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学院院士!
2.刚踏入文坛便被评为法国当时“年纪*轻、格调*高、韵味*雅”的以诗歌著称的天才诗人。
本书所选均为天才诗人普吕多姆的代表诗作,例如《天鹅》《眼睛》等在中国广为流传。他的这些诗要么是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来描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要么是带有一定的哲理性,来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他与其他诗人不同的另一点就是他对科学的偏好,同时,他的作品还充分表现出对美学和玄学的兴趣。
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1839-1907)
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初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帕斯卡尔教理真义》(1905)。1900—1901年,他编辑出版《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由于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把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致答辞
考验.1
灵感 3
疯女郎 4
献词 5
达娜伊特 6
劝勉 8
音符 9
担心 10
背叛 11
亵渎 12
致浪子 13
伤口 14
命运 15
他们将何往? 16
救世的艺术 17
墓室 18
僭妄的虔诚 19
祈祷 20
欣于死亡 21
大熊星座 23
消失的呼喊 24
一切尽有与一切全无 25
角力 26
红,还是黑 27
古董铺内 28
上帝们 29
好人 31
迟疑 33
忏悔 34
两种眩晕 35
疑惑 36
墓中 37
休息 38
午休 39
天空 40
水上 41
风 42
最初的时刻 43
致康德 44
遥远的生活 45
翅膀 46
最后的假日 47
梦的真相 48
生而为人 49
故乡 50
梦 51
天地之轴 52
车轮 53
铁 55
受苦的力量 56
剑 57
告新兵书 58
秋之哀歌 59
深渊之内 60
向前 61
栩栩如生的画作 62
裸露的世界 63
约会 64
勇士们 65
欢愉 66
致愿望 67
致奥古斯都·布拉歇 68
孤独 69
最初的孤独 71
十四行诗 75
爱的衰亡 76
钟乳石 78
没来由的欢乐 80
大路 82
华尔兹 85
天鹅 88
银河 90
暖房里的树 92
不要抱怨 94
大地和孩童 96
可怜的情感 99
插枝 101
迟疑 103
春祷 105
流亡 107
舞会女王 109
丑姑娘 113
怨春 115
她们中的一个 117
三色堇 121
竖琴和手指 123
三月 125
打入地狱 127
查尔特勒修道院 132
海 133
夜晚 135
林间的夜与静 138
鸽子与百合 139
寻欢作乐的人们 141
失望 145
心的搏斗 147
叹息 149
永别 150
爱抚 151
暮年 153
将死 155
遥远 158
祈祷书 159
可咒诅的夫妇们 162
老屋 163
牵牛花 168
乡村正午 170
灵与肉 172
最初的哀伤 174
行业歌 176
印记 178
最后的孤独 180
清晨醒来 182
其他 183
忧悒 185
碎瓶 186
眼睛 188
普吕多姆及其作品 191
普吕多姆获奖经过 199
普吕多姆作品年表 203
这本书,我得承认,它在情感表达上走了一条极其克制但又极其有力的路线,就像是包裹在厚厚冰层下的岩浆,一旦爆发,威力无穷。它探讨的是关于“承诺”与“背叛”的复杂主题,但作者极其高明地避开了所有老套的道德说教和歇斯底里的冲突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甚至是沉默来传达的激烈情感暗流。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主角之间那场长达数页、几乎没有对话的对峙戏。所有的怨恨、不舍、无法言说的爱意,都浓缩在那一瞬间的对视中,文字仿佛被抽空了,只剩下画面和空气的重量感。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使得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需要读者自行去填充和解读。读到后半部分,我常常会为角色的隐忍感到揪心,那种“明明想说却说不出口”的痛苦,比直接的争吵更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关于如何面对内心真实需求的反思。它告诉我,有时候,最深刻的伤害并非来自敌人的攻击,而是来自最亲密的人选择性的“沉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首复杂的多声部奏鸣曲,时而急促如夏日暴雨,时而又舒缓得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深海之中。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这本《时间的回音壁》,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梳理那些交错的、非线性的时间线索。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大胆,他敢于将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记忆碎片毫无预警地拼贴在一起,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起初,我有些吃力,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摸索,但一旦抓住了某个关键的“时间锚点”(比如某件反复出现的古董或一句重复的谚语),整个庞大的结构便瞬间清晰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简直是智力上的巨大满足。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遗忘”这一主题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讲述失去记忆,而是探讨记忆是如何在时间的冲刷下,被重塑、被美化,甚至被恶意篡改的过程。书中几位老年角色的回忆片段,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模糊感和内在的坚韧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些厚重的历史感,以及个体生命在宏大时间洪流面前的无力和抗争。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心神去参与这场与时间的较量。
评分坦白讲,初读《低语的群岛》时,我差点以为自己拿错了一本地理教科书,因为他对那个虚构群岛的生态环境描写得未免太过详尽了吧!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才惊觉,这些看似冗余的自然描写,实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骨架和灵魂。作者对植被、潮汐、风向的描绘,达到了近乎博物学家的精确度,但奇妙的是,这种精确性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可感的异域氛围。每一个岛屿都有其独特的“脾气”——有的岛终年被浓雾笼罩,岛民的性格也因此变得多疑而内敛;有的岛则终日暴晒,人们乐观而粗犷。这种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深度绑定,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把自然当作背景板,而是将其塑造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活性角色”。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来临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破坏,更是对岛屿社会结构的一次彻底颠覆与重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边缘人群”的关注,那些生活在岛屿最偏远角落,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渔民和手艺人,他们的生存哲学,是这本书中最朴实也最动人的篇章。它让你深刻体会到,人类的生存智慧,往往根植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敬畏。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远征者的日志》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纯粹的意志力”。这不是一本适合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你与之共呼吸的文本。全书几乎完全由第一人称的“我思”构成,记录了一次横跨极地、目标模糊但目的坚决的探险过程。作者对于“极限”的描绘,已经超越了生理层面,更多地深入到了精神的阈值。饥饿、极寒、幻觉,这些元素被刻画得冷峻而客观,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有趣的是,在最绝望的时候,主角竟然开始对身边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日常细节产生了近乎宗教般的迷恋——比如如何精确地切下一块面包,或者如何让一小堆枯草重新燃起火苗。这些琐碎的生存技巧,在绝境中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这本书读起来,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从文明社会剥离后,个体如何依靠最原始的逻辑和求生本能重新构建世界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一次物理探险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人性韧性的终极考验与颂扬。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大撤退”,内心那些不必要的杂音都被这场极寒之旅彻底冻结和剔除了。
评分哇,这本书简直是精神世界的奇遇记!我得说,自从翻开这个名为《光影迷踪》的硬壳精装本,我的日常作息就被彻底打乱了。作者对光影的运用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像是一幅精心打磨的油画,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文字间的细微光泽。比如,书中描绘主角在黎明时分穿过古老城市广场的那个段落,那种冷冽的晨光如何切割着斑驳的石板路,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湿润泥土的气息,全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更绝妙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视觉描述,而是巧妙地将光影变化与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联系起来。当主角的希望如同初升的太阳般迸发时,文字的色调也随之变得明亮而温暖;而当他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时,文字便如同被浓雾笼罩的黄昏,晦暗而富有层次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反光”的哲学思考,那种瞬间的映照,似乎折射出了生命中所有错过的可能性。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充满美学探索的光影对话。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叙事主题,提升到了近乎诗意的哲学高度,让人读完之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总会不自觉地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转瞬即逝的光的魔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