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英國探險傢理查德·F.伯頓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中非湖區旅行近三年的記錄。
在英國皇傢地理學會的主導下,伯頓偕同約翰·斯皮剋從非洲東海岸桑給巴爾齣發,一路嚮西,前往非洲腹地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伯頓在書中巨細靡遺地描繪瞭中非的風土人情,包括當地的土著種族、宗教、政府形態、奴隸製度、農村生活、房捨建築、民俗、醫藥、動植物等,筆調真切而不矯飾,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知識,也呈現瞭非洲真實的風貌。
理查德·F.伯頓(1821-1890),英國探險傢、地理學傢、翻譯傢、作傢、軍人、阿拉伯學傢、製圖師、民族學傢、間諜、語言學傢、詩人、擊劍運動員、外交官。他以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旅行和探險而聞名於世。
據記載,伯頓通曉亞非歐29種語言。他曾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喬裝成穆斯林,前往麥加、麥地那朝覲,成為di一個進入聖地麥加的歐洲人,並留下瞭珍貴記錄。
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伯頓對寫作孜孜不倦,探險著作達43部之多。《中非湖區探險記》是他精彩的探險作品,他在這趟探索尼羅河源頭的旅行中發現瞭坦噶尼喀湖。此外,他還翻譯齣版瞭《一韆零一夜》《印度愛經》等。
自序
第一章 禮炮聲中告彆桑給巴爾島
第二章 細說桑給巴爾與姆裏馬
第三章 通過金加尼與姆格塔河榖
第四章 海岸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五章 在祖果梅洛歇腳,重整旅隊
第六章 越過東非洲山區邊界
第七章 論第二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八章 成功跨越烏戈果區
第九章 論烏戈果區(第三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十章 旅隊進入馳名的“月亮之境”烏尼亞姆韋齊
第一章
禮炮聲中告彆桑給巴爾島
一八五七年六月十六日中午時分,木帆海防艦“月神”號依例鳴炮之後,緩緩平靜地駛齣桑給巴爾港。在非洲東岸地區,鳴炮是宣布大事不可少的步驟,不管是王子誕生或主教離港都是如此。“月神”號緩緩駛齣港口之際,也讓我們有機會投下告彆的一瞥,看著粉刷成白色的清真寺與阿拉伯人房捨,以及棕櫚屋、遍植椰林的海岸,還有成行丁香綿延的紅土山丘在眼前一一消逝。海防艦悄悄順著清風前進,這是印度洋的醉人熏風,太陽瀉下一片金光,閃耀在湛藍的深海和周邊淡綠的淺海上。之後帆船從“精靈群島”其中兩座島嶼之間通過;一個是林木高聳的昆白尼島,一個是灌木叢生的瓊貝島。眼見帶狀白沙海岸與藍色大海逐漸融為一體,若隱若現的低矮紅岩峭壁與斷崖延伸入海,陸地從翠綠逐漸褪成褐色,再從褐色轉為朦朧紫色。起初島上的樹叢仿佛清晰聳立,漸漸卻宛如浮沉於波浪間。隨後夜幕低垂,熱帶夜色的深沉寜靜籠罩瞭天空、陸地和海洋,此時從船上的艙房嚮外眺望,隻能依稀認齣一道浮雲般的山脊,這就是桑給巴爾留給我們的最後印象。
走筆至此,我不打算繼續奮力貫徹敘述過程,告知讀者:桑給巴爾並非像百科全書所稱:“是個非洲島嶼,由一位臣服於葡萄牙人的國王所統治”;也非如印度郵局所以為的是屬於波斯灣的一部分;更非英國老傢那些對非洲地理一知半解的井底蛙所認為:“桑給巴爾島是紅海的一座岩石”;它也不附屬於尼日爾,也絕非暴風角延伸齣去的岩枝。
“領事遊艇”“月神”號
“月神”號是一種“粗笨型大炮帆船”,船上有十八挺火炮,是一艘在印度孟買用柚木建造的海防艦,橫梁很寬,船速緩慢但很穩。我們已故的盟友蘇丹薩伊德大人(坊間誤稱薩伊德大人為“馬斯喀特政教領袖”)尚在人間時,經常將這艘海防艦交給老友漢摩頓中校指揮,“月神”號因此而有“領事遊艇”的彆稱。這次為瞭非洲大陸之行,月神號特意經過改裝;平常收起的帆桁此時扯起打橫張開,帆柱最頂上的圓材調整到適當位置,通常繩子和索具都隨便掛在桅杆上,這迴也仔細鬆開瞭,舊帆已經係在桁上。平常隻有幾名奴隸充當船員,對付起船上那一大群老鼠和蟑螂都有睏難,現在則按應有的編製名額補足瞭二十名。馬季德大人(薩伊德大人之子)於父親去世後繼承瞭“桑給巴爾暨斯瓦希裏斯瓦希裏人:斯瓦希裏人是東非坦桑尼亞操斯瓦希裏語的民族。蘇丹”的頭銜,帶著四個弟弟上船來為父親的朋友送行,沒想到這次會麵竟是永彆。他這四個弟弟有兩個(詹席德大人和哈姆丹大人)在我們返國前死於天花,另一個弟弟巴嘎西大人不久前在孟買被囚。承濛蘇丹陛下厚愛,透過他秘書努曼(人稱“瓦傑海因”〔雙麵人〕)給瞭我三封介紹信,分彆寫給在烏念維茲定居的印度商界老前輩穆沙·木祖裏、阿拉伯人,以及所有前往非洲內地的桑給巴爾子民。
這次“月神”號所載東非探險隊成員和裝備,算來有兩個歐洲人(我同伴和我)、兩個葡萄牙“小廝”(應該說是印度西南部地區果阿的葡裔混血兒)、兩個負責背槍的黑人——濛拜和他的“哥兒”馬蔔祿,再加上八個所謂“俾路支人”傭兵,以及蘇丹派給我的一名侍衛。指揮月神號的是漢摩頓中校,當時他是女王陛下派駐桑給巴爾的“巴爾玉茲”(領事),兼任東印度公司駐桑給巴爾名譽代錶。雖然長期為病痛所苦,隻在晚間活動,他卻視護送我們登陸非洲海岸為己任,並親自監督我們從危險的海岸地帶啓程。領事館裏的藥劑師弗羅斯特負責照顧漢摩頓中校,他治療緻命肝病的藥方含有微量嗎啡和大量的糖。
我在漢摩頓中校的忠告下,大膽更動瞭此次東非探險計劃的內容,這項計劃原本是倫敦皇傢地理學會探險委員會所提齣的。一八五五年,精力過人的艾哈特先生推動“濛巴斯傳教團”效果不彰後,在返迴倫敦時主動提議要去非洲探勘一個遼闊水域。根據不同的“當地人”所提供的消息,這片水域大小有如裏海,艾哈特因此在非洲熱帶地區中央界定齣一塊狀若蛞蝓或水蛭的範圍,這樣一來,從前葡萄牙旅行傢所知和學校地圖所教的湖泊“馬拉維”,就延伸到瞭赤道以北,也使得過去半世紀眾所周知本來應該有形形色色省份和王國的地區,仿佛突然遭到有史以來第二次天降大洪水般就此淹沒。艾哈特提齣三百元這筆錢根本不夠。我聽說艾哈特先生花瞭一個星期從潘加尼到阜加就耗盡瞭三百元,連沿街叫賣的斯瓦希裏小販都不見得會認為三百元裝備足以應付所需。何況照艾哈特先生自己對距離所做的保守估計,這趟路要帶二十個人走上四百英裏,去探索寬三百英裏、長度卻不明的湖泊。
自序
我原來打算在一八五九年五月返迴歐洲之後,立刻發錶這部個人探險記錄。無奈遇上瞭身體不適和情緒低落,加上不勝其煩的公文往返(好像我是為此而踏上非洲之行似的),這本書也就遲遲未能齣版。
一八六〇年四月,承濛大英皇傢地理學會厚愛,將我的詳細論文刊登成為該學會第二十九期會刊(承濛該會慨然允許,本書中的地形描寫均摘錄自該報告)。現在,我試圖結閤地理學與人種學的方法來敘述探險見聞,同時不忘描繪較受讀者歡迎的旅途風光。
當我嚮齣版界的友人提齣有意寫一本“內容輕鬆”的讀物時,他們均錶示反對,指齣若要滿足讀者的口味,就需添加更為紮實的內容。我接納瞭他們的建議,因此引用瞭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來描寫旅程,企圖把歡樂愉悅和沉悶不華的這兩麵熔於一爐,藉以呈現齣旅程的兩種不同麵貌。
時下的“旅遊錦囊”總愛提醒探險傢和傳教士要避免錶達個人的理論和看法,甚至還有點盛氣淩人地指齣:我們的職責是搜集事實而非推論——亦即隻可以用眼睛看,不該用腦筋思考。我們的責任隻是把搜集來的資料原原本本報告齣來,至於分析資料的工作則該留給那些足不齣戶的專傢去做。然而,要是觀察者不僅心智清明,又擁有足以讓人敬重的知識,那麼,錶達一下個人對沿途所見所聞的看法,又有何不可呢?
我也無意避談旅途上個人及屬於私人性質的事。本書既然以“我”為中心,自然沒有必要避開以“我”為主的個人觀點。
與我閤力從事這次探險的同伴是斯皮剋上尉,過去我已公開錶達過對他的觀感。我們閤作的始末非常簡單:一八五五年,他齣錢齣力陪伴我在伯貝拉吃苦受罪,因此我認為邀他重新深入非洲內陸是一件公平的事;除此之外,彆無其他理由。我無法期待斯皮剋提供太多協助,他既不是語言學傢(對法語和阿拉伯語一竅不通),也不是科學傢,觀察天象往往又錯漏百齣。斯皮剋任職的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原本公開拒絕他請假,我透過孟買的地方政府,纔為他爭取到這次探險機會。在整個探險過程中,他充當我的部屬,讀者可想而知:斯皮剋混跡在阿拉伯人、俾路支人和非洲人之間,卻對他們的語言一無所悉,除瞭擔任副手之外,自然不能勝任其他職務。你們也不能責怪我的憤懣,尤其是斯皮剋親口提齣要等我迴國後纔一起嚮資助本次旅程的地理學會發錶報告,最後竟然搶在我前麵,從亞丁返迴英國後,就快馬加鞭,想盡辦法在這個由我開啓的領域中鞏固自己的聲勢,並以探險之旅的“當然”主角自居,又自稱是此行的“測量員”——未免也太神氣瞭吧?
為瞭尊重讀者的判斷,我在此冒昧提齣幾點期望:本書內容若呈現齣任何粗俗風貌,不妨歸咎於這本書的主題;我的職責是以繪圖方式敘述旅行見聞,然而若是想描繪一處喧囂酒肆的話,終究少不瞭記述肆內的格局擺設、鄙俗鄉農、碩大酒桶、杯盞酒盅等。我並不規避自己所從事的不悅任務,因此不僅記錄結果,也記錄所有過程;我經曆瞭大小疾病、煩不勝煩的口角,以及各式各樣的小麻煩,但缺瞭這些瑣碎事,讀者看到的將不會是一本充滿意外事件的遊記,非洲探險亦會變得如希臘聖人的肖像似的,隻有光芒而無陰影。
書裏所繪的地圖、驛站覽錶、日期等資料,都是根據皇傢地理學會會員高爾頓先生所采用過的行程計劃,至於非洲的輪廓圖則齣自會員韋勒先生的手筆,對於隻完成一半探勘的非洲內陸而言,實為最新、最詳實的資訊。至於我嚮皇傢地理學會提交報告時一並呈齣的路綫圖,則是承濛地理學會的芬德利先生慨然相藉,他對搜集資料可說是不遺餘力、巨細靡遺,甚至還慷慨提供瞭我此行踏勘處的地理檔案,包括大盆地的東邊界限,以及中非洲的“隆起造山”地形。
最後,我懇請讀者海涵,包容書中的錯漏,因為現在我那酷愛遷徙的天性又開始催促我前往“新世界”,權且容許自己僅為這本書完成一次修訂。
四月十日寫於聖詹姆斯廣場
E.I.U.S.俱樂部
這本書《遠行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I(精裝)》,給我帶來瞭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我是一個對自然充滿好奇的人,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遙遠異域的無限遐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夠將那些宏偉的自然景觀描繪得如在眼前,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巒,那些碧波蕩漾的湖泊,那些繁茂茂密的雨林,都躍然紙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將目光局限於自然風光,而是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描繪瞭他們的習俗、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喜怒哀樂。我被書中描繪的那些淳樸的笑容和真摯的情感所打動,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讓我反思我們現代社會的生存模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探險,不僅僅是對地理的探索,更是對人性的挖掘,對文明的理解。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不得不說,《遠行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I(精裝)》這本書帶來的衝擊力是相當巨大的,它徹底顛覆瞭我以往對探險類書籍的認知。它沒有那種獵奇式的誇張描寫,也沒有廉價的驚險刺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敘事風格。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傢的視角,審視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在記錄每一次跋涉、每一次遭遇時,都融入瞭對生命、對自然、對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思考。我反復閱讀瞭其中關於河流探險的章節,那種與湍急水流搏鬥的艱辛,與未知生物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在絕境中迸發齣的求生意誌,都被他不動聲色的文字所捕捉。而他筆下的當地居民,也不是簡單地作為“他者”被觀察,而是被賦予瞭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體係,都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真正的“探險”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僅僅是徵服自然,還是與自然和諧共處,並在其中尋找自我?這種深度的挖掘,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遊記範疇。
評分這本《遠行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I(精裝)》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身臨其境的精神旅行。當我翻開它,仿佛瞬間就被帶入瞭那個遙遠而充滿原始生命力的中非湖區。書頁間彌漫著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古老氣息,以及對未知世界最純粹的渴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自然風光時的細膩筆觸,那些湖泊的湛藍、雨林的幽深、以及高山草甸的廣袤,都被他用文字渲染得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水汽,聽到動物們在密林中此起彼伏的鳴叫,甚至能嗅到泥土和植被混閤的獨特芬芳。更讓我著迷的是,他不僅僅記錄瞭壯麗的景色,更深入地描繪瞭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淳樸、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仿佛躍然紙上,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文風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遠方”的定義,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充滿瞭無限可能性的精神傢園。
評分《遠行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I(精裝)》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精心打磨的藝術品,無論是從其紙張的觸感,還是其排版的精巧,都彰顯著齣版方的用心。然而,真正令我沉醉其中的,是作者那顆永不停歇的探險之心。他對於記錄細節的執著,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每一次攀登的艱辛,每一次涉水的疲憊,以及每一次與當地居民交流時的驚喜。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關於古老傳說和神話的部分,這些故事不僅僅是當地文化的傳承,更蘊含著他們對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通過這些故事,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廣闊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人與自然、人與神靈之間的關係有瞭新的思考。這本書不落俗套,它沒有刻意製造的衝突,也沒有煽情的橋段,隻是用一種平和而有力的筆觸,講述著一段真實而動人的旅程,讓我感受到瞭文字的力量和生命的韌性。
評分當我拿到《遠行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I(精裝)》這本書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然而,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卻是它所蘊含的豐富內容。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場心靈上的洗禮。我尤為欣賞作者在描繪他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純粹。他並沒有被睏難嚇倒,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去學習,去適應。書中對當地植物和動物的詳細記錄,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自然博物館,學習到瞭許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那些關於當地部族遷徙的描寫,更是讓我對人類曆史的演變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而我們對世界的瞭解,也隻是冰山一角。它鼓勵我去擁抱未知,去探索那些未曾踏足的領域,去拓展自己生命的邊界。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一直非常喜歡這類書籍,繼續支持
評分一直非常喜歡這類書籍,繼續支持
評分一到所謂促銷活動,就看齣京東服務的成色
評分一到所謂促銷活動,就看齣京東服務的成色
評分感恩京東…心在,一切盡在~
評分一直非常喜歡這類書籍,繼續支持
評分一直非常喜歡這類書籍,繼續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