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总结了楷书千年不变的十大规律,破解了古人写字的秘诀。
二、作者对古代经典分析透彻,让读者对“好字”的共同特征一目了然,对迅速提高书法水平及鉴赏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三、为有效学习书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楷书结构图文精解》分为三大部分。
一、以古代经典为佐证(例如图解“永”字时,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所书“永”字为佐证),图解楷书十大规律。
二、以古代经典为佐证,图解偏旁部首的写法。
三、关于如何有效学习书法的论述。
知名书法家、“核心日语”创始人。幼承庭训,酷爱经史子集。五岁起随父亲学习书法。2003起一直跟随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研修书法。作品散见于《青年文摘》《新民晚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等报刊。
探寻楷书之道,弘扬中华书艺,图文并茂,习字宝典。悉心探究,必然宝山不空回。
——蔡顺华
目 录
第一章 十大规律图文精解………………………………………1
规律一 立定主笔 结构稳妥………………………………………2
规律二 重心上移 俊朗飘逸………………………………………13
规律三 上紧下松 纵横有象………………………………………23
规律四 左紧右松 收放有道………………………………………34
规律五 内紧外松 气势开张………………………………………45
规律六 避让穿插 相辅相成………………………………………56
规律七 曲直兼融 奇正相生………………………………………66
规律八 刚柔相济 主次分明………………………………………77
规律九 笔断意连 气脉贯通………………………………………88
规律十 千变万化 协调平衡………………………………………99
第二章 偏旁部首图文精解………………………………………110
一 偏旁部首在上…………………………………………………112
二 偏旁部首在下…………………………………………………118
三 偏旁部首在左…………………………………………………124
四 偏旁部首在右…………………………………………………145
第三章 心悟手从 得心应手……………………………………150
书法教学之我见…………………………………………………150
书道学习答疑……………………………………………………151
如何读帖、临帖…………………………………………………152
后 记………………………………………………………………153
第一章 十大规律图文精解
众所周知,唐尚法。遵守法度,发挥个性,风格水到渠成,因此唐代书道家群星荟萃,留下许多典范之作。
----个性因人而异,“法”是什么呢?
孙过庭《书谱》云:“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
----“纲要”又是什么呢?
所谓“法”“纲要”无疑就是书道之基本规律。在古代,这些法度、纲要往往口传心授,密不外传,书论里的记载也均碎片化。以至于后人往往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者闻疑称疑,得末行末。虽刻意临摹,却也只是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徒费年月。
卫夫人云:“达其源者少,暗其理者多。”任何时代均是如此,我们如果想在书道上有所成就,必须明其理、达其源。
这些“法”“纲要”都隐藏在古代经典之中,也就是说美的字一定有其共同规律。为了寻求其共同规律,笔者对经典碑帖进行比较分析、相互印证。
笔者潜心研习书道,历经数载,终于从古代经典中发现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体系化,归纳为十大法则。《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这十大法则之排列是循序渐进的。要写好一个字,首先要立定主笔,所以把“立定主笔,结构稳妥”作为第1法则。无论如何变化,均需协调平衡,所以把“千变万化,协调平衡”作为最后一个法则。
在本章中,讲述每个规律时主要图解了笔者所写的字,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十大规律,同时选择了古代经典作为佐证。这些经典除了个别字之外均选自唐以及唐之前的碑帖,这是为了取法乎上。这些经典在每页中是根据时间先后排列的。
笔者认为虽流派纷呈,但以刚健中正为主旋律。一个字往往符合很多规律,为了简洁并突出主题,只讲解一个法则。用十大法则可以写好所有的字,而写好一个字只需运用几个法则即可。
曲学多辩,而大道至简。只需遵循这十大法则,即可进入书道之门。
前 言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何为“道”?韩非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为国学之核心,而汉字是国学之载体,那么汉字书写亦有道乎?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仅留名后世的楷书大家就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什么唐代出现这么多楷书大家呢?从唐代书论中可以看出端倪:唐代多称书法为“书道”。例如,虞世南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张怀瓘云:“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后人认为唐尚法,而其“法”则是书道之“道”的具体表现。书道之“道”含有“规律”之意,唐人把握了书写的规律,所以才大家辈出。
凡是美的事物,一定符合美的规律,书写亦然。一个从来没有临过帖的人也会偶尔写出好看的字,之所以好看并非因为像某个字帖里的字,而是因为恰好符合了美的规律。
然而,许多人长时间临帖,却收效甚微,为何?因为“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刻意临摹也只是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例如欧体、颜体、柳体,虽风格迥异,然法则一致。就如模特一样,他们气质、学养不同,但他们的体型比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例如肚脐在黄金分割点上。只要符合法则的字就是美的,没有必要一模一样。
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透过不同风格看到共同法则,找到美的规律,而不是要和某个字帖写得完全一致。即使是王羲之再写一遍《兰亭序》也不能和之前的一样,更何况我们呢?我们只要把握共同规律,多加练习,就可以心手双畅。遵从共性,发挥个性,即可自成面目。
孙过庭云:“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由此可知,孙过庭把“纲要”教给书法爱好者,对方马上就写得得心应手,立见成效。
王羲之为王献之书《笔势论》云:“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由此可知,无论有无灵性,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用好的教材学习书法,百日均可有所成效。
笔者曾千百次做过这样的试验(试验对象从小学生到博士均有):首先,让对方把“永”字写五遍,让其充分发挥当时水平。之后,又把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大家所写的“永”字放在一起,让其欣赏、观察、分析,引导对方发现其共同规律。当对方有所领悟,则情不自禁地开始练习,得于心而后应于手,这时写的字和刚才的相比,已有天壤之别,效果立竿见影。而整个过程只有五分钟左右。
基于以上的理念与实践,笔者遍观碑帖、博览书论,通过二十余年研究,从共同规律中总结出十大法则,这十大法则是“纲要”,也是书道之“道”。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掌握十大法则,并方便入手,故编成此教材。本教材透过不同风格的字,相互印证,讲述十大法则。只用图解不能充分表达,只用文字则不能一目了然,故兼而用之,两种解析相对独立,同时又相辅相成。
因解析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爱好者到专业人士皆可从中学习,虽所吸收有所差异,但均可进步斐然。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掌握了楷书的结构,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楷书的“牛鼻子”。《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正如其名,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精解到位”。我之前也读过不少关于书法结构的著作,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图示不够清晰,难以理解。《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将抽象的结构概念,通过非常直观的图示,变得具体而易懂。它不是简单地给你展示几个字,而是将每一个字的结构,拆解成最基本的笔画和部件,然后用清晰的箭头和标注,展示出笔画的走向、角度、长短,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我尤其喜欢它对“重心”和“平衡”的讲解。它教会我,如何找到字体的中心,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位置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让字显得稳重而有生气。而且,它还非常强调笔画之间的“照应”和“呼应”,让每一个字都像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笔画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结构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书法上的意义。它不仅教我“怎么写”,更教我“为什么这么写”,让我对楷书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关于汉字的结构问题,让我颇感困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书法的书籍,但真正能够将复杂的楷书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的,却寥寥无几。《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给你展示字帖,而是通过深入的“图文解构”,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仅仅“怎么”写。书中对每一个汉字的结构进行拆解,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展示了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我特别喜欢它对“重心”和“支撑”的讲解。很多字写不好,就是因为重心不稳,或者缺乏有效的支撑。《楷书结构图文精解》通过大量的实例,教会我如何准确地找到字的重心,如何利用笔画来支撑起整个字形,使其显得稳健有力。而且,它还强调了笔画之间的“联系”和“呼应”,让每一个字都像一个有机整体,笔画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模仿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我不再是盲目地去复制,而是开始理解每一个汉字背后的结构逻辑。
评分我曾经为了学好楷书结构,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总感觉自己离“写得漂亮”还有距离。《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可以说是给了我一次“重塑”对楷书结构的认知。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非常注重“内在逻辑”的阐述。很多书法书籍,只是告诉你“这样写好看”,但往往说不出“为什么”。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细致的分析,将汉字结构的内在逻辑一一揭示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空间分割”的讲解,它教会我如何在方寸之间,合理地安排各个部件,让字显得既饱满又不拥挤。它还强调了笔画之间的“呼应”和“照应”,让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有了生命,能够与周围的笔画进行“对话”。例如,它会分析一撇一捺如何形成一个“向心力”,如何让字显得更加紧凑和有力。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盲目模仿者”变成了一个“结构理解者”。我不再是简单地去复制字形,而是开始去理解字形背后的原因,这样一来,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也能够凭借对结构的理解,去尝试着去写。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好楷书,结构是关键。《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学习楷书结构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我之前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感觉自己在结构方面一直没有突破,写出来的字总是不够“端正”、“大气”。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平衡”的强调。汉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非是等同的。如何在这看似平衡的框架内,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角度的变化,来达到视觉上的动态平衡,是学习楷书结构的关键。《楷书结构图文精解》通过大量的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如何运用“对称”、“呼应”、“对比”等多种手法,来构建字体的平衡感。我特别喜欢它对“留白”的讲解,它教会我如何在笔画之间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字显得不拥挤,反而更显精神。对于一些容易写成“扁字”或者“长字”的字,书中也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教你如何调整笔画的长度和角度,来改变字的整体形态。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写楷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汉字结构美学的深刻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去“经营”字形,如何让每一个笔画都恰到好处,共同塑造出一个和谐、优美的汉字。
评分在我看来,学习楷书,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汉字的结构了。《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困惑者量身定做的。它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完全避开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结构问题,一一化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精细度”。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字这样写”,而是通过详细的图示,告诉你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我特别喜欢它对“部件组合”的讲解。它会告诉你,不同的偏旁部首,如何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能保持各自的特色,又能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它还强调了“空间感”的处理,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方块字空间里,合理地安排每一个部件,让字显得既饱满又疏朗。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去模仿,而是能够带着“思考”去练习。它教会我如何去“解构”一个汉字,如何去理解它内部的逻辑,这样一来,即使遇到新的字,我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楷书结构,就像是在学习一门精密的“建筑学”,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书法是一门非常讲究“内功”的艺术,而楷书的“结构”就是这“内功”的核心。《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恰恰是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为我打开了学习楷书结构的一扇大门。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死记硬背字帖,或者听一些线上课程,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对于如何写出“有力量”的楷书,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拆解”能力。它不会把一个复杂的汉字摆在你面前,让你无所适从,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将每一个汉字分解成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然后一步一步地教你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点画的形态”和“偏旁部首的组合”之间的关系的讲解。比如,它会详细分析同一个“点”,在不同的位置,如何写出不同的形态,是长点、短点、垂露点还是抢肩点,以及这些点如何与周围的笔画形成呼应。对于偏旁部首的组合,它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会讲解如何让不同的偏旁部首“互不相让”又“彼此协调”,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书中大量的图例,配合精炼的文字说明,让每一个概念都变得异常清晰。它教会我,写楷书不仅仅是笔画的堆砌,更是结构之间的“博弈”和“对话”。这本书让我对汉字的“骨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写出来的字,不再是“死字”,而是有了“血肉”和“生命”。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的初学者,《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是我接触到的最实用、最直观的书籍之一。我之前一直觉得,学习书法,特别是楷书,最难的就是掌握汉字的结构,光看字帖,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抽象的结构概念,通过形象的“图文解构”展现出来。它不是简单地给你展示一个写好的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将一个字拆解成最基本的笔画,然后如何将这些笔画有机地组合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对“起笔、行笔、收笔”的细致讲解,并将其与整体结构的配合联系起来。例如,它会告诉你,一个点画的收笔形态,如何影响到下一笔的走向,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起收来塑造字的“筋骨”。书中大量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字“长”在哪里,“宽”在哪里,“实”在哪里,“虚”在哪里。它教会我,写楷书,就像是在搭建一栋房子,每一个砖块(笔画)都要摆放得恰到好处,才能最终构建出一个坚固而美观的建筑(汉字)。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复杂的汉字结构,而是能够有条理地去分析和学习。
评分作为一名在书法道路上摸索了多年的爱好者,我不得不说,《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给了我太多惊喜。我之前尝试过很多种学习方法,也拜读过不少名家字帖,但总觉得在解决楷书的“形态”问题上,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很多时候,即使我努力去模仿,写出来的字也总是有哪里不对劲,或者显得呆板,或者结构失衡。《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它不仅仅是提供给你一个“范本”,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它不像有些书那样,把结构分析说得神乎其神,反而用一种非常朴实、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楷书结构化繁为简。我尤其赞赏它对“中心”和“平衡”的强调。很多字写不好,就是因为中心不稳,或者左右、上下失衡。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找到字的中心,如何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角度的变化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比如,在讲解“山”字时,它会非常细致地分析中间一竖的支撑作用,以及两边横画的承接关系,并给出如何调整它们之间距离的建议。这种精细到毫米级别的分析,让我这种对结构敏感度不高的人,也能快速领悟。而且,书中的图示非常精良,配色清晰,标注明确,即使是印刷质量很好的字帖,也未必能达到这种清晰度和直观性。它让我从“形似”走向了“神似”,理解了结构背后的逻辑,这样一来,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字,也能触类旁通,自行解决结构的难题。
评分说实话,我收到《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市面上关于书法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换汤不换药,或者过于空泛。但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多书法教程,要么就是讲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让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但一到实际动笔,就无从下手;要么就是直接给出一大堆字,让你自己去临摹,但临摹的效果往往是“形似而神不似”。《楷书结构图文精解》这本书,它非常聪明地将“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字应该这么写”,而是通过“图解”的方式,把每一个笔画的走向,每一个部件的摆放位置,都清晰地展示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空间感”的处理。汉字是一个方块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安排各个部件,是学习楷书的关键。《楷书结构图文精解》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通过大量的图示,教会我如何去“经营”字形,如何让字显得饱满而不拥挤,疏朗而不松散。它还强调了不同笔画之间的“呼应”和“照应”,比如,一捺的出锋如何与旁边的点相呼应,一横的长度如何影响到下一笔的走向等等。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写出来的字,不再是孤立的笔画堆砌,而是有了内在的联系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楷书结构,就像是在搭建一栋精美的建筑,每一个砖块,每一个梁柱,都必须按部就班,才能最终呈现出宏伟的模样。
评分这本《楷书结构图文精解》简直是我学习楷书的一场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对传统书法心生向往,但苦于没有门路,光看那些静态的字帖,总觉得抓不住精髓,尤其是横平竖直的笔画如何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有生命力的结构,常常让我摸不着头脑。市面上也看过不少书,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图示不够清晰,看完之后还是如坠五里云雾。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本《楷书结构图文精解》,才感觉拨云见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图文精解”这四个字,绝不是浪得虚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将每一个汉字的结构拆解,用非常细致的图示,一步一步地展示笔画的走向、起收笔的形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我特别喜欢它对“骨架”和“血肉”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偏旁部“形”和笔画“势”之间的关系。比如,讲解“人”字时,它会先画出两个撇画之间的角度和长短关系,再强调中间一捺的支撑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说“撇长捺短”。对于一些容易写得松散或者拥挤的字,书中都有非常具体且易于理解的指导。我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跟着练习,感觉自己对字形的把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它使用的例字都是比较基础且常用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不会一开始就被一些生僻字劝退。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结构决定美感”的道理,不再是盲目地模仿字形,而是理解了为何要这样写,为何这个结构是优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