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汪曾祺
  • 散文
  • 回忆录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旧时光
  • 名家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92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盛产天才,影响深远。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学、生活长达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做同期、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多种。


目录

翠湖心影

泡茶馆

跑警报

新校舍

西南联大中文系

我的老师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唐立厂先生

闻一多先生上课

蔡德惠

未尽才

炸弹和冰糖莲子

地质系同学

晚翠园曲会

博雅

后台

旧书摊

昆明的雨

怀念德熙

悔不当初

凤翥街

观音寺

白马庙

七载云烟

觅我游踪五十年


精彩书摘

样章

泡茶馆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本地的“坐茶馆”也含有时间较长的意思。到茶馆里去,首先是坐,其次才是喝茶(云南叫吃茶)。不过联大的学生在茶馆里坐的时间往往比本地人长,长得多,故谓之“泡”。

有一个姓陆的同学,是一怪人,曾经徒步旅行半个中国。这人真是一个泡茶馆的冠军。他有一个时期,整天在一家熟识的茶馆里泡着。他的盥洗用具就放在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看书。一直到中午,起身出去吃午饭。吃了饭,又是一碗茶,直到吃晚饭。晚饭后,又是一碗,直到街上灯火阑珊,才夹着一本很厚的书回宿舍睡觉。

昆明的茶馆共分几类,我不知道。大别起来,只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茶馆,一类是小茶馆。

正义路原先有一家很大的茶馆,楼上楼下,有几十张桌子。都是荸荠紫漆的八仙桌,很鲜亮。因为在热闹地区,坐客常满,人声嘈杂。所有的柱子上都贴着一张很醒目的字条:“莫谈国事。”时常进来一个看相的术士,一手捧一个六寸来高的硬纸片,上书该术士的大名(只能叫做大名,因为往往不带姓,不能叫“姓名”;又不能叫“法名”“艺名”,因为他并未出家,也不唱戏),一只手捏着一根纸媒子,在茶桌间绕来绕去,嘴里念说着“送看手相不要钱”!“送看手相不要钱”——他手里这根媒子即是看手相时用来指示手纹的。

这种大茶馆有时唱围鼓。围鼓即由演员或票友清唱。我很喜欢“围鼓”这个词。唱围鼓的演员、票友好像不是取报酬的,只是一群有同好的闲人聚拢来唱着玩,但茶馆却可借来招揽顾客,所以茶馆便于闹市张贴告条:“某月日围鼓。”到这样的茶馆里来一边听围鼓,一边吃茶,也就叫做“吃围鼓茶”。“围鼓”这个词大概是从四川来的,但昆明的围鼓似多唱滇剧。我在昆明七年,对滇剧始终没有入门。只记得不知什么戏里有一句唱词“孤王头上长青苔”。孤王的头上如何会长青苔呢?这个设想实在是奇,因此一听就永不能忘。

我要说的不是那种“大茶馆”。这类大茶馆我很少涉足,而且有些大茶馆,包括正义路那家兴隆鼎盛的大茶馆,后来大都陆续停闭了。我所说的是联大附近的茶馆。

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

从联大新校舍,往东,折向南,进一座砖砌的小牌楼式的街门,便是凤翥街。街角右手第一家便是一家茶馆。这是一家小茶馆,只有三张茶桌,而且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茶具也是比较粗糙的,随意画了几笔兰花的盖碗。除了卖茶,檐下挂着大串大串的草鞋和地瓜(即湖南人所谓的凉薯),这也是卖的。张罗茶座的是一个女人。这女人长得很强壮,皮色也颇白净。她生了好些孩子。身边常有两个孩子围着她转,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她经常敞着怀,一边奶着那个早该断奶的孩子,一边为客人冲茶。她的丈夫,比她大得多,状如猿猴,而目光锐利如鹰。他什么事情也不管,但是每天下午却捧了一个大碗喝牛奶。这个男人是一头种畜。这情况使我们颇为不解。这个白皙强壮的妇人,只凭一天卖几碗茶,卖一点草鞋、地瓜,怎么能喂饱了这么多张嘴,还能供应一个懒惰的丈夫每天喝牛奶呢?怪事!中国的妇女似乎有一种天授的惊人的耐力,多大的负担也压不垮。

由这家往前走几步,斜对面,曾经开过一家专门招徕大学生的新式茶馆。这家茶馆的桌椅都是新打的,涂了黑漆。堂倌系着白围裙。卖茶用细白瓷壶,不用盖碗(昆明茶馆卖茶一般都用盖碗)。除了清茶,还卖沱茶、香片、龙井。本地茶客从门外过,伸头看看这茶馆的局面,再看看里面坐得满满的大学生,就会挪步另走一家了。这家茶馆没有什么值得一记的事,而且开了不久就关了。联大学生至今还记得这家茶馆是因为隔壁有一家卖花生米的。这家似乎没有男人,站柜卖货是姑嫂两人,都还年轻,成天涂脂抹粉。尤其是那个小姑子,见人走过,辄作媚笑。联大学生叫她花生西施。这西施卖花生米是看人行事的。好看的来买,就给得多。难看的给得少。因此我们每次买花生米都推选一个挺拔英俊的“小生”去。

再往前几步,路东,是一个绍兴人开的茶馆。这位绍兴老板不知怎么会跑到昆明来,又不知为什么在这条小小的凤翥街上来开一爿茶馆。他至今乡音未改。大概他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所以对待从外地来的联大学生异常亲热。他这茶馆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萨其玛、月饼、桃酥,都装在一个玻璃匣子里。我们有时觉得肚子里有点缺空而又不到吃饭的时候,便到他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吃两块点心。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绍兴人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绍兴老板借一点。绍兴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我们于是欢欣鼓舞,兴高采烈,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

再往前,走过十来家店铺,便是凤翥街口,路东路西各有一家茶馆。

路东一家较小,很干净,茶桌不多。掌柜的是个瘦瘦的男人,有几个孩子。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一个十三四岁的大儿子担任,我们称他这个儿子为“主任儿子”。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也许是因为风水好。这家茶馆正在凤翥街和龙翔街交接处,门面一边对着凤翥街,一边对着龙翔街,坐在茶馆,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他们都抽叶子烟。要了茶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烟盒——圆形,皮制的,外面涂着一层黑漆,打开来,揭开覆盖着的菜叶,拿出剪好的金堂叶子,一支一支地卷起来。茶馆的墙壁上张贴、涂抹得乱七八糟,但我却于西墙上发现了一首诗,一首真正的诗:

记得旧时好,

跟随爹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

巷口弄泥沙。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一场青春的记忆,一次灵魂的洗礼 这是汪曾祺先生以其特有的平淡、从容、幽默的笔调,为我们精心勾勒的一幅西南联大生活的画卷。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不同时期、关于西南联大时期回忆的二十七篇散文。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也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坚韧不拔、薪火相传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大,一个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学者的学术殿堂,一个在炮火纷飞中顽强挺立的知识堡垒。汪曾祺先生正是这所大学的学子,他亲历了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理想的日子。在昆明的苍山洱海之畔,在简陋的教室里,在稀少的食粮中,他与一群怀揣报国之志的师长同学们,共同书写了一段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传奇。 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汪曾祺先生没有大肆渲染苦难,也没有刻意煽情。他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捕捉得淋漓尽致。那简陋的宿舍,那粗茶淡饭,那清贫的生活,在那位巨匠的笔下,却焕发出生动的光彩。他描绘了那些风趣幽默的老师,如闻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陈寅恪先生的学识渊博,朱自清先生的温文尔雅。他记述了与同学们的日常,从课堂上的争论到课后的闲聊,从一起为国家担忧到一同分享生活的点滴乐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师友深深的眷恋。 在这些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顶着战火的硝烟,跋涉千里来到这片土地,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和血脉。他们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却极度富足。在联大,知识不是功利的工具,而是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火种。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老师们,他们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教诲,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作者的心中,也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读者。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以“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随性,以“四平八稳”的从容,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通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诗意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微小之处,并赋予它们独特的意蕴。他的语言朴素却蕴含力量,看似平淡,却能直抵人心。读他的文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他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学问、关于人格的深刻课程。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人类的精神依然能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品格的塑造,对灵魂的滋养。那些联大的日子,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阅读此书,你将沉浸在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与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同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被师长的风骨所感染,会被同学的真挚所打动,会被那份在困顿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所激励。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近距离接触,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 这本书,送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珍视知识、向往真挚情感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汪曾祺先生用他温暖而睿智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与尊严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回味。汪曾祺先生的笔法,宛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能在字里行间流淌出动人的情感。我沉醉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在他笔下都变得意味深长。例如,他对校园里一草一木的描写,对同学之间一次偶然相遇的记录,都充满了禅意和诗意。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但同时也能感受到精神的丰盈。先生笔下的师生们,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是何其宝贵。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烽火岁月中,知识的火种是如何被薪火相传,那些年轻的生命是如何在困境中绽放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感受平凡中的伟大。

评分

这本《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遥远时光的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南联大。它没有教科书上那种宏大叙事的冰冷,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汪曾祺先生以他独有的幽默与诗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名家大师,还是普通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都鲜活得如同昨日重现。那些学者的风采,他们的才情,他们面对困境时的豁达,都让我心生敬意。同时,他也描绘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那些为了生存而努力的身影,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善良。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越品越有味道,那种淡雅的幽默,那种深刻的洞察,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的柔软。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平凡生活中寻找诗意的精神。

评分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是一本让我沉思的书。汪曾祺先生的叙事风格,看似随性,实则意蕴深远。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从细微之处展现人性的光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的刻画,那些曾经在西南联大求学或任教的师生,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命运,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淡淡的,却能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受到那些年轻学子们眼中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平凡中发现美好的精神。

评分

初读《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我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温情所包裹。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像激昂的号角,而是如潺潺流水,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心田。我看到了一个在动荡年代里,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磨难与坚守。先生笔下的西南联大,不是一个冰冷的学术符号,而是一个有温度的集体,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理想,也有现实的残酷。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而是将那些经历融入到日常的琐碎中,从一顿饭,一个物件,一次交谈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印记。我仿佛能听到先生在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故事,他的语气平缓,却充满了沧桑感。我能感受到他对那些逝去的岁月,对那些已经远去的故人,有着深深的眷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韧性,看到了在逆境中,人性依然可以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评分

翻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散文27篇》,我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书卷气的年代。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够将那些曾经的岁月,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记忆,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气息,比如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比如学子们在简陋宿舍里的谈笑风生,又比如先生在课堂上那带着地方口音的讲解。这些细枝末节,汇聚成一股股温暖的暖流,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与乐观。我能想象到,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知识的光芒是多么的耀眼,思想的火花是多么的珍贵。先生笔下的联大,不是冰冷的学术殿堂,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生活社区,每一个人物都立体而生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追求,都通过先生的笔触,变得触手可及。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一段段往事,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却足以打动人心。我仿佛也能听到那个年代的歌声,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