力,每一个线条都清晰锐利,甚至能够感受到刀痕的力度和书写者的情感。同时,我对于“造像”部分也充满了期待。北朝时期的造像,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图像,让我能够仔细地欣赏其中的艺术细节,并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信仰与审美。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个重新审视和深化理解魏元景造像碑的绝佳契机。《中国名碑精拓》系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与高水准,而“未刊本精选”则更是锦上添花,预示着其内容的独特性与稀缺性。我一直认为,碑刻艺术是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书法的宝库,更是历史的活化石。魏元景造像碑,作为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和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信息量毋庸置疑。然而,真正高质量、且具有学术价值的拓本却不易得。我非常好奇,本书收录的“未刊本”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它们是否能提供一些更为详尽的碑文内容,甚至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收录在主流版本中的部分?这些拓本的清晰度如何?能否准确地呈现出原碑的笔法、结构、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我期待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呈现,更是一次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是对魏元景造像碑艺术价值的重新发掘与肯定。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给研究者们更可靠、更具深度的研究素材,也让普通爱好者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到这件国之瑰宝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稀缺”与“珍贵”的探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碑刻艺术中,魏元景造像碑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真正能够接触到高质量、且未被广泛流传的拓本,对于大多数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都并非易事。《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这个名字,就直接击中了这一点。它暗示着,这里所收录的拓本,可能来自于一些不为人知的收藏,或者是一些保存更为完好的原始拓印,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对于“精拓”二字尤为看重,它意味着拓印技术的精湛,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原碑的细节,包括刀法的力度、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层次,甚至是一些细微的剥蚀痕迹。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碑石的艺术风格、书写技法,以及其历史价值,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剖析魏元景造像碑的艺术特质,从中汲取灵感,也希望能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翻阅《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对话。我深知,碑刻艺术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或图像,它们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个体的信仰,以及匠人的心血。魏元景造像碑,我曾有过零星的接触,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切。这本“未刊本精选”,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仿佛在说:“来吧,更近一步,看到真实的它。” 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碑刻质感。每一笔刀痕的遒劲,每一处墨迹的晕染,都应该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希望看到的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碑石上留下的斑驳痕迹,这些痕迹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书中的拓本,是否能清晰地展现出书写者当时运刀的力度、角度,以及其内心的情感波动? 造像的细节,是否能通过精拓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们感受到当时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和艺术追求? 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与历史对话的真实感,仿佛能听到碑石在诉说千年前的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脉搏,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信仰的虔诚。
评分作为一位常年沉浸在碑刻艺术研究中的学者,我对《魏元景造像碑(中国名碑精拓未刊本精选)》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学术价值和信息增量上。北朝造像碑是了解当时佛教艺术、书法艺术、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而魏元景造像碑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未刊本精选”概念,让我对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充满遐想。是否意味着这些拓本的来源更为独特、更为珍贵,能够提供一些以往研究中未曾接触过的细节?比如,这些拓本是否来自一些私人收藏,或是保存在鲜为人知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中?通过这些“未刊本”,我们是否能够看到一些更早期的拓本,从而追溯碑石的演变过程?书中的选本是否配有详尽的考证和解读,能够深入分析碑文内容、书法风格、造像艺术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对于一位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些信息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更能提供实质性的学术贡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宝贵的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