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

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智等 著
圖書標籤:
  • 大氣激光通信
  • 偏振移位鍵控
  • 光通信
  • 偏振復用
  • 大氣傳輸
  • 調製解調
  • 自適應光學
  • 信道編碼
  • 激光技術
  • 通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9509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398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152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偏振特性被認為是激光在大氣中傳輸為穩定的特徵,偏振移位鍵控(Polarization Shift Keying, PolSK)技術屬於偏振調製,是一種新興的無綫光通信調製技術,它是利用偏振光作為載波,把信息編碼到它的偏振態上,是一種無閾值調製方式,對大氣信道造成的影響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因此,對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偏振編碼技術的研究將為提高空間光通信係統綜閤性能提供新方法與新途徑。
  《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對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原理及關鍵技術進行瞭深入研究與探討。《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共分六個部分,分彆係統介紹瞭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及激光偏振調製技術的發展現狀、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組成和工作原理、激光信號偏振移位鍵控調製技術的原理和實現方法、大氣信道中GSM光束的偏振傳輸特性、基於圓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半實物仿真係統構建與實驗結果分析、基於液晶可變相位延遲器的偏振激光信號源以及相乾度精確可控的部分相關激光源的原理和實現方法。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2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3
1.3.1 空間激光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概況 3
1.3.2 激光偏振調製技術相關研究與應用國外研究概況 21
1.3.3 激光偏振調製技術相關研究與應用國內研究概況 27
1.4 主要內容及結構安排 31
第2章 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原理 35
2.1 引言 35
2.2 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組成 36
2.3 CPolSK調製在大氣激光通信係統中的優勢 39
2.3.1 通信係統收發端無需坐標軸對準 39
2.3.2 調製信號抗乾擾性強 42
2.4 基於PolSK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關鍵技術 46
2.5 本章小結 49
第3章 激光信號偏振移位鍵控調製技術 51
3.1 引言 51
3.2 激光偏振特性描述 52
3.2.1 光波偏振態 52
3.2.2 光波偏振度 54
3.3 偏振移位鍵控技術原理 55
3.4 大氣激光通信係統中的強度調製與偏振調製性能比較 57
3.4.1 各種激光強度調製方式介紹 57
3.4.2 調製方式性能分析 59
3.5 基於鈮酸鋰晶體的偏振態調製技術 65
3.6 本章小結 69
第4章 大氣信道中GSM光束的偏振傳輸特性 70
4.1 引言 70
4.2 大氣信道的湍流效應 71
4.2.1 大氣湍流的形成 71
4.2.2 大氣摺射率結構常數 74
4.2.3 大氣摺射率起伏功率譜密度 76
4.3 大氣湍流對激光傳輸的影響 77
4.4 部分相乾、部分偏振的GSM光束偏振傳輸特性研究 78
4.4.1 相乾性和偏振性統一理論 78
4.4.2 GSM光束在湍流環境中的傳輸公式 79
4.4.3 GSM光束在湍流環境傳輸的偏振特性研究 82
4.5 湍流環境激光偏振傳輸特性半實物仿真研究 88
4.5.1 大氣湍流模擬裝置介紹 89
4.5.2 湍流環境激光偏振傳輸特性半實物仿真係統組成 90
4.5.3 半實物仿真結果分析 92
4.6 本章小結 95
第5章 基於CPolSK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半實物仿真 96
5.1 引言 96
5.2 偏振移位鍵控係統與OOK係統性能對比 96
5.2.1 偏振移位鍵控與OOK通信係統構建 96
5.2.2 性能分析 98
5.3 高速CPolSK通信係統的仿真研究 103
5.4 基於CPolSK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半實物仿真研究 106
5.5 本章小結 108
第6章 基於液晶可變相位延遲器的偏振激光源 110
6.1 引言 110
6.2 影響激光器輸齣光束偏振特性改變的因素及對PolSK係統的影響 111
6.2.1 影響激光器輸齣光束偏振特性改變的因素分析 111
6.2.2 激光源輸齣光束偏振特性改變對CPolSK係統性能的影響 114
6.3 基於液晶可變相位延遲器的偏振激光源 117
6.3.1 基於液晶可變相位延遲器的偏振激光源係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117
6.3.2 基於液晶可變相位延遲器的偏振激光源性能測試 119
6.4 基於液晶的激光偏振參數控製技術 121
6.4.1 液晶的電控雙摺射效應 122
6.4.2 基於液晶的光波偏振態控製技術 123
6.5 傅裏葉分析法激光偏振參數測量技術 126
6.5.1 激光偏振特性的斯托剋斯參量錶徵 126
6.5.2 傅裏葉分析法偏振參數測量 126
6.6 本章小結 129
第7章 相乾度精確可控的部分相乾激光源 131
7.1 引言 131
7.2 部分相乾光基本理論 131
7.2.1 空間-時間域互相乾函數 131
7.2.2 空間-頻率域的交叉譜密度函數 132
7.2.3 空間-頻率域的交叉譜密度矩陣 132
7.2.4 GSM光束 133
7.3 GSM光束産生實驗原理 134
7.3.1 毛玻璃法 134
7.3.2 空間光調製器法 135
7.4 GSM光束生成實驗係統 137
7.4.1 實驗係統原理框圖 137
7.4.2 GSM光束的生成 137
7.4.3 光束相乾度檢測 138
7.5 本章小結 139
第8章 結束語 140
8.1 主要研究內容 140
8.2 主要創新點 143
8.3 未來展望 143
參考文獻 145
附錄 150
遙感探測中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研究 簡介: 大氣激光通信作為一種高效、大帶寬的無綫通信方式,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以激光為載波,在自由空間中實現信息傳輸,具有傳輸速度快、抗乾擾能力強、設備小型化等顯著優勢。然而,大氣環境的復雜多變,如散射、吸收、湍流引起的信號衰落和波束抖動,嚴重製約著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性能和可靠性。本書著眼於大氣激光通信領域的前沿技術,深入探討如何在嚴苛的大氣環境下實現穩定、高效的信息傳輸。 第一章:大氣激光通信係統概述 本章將全麵介紹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關鍵組成部分以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前景。我們將從激光的基本性質入手,闡述其作為通信載波的優勢。隨後,詳細分析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典型架構,包括發射端(光源、調製器、發射光學係統)、接收端(接收光學係統、探測器、解調器)以及信號處理單元。重點闡述光縴通信與自由空間光通信的差異,突齣大氣激光通信在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短距離接入、城域網骨架等方麵的獨特價值。同時,我們將簡要迴顧大氣激光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並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例如與5G/6G網絡的融閤、可見光通信的應用等。 第二章:大氣光學效應及其對激光通信的影響 大氣環境是影響大氣激光通信性能的首要因素。本章將係統性地剖析各種大氣光學效應,並深入分析其對激光信號傳輸的負麵影響。 2.1 大氣散射 2.1.1 瑞利散射與米氏散射: 詳細介紹兩種主要的散射機製,分析其與大氣粒子(分子、氣溶膠、水滴)尺寸的關係,以及在不同波長下的散射強度差異。 2.1.2 散射引起的信號衰減: 分析散射導緻的光功率損失,並探討其隨大氣能見度、粒子濃度和光譜特性的變化規律。 2.1.3 偏振態改變: 講解散射過程中激光偏振態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接收端信號質量的影響,為後續章節的偏振補償技術奠定基礎。 2.2 大氣吸收 2.2.1 主要吸收氣體及其吸收譜: 介紹大氣中主要的吸收氣體,如水蒸氣、二氧化碳、臭氧等,並展示其在不同波長範圍內的吸收特性。 2.2.2 吸收引起的信號衰減: 分析吸收導緻的激光能量損失,強調選擇閤適傳輸波長的重要性,例如避開強吸收帶。 2.3 大氣湍流 2.3.1 湍流産生機製與結構模型: 闡述大氣湍流的形成原因(如溫度、壓力、風速的非均勻性),並介紹常用的湍流模型(如Kolmogorov模型)來描述其統計特性。 2.3.2 湍流引起的激光束閃爍: 詳細分析湍流導緻的接收端光強起伏(閃爍),介紹閃爍指數的定義及其與湍流強度、傳播距離、光束參數的關係。 2.3.3 湍流引起的波束抖動和畸變: 講解湍流對激光光束方嚮和形狀的影響,導緻接收端光斑的隨機移動和形狀改變,增加對準難度和接收效率。 2.3.4 湍流引起的相位起伏: 分析湍流在激光傳播過程中引起的相位擾動,這對於相乾通信係統尤為關鍵。 第三章:激光通信係統中的調製與解調技術 本章將聚焦於激光通信係統中信息編碼和解碼的核心環節,介紹多種先進的調製和解調技術,並分析它們在大氣激光通信環境下的適用性。 3.1 數字調製技術 3.1.1 開關鍵控 (OOK): 介紹最基本的光信號調製方式,分析其簡單性和低成本,以及在大氣湍流下的性能局限。 3.1.2 相位鍵控 (PSK) 和正交幅度調製 (QAM): 詳細介紹PSK和QAM的原理,分析其更高的頻譜效率,以及對信噪比和相位穩定性的要求。 3.1.3 頻率鍵控 (FSK): 講解FSK的實現方式及其特點。 3.1.4 脈衝位置調製 (PPM) 和脈衝幅度調製 (PAM): 介紹這兩種基於脈衝序列的調製方式,分析其在某些特定場景下的優勢。 3.2 光探測與解調 3.2.1 光電探測器類型: 介紹PIN光電二極管、雪崩光電二極管(APD)等常用探測器,分析其響應速度、靈敏度等關鍵參數。 3.2.2 相乾檢測與非相乾檢測: 對比兩種檢測方式的原理、優缺點及適用場景。 3.2.3 信號後處理技術: 介紹限幅、濾波器、判決器等信號後處理單元的作用,以及如何優化解調性能。 3.3 增進頻譜效率的技術 3.3.1 碼分多址 (CDMA) 在光通信中的應用: 探討CDMA技術如何實現用戶間的隔離和提高頻譜利用率。 3.3.2 正交頻分復用 (OFDM) 在光通信中的應用: 分析OFDM如何將高速數據流分割成多個低速子載波傳輸,提高抗多徑能力和頻譜利用率。 第四章: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關鍵性能指標與評估方法 本章將界定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核心性能指標,並提供相應的評估方法,為係統設計和性能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4.1 係統性能指標 4.1.1 誤碼率 (BER): 定義BER,並分析其與信噪比、調製方式、信道特性之間的關係。 4.1.2 信噪比 (SNR) 與信道容量: 介紹SNR的概念,並結閤香農-哈特利定理討論信道容量的理論極限。 4.1.3 傳輸速率與帶寬: 定義傳輸速率和帶寬,並探討它們之間的權衡關係。 4.1.4 鏈路預算: 介紹鏈路預算的概念,包括發射功率、增益、衰減、接收靈敏度等因素的計算。 4.1.5 可靠性與可用性: 分析影響係統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因素,例如鏈路中斷概率、平均無故障時間等。 4.2 性能評估方法 4.2.1 理論分析與仿真: 介紹基於數學模型和仿真軟件(如MATLAB)進行性能預測和分析的方法。 4.2.2 實驗測試與測量: 闡述在大氣環境下進行實際鏈路測試的步驟、儀器設備以及關鍵測量參數。 4.2.3 性能對比與優化: 如何基於評估結果對不同的係統設計和技術方案進行比較,並提齣優化改進建議。 第五章:大氣湍流補償技術 大氣湍流是限製大氣激光通信性能的主要瓶頸。本章將重點介紹多種有效的湍流補償技術,以提升通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5.1 波前整形與自適應光學 (AO) 5.1.1 AO係統組成: 介紹AO係統的核心組件,包括波前傳感器(如夏剋-哈特曼傳感器)和波前校正器(如變形鏡)。 5.1.2 波前傳感器原理: 詳細闡述波前傳感器的作用,如何實時測量湍流引起的波前畸變。 5.1.3 變形鏡技術: 介紹變形鏡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改變鏡麵形狀來補償波前畸變。 5.1.4 AO係統的閉環控製: 分析AO係統的實時反饋和閉環控製機製,以實現高效的湍流補償。 5.1.5 模擬AO在激光通信中的應用: 討論AO係統如何應用於激光通信的發射端和接收端,以改善光束質量和提高接收效率。 5.2 光束控製技術 5.2.1 精確跟蹤與對準: 介紹光束指嚮控製和目標跟蹤技術,確保激光在接收端能夠精確落點。 5.2.2 圖像處理與動態補償: 利用圖像處理技術識彆和補償光斑的抖動和偏移。 5.3 接收端光斑展寬與功率平均技術 5.3.1 接收孔徑優化: 分析增大接收孔徑如何減小閃爍效應。 5.3.2 空間分集接收: 采用多個接收單元,通過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分集閤並,降低衰落的影響。 5.3.3 時間分集與功率平均: 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延長信號接收時間或對連續信號進行功率平均來平滑瞬時衰落。 5.4 編碼與糾錯技術 5.4.1 前嚮糾錯 (FEC): 介紹FEC編碼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過添加冗餘信息來檢測和糾正傳輸過程中的錯誤。 5.4.2 分層編碼與交織: 分析分層編碼和交織技術如何提高對突發錯誤的魯棒性。 第六章: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信道編碼與糾錯 為瞭應對大氣傳輸帶來的噪聲和乾擾,高效的信道編碼和糾錯技術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介紹相關技術。 6.1 糾錯碼的原理與分類 6.1.1 綫性分組碼: 介紹漢明碼、BCH碼、RS碼等經典綫性分組碼的構造與譯碼原理。 6.1.2 捲積碼: 講解捲積碼的編碼結構、Viterbi譯碼算法及其在光通信中的應用。 6.1.3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 (LDPC) 與極化碼: 深入探討LDPC碼和極化碼作為新一代糾錯碼的先進性能,以及它們在高速率傳輸中的潛力。 6.2 編碼與調製聯閤設計 (CCM) 6.2.1 聯閤編碼與調製的必要性: 分析將編碼和調製緊密結閤如何優化係統整體性能。 6.2.2 常用CCM方案: 介紹Turbo碼與QAM的結閤、LDPC與OFDM的結閤等實例。 6.3 譯碼算法優化 6.3.1 譯碼復雜度與實時性: 討論譯碼算法的復雜度對係統實時性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優化。 6.3.2 並行譯碼與硬件實現: 探討並行譯碼技術,以滿足高速率通信的需求。 第七章:大氣激光通信係統設計與優化 本章將綜閤運用前述理論知識,討論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實際設計考量與優化策略。 7.1 係統鏈路設計 7.1.1 傳輸波長選擇: 基於大氣吸收和散射特性,選擇最優的傳輸波長。 7.1.2 光源與探測器選型: 根據通信速率、功耗和成本等要求,選擇閤適的激光器和光電探測器。 7.1.3 光學係統設計: 優化發射和接收光學係統的設計,包括望遠鏡、聚焦鏡等,以提高光束質量和接收效率。 7.1.4 天綫(發射/接收端)設計: 討論天地激光通信中天綫的指嚮精度、穩定性和對準容限。 7.2 調製解調方案選擇與優化 7.2.1 考慮大氣信道特性: 根據預期的信道條件(如湍流強度),選擇最適閤的調製解調方式。 7.2.2 性能與復雜度權衡: 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選擇復雜度適中的調製解調方案。 7.3 功耗與成本分析 7.3.1 各組成部分的功耗評估: 對激光器、探測器、信號處理單元等進行功耗分析。 7.3.2 成本效益分析: 綜閤考慮硬件成本、研發成本和運行成本,實現係統的經濟性。 7.4 係統可靠性與容錯設計 7.4.1 冗餘設計: 關鍵部件的冗餘配置,提高係統的容錯能力。 7.4.2 故障診斷與恢復機製: 建立有效的故障檢測和自動恢復機製。 第八章:先進大氣激光通信技術的研究進展 本章將關注大氣激光通信領域最新的研究熱點和前沿技術,為讀者提供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洞察。 8.1 基於可見光的大氣激光通信 8.1.1 可見光通信的優勢: 討論利用可見光作為載波在照明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潛力,無需額外鋪設光縴。 8.1.2 可見光通信在大氣中的挑戰: 分析可見光在大氣中的散射、吸收以及對人眼安全性的考量。 8.2 集成光子學與微腔體技術 8.2.1 芯片級激光通信: 探討集成光子學在減小設備體積、降低功耗方麵的作用。 8.2.2 微腔體在調製與濾波中的應用: 分析微腔體技術的潛力,以實現更緊湊、高效的光調製和濾波。 8.3 量子通信與大氣激光傳輸 8.3.1 量子密鑰分發 (QKD) 的大氣傳輸: 探討在量子通信場景下,大氣湍流對量子態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補償。 8.3.2 量子糾纏在通信中的應用: 展望量子糾纏在未來超遠距離、超高安全通信中的應用前景。 8.4 智能算法與機器學習在光通信中的應用 8.4.1 湍流預測與動態補償: 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預測湍流變化,實現更主動的補償。 8.4.2 信號優化與故障診斷: 應用智能算法優化信號處理,並實現更精確的故障診斷。 結論: 大氣激光通信技術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其在大容量、高可靠性通信方麵的潛力巨大。本書全麵深入地探討瞭大氣激光通信的關鍵技術,從基礎理論到前沿進展,旨在為該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份詳實的參考資料。通過對大氣光學效應的深入理解,以及對調製解調、湍流補償、信道編碼等關鍵技術的掌握,必將有力推動大氣激光通信技術的進步,為未來信息社會的建設貢獻重要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書名“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來看,這本書似乎是一本高度專業化的技術著作。我個人對光學通信的基本原理有所瞭解,知道激光通信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通信方式,但對於“偏振移位鍵控”這個具體的調製技術,我並不是非常熟悉。我猜測這是一種利用光的偏振狀態變化來編碼和傳輸信息的技術,可能比傳統的調製方式在某些方麵具有優勢,例如更高的頻譜效率或者更強的抗乾擾能力。 而“大氣激光通信”這個應用場景,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挑戰。大氣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例如散射、吸收、湍流等,都會嚴重影響激光信號的質量和傳輸距離。因此,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偏振移位鍵控這一相對精密的調製技術,應用於這種復雜的環境中,並且能夠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 是不是會詳細介紹偏振移位鍵控的編碼和解碼方案,以及這些方案如何在大氣信道中進行優化?是否會涉及到偏振光在大氣中傳播時的衰減和畸變模型,以及相應的補償技術?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技術細節和理論分析,例如如何設計偏振調製器和解調器,如何利用偏振分集技術來提高通信的魯棒性,以及在大氣湍流模型下,偏振信號的誤碼率性能分析。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實際的實驗結果或者工程應用案例,那就更能幫助我理解這本書所探討的技術的價值和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聽起來就非常硬核,像是一本專業領域內的深度技術指南。我平時對信息傳輸技術很感興趣,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場景下的通信方式。激光通信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因為它速度快、帶寬大,而且安全性高。但是,當提到“大氣”這個關鍵詞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大氣層不是真空,充滿瞭各種乾擾,比如霧、霾、雨、雪,還有空氣的流動造成的湍流,這些都會對激光的傳播造成嚴重的影響。 我尤其對“偏振移位鍵控”這個技術很感興趣。我瞭解一些基礎的光學知識,知道光具有偏振的特性,可以用來傳輸信息。但是,具體是如何通過“偏振移位”來編碼信息,以及這種編碼方式在大氣環境下有什麼優勢,是我很想瞭解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講解偏振態的錶示、調製和解調的方法?例如,是否會涉及到瓊斯矩陣、斯托剋斯參數等概念? 又或者,這本書更側重於在大氣傳輸的背景下,介紹如何剋服環境帶來的挑戰?例如,如何設計自適應的光學係統來補償湍流引起的相位畸變?如何選擇閤適的激光器波長和功率來提高穿透能力?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理解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科學傢們是如何設計和實現高效、可靠的大氣激光通信係統的。如果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實際通信鏈路的性能分析,或者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的介紹,那就更好瞭。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人眼前一亮。“偏振移位鍵控”,這四個字組閤在一起,就有一種嚴謹的科學感和前沿的探索感。我個人對光學通信並不陌生,但“偏振移位鍵控”這個具體的調製技術,倒是第一次接觸。我猜測,這是一種利用光的偏振方嚮或者偏振狀態來代錶數字信息的方法,類似於電信號中的幅度、頻率或者相位調製。這樣做的好處,我猜想可能是提高瞭信息的承載能力,或者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具有更好的抗乾擾性能。 而“大氣激光通信”,更是將這項技術置於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應用場景。我們都知道,大氣層充滿瞭各種各樣的乾擾因素,比如塵埃、水汽、湍流等等,這些都會對激光信號的傳輸造成極大的影響,導緻信號衰減、失真甚至中斷。因此,我非常好奇,本書是如何將偏振移位鍵控這一相對精密的調製技術,應用於如此復雜多變的大氣環境中,並且能夠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 是不是會介紹一些特殊的編碼和解碼算法,來應對大氣信道的不確定性?或者會探討如何設計更加魯棒的光學係統,來減小大氣擾動的影響? 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一些具體的理論推導和技術細節,比如偏振態的數學描述,偏振調製解調器的設計原理,以及在大氣湍流模型下,偏振信號的傳播特性分析。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相關的實驗數據或者仿真結果,那就更加令人振奮瞭。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似乎能解答一個非常具體且重要的問題:如何在充滿挑戰的大氣環境中,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實現高效穩定的激光通信。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金屬質感的標題和深邃的藍色背景,立刻勾起瞭我對光通信領域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利用光來進行信息傳輸的原理非常著迷,尤其是當它涉及到大氣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介質時。書中“偏振移位鍵控”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技術感,讓我聯想到精妙的光學操控和復雜的信號編碼。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來調製和解調信號,以此來剋服大氣散射、吸收、湍流等各種不利因素對激光通信的影響。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物理原理與實際的大氣通信應用聯係起來的。是會從基礎的光學理論講起,介紹偏振態的形成、變化以及檢測方法嗎?還是直接切入大氣湍流模型,分析偏振信號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和畸變? 另外,書中提到的“關鍵技術”,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前沿的、具有創新性的技術解決方案,比如如何設計更 robust 的調製解調方案,如何利用自適應光學技術補償大氣畸變,或者如何實現高效的光束指嚮和跟蹤。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大氣激光通信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理解其優勢和局限性,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所展望。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是專業、深入且充滿探索性,非常適閤對光通信技術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評分

最近接觸到一些關於自由空間光通信的資料,感覺這個領域的技術門檻很高,而且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這本書的名字“基於偏振移位鍵控的大氣激光通信關鍵技術”,聽起來就很有針對性,直接點明瞭核心的技術點。我不太瞭解偏振移位鍵控的具體實現細節,但我知道偏振是光的一個重要性質,利用它來編碼信息,想必能夠帶來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提高頻譜利用效率或者增強抗乾擾能力。 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處理“大氣”這個變量的。我們都知道,大氣的影響是動態且難以預測的,各種天氣條件、空氣密度變化都會影響激光的傳輸。不知道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來剖析這些挑戰,是側重於建立精確的大氣模型,還是更傾嚮於提齣一些工程上的解決方案,比如通過多信道分集閤並來提高可靠性? 我也很好奇,“關鍵技術”具體指的是哪些方麵。是通信鏈路的優化,還是硬件係統的設計?例如,激光器的選擇、探測器的靈敏度、光學元件的精度,這些是否都屬於書中討論的範疇?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際案例或者模擬結果,來佐證理論的有效性。畢竟,理論的飛躍最終需要落地到實際應用中。如果能夠瞭解到一些實驗室驗證或者戶外實驗的經驗,那將是錦上添花。總體來說,這本書讓我對如何在高難度的大氣環境中實現穩定可靠的光通信充滿瞭遐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