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是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故事背景为19世纪末的纽约上流社会。贵族青年阿切尔与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梅两情相悦,订婚在即。这时梅的表姐埃伦从欧洲返回纽约,一方面寻求与浪荡伯爵丈夫的离婚,一方面要在纽约开始新的生活。上流社会对埃伦的特立独行充满偏见,对离婚这样的"丑闻"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在阿切尔热心帮助自己少年时代心仪过的埃伦重新融入纽约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阿切尔、埃伦、梅,三人在内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都面临抉择……
伊迪丝·华顿凭借此书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是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作家。1993年上映的同名改编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和薇诺娜·瑞德主演,获得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伊迪丝·华顿(EdithWharton,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
美国作家,原名伊迪丝·纽伯德·琼斯(EdithNewboldJones),生于纽约一个上流社会家庭。1885年与波士顿人爱德华·华顿结婚,二人于1913年离异。之后伊迪丝移居欧洲,长住法国。1937年去世,葬在凡尔赛。
凭借《纯真年代》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是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作家。
主要作品:
《高尚的嗜好》(1899)
《欢乐之家》(1905)
《乡土风俗》(1913)
《纯真年代》(1920)
译者:
周晓欣,国际关系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硕士,译作有《纯真年代》《爱人的秘密无人知晓》《埃德蒙号之谜--惊魂一夜》等。
上部BOOK1
下部BOOK2
第8章(节选)
在纽约,人们大都认为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已经"容颜不再"。
她第一次在纽兰德·阿切尔的童年出现时是一名大概九岁或十岁的漂亮女孩,人们都说她"应该被画成画像"。她的父母常年流连在欧洲大陆。婴儿时期的她四海为家,在失去双亲后由姑妈梅多拉·曼森收养。这位姑妈同样热衷游荡,此番正打算回纽约"安定下来"。
可怜的梅多拉屡次丧夫,总是要回家安定下来(住的房子一次不如一次豪华),还总是带着一位新丈夫或领养的孩子。但几个月后,她总是毫不例外地与丈夫分道扬镳,或与监护人争吵,将房子贱卖后重新出发游荡。由于她的母亲是拉什沃思家人,她又在上一段不幸的婚姻中嫁给了一位疯疯癫癫的奇弗斯家人,因此纽约对她的怪异举止十分纵容。但当她带着无父无母的小侄女回国时(虽然孩子的父母喜欢旅行让人遗憾,但仍然相当受人喜爱),人们都十分可惜这个漂亮的孩子落到了这种人手上。
每一个人都想对小埃伦·明戈特好,即使她黝黑的红脸蛋和紧密的鬈发让她看起来兴高采烈,与一个本应为父母服丧的孩子身份格格不入。误入歧途的梅多拉有许多怪癖,公然违抗美国服丧不可更改的规矩就是其中之一。当她走下轮船时,家人诧异地发现她为兄长所戴的黑色面纱居然比为嫂嫂戴的短了七英寸,而小埃伦则穿着深红色的羊毛衫,戴着琥珀珠链,活像一个吉普赛弃儿。但纽约早已对梅多拉听之任之,除了几位老夫人对埃伦俗丽的打扮摇头外,其他亲戚都被她的气色和活泼征服了。她是一个无所畏惧、无拘无束的小家伙,总爱问让人为难的问题和说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话,还有着异域的才艺,例如会跳西班牙披肩舞、在吉他伴奏下演唱那不勒斯情歌等。在姑妈(她的真名是索利·奇弗斯夫人,但在接受教皇授予爵位后沿用了首任丈夫的父名,自称曼森侯爵夫人,这样她就能在意大利将名字改写为孟佐尼)的调教下,小姑娘接受了昂贵但并不连贯的教育,包括人们从不曾想象的"对着模特画画",还有与专业音乐家一起演奏钢琴五重奏。当然,这样做没什么好结果。几年后,可怜的奇弗斯终于死在精神病院里,他的遗孀(身穿怪异的丧服)又一次大举搬家,带着埃伦离开。此时的埃伦已出落成一个高挑瘦削、眼神明亮的姑娘。有一段时间,她们毫无音讯,之后有消息传来,说埃伦嫁给了一位极其富裕、有着传奇名望的波兰贵族。她是在杜伊勒里宫的一个舞会上认识他的,据说他在巴黎、尼斯和佛罗伦萨都有奢华的宅邸,在考兹有一艘游艇,还在特兰西瓦尼亚有好几平方英里的狩猎场。正当传言沸腾之时,她却销声匿迹了。几年后,梅多拉再次回到纽约,萎靡贫困,刚失去第三任丈夫,正在寻找比以往更小的房子。人们都好奇她那富裕的外甥女为何不伸出援手。直到消息传来,埃伦自身的婚姻以灾难告终,她自己也将回国,在亲友中寻求栖息和忘却。
这本书简直让人沉醉,光是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就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和克制,读起来就像是透过一层薄薄的雾气在观察一场盛大的舞会,能看到那些华服下的暗流涌动。故事的节奏掌握得极好,不是那种急风骤雨式的冲突,而是像慢火熬制的老汤,每一勺都有滋味,回味无穷。尤其是对社会风俗的刻画,简直是活生生地把那个时代的场景搬到了眼前,无论是精致的沙龙礼仪,还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阶级隔阂,都处理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词语的用法,作者似乎总能用最精准,却又不失诗意的方式,点出人物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档案,读完后,心中的感慨久久不能平复,甚至会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选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局略显平淡,差点让我错失了宝藏。但只要坚持读过前三分之一,就会被那种独特的叙事魅力深深吸引。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巧妙,像是上帝之眼,却又带着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同情心。它不批判,只是冷静地记录,让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我喜欢它那种对细节的偏执,比如对服饰材质、家具陈设的细致描写,这些看似枝节的地方,恰恰是构建那个世界真实感的基石。它营造的氛围是那种精致到令人窒息的美丽,让你一边为角色的遭遇感到难受,一边又忍不住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奢华与精致。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像是剥洋葱一样,每层都有不同的味道,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闪光的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用“炉火纯青”来形容都显得有些苍白了。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叙事,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像是在进行一场高难度的智力游戏。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比如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冬雪的描写,不仅仅是天气,更是对角色内心世界冰封状态的一种投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人物的行动有些迂腐和不近人情,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明白,那些看似刻板的礼仪和规则,恰恰是他们生存的全部世界。特别是对于女性角色命运的描摹,那种被时代和传统裹挟,无力挣脱的悲剧色彩,让人读得扼腕叹息。它探讨的社会议题,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关于自由与束缚、个体与群体的永恒矛盾,真是让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的“仪式感”。它不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下速读,而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午后,一杯热饮,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非常完整且自洽,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逻辑,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下,都是完全合理的。我特别欣赏它对“选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处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人生路径及其附带的沉重后果。它没有给出廉价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把选择权和审判权都交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无论隔了多少年,其核心的探讨依然能够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读完后,心中涌起一股敬意——对那个时代,对作者,也对自己能够理解这份复杂性的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疏离感和宿命感。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你感到温暖或安慰的作品,反而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那种难以逾越的鸿沟。情节的推进虽然缓慢,但每一个转折都像是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一旦开始运转,就注定了结局的必然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那种爱而不得、欲说还休的隐忍,比任何激烈的表白都更具穿透力。它不直接告诉你“爱”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眼神、礼节性的距离、以及错失的时机,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失之交臂”的痛楚。全书的色调是灰蓝色的,带着一种贵族的忧郁,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脆弱的美好。它对“体面”背后那些痛苦挣扎的剖析,真是功力深厚,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之深。
评分物流很快,产品质量很好,孩子非常喜欢。
评分在深夜的空气中,一棵树自如地伸展它的枝干,树叶互相击打,光从遥远的地上映到天空,风是暖的。星遥遥相望,彼此点亮银色的灯盏。夜晚不会结束,它们不会熄灭。 ???
评分。。。。。。。。。。。。。。。。。。。。。。。。。。。。不错
评分纸张质量很好,很不错,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啊,之前看了电影,再来看书,很适合女孩子读啦,my lilttle women
评分本来以为这么便宜,质量会不太好,结果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是正品哦
评分满600减300,平均下来每本(一套的话算一本)26左右。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618优惠活动购买,好书,谢谢京东的优质服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