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了“我”与患病父亲艰苦却温馨的日常故事。
他曾经是“我”的依靠,是为了女儿不肯再婚,努力工作,不断付出的父亲。后来他身患烟雾症,智力衰退,甚至记不清自己的女儿到底是谁,变成了需要“我”来照顾的老小孩儿。作者用温馨可爱的文字记述着与患病父亲的这段时光,有苦有乐,有温暖有心酸,但是因为爱,温暖与欢乐往往战胜病痛和生活的心酸。而关于这段爱,正如文中所讲:所谓父母与孩子,不过一场目送的轮回。
彭婷,中文系毕业。
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
第一章:互怼的日常
第二章:烟雾病?
1、晴日惊雷
2.所谓平静,所谓紧张
第三章:老彭的散文诗
第四章:走廊的十七天
1、走廊的意义
2、如梦的十七天
第五章:云开明月惊
第六章:有故事的六楼
1、十六岁的少年,最勇敢的模样
2、冲动的代价
3、老顽童“小爷爷”
第七章:两个人的跨年
第八章:活着,才是最好的新年
第九章: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
第十章:护工
第十一章:康复练习
第十二章:出院,出院!
1、两个人的新家
2、安静的除夕
3、旧岁辞去迎新年
4、莫名的坏运气
5、爱哭的老朋友
6、第二次搬家
7、合租的新生活
8、梅雨时节倍思亲
9、第二次复查
10、算命大师的话
11、糖很好吃吗?
12、我想上班了
13、第三次复查
第十三章:回家,回家!
1、何其有幸,有你为师
2、兜兜转转十七年
3、大团圆
第十四章:二次入院
第十五章:寂静的流年
第十六章:组织的关怀
第十七章:所谓佛缘
第十八章:七月的热闹与孤寂
第十九章:尾声
序言:
读朱自清《背影》的那一年,还不懂得“蹒跚”二字的含义,只有那个肥胖而略显笨拙却又满怀爱意的背影烙印在心底;后来看龙应台的《目送》才顿悟,所谓父母与孩子,不过一场目送的轮回。他用坚强的身躯为你挡风遮雨陪你长大,目送你朝着自己的生活前行,深深浅浅的脚印中,跌跌撞撞的与他的世界渐行渐远;而你,也不过是在他未来或许不太康健的岁月中,看他日渐佝偻而不利索的背影,一点一点的蹒跚着消失在生活的光影里。
年岁的增长,越发让我笃定每一个父亲都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部史诗,不管是不是鸿篇巨制。所以在李健翻唱《父亲写的散文诗》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对着屏幕落泪。
很久以前就有用文字记录父亲的想法,事实上,一直以来,不善语言表达的他,也用文字向我传达了无数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说小学时,因为上夜班而留在桌上的字条,那上面记录的是家常菜的简单做法以及深夜独处的注意事项。每一次出门前他都会和周边邻居再三沟通安排妥当,也会在字条上着重反复强调,并表达自己的歉意。父亲向来写得一手好字,不知道是否因为爷爷当年是教书先生的缘故。后来再大一些,会偷偷翻看他藏在抽屉深处的日记,那行被反复书写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他用一生也在换不回的歉意,也是我原谅他的开端。
而懒散成性的我,一直拖沓不曾下笔。如今这算起来扎扎实实的两百多个日夜,无数回忆涌在心头,每一个画面都想要铭记。看着身边这个从昏迷到日趋健康的老小孩,我终于鼓起勇气提起了笔,只为在余生的记忆力消退前,留下些于他人微不足道,于自己刻骨铭心的回忆。
第一章:互怼的日常
6月2日
“老彭,你女儿每天都会给你做好吃的对不对?”我舀起最后一勺饭往他嘴里送,满足的看着他吃完,忍不住问。
“一般都不太好吃。”老彭很认真的作答。真真是个耿直boy,十分平淡却带着满是嫌弃的口吻,除了他,如今也没有谁会这样打击我了。
对了,郑重的介绍一下:老彭是我爹,亲爹。
我脸上被笑意挤出的褶子一瞬间被熨平,迅速假装换上一副生气的面孔,携一丝丝威胁的语气:“老彭,你今天没晚饭吃了哈!”
老彭却是一点也不怕的样子,咧着已经有些歪的嘴呵呵一笑,一口标准的洞庭湖普通话:“怎么能这样咧,肯定不行不!”顺带着还朝我翻了个白眼,似乎懒得再搭理我,扯掉下巴底下围着的毛巾,自顾自的挣扎了半天,终于借着桌子稳固的支撑力站了起来,转身往他的根据地——沙发方向拖着小碎步的挪。
我边收碗边回想刚才的那一幕,觉得又好笑又好气,满脑子黑人问号脸:“我的厨艺真的有这么差?!”
这样每天俩人斗斗嘴的戏码不厌其烦的上演几个月了。生病的父亲总是看着像个老小孩,脾气来的快,得细细的哄。但偶尔又得给生活加点乐子,才能让这时光看起来不那么枯燥或者漫长。明显的,老彭怼我的技能正日渐升级。
这老头,我都快斗不过他了。
沿着厨房的流水声,排风扇里透进几丝夏日突袭的凉气,又开始下雨了。雨滴啪嗒啪嗒敲在窗玻璃上,一下一下,节奏感带得人的思绪飞出去老远。
只有恍惚间才会惊觉,竟然已经整整半年了;距离那场突变,真的过去了半年。
第二章:烟雾病?
1、晴日惊雷
12月2日
那天上午,还在上班的我,手机突然执拗的被挂断后又一次次响起。终于按下接听键,声音却蹦得有些突兀:“你父亲突然头痛呕吐被送到医院去了!”
“严重吗?”
“不太清楚,但是医院派了救护车来接的。”
“哦,我知道了,把医院地址发我手机上吧,谢谢了。”挂下电话小跑着请了假,想着应该不过是个重感冒罢了,但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医院。
回想起来,那天的天气已丝毫没有印象。
急诊室里父亲的上衣已经被剪开,微张着的嘴没什么血色,双眼紧闭。情况似乎并不是我想的那般。有医生正叫着父亲的名字召唤家属,我的心毫无征兆的开始猛跳。
“你是病人的家属?”
“我是他女儿。”
大概是我看起来不太靠谱的样子,“你们家其他人呢?”医生巴巴的看着我。
“我们家户口本上只有两个人,都到齐了。”我故作轻松的笑了一下。
“那好,你听我说,按初步检查结果显示,你父亲是脑溢血昏迷,而且预计有烟雾病的可能性……”我有些懵,窃窃的犹豫了两秒。
“医生,这病,很严重吗?”我揪着心底最后一根稻草,满怀期待的盯着眼前的白褂大叔。眼底擒着的泪似乎已经快扛不住,意欲夺眶而出。
“就你父亲目前情况来看,必须立马安排手术,才会有一些生还的可能。”说着,推出几张纸让我抓紧时间签字。仿佛晴天突然迸出的一计炸雷,刚好散在头顶,耳朵边回荡起嗡嗡的响声,眼泪不自觉的就开始掉。“对了,你赶紧通知家里人,要准备钱,大概前期需要十几二十万。”
“多少?”眼泪停顿了几秒,我有点怀疑自己的听力。
“十几二十万。快去准备吧,我们要去准备你父亲的手术了。”医生的语气倒是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叙述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2.所谓平静,所谓紧张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那会儿的自己多少还是有些失态了。眼泪像是洞庭湖里泄洪的闸门开了就没法立刻关。后来的程序麻木却重复,一个一个的电话拨出去,一张嘴就哽咽到说不清话,甚至有些变声到让人以为接到了诈骗电话,立马发微信过来求验证。
也是几天后才反应过来,电视剧里那些干净豪华的医院并不是全国的标配,那些在手术室门口歇斯底里的哭喊也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每个将病人送进手术室的家属,都小心翼翼的站在那里憋着哭,害怕影响身边亲人的情绪,也生怕引起的声响会覆盖住狭小空间里护士的叫号声。
而于我,事实上,在那个节点,真的没有力气叫喊或者嘶吼,只能尽量平静的扯着一张张面巾纸无声的擦掉鼻涕眼泪继续拨电话,通知家里人、借钱。毕竟,要面对的事情那么多,要处理的事情那么多,要签的《知情书》、《手术同意书》等等还有那么多。所以,必须冷静。
于是,当《病危通知书》递过来时,尽管手指关节都在跟着抖,也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扫完并签了字,因为,与死神赛跑的每一秒钟都在这一刻显得弥足珍贵。当然,有一点还是可以给电视剧情作证的:那时的人的确不会感到饿,甚至完全没食欲,哪怕当时你在我面前端着我最爱的火锅涮得香气四溢。
三四个小时的等待并不算太过漫长,却煎熬到快没了主张。一次次看着手术室的大门被推开,推进去或者推出来都是一群人蜂拥着,每一张家属的脸庞都挂着些许疲惫的残泪,每一个病患都缠着厚实却被血渗红的纱布,触目惊心。等父亲出来那一刻,心底似乎是舒了一口气,神经却立马紧绷到警备状态。满满的纱布同样缠绕在父亲头上,两侧延伸出来的两根胶管里有血液在缓慢的流动。
那样的光景里,好像除了掉眼泪,已经找不到更好的面部表情。
三楼到六楼,一段搭乘电梯和做CT的相处时间过后,父亲被推进了ICU。徐徐合上的隔离门,一下子隔开了两个沉重的世界。
一切,开始变得未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印象深刻,色彩柔和,插画充满童趣,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怀念。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序言,就感觉到一股温暖而奇妙的力量在其中流淌。作者似乎有着独特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孩童视角下的世界,那种纯粹、直接,又常常带着令人捧腹的逻辑。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许多令人会心一笑的场景,也许会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犯傻的模样,或者我曾经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那些天真烂漫的问题。更何况,它还以“老爸成了小孩”这样的设定为引子,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一个成年人的思维和责任感突然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孩童的无拘无束和奇思妙想时,会发生怎样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的关于成长、家庭、以及理解的意义,或许会比我预想的更加深刻。总而言之,光是这份期待,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与喜爱。
评分我最近偶然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就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住了。 “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这几个字就像一个魔咒,瞬间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我一直对那种打破常规、颠覆认知的叙事方式很感兴趣,而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故事的期待。 想象一下,一个平日里威严、成熟的父亲,突然间拥有了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智,这其中会产生多少啼笑皆非的误会和尴尬的场境? 我可以预见到,这本书里一定有许多会让读者忍俊不禁的桥段,比如父亲用孩童的视角去理解大人的世界,或者用大人的思维去处理孩子的日常琐事。 更重要的是,我好奇的是,这样的转变会给父子/父女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是会让他们重新认识彼此,还是会加深他们之间的隔阂? 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暗示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而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去探索这一切。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不是特别热衷于阅读儿童文学,总觉得那离我的生活太远。 但当我看到《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这本书的时候,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也许是因为书名里“老爸”这个词,让我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看到了成年人的影子,或者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成人世界的独特窗口。 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有童心和观察力的人,他能够将成年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用一种简单、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想象着,书中描绘的“老爸”在变成小孩之后,可能会经历一系列有趣的转变,也许他会重新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简单快乐,也许他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生活。 这种“换位思考”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它让我思考,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我们的父母,或者说,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我们自己。 即使内容我还不了解,但光是这个概念,就已经足够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了。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从平凡生活中挖掘不平凡故事的读者,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瞥见《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时,我脑海里瞬间就涌现出无数种可能性。 这个书名本身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它暗示着一个关于身份、关于成长、关于理解的奇幻旅程。 我好奇的是,这个“变成小孩”的老爸,会拥有怎样的经历? 他会如何应对那些只有孩子才会遇到的麻烦? 他又会用怎样的眼光去审视他曾经熟悉的世界? 我相信,这本书的故事一定充满了温情和幽默,它会让我们在欢笑中思考,在感动中成长。 也许,它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深沉爱意。 甚至,它会让我们找回那些遗失在时间里的纯真与美好。 这种跨越年龄和角色的叙事,无疑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是一场关于想象力的盛宴。 《有一天,老爸成了小孩》,这简短的六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轮廓。 我能想象到,当一个父亲的身份突然被孩子的身体和心智所取代,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他的世界观、他的行为方式,甚至是他的情感反应,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种转变? 是会着重于喜剧效果,让读者捧腹大笑? 还是会深入探讨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更可能是在通过一个孩子般纯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这种“反转”的设定,往往能激发出最深刻的思考,也最能触动人心。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父亲学会了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是否会更加珍惜那些曾经被他忽视的细节? 当孩子有机会体验父亲的责任与压力,他是否会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劳?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