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未来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吃在生活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当然,这句话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放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食物本身就是天,就是命,有口吃的才能活下去,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搁在今天,食物安全与否, 似乎是更重要的议题,这是因为近些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已经造成了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我与马胜学博士差不多是同龄人,有着相似的求学经历,也共同见证了中国从贫瘠走向富饶的过程,我们大概是最后一代对饥饿刻骨铭心的人。不同的是,马博士走出国门,毕业后在国外待了很多年,等他回国的时候,国内已经发生了山河巨变,而我, 则见证了巨变的点点滴滴。
2002 年,我们在一次会议上相识,我和马博士均是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当时,他刚刚回国,除了感叹中国香料香精产业的发展速度,对中国饮食情况的变化也感慨良多。彼时,食品添加剂还没有走进中国老百姓的视线,营养不均衡对普通大众而言主要是指营养不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食物、营养、人体健康、食品安全等名词已经成为老百姓挂在嘴边的话题。
我是研究食品香料香精的,让中国未来的食品更方便、更营养、更安全、更美味是我们食品界人士的奋斗目标。 这些年来, 我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为食品添加剂正名。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而这些非法添加行为竟被老百姓误认为是食品添加剂的错。
很多人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食用食品添加剂,也会尽可能地不购买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为人类生活的便利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食品安全关乎千万人的健康,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是好事。而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食品监管部门工作力度的加大, 相信终有一天,人为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问题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才是社会的常态。
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已经开始转型,从以关注安全为主向以关注健康营养为主转变。
这些年,在很多场合,我一直在就食品安全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每次见到马博士,我们聊的最多的也都是食品安全与营养的话题。我知道他作为国际平衡营养学方面的专家,十几年来一直在做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研究。他尤其关注中国的肥胖问题、慢性病问题,在很多次会议上,他总是强调均衡营养的重要性,郑重提出了以国际最新的平衡营养学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可以说,我与马博士的研究方向殊途同归,因为安全的食品和均衡的营养其实都是为了给人类带来健康。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马博士站在国际平衡营养学的最前沿, 把他这些年对营养与健康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令人耳目一新。仔细翻阅这本书后,我为马博士的严谨态度和前瞻视角感叹不已, 书中的很多数据和案例充分验证了营养失衡的严重后果。事实上, 马博士对健康的理解与中国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健康中国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6 年,中国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马博士的这本《失衡》可以说是对“规划纲要”的学术佐证和实施指导,它全面讲述了营养学的知识,倡导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读过此书,我相信很多人的观念都会更新,对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都要做出积极的调整。
在书中,马博士开明宗义写道:过去,营养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现在,营养决定着人类的健康;未来,营养决定着世界的方向。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到了食物的未来,看到了食品与营养从业者的未来。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这是因为, 食物的未来就是人类健康的未来。如果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将食物的功效成分发挥到极致,从而调节人体机能,改善人类健康, 这才是食物最终应有的归属。
食物应该惠及人类的健康。中国食品科技界要有中国饮食文化的自信,积极投身健康食品科技领域的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饮食养生文化。研究、设计、发明、创造新的健康食品,引领中国健康食品产业的发展。当然,这还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制订专项研发计划支持健康食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出台政策扶持食品企业研发生产健康食品,同时还要加强科普宣传,倡导健康饮食,避免偏食和食用不安全、不该吃的食物。
当你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会更加了解食物对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马博士始终站在国际平衡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食物、解读食物,在他看来,营养均衡的食物可以塑造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也可以营造更友善、更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因快速发展而失衡的时代,食品、营养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任重而道远,我庆幸有马博士这样的同道中人。唯有携手,我们才能砥砺前行;唯有依赖客观而科学的知识领航,我们才能重新找回平衡。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失衡”的本质。它会不时地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过去的人类生存模式进行对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剧变。例如,书中对史前人类的饮食和活动模式的描绘,与我们今天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我们不禁感叹,我们为了所谓的“进步”,究竟失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那些曾经是生存必需的体能活动,如今却变成了奢侈的“运动”;那些天然、未加工的食物,如今却被各种“人工添加剂”所取代。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是“健康”的巅峰,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衡”状态。书中的这种对比,并非是为了歌颂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在偏离一条健康的轨迹,而这种偏离,是有代价的。它促使我反思,我们追求的“便利”和“效率”,是否正在以健康为代价?我们享受的“丰富”和“多样”,是否正在以营养为代价?
评分《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这本书,让我对“健康”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曾经以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感觉舒服。然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健康,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全面的、动态的、与我们所处环境和谐共生的状态。书中对“生活方式”的解读,并非仅仅指饮食和运动,而是涵盖了我们的工作模式、社交关系、情绪管理、睡眠质量,甚至我们与自然的连接。这种“全方位”的健康观,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对健康的追求,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我开始反思,我的生活是否真的在促进我的健康?我是否在为“失衡”买单?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如何做”的答案,但它通过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内在的思考和觉醒。它让我明白,要实现真正的健康,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始于对“失衡”的认知,始于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审视,始于对社会环境的理解。
评分这本《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光是书名就直击人心,我可以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的。一方面,我对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问题和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感到忧虑,另一方面,我又怀着一种期待,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甚至窥探到解决的曙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带着一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感,仿佛作者是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却又鲜为人知的现象。我尤其被书中对“失衡”这个概念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的能量摄入与消耗,更将视线投向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书中描绘的那些个体故事,那些在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却依然被体重困扰、被慢性病折磨的人们,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认知误区。我一直以为,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远离肥胖和疾病,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失衡”的状态,而这种失衡,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最终将我们推向了健康的金字塔尖。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失衡”的具体表现,去理解它如何一步步地吞噬着我们的健康。
评分《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失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我之前常常会将肥胖和慢性病归咎于个体的“不努力”或“意志力薄弱”,认为这是一种“个体失败”。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并非是某个个体的独有困境,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正在共同面临的挑战。从食物的生产、加工、销售,到媒体的宣传、政府的政策,再到我们日常的社交活动和工作模式,都在以各种方式,将我们推向“失衡”的深渊。这种“系统性”的影响,使得个体想要“逆流而上”变得异常艰难。书中对“营养不良的肥胖”这一概念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只要不胖,就不存在营养问题。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体重正常,但如果摄入的食物缺乏营养,或者被过多的“空热量”所填充,同样是一种“失衡”,而这种失衡,同样会为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这种新的认知,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除了饮食,书中对现代生活方式中“运动缺失”的探讨,同样发人深省。我一直以为,只要每周去几次健身房,或者偶尔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就算是对身体负责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现代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陷入了一种极度“静态”的状态。从汽车代步到久坐办公,再到屏幕前无所事事的休闲时光,我们身体的活动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书中对“坐着就是新的吸烟”这一说法的延伸解读,让我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在强调运动的重要性,更是在指出,我们整个社会的设计,都在鼓励我们“不动”。这种“不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思维上的,它让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舒适区,而失去了主动探索和挑战的勇气。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正在被这种“不动”所裹挟?我的工作是否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让我无暇顾及身体的需求?我的休闲方式是否也过于单一和被动?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静止”的角落,也激起了我想要打破这种“失衡”状态的强烈愿望。
评分我曾以为,肥胖和慢性病,是个人生活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缺乏自律的表现。然而,《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这本书,用详实的论据和鲜活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在个人选择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书中对“心理失衡”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情绪的波动,更是指我们与食物、与身体、与健康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不健康的、扭曲的关系。例如,当我们在感到压力、焦虑或情绪低落时,很容易转向食物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会让我们摄入过多的不健康食物,从而加剧健康问题。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如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感到不适,越是依赖食物,身体的“失衡”也就越发严重。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心理模式,是否将食物作为一种逃避或补偿的工具。它让我意识到,要真正摆脱肥胖和慢性病,不仅要关注身体,更要关注内心,关注我们与健康之间那复杂的情感纽带。
评分《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将个体健康问题,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和环境背景之下进行解读。我之前读的很多健康书籍,都倾向于从个体层面给出“你该怎么做”的建议,仿佛只要你足够自律,就能战胜一切。然而,这本书却高屋建瓴,将我们置于一个由食物链、经济体系、城市规划、媒体宣传等组成的巨大网络中,让我们看到,我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身处在一个巨大的“失衡”漩涡之中。书中对“环境诱因”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从空气质量到食品的可及性,再到社区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选择。我开始思考,我居住的城市,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健康选项?我周围的超市,是否更容易让我买到不健康的食物?我是否更容易接触到高热量、低营养的诱惑?这种环境层面的影响,是如此的隐蔽,却又如此的强大,它让那些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来维持健康的人,显得如此的孤单和无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单纯依靠个体的意志力,是多么的艰难,它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层面的联动和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它能够轻易地穿透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直达问题的本质。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时,总能不经意间透露出深层的“失衡”信号。例如,在描写超市里的琳琅满目的食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有多少种产品,而是通过对这些产品成分、营销手段的剖析,让我们看到,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丰富”,而是一种被精心塑造的“选择的幻象”。同样,在描述我们日常的通勤方式时,作者也点出了其中隐藏的“身体的静止”,这种“静止”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是多么的“昂贵”。这种“洞察力”让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我周围的世界,去看待我每天所做的选择。我开始意识到,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习惯,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失衡”的因子。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健康指南”,但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食谱”或“运动计划”,而是一种“洞察力”,一种帮助我们看清“失衡”真相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弥足珍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相当巧妙的。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所谓的“解决方案”,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铺陈和论证。一开始,我阅读时甚至有些不耐烦,总觉得“说重点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的精妙之处。它像是在搭建一个宏大的舞台,一点点地布置场景,引入角色,然后才在恰当的时机,将核心的冲突和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些关于历史的溯源,关于社会变迁的描绘,虽然看似与肥胖和慢性病没有直接联系,但却为理解当下的“失衡”状态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尤其被书中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方式巨变的分析所吸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日积月累,竟然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从食物的加工方式,到我们日常的活动模式,再到我们对“健康”的定义,似乎都随着时代的洪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不是孤立地面对肥胖和慢性病,而是身处于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之中,而我们,正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在被这个系统所塑造。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单纯从个体层面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捉襟见肘。
评分我曾几何时,深信“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是解决一切健康问题的万能钥匙。然而,《失衡: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肥胖与慢性病》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并没有否定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但它层层剥茧,揭示了在这些表面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驱动因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现代食品工业的剖析。那些琳琅满目的加工食品,高油、高盐、高糖的配方,以及无处不在的营销策略,是如何巧妙地操纵我们的味蕾和食欲,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失衡”能量。我开始回想起自己在家里的厨房,那些常备的零食,那些方便快捷的速食,它们带来的便利,是否正在以牺牲我的健康为代价?书中对“成瘾性食物”的讨论,也让我警醒,原来我们对某些食物的渴望,并非完全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这种“精心设计”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而我们,则成为了这场“失衡”游戏中的牺牲品。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购买食物的习惯,审视家庭的饮食结构,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是我阅读其他健康书籍时从未有过的深刻体验。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能学到很多知识
评分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公道,值的购买!
评分畅销书,一定要为健康考虑!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能学到很多知识
评分京东的书比较好,买了很多回了,下次还会再来了
评分很好的书,内容上乘,包装精美
评分这本书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荐,还没有通读,后面再来谈谈感受。
评分畅销书,一定要为健康考虑!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