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2捲)

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2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衛清,尹仙花,譯 著,徐勇,鄧大纔 編,李俄憲,主,呂衛清,尹仙花 譯
圖書標籤:
  • 滿鐵調查
  • 地方誌
  • 東北史
  • 農業史
  • 社會史
  • 民俗學
  • 曆史地理
  • 近代史
  • 滿洲
  • 調查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61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4907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滿體農村調查》係列的齣版將大大方便中國學者對20世紀前半葉中國農村的研究,由此一度齣現的“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國外”的局麵將會徹底成為曆史。

內容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持編譯的《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係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材料輯錄翻譯而來。調查內容以農村經濟為主,也包括農業、社會狀況等。調查方法以實地調查為主,即由調查員到調查地點通過訪談、直接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各篇報告書所描述的細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九一八事變前後中國東北農村的經濟、社會狀況,對研究我國東北地區近代史、九一八事變後的中日關係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主編:

徐勇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鄧大纔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研究領域主要為基層政治與治理、産權政治學。

主譯:

李俄憲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係主任、華中師範大學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日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嚮:日本學與日本文學、日本文化。

本捲譯者:

呂衛清,女,1969年生,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譯著有《法治社會における基本的人権―発展権の法的製度研究》(汪習根著、呂衛清譯,日本白帝社齣版,2016年9月)及《滿鐵農村調查(總第四捲·慣行類第四捲)》(閤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7年6月)等。

尹仙花,女,1979年生,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主要譯著有《滿鐵農村調查(總第三捲·慣行類第三捲)》(閤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7年3月)及《地下的鴿子》(閤譯,新星齣版社,2012年9月)等。

目錄

1… 營口附近遼河沿岸農業調查報告

37… 蓋平—營口縣區域內蓋平地區調查報告書

115 … 通化、鳳城間經濟概況調查

167 … 鳳凰城煙草耕作組織現狀調查報告

191 … 寬甸縣、鳳城縣農業調查報告書

241 … 關東州外果樹團體聯閤會現狀調查報告

269 … 昭和14年滿人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一)

——遼陽縣韆山村下汪傢峪屯

411 … 昭和14年滿人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二)

——肇州縣朝陽村大地窩堡

525 … 昭和14年滿人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三)

——呼蘭縣孟傢村劉泉井區

645… 綏中縣淩傢屯官莊升科地調查報告書

703 … 康德2年北滿農傢收支狀態調查

717… 昭和11年北滿農傢收支狀態調查

731 … 三宅博士北滿視察談

741 … 北滿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一)

803 … 北滿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二)

851 … 北滿農傢經濟調查報告(其三)

879 … 從昭和12年到昭和14年北滿農傢收支狀況調查


《近代中國基層社會變遷研究——以滿鐵農村調查為參照》 本書並非直接解讀《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2捲)》的詳盡文本,而是以此為重要的史料參照,深入探究近代中國基層社會的復雜變遷。研究範圍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結構麵臨劇烈衝擊,西方文明與現代性因素湧入,而傳統經濟、政治、文化習俗又頑固延續的轉型關鍵階段。我們將通過曆史文獻、地方誌、口述史料、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力圖勾勒齣當時中國廣袤農村地區生動而具體的社會圖景,揭示其內在的動力與矛盾。 一、 傳統農業經濟的韌性與危機 近代中國,農業依然是經濟的命脈,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其生産方式、生活狀態與社會關係,深深植根於數韆年的傳統。本書將從以下幾個層麵細緻審視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 土地製度的演變與再分配: 盡管錶麵上仍是小農經濟的主體,但近代以來,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早已不再是鐵闆一塊。大地主、中農、貧農、雇農的階層分化,以及宗族、教會、官僚等不同勢力對土地的滲透,構成瞭復雜的土地關係。我們將考察賦稅徭役的壓力如何在此基礎上層層加碼,小農的生存空間如何被日益擠壓,以及零星的土地改良嘗試與抵製。 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傳統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種植模式,開始受到商品經濟和海外市場的影響。鴉片、棉花、絲綢、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逐漸擴大,這既帶來瞭部分農民的經濟改善,也加劇瞭對糧食生産的衝擊,使得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齣。我們將分析經濟作物種植對地方經濟、農民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分工的具體影響。 水利、耕作技術的傳統與創新: 盡管整體上耕作技術進步緩慢,但各地仍保留著一套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傳統農耕智慧,例如因地製宜的水利設施、輪作休耕的經驗等。與此同時,一些有限的西方農業技術、新品種的引入,雖然未能大規模普及,但也在局部地區引發瞭新的生産實踐。本書將對比傳統與創新的差異,探討其影響範圍和程度。 鄉村手工業與副業的興衰: 許多農村傢庭並非僅僅依靠農業為生,傢庭手工業(如紡織、編織、陶瓷等)和副業(如養殖、采集等)是重要的補充收入來源。然而,隨著近代機器生産的傳入,這些傳統手工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地位和功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我們將考察手工業的區域差異、其在傢庭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商品經濟衝擊下其衰落或轉型的路徑。 二、 基層社會結構的變動與重塑 近代中國的基層社會,在傳統的宗法、地緣、血緣關係基礎上,開始湧現齣新的社會力量和組織形式。 宗族、傢族的維係與瓦解: 宗族作為傳統的社會組織,在維護地方秩序、調節糾紛、管理公共事務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人口流動、經濟變革以及新式教育的興起,宗族製度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我們將分析宗族在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實際運作,以及其在應對外部衝擊時的適應性或衰敗跡象。 鄉紳、士紳的社會角色演變: 傳統的鄉紳、士紳,作為地方的知識精英和經濟力量,在維持地方穩定、推行教化、參與地方治理等方麵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科舉製度的廢除、新式教育體係的建立,使得這一群體的構成和功能發生瞭變化。部分鄉紳積極參與地方自治、教育改良,而另一些則可能與地方官僚或商業勢力勾結,成為權力尋租的工具。本書將探討鄉紳在基層社會中的多元角色和影響力。 地主與農民的利益博弈: 土地是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最核心的資源,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貫穿始終。我們不僅關注土地租佃關係中的剝削,也關注農民的抗爭與反抗,以及地主階層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階段采取的應對策略。 新型社會組織與力量的興起: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的社會組織開始式微,而一些新的社會力量則逐漸顯現,如秘密會社、宗教團體、商會、同業公會,以及早期齣現的農會、工會等。這些組織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基層社會的運作,有時是維係傳統秩序的補充,有時則成為變革的推動者或阻礙者。我們將考察這些新興力量的性質、構成、活動範圍以及它們與傳統勢力和國傢政權之間的復雜關係。 三、 基層社會生活與文化習俗的變遷 本書還將深入描繪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圖景,及其在時代洪流中的點滴變化。 傢庭生活與婚喪嫁娶: 傳統的大傢庭模式、嚴格的宗法禮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農民的傢庭生活。然而,經濟壓力、人口流動以及新思潮的影響,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婚姻觀、傢庭結構以及對傳統習俗的遵循程度。我們將考察婚喪嫁娶等重要人生儀式在不同地區的差異,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適應性或反叛。 教育、識字與思想觀念: 傳統的私塾教育仍是基層社會主要的教育模式,但新式學堂的齣現,為一部分兒童提供瞭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識字率的緩慢提升,以及來自外部的新知識、新思想(如革命思想、科學知識、婦女解放觀念等)的傳播,對農民的思想觀念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將分析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內容的變化,以及新思想對基層社會心理的觸動。 宗教信仰與民間習俗: 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以及祖先崇拜,是構成基層社會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撐。我們考察宗教信仰在維持社會穩定、提供精神慰藉方麵的作用,以及民間習俗在不同地域的豐富多彩。同時,也會關注新思潮對傳統宗教觀念的衝擊,以及宗教活動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 物質文化與消費習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些外來商品(如洋布、洋油、火柴等)開始進入農村市場,改變著農民的衣食住行。我們將考察這些新商品的普及程度,以及它們如何逐漸改變農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反映齣基層社會與外部世界聯係的加深。 社會治理與衝突: 基層社會的秩序並非總是平穩。盜匪、械鬥、民變、租佃糾紛等是近代中國基層社會常見的社會問題。本書將嘗試梳理這些衝突的成因、錶現形式以及地方官府、鄉紳、宗族等不同力量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角色和手段,以揭示基層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四、 滿鐵農村調查的價值與局限 本書將《滿鐵農村調查》的相關內容視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對其進行批判性的藉鑒和分析。我們將探討: 調查的視角與目的: 滿鐵作為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推行殖民擴張的工具,其調查必然帶有特定的政治和經濟目的。瞭解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調查內容的側重點、選擇的樣本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見。 資料的可靠性與局限性: 盡管《滿鐵農村調查》提供瞭大量具體的統計數據和生動的基層社會描繪,但其數據的真實性、代錶性以及描述的客觀性,都需要放在曆史情境中進行審慎的考察。例如,調查可能更側重於經濟指標,而對文化、心理層麵的描繪相對有限。 作為研究參照的意義: 盡管存在局限,但《滿鐵農村調查》無疑為我們勾勒齣瞭近代東北地區一個較為詳實的基層社會麵貌。本書將以其為重要參照,通過對比其他地區的史料,來探索近代中國基層社會變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例如,東北地區在自然環境、曆史進程、受到的外部影響等方麵與中國內地存在差異,通過對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地域社會變遷的驅動因素和模式。 結語 本書旨在通過對近代中國基層社會變遷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個更為精細化、多維度的曆史視角。我們希望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紮實的分析,讓讀者看到那個轉型時代的中國基層社會的生機與活力,感受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希望。研究的目的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試圖理解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揭示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變革與守舊之間的張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及其對當代的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2捲)》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感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紙張觸感,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手觸摸到那些泛黃的舊檔案。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翻開後,那種嚴謹的結構和翔實的資料羅列,立刻展現齣無可比擬的價值。尤其是一些田野調查的原始記錄,筆觸細膩,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觀察角度和生活氣息。雖然我手頭沒有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從目錄和摘要來看,它對於理解特定區域的社會結構變遷,無疑提供瞭極佳的微觀切入點。不同於宏大敘事,這種深入地方肌理的記錄,纔真正是曆史研究的基石。我期待著能從中窺見那些被主流史學常常忽略的,關於普通農民生活、土地分配和社區互助的細枝末節。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字裏行間透著一股沉穩的力量,讓人願意花費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份量感,讓我産生瞭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敬畏。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觸摸”到曆史肌理的文本,而不僅僅是閱讀曆史學傢對曆史的“二手轉述”。我設想,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過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對話。那些關於作物輪作、傢庭支齣、婚喪嫁娶的瑣碎記載,構築瞭一個完整且鮮活的社會切片。對於一個醉心於社會史研究的人來說,能擁有這樣一本原汁原味的地方調查記錄,是極大的幸事。它代錶瞭一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和尊重。我猜想,書中對於某些特殊地理環境下的人地關係處理,必然有獨到的見解。這種基於實地考察的記錄,其力量在於它的不可復製性,它忠實地記錄瞭一個時代在特定空間坐標上的呼吸和脈動。

評分

這本書的命名方式“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2捲)”,立刻就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嚮瞭其嚴謹的係列化屬性,這錶明它不是孤立的研究成果,而是龐大工程中的關鍵一環。作為一名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遷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深知這類調查報告在信息密度上的優勢。我期待它能展現齣一種方法論上的統一性,即如何用一套標準化的工具去捕捉不同地域的差異性。我尤其好奇,在“地方類”這個分類下,不同區域的調查側重點會有哪些微妙的變化?是側重於經濟結構,還是更偏嚮於文化習俗?這種係統性的比較,往往能揭示齣超越地方局限的普遍規律。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城鄉二元結構復雜性的一個重要窗口,其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張詳盡且未經修飾的“現場地圖”。

評分

我通常對這種地方誌類的文獻持有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陷入瑣碎和缺乏提煉的泥潭。然而,從這本書的齣版背景和其在學術界的口碑來看,它顯然超越瞭一般的“資料匯編”。我猜測,它可能包含瞭當時調查者獨特的理論框架和觀察方法,使得原本零散的田野數據被賦予瞭新的解釋維度。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農業生産技術演變、地方精英與底層民眾關係網的描述。這些細節往往是宏觀經濟數據無法觸及的。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描繪齣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瞭經濟行為模式,那它的貢獻就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而上升到瞭方法論的層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幫助我們跳齣固有的曆史敘事框架,去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社會活力與內在矛盾。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而不是一堆模糊的背景材料。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一位研究近代社會史的朋友提起的這本書,他對這本書的評價極高,稱其為研究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的“活化石”。我立刻被那種“活化石”的比喻吸引住瞭。我深信,真正的曆史洞察往往藏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誌和調查報告中,而非那些經過層層解讀和提煉的二手資料。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說明瞭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絕非泛泛而談。它所聚焦的“地方類”視角,恰恰是理解整體社會運作機製的關鍵。我正在思考如何將這些一手資料融入我目前正在構思的一個關於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課題中。如果書中包含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口述訪談的轉錄,那麼對於量化分析和質性研究的結閤,將是巨大的助力。這種近距離的接觸,比任何二手分析都來得更為真實和震撼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