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水(典藏版)》发表以来,好评如潮,文学圈内的好些人私下都拿它与当年沈从文的《边城》相媲美,并认为这篇小说将是下一届鲁迅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边城》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颗明珠。《漫水》很可能也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颗明珠。
王跃文先生一改以往语言辛辣、文笔犀利、针砭时弊的文学创作风格,在《漫水》中,语言拙朴、细腻、流畅,叙事清晰、沉稳、优雅,情节笃实、妙趣、感人,让我不由自主地身入其境,欲罢不能,痴情陶醉于整个故事布局中纯真无瑕、晶莹澄明的山之稳重美、水之灵动美、人之品质美和乡风民俗浓郁美的享受之中。
《漫水(典藏版)》王跃文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合集,包括《漫水》《也算爱情》《乡村典故》《雾失故园》《冬日美丽》《桂爷》等作品。这些小说、写作者熟悉的农村生活,风格翔实,注重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同时也始终渗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凌厉的批判锋芒。
王跃文,湖南溆浦人,当代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苍黄》《朝夕之间》《亡魂鸟》及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杂文集《幽默的代价》等。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艺奖。
漫水
我的堂兄
也算爱情
雾失故园
桂爷
乡村典故
冬日美丽
余公公施肥或锄草的时候,同黑狗说话:“你要是变个人,肯定是个狐狸精!”黑狗是条母狗,身子长长的,像刀豆角,毛色水亮水亮,暗红色的嘴好比女人涂了口红。村里别人的狗都是黄狗、灰狗或麻狗,只有余公公屋里是条黑狗。那些黄狗、灰狗或麻狗,又多是黑狗的子女,总有四五十条。前年开始,黑狗不再生了。过去八九年,黑狗每年都要做一回娘。不再做娘的黑狗,仍活得像年轻女人,喜欢蹦跳,喜欢撒娇。余公公逗它:“崽都生不出了,还这么疯,不怕丑啊!”这时节,正是栽白菜的时候。余公公的白菜已栽下半个月,嫩嫩的叶子起着细细的皱。蒜已长得半根筷子高,秆子粗粗地包着红皮。辣子即将过季,改天得把辣子树拔掉,再栽一块白菜。快过季的辣子拌豆豉炒,或做爆辣子,都是很好的菜。村里人叫这扯树辣子,余公公叫它罢园辣子。秋后快过季的西瓜,余公公也叫它罢园瓜。罢园二字,余公公在画儿书上看到的。年轻时学画儿匠,余公公读过几本画儿书。余公公慢慢收拾着菜地,突然想起好久没同黑狗说话了。一回头。见黑狗蹲在菜地边上,一动不动望着山下的村子。二十多年前,县里来人画地图,贴出来一看,漫水人才晓得自己村子的形状像条船。余公公的木屋正在船头上。船头朝北,船的东边是溆水。村子东边的山很远,隔着溆水河,望过去是青灰色的轮廓;南边的山越往南越高,某个山洞流出一股清泉,那是溆水的正源;北边看得见的山很平缓,溆水流过那里大片的橘园,橘园边上就是县城;西边的山离村子近,山里埋着漫水人的祖宗。坟包都在山的深处,那地方叫太平垴。漫水人都很认命,遇着争强斗气的,有人会劝:“你争赢了又算老几?都要到太平垴去的!”人想想太平垴,有气也没气了。溆水河边有宽宽的沙地,长着成片成片的柳树。柳树林又连着橘园,河边长年乌青乌青的,沙地好种西瓜和甘蔗。哪个季节都是伢儿子的天堂,从深秋到冬天,河边橘子红了,甘蔗甜了,伢儿子三五成群,偷甘蔗和橘子吃。偷甘蔗也有手艺,用脚踩着甘蔗蔸子,闷在土里掰断,不会有清脆的响声。一望无际的甘蔗地,风吹得沙沙地响,伢儿子在里头神出鬼没。偷橘子吃的,手上易留下橘子皮的香味。伢儿子也自有办法,扯地里枯草包着橘子剥皮,手上不再有气味。有人发现自家甘蔗或橘子被偷了,多会叫骂几句,哪个也不会当真。哪家都是养儿养女的,哪有不调皮的!溆水要流到东海去,东海在日头出来的地方。溆水流到沅江,沅江流到洞庭,洞庭流到长江,长江流到东海。山千重,水百渡,很远很远。说近也很近,溆水边有座鹿鸣山,山下有个蛤蟆潭,潭底有个无底洞,无底洞直通东海龙宫,钻个猛子就到了。蛤蟆潭在溆水东岸,西岸是平缓沙滩,河水由浅而深。水至最深处,就是蛤蟆潭。很久以前,东岸有个姑娘,很孝顺,很漂亮。有一天,姑娘蹲在蛤蟆潭边的青石板上洗衣服,青石板突然变成乌龟,驮着姑娘沉到水里去了。姑娘被带到东海龙宫,做了千年不老的龙王娘娘。青石板原是乌龟变的,乌龟原是龙王老儿打发来的。余公公还是伢儿子的时候,常在蛤蟆潭西岸游泳,打死也不敢游到东岸的潭中间去。余公公没听人说过南海、北海或西海,只听说有东海,也只听说过有东海龙王。东海龙宫遍地珍珠玛瑙,有美丽的龙女。漫水人望见太阳雨,总会念那句民谣:边出日头边落雨,东海龙王过满女!漫水人说过女,就是嫁女。遇上件好东西需得夸赞,必会说:龙王老儿的轿杠!漫水没有人见过海,日子里却离不开海。天干久旱,依旧俗就得求雨,行祭龙王的法事。男女老少,黑色法衣,结成长龙阵,持香往寺庙去。一路且歌且拜,喊声直震龙宫。人过世了,得用龙头杠抬到山上去。孝男孝女们身着白色丧服,又拿连绵十几丈的白布围成船形,拉起十六人抬着的灵棺慢慢前行。已行过了水陆道场,孝子们拉着龙船把亡人超度到极乐世界去。余公公画过很多老屋,年轻时雕过很多人家的窗格子,就是没有雕过龙头杠。漫水这副龙头杠传过很多代了,龙的眼珠子像要喷出火来,龙尾像随时在甩动。余公公常想:这龙头杠怎么不是我雕的呢?那龙头杠是楠木的,不要油,不要漆,千年不腐。前几年,有个城里人想买这副龙头杠,价钱出到几万块。强坨动了心,想把龙头杠卖掉。龙头杠是全村人的,世世代代都放在强坨屋。他公公、他爹爹,都是保管龙头杠的。漫水很多事都说不清来龙去脉,人人只知守着种种规款就是了。听说强坨要卖掉龙头杠,余公公把强坨屋门拍得山响:“强坨,你出来!你要好多钱?我给你!”强坨说:“那个城里人是傻子,一个龙头杠他出好几万!信我,由我卖了,我做十副龙头杠赔给大家!”余公公扬起手就要打人,说:“放你的屁!如今是不信迷信了,不然要把你关到祠堂去整家法!”过去祠堂有个木笼子,男人若不孝不义,会被族人绑在里面,屁股露在外头,任人用竹条子抽打。这叫整家法。一个村里只准有一副龙头杠,强坨说赔十副龙头杠,这话很不吉利。强坨这话很多人听见了,都骂他说的不是人话。几个年轻人一声喊,就把龙头杠抬到余公公屋后去了。龙头杠搭在两个木马上,平时用厚厚的棕蓑衣包着。木马脚上绑了猫儿刺,不怕老鼠爬到龙头杠上去咬。猫儿刺形状像猫,刺头子又多又锋利,老鼠不敢往上面爬,漫水人又叫它老鼠刺。有个大晴天,余公公解开棕蓑衣,细心擦着龙头杠上的灰。心想:楠木真是好料,这龙头杠也不晓得传好多代了,虫不咬,水不腐,随便擦擦,亮堂堂的。慧娘娘望见了,过来说:“余哥,龙头杠祖祖辈辈在我屋的,只怪强坨不争气。我想,龙头杠要不要漆一漆?漆钱还是我出,功夫出在你手上。”余公公还是很好的漆匠。余公公摇摇头,笑眯眯地说:“老弟母,我们漫水龙头杠不要漆,永远都不要漆。漆了,可惜了!”慧娘娘不明白,问:“余哥,你是说……我听不懂了!”余公公嘿嘿一笑,说:“前年过年旺坨和发坨回来,我告诉他两兄弟,有个城里人要花几万块钱买我漫水的龙头杠。旺坨和发坨跑到屋后看了半天,说这龙头杠是个宝贝文物,肯定不止这个价钱。两兄弟都说,千万不要去油,去漆,文物越旧越值钱!”慧娘娘听着,吓住了:“你也想把它卖掉?”余公公笑了起来,说:“老弟母,强坨说这话不稀奇,你也这么说我就稀奇了。我是不想弄坏文物!你想想,你我哪天阎王老儿请去了,用几十万块钱的龙头杠抬去,面子天大!”
……
这部作品,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装帧设计得非常有心,纸张的质感也特别好,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被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每一次细微的情绪波动,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书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欢笑与泪水。特别是那些关于成长与抉择的篇章,简直是触动人心最深的地方,让我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引发了很多思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得承认,有好几次我都是一口气读到凌晨,那种不舍得放下的感觉,很久没有在其他书上体验到了。这种全方位的阅读体验,从视觉到心灵,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背景比较挑剔的读者,我必须指出,这部作品在对特定时代氛围的还原上做得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将那些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人情冷暖,巧妙地融入到了角色的日常生活中。你看那些细节,从人物的衣着谈吐,到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都准确地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伦理观念。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非常厚重和真实,没有丝毫的敷衍造作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没有过分的煽情,却能让读者体会到人性深处的无奈与挣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一部消遣的小说,更像是一部浸透了时代气息的社会切片,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
评分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挖掘。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善恶标签,而是将人物置于各种道德的灰色地带,让他们做出艰难的抉择。我欣赏作者拒绝简单化处理复杂人性的做法,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反面角色,也往往有其令人同情的动因,而正面人物也绝非完美无缺。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坦诚书写,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真实感。我仿佛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压力下,即便是最坚定的人也会动摇,最脆弱的人也可能爆发出惊人的韧性。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道德边界的探索。这本书的后劲很足,读完很久,那些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困境依然会在脑海中盘旋不去,这是真正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惊艳,它不像一些当代作品那样追求华丽或晦涩,而是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却又处处透露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景描写的功力,那些背景设定,无论是古朴的乡间小路,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能真切地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喧嚣。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而且,故事情节的铺陈非常巧妙,看似松散的线索,到最后却能完美地收拢在一起,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体现了作者老辣的掌控力。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探究他究竟是如何构建出如此立体而丰满的世界观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是有些犹豫的,担心内容会显得拖沓冗余,但读进去之后,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紧凑,每一章、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有其存在的明确目的,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绝无半点注水之嫌。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精心设计了故事的每一块砖瓦,使得整体结构宏伟而稳固。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既能让你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力,又能让你沉浸于某个普通个体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之中,这种兼顾的难度是极高的,而这部作品显然是成功跨越了这一难关。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上几分钟时间整理思绪,因为它提供给我的信息量和情感冲击是巨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