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将阿加莎推理小说的所有特点展现的作品
悬念持续整本书,真相的伪装做得很好。这本书里没有波洛,但中意节奏紧凑、案情复杂的读者应该会喜欢。 ——《多伦多星报》
罗斯玛丽,美好的名字。
拥有这个名字的美丽少妇在生日宴会上惨死,警方认定为服用氰化物自杀。
罗斯玛丽又有迷迭香的意思,而迷迭香的花语是爱的回忆。
痛失爱妻的乔治一日都未曾忘记那一晚。一年过去了,他决定在同一天、同一家餐厅、同一张桌子、邀请同一批人,为亡妻罗斯玛丽祈福。当然,这只是表面借口。
六个人围坐在七人的晚餐桌前,哪一个才是真凶?
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一八九○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加莎˙克里斯蒂成了一名志愿者。战争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几经周折,作品于一九二○年正式出版,由此开启了克里斯蒂辉煌的创作生涯。一九二六年,《罗杰疑案》由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作品一举奠定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侦探文学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后,她又陆续出版了《东方快车谋杀案》、《ABC 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无人生还》、《阳光下的罪恶》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侦探文学宝库里宝贵的财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捕鼠器》,已经成为世界上公演场次排行靠前的剧目;而在影视改编方面,《东方快车谋杀案》为英格丽˙褒曼斩获奥斯卡大奖,《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了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造的小胡子侦探波洛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柯南˙道尔之后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于英国牛津郡沃灵福德家中,被安葬于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享年八十五岁。
悬念持续整本书,真相的伪装做得很好。这本书里没有波洛,但中意节奏紧凑、案情复杂的读者应该会喜欢。 ——《多伦多星报》
第一部 罗斯玛丽
第二部 万灵节
第三部 艾丽斯
第一部 罗斯玛丽
“我该如何驱散眼中对往事的追忆?”
六个人想着罗斯玛丽?巴顿,
她死了快一年了……
第一章 艾丽斯`玛尔
1
艾丽斯˙玛尔一直想着她姐姐,罗斯玛丽。
近一年的时间里,她刻意让思绪远离罗斯玛丽。她不想记起。
太痛苦了,太恐怖了!
那张青紫色的脸,抽搐攥紧的手指……
与前一天快乐漂亮的罗斯玛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哦,也许她并不是真的快乐。她得了流感——情绪低落、身体虚弱……验尸的时候艾丽斯全说出来了,还特意强调了这一点,这能解释罗斯玛丽为什么自杀吧?
验尸一结束,艾丽斯就故意将整件事置诸脑后。回忆有什么用呢?全忘掉!忘掉整件恐怖的事。
然而现在,她意识到她不得不回想,不得不追忆往事……要仔细回想每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小事……
需要回忆昨晚跟乔治非同寻常的谈话。
那么出人意料、那么令人恐惧。等一等,真的出人意料吗?难道之前没有任何迹象吗?乔治越发凝神专注的样子,他的心不在焉,他匪夷所思的举止……他的……嗯,古怪,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一切都在为昨晚的那一刻做铺垫,他把她叫进书房,从书桌的抽屉里拿出那两封信。
没法子,她只能回想罗斯玛丽,只能回忆。
罗斯玛丽——她姐姐……
艾丽斯突然惊愕地意识到,这是她有生以来头一次思考罗斯玛丽这个人,也就是说,客观地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分析。
她向来是想都不想就接受了罗斯玛丽这个人。你从来不会琢磨你的母亲、父亲、姐妹或者姑妈、姨妈、舅妈、婶婶什么的,他们只是不容置疑地在既定的关系中存在着。
你不把他们当作“人”来分析,你甚至没问过自己,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罗斯玛丽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现在这一点可能非常重要。很多事可能都取决于这一点。艾丽斯回想着过去,她和罗斯玛丽小的时候……
罗斯玛丽比她大六岁。
2
一幕幕往事在她眼前闪现,倏忽的镜头,短暂的片段。儿时的她正在吃面包、喝牛奶,梳着辫子的罗斯玛丽郑重地坐在桌前做功课。
夏日的海滨。艾丽斯羡慕罗斯玛丽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还会游泳!
罗斯玛丽上寄宿学校,节假日才回来。后来,她也上了学,罗斯玛丽又去巴黎“深造”了。学生妹罗斯玛丽笨手笨脚的,而从巴黎“深造”回来的她浑身散发着一种新奇且惊人的优雅气质。她声音柔美、身材婀娜、栗红色的秀发、黑色的长睫毛、深蓝色的眼睛。一个在异国长大、令人心旌摇荡的尤物!
此后,她们很少见面,六岁的年龄差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最明显。
艾丽斯还在求学,罗斯玛丽却在“社交季”里忙碌。即使艾丽斯回家,那道鸿沟仍在。罗斯玛丽的生活是:早上赖床不起,中午和初入社交界的少女们一同进餐,几乎每天晚上都出去参加舞会。艾丽斯的生活则是:在教室里听女教师讲课,去公园散步,九点吃晚饭,十点上床睡觉。妹妹俩的交流仅限于如下简短的对话:
“喂,艾丽斯,帮我打电话叫辆出租车。一个小傻瓜在等我,我快迟到了。”
或者:
“我不喜欢那条新连衣裙,艾丽斯,不适合你,褶皱太多了,看起来很邋遢。”
接着,罗斯玛丽和乔治˙巴顿订婚了。艾丽斯很兴奋,购物,大包小包地买,准备伴娘装。
婚礼。她跟在罗斯玛丽身后,走在教堂的红毯上,听见人们耳语:
“好美的新娘啊……”
罗斯玛丽怎么会嫁给乔治呢?那时艾丽斯也挺纳闷的。那么多活力四射的小伙子给罗斯玛丽打电话、约她出去,她怎么就选中了比她大十五岁、和蔼可亲,但乏味透顶的乔治˙巴顿呢?
乔治生活优渥,但这不是钱的问题。罗斯玛丽自己也有钱,很多钱。
保罗舅舅的钱……
艾丽斯仔细搜索记忆,尽力区分最近才知道的和以前就知道的信息:譬如,保罗舅舅?
他不是她们的亲舅舅,她一直很清楚这一点,尽管没有人明确告诉过她们,但她知道一些事实。保罗˙班尼特一直爱着她们的母亲,而她却更喜欢一个比他穷的男人。保罗以一种浪漫精神接受了失恋的现实,并采取了一种浪漫的、纯精神奉献的态度——依旧做她的朋友。他成了“保罗舅舅”,成了她的第一个孩子——罗斯玛丽——的教父。保罗舅舅去世后他们发现,他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这个小教女,当时她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除了美貌,罗斯玛丽还是一位女继承人,而她却嫁给了和蔼但无趣的乔治˙巴顿。
为什么?艾丽斯当时想不通,现在依旧想不通。艾丽斯不相信罗斯玛丽爱过他,但跟他在一起时她似乎很快乐,而且她喜欢他——是的,她一定喜欢他。艾丽斯有机会了解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结婚一年后,她们的母亲——漂亮柔弱的薇奥拉˙玛尔去世了,十七岁的艾丽斯便搬去跟罗斯玛丽˙巴顿和她的丈夫同住了。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艾丽斯回想自己当年的样子。她那时什么样?她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她得出的结论是:年轻的艾丽斯`玛尔发育迟缓——不动脑筋,默默接受一切。举个例子来说,她是否怨恨过母亲早年偏爱罗斯玛丽?总的来说,她认为没有。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罗斯玛丽才是重要的那个。罗斯玛丽已经步入社交界了,如果健康状况允许,母亲当然会把注意力放在长女身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早晚有一天会轮到她的。薇奥拉˙玛尔是个比较冷漠的母亲,把心思全放在自己的健康上,孩子则托付给保姆、女家庭教师和学校。但偶尔与她们共处时,尽管时间短暂,她始终是可爱的。她们的父亲赫克托˙玛尔去世那年,艾丽斯才五岁,她只隐约记得他酗酒——她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这事了。
十七岁的艾丽斯˙玛尔随遇而安。她为母亲服丧,搬到艾尔维斯顿广场和姐姐、姐夫一起生活。
在这个家的生活有时很无趣。直到第二年,艾丽斯才正式进入社交界。在此期间,她每星期上三次法文课和德文课,同时学习家政。有的时候她无事可做,又没个可以说话的人。乔治一直像兄长一样善待她,他的态度从没变过,现在也一样。
罗斯玛丽呢?艾丽斯很少见到罗斯玛丽。罗斯玛丽经常出门,去裁缝店、鸡尾酒会、桥牌会……
细想一下,她真正了解罗斯玛丽的什么呢?她的喜好、她的希望、她的恐惧?太可怕了,真的,你对曾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竟然了解得这么少!姐妹俩几乎没有亲近过。
但是现在,她非想不可。她不得不尽力回想,这可能很重要。
当然,罗斯玛丽似乎挺快乐的……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单一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被解读出了完全不同的侧面。有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全部信息,但当另一个角色的回忆或日记出现时,整个局势又被重新洗牌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本书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极高的注意力,并且善于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寻找逻辑的连接点。整个推理过程仿佛是在玩一个极其复杂的拼图游戏,每一个小块都至关重要,但只有当它们完美契合时,完整的画面才会显现。这种叙事上的高难度操作,非但没有让阅读变得晦涩难懂,反而因为其精妙的编排,让每一次发现都充满了惊喜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鲜明和具有辨识度,即便只是读上几段,也能立刻分辨出是出自这位大师之手。它没有现代小说中那种过度渲染的口语化表达,而是保持了一种古典而优雅的语感,遣词造句严谨考究,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韵味。特别是那些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清晰的画面感,无论是阴冷的雨夜,还是奢华却压抑的宅邸内部,那种特定的“气场”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更不用说那些机智、一针见血的对白,它们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成为揭示人物性格和推动主题思想的重要载体。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鉴一壶陈年的佳酿,每一口都醇厚悠长,回味无穷,它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是真正令人叹服的。
评分这本书在社会观察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方面,做得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谜题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那些幽暗、自私,甚至是扭曲的一面。故事里的角色都不是绝对的好人或坏蛋,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多么不合理或残忍,背后似乎都有着某种无可奈何的驱动力。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开了道德上的简单评判,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为什么”上,这种对人类行为深层动因的探索,使得整个故事的格局瞬间被拓宽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背景人物的描绘,他们之间的互动、冲突以及潜藏的阶级矛盾,都反映了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现实。读罢此书,除了享受解谜的乐趣外,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沉思。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节奏把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开篇部分的铺陈不疾不徐,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巧妙地埋下了伏笔,初看之下平淡无奇,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其实都埋藏着推动后续事件发展的关键信息。最妙的是,在紧张的高潮部分,作者会突然放慢速度,用一段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叙述来剖析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紧张感。我甚至感觉到自己的心跳都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变化,有时候是急促的,有时候又是沉稳的。作者非常擅长设置“假象”,让你坚信某个方向是正确的,结果却在最后关头给你一个巨大的反转,这种智力上的博弈,对于喜欢动脑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读完之后,我甚至需要花点时间来平复心情,整理思绪,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尤其出色,每一个角色的动机、挣扎和转变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氛围的营造,那种悬疑感层层递进,让人屏住呼吸,迫切地想知道真相。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线索,最终都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这种布局的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反复咀喃那些关键的对话和场景描写,那种文字的力量,不仅仅是叙事,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现。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急于抛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让你在迷雾中自行摸索,最终揭示真相时的那种豁然开朗,简直是阅读体验的极致享受。可以说,这本书在文学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没有任何赘余,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平时把想买的书放进购物车,有活动时果断下单。
评分新星的这一套阿婆,都是在京东买的,有活动了就买几本,都很便宜,物流也靠谱。基本据说一共85本,快出完了。
评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很好看,纸张不错。活动买的,快收集齐啦!有的时候做活动。真的觉得很赚呢。yes!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很棒的一次购物体验,京东活动太棒了,很开心!
评分618促销买了很多东西 总体满意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券几乎抢不到 希望继续能多搞些优惠活动。
评分书很不错,为京东点赞吧,好服务,好棒!下次继续买!
评分痛失爱妻的乔治一日都未曾忘记那一晚。一年过去了,他决定在同一天、同一家餐厅、同一张桌子、邀请同一批人,为亡妻罗斯玛丽祈福。当然,这只是表面借口。
评分很喜欢的书,作者构思精巧,逻辑严谨,娓娓道来,会和家人一起阅读,度过美好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