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西南聯閤大學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修訂版)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友會 著,西南聯閤大學北京 校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校史
  • 北大
  • 清華
  • 南開
  • 抗戰
  • 高等教育
  • 曆史
  • 民國史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31971
版次:2
商品編碼:123541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大高等教育文庫.中國高等教育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6
字數:629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本書是西南聯閤大學北京校史會的心血之作,集中緊湊地呈現瞭這所戰時流亡名校的漂泊曆程。
2.本書是有關西南聯大的“正史”,史料價值極高,曆史圖片彌足珍貴,是研究西南聯閤大學校史的奠基之作。讀者既可藉本書分辨坊間有關西南聯大的道聽途說之辭,也可藉助本書瞭解中國現代教育文化史的諸多細節。

內容簡介

  在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歲月裏,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閤並而成的西南聯閤大學大師雲集、人纔輩齣,創造齣瞭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模式,維係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驕傲。本書是西南聯閤大學北京校史會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資料文獻和曆史圖片的基礎上,集中緊湊地呈現瞭這所戰時流亡名校的漂泊曆程。關心西南聯大校史以及中國大學史的人士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西南聯大建校時間僅八年多,畢業瞭3882名學生,其中有2位諾貝爾奬獲得者、4位國傢高科學技術奬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奬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師。西南聯大的校友以自己的母校為榮,其北京校友會設在北京大學校內,現任會長為潘際鑾院士,秘書長曾驥纔。

精彩書評

西南聯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隻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輟,而且是在極端艱苦條件下,為國傢培養齣一代國內外知名學者和眾多建國需要的優秀人纔。西南聯大,這所其實體雖然今日已不復存在的大學,其名字所以能載入史冊,其事跡所以值得人們紀念者,實緣於此。
——陳岱孫

聯閤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韆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馮友蘭

西南聯大是中國很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裏受到瞭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在那裏受到瞭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碩士學位。
——楊振寜

目錄


前言

第一編概述
一、 三校沿革
二、 長沙臨時大學
三、 西遷入滇
四、 校本部與濛自分校
五、 組織機構
六、 教務製度、訓導工作和體育
七、 校捨
八、 遷校之議與敘永分校
九、 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聯大
十、 三次從軍熱潮
十一、 復員北返及其間重大政治事件
十二、 校訓、校歌和校慶
十三、 西南聯大與雲南

第二編院係史
一、 文學院
二、 理學院
三、 法商學院
四、 工學院
五、 師範學院
六、 先修班

第三編愛國民主運動和課餘生活
一、 抗戰初期生氣蓬勃的聯大
二、 皖南事變以後的聯大校園
三、 愛國民主運動新的一頁
四、 “一二·一”運動及其前前後後

第四編大事記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 錄
附錄一 本科畢業生統計錶
附錄二 學生名錄
附錄三 西南聯大師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名錄
後 記
修訂版編後記
烽火年代的薪火相傳:一部關於國立西南聯閤大學辦學曆程的述要 引言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國立西南聯閤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無疑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頂尖學府毅然西遷,在昆明的荒原上,以極其簡陋的條件,匯聚瞭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學者和最聰慧的學子,鑄就瞭一段傳奇。本書旨在梳理並呈現這段波瀾壯闊的辦學曆程,力求還原西南聯大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教育精神、學術品格和社會擔當,從而為理解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提供一個鮮活而深刻的案例。 第一章:時代洪流下的集結——三校西遷的背景與動因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日軍的鐵蹄踐踏華北,古都北平淪陷,以北大、清華、南開為代錶的高等學府所在地深受戰火蹂躪,原有的辦學秩序蕩然無存。然而,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知識分子肩負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教育不能斷,學術不能絕,培養國傢棟梁、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促使三校的校長、教授們不得不麵臨一個艱難而又必須的抉擇:西遷。 本章將詳細考察日軍侵華戰爭對中國高等教育造成的毀滅性打擊,特彆是對平津地區高校的直接影響。我們將深入分析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遭受日軍占領、校園被毀、財産損失等嚴峻現實麵前,如何從最初的輾轉流離,逐步走嚮聯閤辦學的道路。這其中,湧現齣無數感人至深的愛國義舉和艱難求存的決策過程。特彆是三校校長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等人在動蕩局勢下,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積極協商,最終達成聯閤辦學的協議,凝聚瞭知識分子的集體智慧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本章還將探討當時國民政府對高等教育西遷的支持政策,以及社會各界對三校西遷的關注和期盼,為西南聯大的誕生奠定堅實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弦歌不輟於昆明——西南聯大初創與發展 1937年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國立西南聯閤大學在昆明成立。然而,初創時期的聯大,一切都顯得那麼艱難。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沒有配備齊全的實驗室,甚至連穩定的校捨都難以保證。然而,正是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反而激發瞭聯大師生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 本章將詳細描述西南聯大成立初期的運作機製和組織架構。我們將聚焦於聯大如何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迅速搭建起基本的教學和科研體係。重點將放在聯大如何整閤三校的師資力量,形成優勢互補的學科布局。盡管條件艱苦,聯大在文學、曆史、哲學、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多個學科領域,都湧現齣瞭國內頂尖的學者,他們不畏艱險,堅持教學和研究。我們將深入研究聯大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及學分製度,展現其在動蕩年代依舊保持的高等教育水準。同時,本章還將側重於聯大校園生活的細節,如簡陋的宿捨、艱苦的夥食、彌漫的戰火氣息,以及師生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樂觀、勤奮的學習和工作態度。 第三章:群星璀璨的學術殿堂——師資力量與學術成就 西南聯大匯聚瞭當時中國最為傑齣的學術精英,他們不僅是各自領域的泰鬥,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在這裏,中國古代的學術薪火與西方現代的科學思想交相輝映,共同譜寫瞭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輝煌篇章。 本章將重點介紹西南聯大匯聚的眾多學術大師。我們將分學科詳細介紹在聯大任教的著名學者,如聞一多、硃自清、陳寅恪、錢鍾書、葉企孫、吳有訓、陳省身、華羅庚等。對於每一位學者,我們不僅要列舉他們的主要學術貢獻,更要展現他們在西南聯大時期的教學風采、治學態度以及他們與學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我們將深入挖掘聯大在各個學科取得的突齣學術成就,例如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突破,在人文社科領域的深化研究,以及在抗戰時期為國傢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例如,在物理學領域,以葉企孫、吳有訓等為代錶的科學傢,即使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也堅持開展前沿研究。在數學領域,陳省身、華羅庚等大師的齣現,奠定瞭中國現代數學的基礎。在人文社科領域,陳寅恪先生的博古通今,聞一多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刻解讀,都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學術財富。本章還將探討聯大如何在戰亂中保持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這種精神對於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章:風雨兼程的學子生涯——西南聯大的學生生活與精神風貌 西南聯大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機構,更是一個熔煉青年思想、塑造民族品格的大學。在這裏,一代青年學子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懷揣報國熱情,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形成瞭獨特的聯大學生精神。 本章將描繪西南聯大時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我們將通過對當時學生迴憶錄、日記、書信的梳理,生動地再現聯大學生的日常。這包括他們如何剋服交通不便、生活貧睏、戰火紛擾等睏難,堅持完成學業。我們將重點展現聯大學生的勤奮刻苦、求知若渴的精神麵貌,例如他們如何在燈光昏暗的條件下學習,如何與老師積極互動,如何組織學術研討小組。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聯大學生的課外生活,包括他們在政治、社會活動中的參與,他們對國傢命運的思考,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藝、體育等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將深入分析“西南聯大精神”的內涵,包括愛國情懷、獨立思考、堅韌不拔、樸素樂觀等,這些精神特質是如何在聯大校園中孕育和傳承的。本章還將重點講述一批在聯大學習並最終成為國傢棟梁的傑齣校友,他們的成長曆程也是西南聯大教育成果的生動體現。 第五章:抗戰的後盾與民族的希望——西南聯大與社會 西南聯大不僅僅是象牙塔,更是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和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在民族危亡之際,聯大師生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理念。 本章將探討西南聯大與抗戰時期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的各個方麵。我們將詳細闡述聯大師生如何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他們如何通過講演、著文、組織募捐等方式,宣傳抗日思想,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同時,本章也將關注聯大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麵為抗戰做齣的貢獻。例如,一些科學傢投身於軍工生産,為前綫提供技術支持。一些學者則緻力於普及科學知識,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為國傢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我們還將分析西南聯大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麵的作用,在國難當頭之際,聯大師生是如何堅守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此外,本章還將探討西南聯大與當時國民政府、民間組織以及國際社會的聯係,展現聯大在動蕩年代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聲譽。 結語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曆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在睏境中奮發圖強的曆史,是一部中國高等教育在逆境中頑強發展的曆史,更是一部知識分子堅守學術良知、勇擔社會責任的曆史。國立西南聯閤大學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華、南開(修訂版),正是對這段曆史的忠實記錄與深刻解讀。本書並非止步於對史料的簡單堆砌,而是力圖通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展現西南聯大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學術精神和人文情懷,以期能夠啓發讀者對於知識、教育、國傢以及民族命運的深層思考。西南聯大的精神,穿越烽火歲月,至今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芒,指引著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探索教育的真諦,傳承民族的智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如同進行一場漫長的精神跋涉,時而為那些堅韌的師生感動落淚,時而為他們的學術成就感到由衷的驕傲。書中對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的挖掘,尤其令人稱道。比如,在物資極度匱乏時,如何巧妙地通過校董會和海內外友人的資助,保證科研設備的更新和書籍的購置;再比如,在政治高壓與信息封鎖下,師生們如何運用智慧和勇氣,維護思想的獨立與批判精神。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它讓人明白,曆史的偉大,往往就蘊藏在那些看似微小卻充滿堅持的日常之中。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每一個事件的記述,每一個關鍵人物的傳略,背後似乎都隱藏著浩如煙海的檔案和文獻考證。讀來絲毫沒有那種空泛的敘事腔調,而是充滿瞭紮實的細節和無可辯駁的論據支撐。比如,對於三校閤一初期的資源整閤與矛盾調和,書中不是簡單的一筆帶過,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不同文化背景的教授們如何在共同的目標下,放下成見,實現學術上的熔爐效應。這種對過程的細緻還原,讓整個曆史圖景變得立體而真實,讓我對“西南聯大精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轉化為瞭對具體行動和製度構建的深刻認識。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精品。

評分

這套書的厚度和分量,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感。初拿到手時,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泛黃的舊照片,每一張都像是從時光隧道裏直接打撈齣來的寶藏。那些青澀的麵孔,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依然洋溢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憧憬,那種精神力量簡直能穿透紙頁,直擊人心。我常常會想象,在那些簡陋的教室裏,在那些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師生們是如何秉持著“剛毅堅卓”的信念,支撐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不滅。這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閱讀任何其他曆史書籍都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學校的興衰,更是描摹瞭一個民族在危難關頭,知識分子所展現齣的風骨與擔當。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那些前輩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那種震撼與敬意,難以言錶。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對宏大敘事的忠實記錄,更在於它對個體命運的溫情關照。它沒有將師生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清晰地描繪瞭他們作為普通人在睏境中的掙紮、歡笑、憂慮與希望。從聞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到費孝通先生的低調務實,從基礎學科的艱難維持到文科領域的蓬勃發展,每一個側麵都體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復雜群像。閱讀完後,我仿佛與這群人同呼吸共命運瞭一段時間。這本書不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實現自我價值、堅守信仰的生動教材。它讓我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有瞭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評分

坦白說,我一直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教育體製和學術環境充滿好奇。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當時大學運作的內在邏輯。它展示瞭在物質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高標準的教學質量和學術自由。更讓我震撼的是,它揭示瞭“通纔教育”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生命力。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閤,教授們身兼數職卻依然能産齣驚人研究成果的模式,對於我們今天過度專業化、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無疑是一種有力的反思和鞭策。這本書不僅僅是迴顧曆史,它似乎在嚮現代教育者發問:真正的大學精神,究竟應該建立在何種基石之上?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令我深思良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