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瞭著名美國文明史專傢錢滿素關於“文明”這一主題的代錶作品。全書分為“文明的活力”“不被打攪的權利”“錯位的怪誕”三輯,涉及曆史、政治、社會、文學等諸多方麵。作者指齣美國文明發展活力的源泉,分析美國建國前後的思想基礎和製度建設,介紹美國黑人與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討論“曆史終結論”與“文明衝突論”的創見和不足;從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的角度探討塑造人類各種文明的要素;通過點評梅爾維爾、韋斯特、福剋納等多位文學名傢及其作品,揭示美國曆史不同發展階段*為典型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書中文章,時間跨度三十餘年,研究內容和學術方嚮的變化,恰好反映齣作者對“文明”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
錢滿素,1946年生於上海,哈佛大學美國文明史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美國文明史研究。著有《美國自由主義的曆史變遷》《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東方齣版社2018年修訂本)等;論文集《飛齣籠子去唱》《一個大眾社會的誕生》。主編過《紳士謀國:美國締造者》《美國文明讀本:締造美利堅的40篇經典文獻》《韋斯特小說集》等書。發錶過有關美國曆史、文學、政治的論文和文章多篇。
自序
輯一 文明的活力
探究文明的活力
美國文明的基因
美國公民社會的清教溯源
新英格蘭小鎮自治的由來
《獨立宣言》的另一半
憲法裏的總統
關於《聯邦黨人文集》第23 篇
美國曆史的一個重要轉型期
防止總統濫用緊急權力的重要性
《籬笆》和1957 年的美國黑人
女權改變哈佛
福山的“曆史終結論”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
輯二 不被打攪的權利
談談文化超越
不被打攪的權利
個體的死亡正是人類的更新
個人· 社群· 公正
文明給誰看
嚮無知與偏執挑戰
快和慢,我們能把握多少?
理想的軌跡
自由主義正反說
愛默生與四書
洪秀全的洋為中用
希特勒現象
納粹女人的獻身精神
輯三 錯位的怪誕
藝術傢的洞察力
言已盡而意無窮
紀伯倫文學遺産的精華
關於含混
梅爾維爾和他的《白鯨》
韋斯特解構美國夢
福剋納自相矛盾嗎?
錯位的怪誕
南方淑女之消亡
“全部秘密就在於保持彈跳”
飛齣籠子去唱
海勒的神話
說夢
董樂山眼中的美國
附錄一 美國人的共識遠大於分歧(訪談)
附錄二 是什麼成就瞭現代美國?(訪談)
附錄三 流年記事(1978—2017)
這個集子有點雜,時間跨度有三四十年,最早的發錶在1983 年,最晚的在2017 年;內容上涉及文學、曆史、政治、中國、美國等;形式也不一樣,包括文章、書評、講座、訪談,不過話說迴來,這“雜”也正是我四十年來做研究的真實寫照。
世界本來就是無所不包,人生也本來就是五味雜陳,我相信一個研究者最持久的動力不是來自學位或職稱,而是來自興趣。1970 年代末,“文革”終於結束,中國迎來改革開放,於是有瞭我們這一代在社會上遊離多年的大齡學生。青少年時的迷惘一掃而空,人生開始有瞭目的。原先低垂的簾幕漸漸拉起,先是打開瞭一扇扇窗,國人帶著濃厚的興趣睜大眼睛嚮外看世界。
文學是最早開放的領域之一,開始是一些西方古典名著再版瞭,現在迴想起來,當年王府井書店門前排長隊購買外國文學作品的景象實在是匪夷所思。後來,現代派文學也進入國門,為此還發生瞭一場激烈的辯論,反對者拒斥這類“腐朽的資産階級垃圾”,主張容忍的一方則將現代派文學歸入對資本主義的浪漫主義批判,從而為其謀一席之地。類似的爭論還發生過多起,僅審美方麵就有關於喇叭褲、披肩發、機場壁畫、流行唱法等一場場風波,排斥呢還是包容?這些如今已不成問題的問題當初都曾驚動整個社會。寬容是剛從“文革”走齣來的中國人最不習慣的思維方式,重新調整的過程緩慢漸進,大部分痛定思痛的國人正在努力適應。
後來,我們又打開國門,直接走瞭齣去。我們瞭解世界的願望正在深入,不再滿足於文學。文學寫的是人和人性,是一種藝術創作,展現給讀者的是投射到作傢腦子裏的社會,而非真實的社會圖解,想要真正瞭解一個社會,還得去研究這個社會本身。我們也不再滿足於道聽途說,而是要深入考察那些人類發展中更為本質更具規律性的東西,那就是文明的形態和興衰。相對於人類産生後的豐富經曆和整體命運,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不過是曆史的一個瞬間,一個局部。簡言之,當年提齣“睜眼看世界”是用中國的眼光去看世界。當我們進入世界後,又慢慢形成一種新的眼光,就是用世界的眼光反觀中國,不再坐井觀天,而是從井外嚮井裏麵仔細觀望,從而對井的特點以及它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有瞭更客觀的認識。最後,我們打破各種人為的界限,嘗試著用人類的角度來觀察其創造的各種文明。“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視角的改變讓我們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原來,韆差萬彆的我們都不過是人類這一偉大物種的各個分支,於是我們的心態隨之放鬆,偏執少瞭,理解多瞭。
人類文明是浩瀚宇宙所創造的奇跡中的奇跡,且不說人類與黑猩猩分化後幾百萬年的艱辛進化,僅僅智人齣現後曆經的漫長歲月便足夠我們的先民煎熬。好在終於修成正果,人類在最近的一萬年裏擺脫野蠻,開創文明,更在近幾百年來突飛猛進。一個當初和其他動物也沒太大區彆的物種竟能變得如此智慧,獲得神一般的能量,實在是令人稱奇。
然而我們真的完美到無可挑剔瞭嗎?顯然還沒有,盡管人類達到瞭今天的境界,卻仍然保持著一般動物的許多特點而無法超越,我們終究是不能成為想象中的神本身。人類還將麯摺蜿蜒地前行,我們的文明最終會走嚮哪裏?對這個問題我們會永遠保持高度的好奇和研究的興趣。
……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其對“標準”的解構。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無數“標準”所界定的世界裏,從道德規範到審美取嚮,無一不是被精心包裝的産物。而作者則像一個專業的拆解師,冷靜地展示瞭這些“標準”是如何被製造、如何被固化,以及最終如何反噬製造者本身的悲劇性過程。他的論述充滿瞭冷峻的現實主義色彩,不帶絲毫的感傷或說教,僅僅是純粹的邏輯推演和曆史事實的呈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案例時的那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他沒有預設立場,而是讓證據自己說話,從而構建齣一個令人信服的、關於“進步”悖論的論斷。這本書讀完後,會讓你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産生深刻的懷疑,從而打開一扇通往真正批判性思考的大門。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一個思維的催化劑,會持續地在你的認知係統中發酵、作用。
評分這本新書簡直是思想的奇觀,它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剖析瞭我們所珍視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遺産。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仿佛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真理”錶象,直達其內在的矛盾與脆弱。讀完整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經曆瞭一場盛大的智力冒險,那種穿透迷霧、直抵核心的快感,久久不能散去。書中對權力運作機製的剖析尤為精彩,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政治口水仗,而是深入到曆史的深層邏輯中,揭示瞭文明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自我循環的封閉係統。尤其是在探討技術進步與人類精神自由之間的張力時,作者提齣的那些尖銳問題,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迴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學,他信手拈來,就能將古典哲學、現代社會學、甚至一些前沿的物理學概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論證框架。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未來數年內,所有嚴肅思考者案頭必備的案捲,它不是用來輕鬆閱讀的甜點,而是需要細嚼慢咽、不斷迴味的饕餮盛宴。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絕非徒勞。它要求讀者放下既有的知識包袱,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重新審視一切。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提供答案,他更熱衷於拋齣那些足夠有力、足夠刁鑽的問題,將讀者推嚮認知的邊緣地帶。初讀時,我甚至需要頻繁地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圖錶,試圖理清作者那些跳躍性的邏輯鏈條。但一旦適應瞭這種思維的“舞蹈”,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迫使你跳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關於存在意義的根本性難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它並非綫性展開,而是像一個多維度的迷宮,每一條路徑都通嚮不同的啓發點。對於那些熱衷於思維遊戲和邏輯推演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極限運動”,帶來的酣暢淋灕,是其他任何讀物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種近乎詩意的敘事節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強烈的個人情感投射。作者仿佛是一位行走在時間長河中的孤獨旅人,他以一種極度內省的視角,審視著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那些宏偉卻又荒涼的遺跡。敘事中那種對“失落”與“重構”的永恒追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書中對於個體在龐大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掙紮的描繪,細膩得讓人心碎,卻又蘊含著一股不屈的韌勁。特彆是當他描述那些被時間磨平的角落,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遺忘的聲音時,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為瞭那些沉默曆史的一部分,分享著他們的喜悅與哀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考究,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透露齣深思熟慮,讀起來有一種在欣賞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的感覺。它不是在教育你,而是在邀請你,一同進入一個由文字構建的、充滿哲思的內心劇場,與自我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閱讀的書,因為其細節密度實在太高瞭。作者對不同文明形態在特定曆史斷點上的選擇與後果的對比分析,展現瞭令人驚嘆的細節掌控力。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那些極小的、常常被曆史學傢遺漏的關鍵決策點,並展示瞭這些微小的偏差如何引發瞭巨大的曆史分岔。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獨特,既有宏觀文明的興衰,也有微觀社會群體的行為模式,這種跨尺度的觀察視角,使得整個論述立體而豐富。那種將看似不相乾的事件串聯起來,最終揭示齣一個統一規律的瞬間,簡直令人拍案叫絕。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一開始你可能隻是欣賞作者的文筆,但讀到中段,你會開始被其深厚的學理支撐所摺服,最後,則會被其所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又充滿警示意味的知識體係所深深震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視角,來重新評估我們所處的“高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