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修订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友会 著,西南联合大学北京 校
图书标签:
  • 西南联大
  • 校史
  • 北大
  • 清华
  • 南开
  • 抗战
  • 高等教育
  • 历史
  • 民国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31971
版次:2
商品编码:123541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高等教育文库.中国高等教育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6
字数:62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
2.本书是有关西南联大的“正史”,史料价值极高,历史图片弥足珍贵,是研究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奠基之作。读者既可借本书分辨坊间有关西南联大的道听途说之辞,也可借助本书了解中国现代教育文化史的诸多细节。

内容简介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本书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史会的心血之作,它在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文献和历史图片的基础上,集中紧凑地呈现了这所战时流亡名校的漂泊历程。关心西南联大校史以及中国大学史的人士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西南联大建校时间仅八年多,毕业了3882名学生,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西南联大的校友以自己的母校为荣,其北京校友会设在北京大学校内,现任会长为潘际銮院士,秘书长曾骥才。

精彩书评

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在形式上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西南联大,这所其实体虽然今日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其名字所以能载入史册,其事迹所以值得人们纪念者,实缘于此。
——陈岱孙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冯友兰

西南联大是中国很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
——杨振宁

目录


前言

第一编概述
一、 三校沿革
二、 长沙临时大学
三、 西迁入滇
四、 校本部与蒙自分校
五、 组织机构
六、 教务制度、训导工作和体育
七、 校舍
八、 迁校之议与叙永分校
九、 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
十、 三次从军热潮
十一、 复员北返及其间重大政治事件
十二、 校训、校歌和校庆
十三、 西南联大与云南

第二编院系史
一、 文学院
二、 理学院
三、 法商学院
四、 工学院
五、 师范学院
六、 先修班

第三编爱国民主运动和课余生活
一、 抗战初期生气蓬勃的联大
二、 皖南事变以后的联大校园
三、 爱国民主运动新的一页
四、 “一二·一”运动及其前前后后

第四编大事记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 录
附录一 本科毕业生统计表
附录二 学生名录
附录三 西南联大师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录
后 记
修订版编后记
烽火年代的薪火相传:一部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办学历程的述要 引言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尖学府毅然西迁,在昆明的荒原上,以极其简陋的条件,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和最聪慧的学子,铸就了一段传奇。本书旨在梳理并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力求还原西南联大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教育精神、学术品格和社会担当,从而为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鲜活而深刻的案例。 第一章:时代洪流下的集结——三校西迁的背景与动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军的铁蹄践踏华北,古都北平沦陷,以北大、清华、南开为代表的高等学府所在地深受战火蹂躏,原有的办学秩序荡然无存。然而,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肩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教育不能断,学术不能绝,培养国家栋梁、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促使三校的校长、教授们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而又必须的抉择:西迁。 本章将详细考察日军侵华战争对中国高等教育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特别是对平津地区高校的直接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遭受日军占领、校园被毁、财产损失等严峻现实面前,如何从最初的辗转流离,逐步走向联合办学的道路。这其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义举和艰难求存的决策过程。特别是三校校长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等人在动荡局势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协商,最终达成联合办学的协议,凝聚了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本章还将探讨当时国民政府对高等教育西迁的支持政策,以及社会各界对三校西迁的关注和期盼,为西南联大的诞生奠定坚实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弦歌不辍于昆明——西南联大初创与发展 1937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然而,初创时期的联大,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配备齐全的实验室,甚至连稳定的校舍都难以保证。然而,正是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反而激发了联大师生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 本章将详细描述西南联大成立初期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架构。我们将聚焦于联大如何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迅速搭建起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体系。重点将放在联大如何整合三校的师资力量,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科布局。尽管条件艰苦,联大在文学、历史、哲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涌现出了国内顶尖的学者,他们不畏艰险,坚持教学和研究。我们将深入研究联大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分制度,展现其在动荡年代依旧保持的高等教育水准。同时,本章还将侧重于联大校园生活的细节,如简陋的宿舍、艰苦的伙食、弥漫的战火气息,以及师生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乐观、勤奋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第三章:群星璀璨的学术殿堂——师资力量与学术成就 西南联大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学术精英,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泰斗,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在这里,中国古代的学术薪火与西方现代的科学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本章将重点介绍西南联大汇聚的众多学术大师。我们将分学科详细介绍在联大任教的著名学者,如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叶企孙、吴有训、陈省身、华罗庚等。对于每一位学者,我们不仅要列举他们的主要学术贡献,更要展现他们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学风采、治学态度以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们将深入挖掘联大在各个学科取得的突出学术成就,例如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化研究,以及在抗战时期为国家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例如,在物理学领域,以叶企孙、吴有训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即使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也坚持开展前沿研究。在数学领域,陈省身、华罗庚等大师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基础。在人文社科领域,陈寅恪先生的博古通今,闻一多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解读,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本章还将探讨联大如何在战乱中保持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这种精神对于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风雨兼程的学子生涯——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与精神风貌 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机构,更是一个熔炼青年思想、塑造民族品格的大学。在这里,一代青年学子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怀揣报国热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形成了独特的联大学生精神。 本章将描绘西南联大时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们将通过对当时学生回忆录、日记、书信的梳理,生动地再现联大学生的日常。这包括他们如何克服交通不便、生活贫困、战火纷扰等困难,坚持完成学业。我们将重点展现联大学生的勤奋刻苦、求知若渴的精神面貌,例如他们如何在灯光昏暗的条件下学习,如何与老师积极互动,如何组织学术研讨小组。同时,本章也将关注联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包括他们在政治、社会活动中的参与,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艺、体育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深入分析“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情怀、独立思考、坚韧不拔、朴素乐观等,这些精神特质是如何在联大校园中孕育和传承的。本章还将重点讲述一批在联大学习并最终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校友,他们的成长历程也是西南联大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第五章:抗战的后盾与民族的希望——西南联大与社会 西南联大不仅仅是象牙塔,更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在民族危亡之际,联大师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念。 本章将探讨西南联大与抗战时期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各个方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联大师生如何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如何通过講演、著文、组织募捐等方式,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本章也将关注联大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例如,一些科学家投身于军工生产,为前线提供技术支持。一些学者则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还将分析西南联大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在国难当头之际,联大师生是如何坚守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西南联大与当时国民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社会的联系,展现联大在动荡年代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 结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奋发图强的历史,是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在逆境中顽强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知识分子坚守学术良知、勇担社会责任的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修订版),正是对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与深刻解读。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力图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展现西南联大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学术精神和人文情怀,以期能够启发读者对于知识、教育、国家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西南联大的精神,穿越烽火岁月,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探索教育的真谛,传承民族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如同进行一场漫长的精神跋涉,时而为那些坚韧的师生感动落泪,时而为他们的学术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书中对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的挖掘,尤其令人称道。比如,在物资极度匮乏时,如何巧妙地通过校董会和海内外友人的资助,保证科研设备的更新和书籍的购置;再比如,在政治高压与信息封锁下,师生们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维护思想的独立与批判精神。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让人明白,历史的伟大,往往就蕴藏在那些看似微小却充满坚持的日常之中。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个特定时期的教育体制和学术环境充满好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当时大学运作的内在逻辑。它展示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维持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自由。更让我震撼的是,它揭示了“通才教育”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生命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教授们身兼数职却依然能产出惊人研究成果的模式,对于我们今天过度专业化、功利化的教育思潮,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反思和鞭策。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它似乎在向现代教育者发问:真正的大学精神,究竟应该建立在何种基石之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我深思良久。

评分

这套书的厚度和分量,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感。初拿到手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泛黄的旧照片,每一张都像是从时光隧道里直接打捞出来的宝藏。那些青涩的面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依然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那种精神力量简直能穿透纸页,直击人心。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简陋的教室里,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师生们是如何秉持着“刚毅坚卓”的信念,支撑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不灭。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阅读任何其他历史书籍都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学校的兴衰,更是描摹了一个民族在危难关头,知识分子所展现出的风骨与担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前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种震撼与敬意,难以言表。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每一个事件的记述,每一个关键人物的传略,背后似乎都隐藏着浩如烟海的档案和文献考证。读来丝毫没有那种空泛的叙事腔调,而是充满了扎实的细节和无可辩驳的论据支撑。比如,对于三校合一初期的资源整合与矛盾调和,书中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授们如何在共同的目标下,放下成见,实现学术上的熔炉效应。这种对过程的细致还原,让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真实,让我对“西南联大精神”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转化为了对具体行动和制度构建的深刻认识。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精品。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对宏大叙事的忠实记录,更在于它对个体命运的温情关照。它没有将师生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清晰地描绘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欢笑、忧虑与希望。从闻一多先生的慷慨激昂到费孝通先生的低调务实,从基础学科的艰难维持到文科领域的蓬勃发展,每一个侧面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群像。阅读完后,我仿佛与这群人同呼吸共命运了一段时间。这本书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自我价值、坚守信仰的生动教材。它让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