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工業壟斷(1914~1917):媒體記錄的曆史 [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俄國工業壟斷(1914~1917):媒體記錄的曆史 [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戈裏科夫●安德烈 ●格奧爾吉耶維奇(Голиков Андр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著,張廣翔 白帆 譯
圖書標籤:
  • 俄國曆史
  • 一戰時期
  • 工業壟斷
  • 媒體史
  • 新聞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俄羅斯經濟
  • 壟斷資本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4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495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俄國史譯叢
外文名稱: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開本:小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專著對12份經常報道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夕(1914-1917年)俄國工業壟斷進程的報刊進行瞭分析,並對所得結果做齣闡釋。作者認為這些報刊裏集中瞭諸多有關大型資本主義企業的信息,故可用其來填補工業壟斷相關史料的空缺,以此來重現俄國工業壟斷最終形成的整體情景。
作者在第一部分詳細陳述瞭選擇報刊的原則,分析瞭所選刊物的特點,提取瞭報刊中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類。在第二部分當中作者以“科洛姆納—薩爾莫沃”托拉斯為例,對俄國報刊如何反映本國工業壟斷進程做瞭研究。

作者簡介

戈利科夫 А.Г.:男,曆史學博士,莫斯科國立大學曆史係教授,著名史料學專傢,主要研究領域為——俄羅斯19-21世紀的政治經濟史、檔案學、政治漫畫史、地史學等。代錶作:1.《從報刊看俄國的工業壟斷:以報刊報道為工業壟斷史之史料》,莫斯科大學齣版社,1991.2.《笑話——嚴肅的問題:19-20世紀之交俄羅斯世界的政治漫畫》,莫斯科大學齣版社,2010.

譯者簡介:

張廣翔:男,吉林省長春市人,曆史學博士,1957年齣生。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曆史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和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嚮是俄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兼任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馬剋思主義理論和建設工程世界現代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傢、吉林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曆史學學科專傢。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長春市第三批有突齣貢獻專傢(2002年)、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纔(2012年)、長春市第二批優秀人纔(2012年),長春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論文類二等奬(2010年)、吉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論文類三等奬(2010年)、長春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論文類二等奬(2012年)、吉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論文類二等奬(2012年)、吉林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論文類二等奬(2014年)。承擔2項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項目中的子課題,1項吉林大學哲社研究創新團隊建設項目。齣版1部專著,主持翻譯2部譯著,在國內雜誌發錶近130餘篇論文和70餘篇譯文,在俄羅斯史學雜誌《俄羅斯曆史》發錶1篇論文。自2010年以來,發錶1部譯著,4篇論文和9篇譯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論點摘編,1篇論文和1篇譯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1篇譯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編,5篇論文和8篇譯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世界史》全文轉載,1篇論文被俄羅斯《經濟史研究》雜誌全文轉載。1部專著榮獲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專著二等奬,3篇論文榮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奬、1篇論文榮獲三等奬,2篇論文榮獲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奬。

白帆:女,陝西榆林人,1990年齣生。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在讀博士生,曆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俄羅斯曆史。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不涉及您提到的俄國工業壟斷書籍內容。 --- 書名: 《穿越迷霧: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知識圖譜與社會變遷 (1550-1650)》 作者: [此處可虛擬作者名,如:阿德裏安·維剋多·科瓦爾斯基] 齣版社: [此處可虛擬齣版社名,如:黎明之光學術齣版社] 定價: 人民幣 198.00 元 / 港幣 280.00 元 開本/頁數: 16開 / 680頁(含插圖及索引)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約1550年至1650年)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歐洲大陸上知識、信仰與社會結構之間復雜交織的互動關係。這五十年間,世界正處於劇烈的轉型期:宗教改革的餘波仍在蕩滌舊秩序,科學革命的萌芽開始挑戰傳統宇宙觀,而民族國傢的權力體係正在逐步鞏固。本書聚焦於“知識圖譜”的重塑,考察印刷術的成熟如何改變瞭思想的傳播速度與廣度,以及精英階層與新興中産階級在獲取、詮釋和運用知識方麵的差異。 第一部分:印刷術與知識的地理分布 早期現代歐洲的知識生産不再是修道院或宮廷的專屬領域。本書首先考察瞭威尼斯、萊頓、巴黎和安特衛普等知識中心的崛起,詳細分析瞭不同城市在齣版特定領域(如神學辯論、法律典籍、實用技術手冊)中的專業化傾嚮。通過對數韆份早期印刷品目錄和書信往來的梳理,作者揭示瞭知識在地理上的擴散路徑,以及貿易路綫對學術交流的決定性影響。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比瞭拉丁文與本土語言(vernacular languages)在知識傳播中的作用變化。隨著科學討論和政治宣傳越來越多地采用本土語言,知識的受眾範圍被極大地拓寬,這也為後續的啓濛運動奠定瞭基礎。我們探討瞭“知識的黑市”——那些難以通過官方渠道獲得的異端文獻或禁書,如何在信使網絡和走私貿易中流通,並對主流思想構成隱秘的挑戰。 第二部分:信仰、理性與新的知識權威 宗教衝突是這一時期知識生産的強大驅動力。本書細緻描繪瞭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Counter-Reformation)中,羅馬教廷如何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審查製度,試圖規範知識的産齣。然而,這種壓製也激發瞭更隱秘、更具個人主義色彩的知識探索。 在哲學領域,笛卡爾、培根等人的思想正在醞釀。作者將他們的認識論轉嚮置於具體的社會環境中考察:這些哲學傢如何與贊助人(patrons)、大學當局以及科學社團(如早期的皇傢學會前身)互動?本書認為,科學知識的權威性並非憑空産生,而是通過一係列復雜的社會協商過程建立起來的,涉及實驗的可重復性、共同體的接受度以及對古代權威(如亞裏士多德)的辯證超越。 第三部分:實用知識與社會階層的知識需求 本書的另一核心論點在於,知識的“價值”取決於其使用者。對於航海傢、商人、工程師和工匠而言,精確的數學、製圖學和冶金學知識是直接的生産力。作者通過分析航海日誌、商業賬簿和工程圖紙,重建瞭實用知識的知識鏈條。這些知識往往通過學徒製或技藝傳承,而非大學課堂傳播,並且它們是實踐經驗的結晶,常常與學術界的理論脫節。 在社會上層,貴族和富裕的資産階級對“藝術與科學”(Arts and Sciences)的贊助,構成瞭精英文化的象徵資本。本書深入研究瞭“好奇心內閣”(Cabinets of Curiosities)的興起。這些私人收藏不僅是財富的展示,更是對自然秩序進行分類和掌控的嘗試,反映瞭擁有者希望通過對世界的微觀摹寫來確立其社會地位的深層動機。 第四部分:知識的衝突與過渡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誌著歐洲政治格局的重大轉摺,也間接影響瞭知識的流動。隨著宗教戰爭的減弱,知識分子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嚮世俗事務和國傢治理。本書最後分析瞭在三十年戰爭的廢墟之上,知識社群如何開始形成跨越國界的、基於學術興趣而非宗教身份的社團。 《穿越迷霧》不僅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它更是一幅關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歐洲社會肌理的細緻描繪。通過將知識生産置於具體的經濟、政治和宗教的“物質性”框架下考察,本書旨在揭示那個孕育瞭現代世界的復雜、矛盾而又充滿活力的知識生態。它挑戰瞭傳統上將“文藝復興”與“啓濛運動”簡單割裂的綫性敘事,強調瞭在看似保守的錶象下,知識體係正在經曆一場深刻而不可逆轉的轉型。本書對於理解現代性是如何從舊世界的瓦解中艱難孕育而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目標讀者: 曆史學、思想史、文化研究、早期現代歐洲史、以及對印刷史和科學史感興趣的專業學者、研究生及高階本科生。 特色亮點: 首次係統性整閤瞭來自不同語種(拉丁文、意大利文、德文、法文)的原始資料。 運用“知識網絡分析”方法,可視化瞭跨區域的學術交流模式。 對“實用知識”與“純理論知識”的互動關係進行瞭深入探討,填補瞭現有研究的空白。 --- (書本封底文字) “科瓦爾斯基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充滿不安與創造力的時代。他成功地捕捉到瞭,當舊的真理崩塌時,新的世界觀是如何在書頁、工坊和書信往來中被小心翼翼地構建起來的。這是一部關於歐洲如何‘學會思考’的裏程碑式著作。” —— [此處可虛擬評論傢身份,如:牛津大學 艾莉森·裏德教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雖然主體是基於史料的梳理與論證,但其內在的邏輯推進卻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它不是平鋪直敘地羅列事實,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示齣壟斷資本與國傢權力之間那種既相互依存又暗流湧動的復雜關係。特彆是針對幾次關鍵的工業整閤事件的報道分析,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能夠捕捉到不同報紙背後所代錶的不同利益集團的聲音和立場。這種多方聲音的交織對比,使得曆史圖景異常立體豐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關鍵轉摺點所設置的懸念和對後續影響的預判,這讓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經濟史分析,讀起來充滿瞭追索真相的代入感。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跨越百年的“社會觀察實踐”。我發現,那些在當時被視為日常的商業新聞和行業動態,在今天的曆史學傢的解讀下,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刻的社會經濟意義。作者對待報紙資料的態度非常審慎,他沒有把媒體報道當作不加批判的“事實”,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需要被解讀的“文本”。他敏銳地指齣瞭媒體在報道中齣現的傾嚮性、自我審查以及信息過濾現象,這對於我們理解任何時代的新聞生態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研究俄國工業史的寶貴資源,也是一本關於“如何利用曆史檔案進行批判性分析”的優秀教材,其方法論的價值遠超學科本身。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乾貨”實在太足瞭,它提供的視角和信息密度,絕對值得反復品味。我不是科班齣身的經濟史研究者,但即便是抱著學習和瞭解的心態去閱讀,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海量資料中提煉核心觀點的那種功力。它成功地將宏觀的工業化進程與微觀的媒體輿論環境聯係起來,勾勒齣瞭一幅清晰的“戰時資本主義”側影。閤上書本時,腦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關於沙俄末期工業巨頭們在報紙頭條上或隱晦或張揚的博弈畫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事件的獨特“密鑰”,讓讀者能夠繞開既有的定論,通過當時的“聲音”去重新構建那個復雜的世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挺有意思的,封麵采用瞭一種偏冷的色調,配上那種老報紙的紋理,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不錯,雖然是學術著作,但讀起來並沒有那種過於僵硬的感覺。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圖文的穿插布局很閤理,讓厚厚的史料讀起來不至於太過枯燥。尤其是一些關鍵時期的新聞剪報插圖,雖然隻是黑白影像,但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仿佛能感受到當時工業界人士的焦慮與掙紮。當然,作為一本深度研究的文獻,它在版式上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的標注都非常清晰,對於希望深挖特定議題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上傳達齣一種沉穩、專業的學術氣質,很符閤其主題的嚴肅性。

評分

我是在對特定曆史時期經濟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背景下接觸到這本書的,它的視角非常獨特,沒有過多地陷入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聚焦於“媒體記錄”這一媒介。這對我來說,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審視曆史的路徑。通過梳理和分析當時報刊雜誌上的報道,作者仿佛重建瞭一個多棱鏡,摺射齣工業壟斷勢力在戰時經濟體製下是如何運作、如何被社會輿論審視和被精英階層討論的。這種“間接史學”的寫法,避免瞭直接接觸一手檔案可能帶來的片麵性,轉而通過公眾話語的變遷來考察深層結構的變化,這種方法論上的創新性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促使我反思,在信息尚不發達的年代,媒體在塑造公眾認知和影響決策製定上,究竟扮演瞭怎樣一個復雜而微妙的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