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原理(第2版)

复合材料原理(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和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复合材料
  • 材料科学
  • 工程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力学
  • 材料工程
  • 复合材料设计
  • 复合材料力学
  • 第二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2074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34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5376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复合材料的基础部分:概论、增强体、复合理论、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然后介绍应用*广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遗态复合材料、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后介绍新型复合材料。每一部分内容均先从概念入手,再着重介绍其制备原理、材料性能及其应用。全书内容深度适中,表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书中采用了作者业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相关图片、曲线和数据外,同时引入一些反映当前复合材料*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复合材料的新概念、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学科与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使用。

作者简介

朱和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南京理工大学,编写并出版了《内生铝基复合材料的反应机制与性能》、《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复合材料原理》(兵工优秀教材)。发表论文:**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6篇,二区以上12篇,核心EI 26篇。授权专利:4项。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论 1
1.1 物质与材料 1
1.2 复合材料的定义与特点 1
1.3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命名 3
1.4 复合材料的分类 3
1.5 复合材料的发展史 3
1.6 复合材料的应用 5
1.7 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6
1.8 复合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 8
本章小结 10
思考题 10
第2章 增强体 11
2.1 纤维类增强体 11
2.1.1 玻璃纤维 12
2.1.2 硼纤维 15
2.1.3 碳纤维 18
2.1.4 SiC纤维 22
2.1.5 氧化铝纤维 27
2.2 晶须 28
2.2.1 制备 28
2.2.2 晶须的性能 30
2.3 颗粒增强体 31
2.3.1 颗粒增强体的制备 32
2.3.2 常用颗粒增强体的性能 36
2.4 微珠 36
2.5 碳纳米管 37
2.6 有机高分子纤维 39
2.6.1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中国名为芳纶纤维) 39
2.6.2 芳香族聚酯纤维 42
2.6.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43
2.7 金属丝 44
2.8 石墨烯 45
本章小结 46
思考题 47
第3章 复合理论 48
3.1 复合材料设计的原理 48
3.1.1 复合材料设计的类型 49
3.1.2 复合材料的设计步骤 50
3.1.3 复合材料设计的新途径 51
3.2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52
3.2.1 线性效应 52
3.2.2 非线性效应 53
3.3 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 54
3.3.1 颗粒增强机制 55
3.3.2 纤维增强原理 61
3.3.3 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复合原理 68
3.4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机理 69
3.4.1 纤维的强韧机理 69
3.4.2 晶须的强韧机理 71
3.4.3 颗粒增韧机制 73
本章小结 84
思考题 85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87
4.1 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概念 87
4.2 常见复合材料的界面 91
4.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91
4.2.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95
4.2.3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00
4.3 增强体的表面处理 102
4.3.1 玻璃纤维 102
4.3.2 碳纤维 106
4.3.3 Kevlar纤维 108
4.3.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108
4.3.5 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纤维的表面处理 108
4.4 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方法 109
4.4.1 界面形态的表征 109
4.4.2 界面微观结构的表征 117
4.4.3 界面成分的表征 120
4.4.4 界面结合强度的表征 124
4.4.5 界面残余应力的表征 126
4.4.6 增强体表面性能的表征 127
4.5 界面的优化设计 128
本章小结 129
思考题 130
第5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31
5.1 概述 131
5.1.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131
5.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 131
5.1.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发展的五阶段 132
5.2 聚合物基体 133
5.2.1 聚合物的基本概念 133
5.2.2 常用聚合物基体 136
5.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41
5.3.1 预浸料的制备工艺 142
5.3.2 手糊成型工艺 145
5.3.3 模压成型工艺 146
5.3.4 喷射成型工艺 147
5.3.5 拉挤成型工艺 147
5.3.6 连续缠绕工艺 148
5.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51
5.4.1 静态力学性能 151
5.4.2 疲劳性能 152
5.4.3 冲击韧性 153
5.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54
5.6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155
本章小结 156
思考题 157
第6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158
6.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 158
6.1.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158
6.1.2 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161
6.2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种类 162
6.3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64
6.3.1 粉体制备 164
6.3.2 成型 165
6.3.3 烧结 167
6.4 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 170
6.4.1 Al2O3基复合材料 170
6.4.2 ZrO2陶瓷基复合材料 173
6.5 非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 175
6.5.1 SiC陶瓷基复合材料 175
6.5.2 Si3N4陶瓷基复合材料 178
6.6 碳/碳复合材料 181
6.6.1 碳/碳复合材料的特点 181
6.6.2 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82
6.6.3 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 186
6.6.4 碳/碳复合材料的应用 191
6.7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92
本章小结 194
思考题 194
第7章 金属基复合材料 196
7.1 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合金的区别与联系 196
7.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197
7.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199
7.4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01
7.4.1 内生型法 201
7.4.2 外生型法 206
7.5 铝基复合材料 210
7.5.1 增强体与基体 210
7.5.2 长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210
7.5.3 短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213
7.5.4 晶须、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213
7.5.5 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219
7.6 镁基复合材料 219
7.7 钛基复合材料 223
7.8 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226
7.9 铜基复合材料 230
本章小结 235
思考题 236
第8章 纳米复合材料 237
8.1 概述 237
8.2 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243
8.2.1 物理类方法 243
8.2.2 化学类方法 244
8.3 纳米材料的表征 246
8.4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246
8.5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 247
8.5.1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47
8.5.2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250
8.5.3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烧结行为 252
8.5.4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252
8.6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 253
8.6.1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53
8.6.2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254
8.6.3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烧结 256
8.6.4 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257
8.7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257
8.7.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257
8.7.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58
8.7.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259
8.7.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260
8.8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262
本章小结 262
思考题 263
第9章 遗态复合材料 264
9.1 植物的基本特征 264
9.2 基于木材模板的复合材料 265
9.3 基于木质材料模板的复合材料 269
9.3.1 木质碳/碳复合材料 270
9.3.2 木质碳/金属复合材料 271
9.4 基于叶片模板的复合材料 272
9.4.1 梧桐叶片遗态Fex/TiO2光催化复合材料 272
9.4.2 桂花叶脉遗态C/Fe2O3吸光复合材料 274
9.4.3 茭白叶片遗态Cu/C消光复合材料 274
9.5 基于稻壳、椰壳模板的复合材料 275
9.5.1 稻壳、椰壳遗态C/Fe电磁屏蔽复合材料 275
9.5.2 稻壳遗态光催化复合材料 276
9.6 基于硅藻土、螺旋藻模板的复合材料 278
9.6.1 硅藻土、螺旋藻遗态Cu/Ag导电复合微粒 278
9.6.2 硅藻土遗态吸附、过滤复合材料 279
9.7 基于其他模板的复合材料 279
9.7.1 叶绿素遗态TiO2/SiO2光催化复合材料 280
9.7.2 酵母菌遗态Ti-W-Si光催化复合空心微球 280
本章小结 281
思考题 281
第10章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 283
10.1 概 述 283
10.2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84
10.2.1 原材料 284
10.2.2 制备工艺 286
10.3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287
10.3.1 三点弯曲性能 287
10.3.2 单轴压缩性能 289
10.3.3 单轴拉伸性能 291
10.3.4 断裂性能 293
10.4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展望 296
本章小结 297
思考题 297
第11章 新型复合材料 298
11.1 分级结构复合材料 298
11.2 剪切增稠液柔性防护复合材料 302
11.3 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 306
本章小结 310
思考题 311
参考文献 312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复合材料原理》于2013年第1版出版以来,已印刷2次,销量近4500册,深受读者青睐,令作者欣慰。在江苏省教委高校重点教材修订项目基金资助下,我们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复合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广大读者的宝贵建议,并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拟对第1版进行以下修订。

  

  1. 吸取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每章增加本章小结,便于读者自学、总结与提高。

  2. 新增两章。遗态复合材料和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即为第2版的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其分类、复合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及其应用。

  3. 对金属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充实,增加了铜基复合材料一节,进一步完善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内容。

  4. 每章增加了相当数量的思考题,便于读者复习、巩固和提高。

  5. 补充、更新了部分图片,在内容上力求系统丰富、叙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追踪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当今科技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理论,突出反映教材内容的现代化。

  6. 对1版的其他章节也进行了局部微量修订。

  总之,通过第2版,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系统丰富、叙述更加简明扼要,以提高读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读者的自学和应用能力。

  本书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线教师编著。全书共11章:第1~第7章、第11章由朱和国编写;第8章由张爱文、贾阳编写;第9章由王天驰编写;第10章由赖建中编写,全书由朱和国教授统稿,熊党生教授主审。

  本书广泛参考和应用了其他一些材料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资料和图

片,而且得到了江苏省教委、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及材料学院徐锋院长的积极支持,东南大学吴申庆教授的热情鼓励,“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DD)”的资助,以及于竹丽、张恒、姜元浩、孙晓东、张大山、李成鑫、贾婷和邱欢等研究生的鼎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朱和国

2017.9于南京


  


  

第1版前言

  材料、信息和能源是现代科学技术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而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它们是信息和能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先进材料就没有现代科技。复合材料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类,对航空、航天的影响已举足轻重。

  “复合材料原理”是材料类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全书首先介绍复合材料的基础部分:增强体、基体、界面和复合理论,然后介绍应用最广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最后介绍几种新型复合材料。全书力求内容深度适中,表述繁简结合,通俗易懂。

  本书共9章,其中第1~第6、第8、第9章由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朱和国完成;第7章由上海宝钢中央研究院张爱文完成。全书由朱和国、张爱文统稿。

  在编著过程中,作者除了大量采用自己发表及部分尚未发表的图表、曲线、数据外,还参考应用了其他同行发表的研究成果、资料和图片,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还要感谢教务处的经费支持和院领导的热情鼓励,感谢研究生姚寅群、蒋娅琳、王升、董抗、吴兴超等对本书所做的工作,感谢潘春丽女士在文字处理方面的帮助!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对本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朱和国 ?

2013年5月于南京



《先进功能材料》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航空航天到生物医学,从电子设备到能源储存,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本书《先进功能材料》旨在深入探讨当前材料科学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几个前沿方向,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本书重点关注材料的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强调材料的“功能性”,即材料能够实现特定物理、化学、生物或电子效应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先进功能材料的系统性阐述,激发读者对材料科学的浓厚兴趣,并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纳米结构材料的构筑与性能调控 本章将聚焦于纳米尺度上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展现出传统宏观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异性能。我们将从纳米材料的构筑策略入手,介绍包括自组装、模板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溶胶-凝胶法等在内的多种制备技术。随后,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晶体结构以及表面官能团,实现对其光学、电学、磁学、催化以及力学性能的精准调控。 1.1 纳米材料的分类与表征: 介绍零维(量子点)、一维(纳米线、纳米管)、二维(二维晶体)和三维(多孔纳米结构)等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并探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在纳米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2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详细讲解球磨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电纺丝法、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主流制备方法。 1.3 尺寸效应与表面效应: 深入分析纳米尺度下材料的能带结构、光学吸收/发射特性、催化活性等如何因尺寸减小而发生显著变化。讨论表面原子比例增加对材料反应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 1.4 性能调控策略: 探讨通过掺杂、异质结构建、形貌设计(如核壳结构、多孔结构)以及表面修饰等方法,优化纳米材料的功能。 第二章:智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响应性 本章将深入探讨智能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如温度、pH值、光照、电场、磁场、生物信号等)并产生可逆的响应。我们将从智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原理出发,介绍不同类型的响应性聚合物,如热敏聚合物、pH响应聚合物、光响应聚合物、电响应聚合物以及生物响应聚合物。随后,重点讨论这些材料在药物释放、传感器、人工肌肉、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2.1 智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 介绍基于特定化学基团(如亲水/疏水基团、电离基团、光敏基团)的设计原则,以及共聚、嵌段共聚、接枝共聚等高分子合成策略。 2.2 响应性高聚物的种类与机理: 2.2.1 热敏聚合物: 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为例,解释临界溶解温度(LCST)和临界混浊温度(UCST)现象及其机理。 2.2.2 pH响应聚合物: 讨论含有羧基、氨基等官能团的聚合物在不同pH值下的溶胀、溶解或沉淀行为。 2.2.3 光响应聚合物: 介绍含偶氮苯、螺吡喃等光致变色基团的聚合物,以及光照引发的结构和性能变化。 2.2.4 电/磁响应聚合物: 探讨含导电基团或磁性纳米粒子的聚合物,以及电场或磁场对其形变、导电性或磁性的影响。 2.2.5 生物响应聚合物: 介绍能识别酶、抗体、糖类等生物分子的聚合物,以及其在生物传感和靶向递送中的应用。 2.3 智能高分子的应用: 2.3.1 药物控释系统: 设计能够根据体内pH值、温度等变化释放药物的载体。 2.3.2 生物传感器: 利用聚合物对特定生物分子的响应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 2.3.3 自修复材料: 开发能够感知损伤并自我修复的聚合物体系。 2.3.4 执行器与驱动器: 制造受外部刺激驱动的“人工肌肉”等。 第三章: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气体吸附/分离 本章将重点关注多孔材料,这类材料因其规整或不规整的内部孔道结构,展现出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吸附、催化、分离性能。我们将从晶体工程的角度出发,介绍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构筑策略,以及多孔陶瓷和多孔玻璃的制备方法。随后,深入探讨这些材料在气体吸附(如CO2捕获、H2储存)、气体分离(如空气分离、天然气净化)以及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3.1 多孔材料的种类与结构: 3.1.1 金属有机框架(MOFs): 介绍MOFs的组成(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结构多样性(如立方、八面体、层状)以及孔道尺寸和功能化的可能性。 3.1.2 共价有机框架(COFs): 阐述COFs以共价键连接有机单元形成的稳定、高比表面积的晶态多孔聚合物。 3.1.3 其他多孔材料: 简要介绍沸石、介孔二氧化硅、多孔碳材料等。 3.2 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讨论溶剂热/水热法、机械化学法、模板法等制备技术。重点介绍BET吸附-脱附法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中的作用,以及PXRD、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 3.3 气体吸附性能: 3.3.1 CO2捕获与储存: 探讨MOFs和COFs对CO2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能力,以及其在碳捕集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3.3.2 H2和CH4储存: 分析多孔材料对氢气和甲烷的吸附容量,以及其在清洁能源储存中的潜力。 3.4 气体分离性能: 3.4.1 分子筛分效应: 解释孔径大小决定了不同分子通过的能力,从而实现分离。 3.4.2 选择性吸附: 讨论特定气体与多孔材料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高效分离。 3.4.3 膜分离技术: 将多孔材料集成到膜中,实现高效的气体分离。 第四章:生物医用材料的界面设计与生物相容性 本章将聚焦于生物医用材料,这类材料在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即不会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或毒性。我们将从材料与生物体界面的相互作用入手,讨论表面改性技术、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化以及仿生结构的构建。重点关注这些材料在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和医学影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4.1 生物相容性评估: 介绍体外细胞实验(细胞毒性、细胞粘附、增殖)和体内动物实验(免疫原性、降解产物毒性)的基本方法。 4.2 材料表面生物活性化: 4.2.1 物理吸附与化学键合: 讨论如何将细胞外基质蛋白、生长因子、肽段等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到材料表面。 4.2.2 表面微纳结构设计: 模仿天然生物组织的表面形貌,引导细胞生长和分化。 4.2.3 抗菌表面: 介绍抗菌涂层、抗菌离子释放等策略。 4.3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4.3.1 材料选择: 讨论聚合物、陶瓷、金属等在不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4.3.2 结构设计: 强调多孔结构、孔径大小和连通性对细胞渗透和营养输送的重要性。 4.3.3 负载生长因子与细胞: 实现组织再生的引导与促进。 4.4 药物递送系统: 4.4.1 纳米载体: 讨论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纳米粒等在靶向递送和控释方面的优势。 4.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介绍聚乳酸、聚乙醇酸等在体内安全降解的特性。 4.5 生物传感器与医学影像: 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医用材料构建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以及在磁共振成像(MRI)、荧光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的新发展 本章将探讨在当前能源危机背景下,具有高效能源转换与储存功能的先进材料。我们将重点关注太阳能电池材料(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催化剂(如铂基金属纳米颗粒)、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超级电容器材料(如高比表面积碳材料)。深入分析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以及提升其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5.1 太阳能电池材料: 5.1.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介绍钙钛矿材料的晶体结构、吸光性能和电荷传输特性,以及其效率提升的瓶颈与解决方案。 5.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讨论聚合物给体/受体材料的设计与优化,以及界面工程在提高效率中的作用。 5.1.3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 探索量子点材料的光电转换机理和潜在优势。 5.2 燃料电池材料: 5.2.1 催化剂: 重点介绍Pt基纳米催化剂的负载化、合金化以及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活性。 5.2.2 质子交换膜: 讨论新型质子交换膜材料在提高导电性、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方面的进展。 5.3 锂离子电池材料: 5.3.1 正极材料: 分析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高镍三元材料的性能特点。 5.3.2 负极材料: 介绍石墨、硅基材料、钛酸锂等负极材料的优势与挑战。 5.3.3 电解质: 讨论液态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以及固态电解质的安全性与性能。 5.4 超级电容器材料: 5.4.1 活性炭材料: 强调高比表面积、适宜孔结构对电容性能的影响。 5.4.2 导电聚合物: 介绍聚苯胺、聚吡咯等在赝电容方面的应用。 5.4.3 复合材料: 探讨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与活性炭的复合,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结论 《先进功能材料》通过对纳米结构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多孔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能源转换与储存材料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材料科学蓬勃发展的图景。每一类材料都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它们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些前沿领域的兴趣,鼓励探索和创新,共同为材料科学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精美的排版和高质量的印刷所吸引。每一页都散发着学术的严谨和艺术的美感。书中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循序渐进,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材料的制备工艺,再到最终的性能评估,每个章节之间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材料失效分析”的部分,这对于理解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至关重要。毕竟,了解材料为什么会失效,才能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不同失效模式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同时,我也很欣赏书中对“绿色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的探讨,这表明作者不仅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更有着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我相信,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不仅能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培养起对材料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书中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各种引人入胜的例子和生动形象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材料的力学行为”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应力应变关系,而是进一步解释了微观形变机制,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材料是如何在受力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的。例如,书中关于“断裂力学”的讲解,就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裂纹扩展过程紧密结合,让我对材料的韧性和脆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智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这些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性质的材料,无疑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我相信,这本书不仅能够为我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激发我对材料科学的无限热情,并为我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材料科学领域的初学者来说,一本好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我之前尝试过几本其他书籍,但总感觉有些晦涩难懂,概念之间衔接不够流畅。而这本《复合材料原理(第2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比如,它在讲解“相图”概念时,就形象地将其比作一张“天气预报图”,通过不同区域的划分,来预测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成分下的状态,这种类比瞬间就让我抓住了核心要点。此外,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行为。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今后进行实验操作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实践操作的有力补充,我相信它能帮助我快速地建立起对材料科学的整体认知,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材料,而是对各种主要的材料类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金属材料到高分子材料,再到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几乎涵盖了材料科学的各个分支。我一直对不同材料之间在性能上的差异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它不仅详细描述了每种材料的基本性质,还深入探讨了影响这些性质的关键因素。此外,书中对材料的“表征技术”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如何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成分和性能,对于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这一章节,因为在很多实际应用场景中,材料的耐久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帮助我理解如何提高材料的抗腐蚀能力,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蓝色的底色搭配金属质感的标题,一眼就能看出其专业性。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厚实的份量所吸引,感觉里面内容一定很充实。翻开第一页,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条目清晰,涵盖了材料科学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原子结构,到复杂的宏观力学性能,再到前沿的应用领域,似乎都包含其中。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感到好奇,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材料的性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与其内部的微观构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种联系,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再者,书中对各种典型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案例的介绍,也让我对材料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知道,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新材料的研发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恰能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去理解和探索这些新材料的可能性。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材料科学的知识脉络,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