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裁判的边界

民事裁判的边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开斌 著
图书标签:
  • 民事诉讼
  • 司法裁判
  • 程序正义
  • 法律适用
  • 证据规则
  • 裁判文书
  • 争议解决
  • 法官职责
  • 案例分析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5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12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68
字数: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分析了民事诉讼标的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以及新旧诉讼标的的异同和不足,然后援引了美国、欧盟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民事诉讼标的判定过程中涉及的典型案例,以及上述国家和地区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所下的定义和范围的考察,又考察了我国的民事审判实践中对民事诉讼标的的定义和范围的划定,从而条理清晰的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标的适用的边界和定义。本书从协调“诉讼的经济”和“诉讼的安定”这一对矛盾出发,论证由法官阐明权要素和程序保障权要素构成的民事诉讼请求新理论——相对民事诉讼请求说。同时,说明该理论下的相关体系调整。全书的研究目标终指向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法官阐明权下的大化民事诉讼请求范围;(2)民事诉讼请求的柔性裁判界限;(3)民事诉讼请求的刚性裁判界限

作者简介

梁开斌,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长期从事民事诉讼法教学工作,至今发表关于民事诉讼法的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过教育部和省社科等多项课题:教育部课题“民事诉讼请求之裁判界限研究”(12YJC820059);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民事判决界限之类案监督”(2012B006);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海峡两岸法院民事审判对象界定方式的一致性研究”(JA11196S)。代表性论文有《欧盟民事诉讼系属规则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论逻辑与经验映射下的民事诉讼标的》,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论诉讼请求的分割》,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8期;《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争鸣的终结》,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案件事实说”与中国民事司法实践》,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第6期。

目录

导 论/001
第一章 民事裁判边界之基础理论/012
  第一节 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历史脉动/012
  第二节 传统诉讼标的理论/018
  第三节 新诉讼标的理论/022
  第四节 中国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现状/031
  本章小结/034
第二章 民事裁判边界理论改革的新动向/036
  第一节 美国民事审判对象的变迁与发展/036
  第二节 欧盟的诉讼系属观/056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诉讼标的理论的第三次勃兴/080
  本章小结/094
第三章 民事裁判对象的构成要素/096
  第一节 法律关系/096
  第二节 诉之声明/099
  第三节 案件事实/107
  第四节 诉讼标的范围的最大化/112
  本章小结/122
第四章 中国民事裁判边界之经验实证分析/124
  第一节 中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诉讼标的范围的划定/124
  第二节 中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诉之变更的处理/135
  第三节 中国民事审判实践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运用/142
  本章小结/166
第五章 中国民事裁判边界之选择/168
  第一节 目标管理案件事实说之展开/168
  第二节 目标管理案件事实说与请求权之竞合/203
  第三节 目标管理案件事实说与法律适用的裁判突袭/212
  第四节 目标管理案件事实说之例外/221
  本章小结/231
结 语/233
参考文献/237
后 记/252

前言/序言



民事裁判边界之确定,是民事诉讼得以开展的基石,也是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研究难题。作为民事裁判对象核心要素之诉讼标的,直接关系审判对象、审判方向和既判力范围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诉讼标的因而成为一审、二审和再审相互衔接的桥梁。对诉讼标的范围的尊重,既有利于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恣意,又有利于保证当事人的合法诉求不为突袭性裁判所侵蚀,体现了法官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和谐统一。民事裁判边界的准确划定,直接影响着诸如诉之利益、诉之合并、反诉、共同诉讼、第三人诉讼、重复起诉禁止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正确解决,维持着民事诉讼法理论体系的一致性,其价值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民事审判实务中,法院的判决遗漏当事人诉讼请求的情形较为少见,但法官超越当事人诉讼请求而作出判决则屡见不鲜。这说明职权主义阴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官的司法。与此同时,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争议性判决,其是否超越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难以界定。例如,裁判书以当事人未提及的法律关系或案件事实,来支持当事人的具体权利要求,是否超越诉讼请求范围?如何看待当事人诉讼目的和其诉之声明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法官依实体法规定对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的变更,例如在合同无效案件中,要求“互相返还财产”的实体法规定,是否可以变更原告单方面的诉讼请求范围?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47条中的“三相同、一否定”标准?上述问题的存在,均说明了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裁判边界的规定仍然失于粗泛,有待细化。
自罗马法以降,关于民事裁判边界的研究,形成了三条发展脉络,分别体现于英美法、法国法和德日法之相关规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英美民事审判裁判边界之确定看重案件事实要素,德日民诉法看重法律关系要素,法国民诉法则倚重于规范与事实要素之组合。分久必合,同样是学术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年来,作为发展主轴......
《古都迷踪:宋代坊市经济与社会变迁》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宋代古都(如开封、临安)坊市制度的演变、瓦解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一个转型期的城市空间,探讨在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如何被打破,以及新的市民阶层和商业文化是如何在这种空间重塑中孕育而生的。全书以扎实的考古学证据、地方志文献和私人笔记为基础,力求重建一个鲜活的、充满活力的宋代城市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制度的藩篱与商业的勃发 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发生关键性转折的时代。唐代严格的“坊市制”,将居民居住区(坊)与商业交易区(市)严格分离,并实行宵禁管理,有效控制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活动。然而,随着北宋定都汴京,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高度发展,这一僵化的制度开始显现出难以维系的裂痕。 第一章:开封的“不夜城”:坊市制的瓦解 本章详述了开封作为首都,其城市功能对传统坊市制度的冲击。在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商业需求的驱动下,夜市和早市的出现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制度性瓦解的明确信号。我们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的细致解读,分析了诸如“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的兴起,它们打破了宵禁的限制,标志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根本性变化。我们论证,官方的监管力量,在面对爆炸性的民间经济活力时,逐渐转变为一种“默许”甚至“利用”的态度,这为商业的自由扩张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临安的市民空间:新商业形态的孕育 相较于开封的快速扩张,南宋临安的城市空间演变则更具策略性。首都南迁后,原有的城市格局需要适应大量的流民和精英阶层的汇聚。本章重点研究了临安城内“街巷”与“铺面”的混合布局。商业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而是沿着主要干道和河流自然蔓延,形成了临街开店、前店后坊的常态。这种形态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城市管理难题,如交通拥堵和消防安全。我们尤其关注了“行会”和“牙行”等中介组织的成长,它们填补了政府管理真空,成为城市商业运作的隐形力量。 第二部分:市井百态:物质文化与社会阶层 城市商业的繁荣,直接导致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本部分将通过考察具体的商品流通、居住形态和消费习惯,来勾勒宋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面貌。 第三章:食货通天:宋代城市供应链的复杂性 宋代城市对食物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细致考察了粮食、茶叶、盐铁以及南方特产(如丝绸、瓷器)的采购、运输与销售网络。我们着重分析了“便地”与“转运”的张力。汴京和临安对来自淮河、长江流域的漕运依赖巨大,任何漕运的中断都会引发城市物价的剧烈波动。通过对地方税务记录的分析,我们揭示了城市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如何日益增加,这反过来也加强了政府对商业的依赖。 第四章:空间隔离与身份渗透:居住模式的变迁 坊市制的瓦解并非意味着社会隔离的终结。虽然理论上的居住分区被打破,但经济能力依然是划分居住区域的主要标准。本章对比了士大夫阶层与富商大贾的居住特点。士人阶层倾向于在城内保持一定的“幽静”和“体面”,多选择靠近官署或寺庙的区域;而新富起来的商人则热衷于在临街地段购置豪宅,并模仿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进行“雅化”消费。这种空间上的竞逐和模仿,是理解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关键视角。我们利用出土的建筑构件和家族墓地的位置信息,对不同群体的物质足迹进行了空间定位。 第三部分:制度的张力与历史的转折 宋代城市的开放性并非没有代价。当商业力量过于强大,挑战到传统的宗法与政治秩序时,冲突便会爆发。 第五章:市井的喧哗与官府的规制:法律与秩序的再平衡 商业的自由化带来了犯罪率和民间纠纷的增加。本书分析了宋代城市司法实践的特点。传统的“邻保”制度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效力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依赖于专业化的基层官员(如“厢官”)和地方士绅的调解。我们特别关注了关于债务、契约履行和知识产权(如雕版印刷的版权)的法律判例,展示了宋代法律体系在适应商业社会需求时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局限性。 第六章:从城市到帝国:宋代经济的内在脆弱性 尽管宋代城市展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富庶,但其经济结构也隐藏着深刻的脆弱性。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城市经济对农业基础的过度依赖,以及军事开支对城市财政的巨大压力。商业的繁荣往往依赖于政治的稳定和漕运的安全。一旦边患加剧,城市内部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便会迅速萎缩,社会矛盾也更容易被激发。我们认为,宋代城市革命的成果,在面对更强大的游牧民族军事力量时,其韧性是不足的。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最终成为帝国在军事压力下更沉重的负担,而非坚实的后盾。 总结 《古都迷踪》通过对宋代城市空间的微观考察和制度演变的宏观梳理,描绘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对一个古代社会经济史的重构,更是对“城市化”这一历史母题的早期深刻反思——在商业的洪流面前,制度是如何被改造、社会是如何被重塑,以及繁荣的背后又潜藏着何种结构性的风险。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文明及其历史命运,提供一种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民事裁判的边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的魅力,有时恰恰体现在那些模糊不清,需要不断去界定的地带。书中对“侵权责任”的探讨,就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如果因为自己的过错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就需要承担责任。但问题是,什么才算是“过错”?它的程度又该如何衡量?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关于产品质量的判定,或者服务提供方在疏忽中造成的损害,都让我意识到,界定侵权责任并非易事。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行为人的注意义务、损害的发生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社会的一般行为标准。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易于理解的方式,梳理了这些复杂的判断逻辑,让我对“谁应该为谁的损失负责”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民事裁判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在一系列的权衡和考量中,努力去寻找最公正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的,当时他只告诉我“民事裁判的边界”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法律领域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细枝末节,但实际上却影响深远的争议点。想象一下,在浩瀚的法律条文和判例中,究竟在哪里划定了一条界限?是什么让一个行为越过这条线就成为了法律干预的对象,而在此之下则相安无事?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场景:邻里之间的纠纷,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闹上法庭;或者合同中模糊不清的条款,一旦发生争议,法官如何去界定它的效力范围。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这些“界限”的形成过程,以及它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法条之下的智慧,解释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能管,有些事情就不能管。毕竟,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适用性和边界的清晰度。我相信,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民事法律的运行机制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它或许会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对法律边界模糊性的困惑,让我看到法律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展现其精妙之处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许多法律类书籍那样,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冰冷的条文。相反,《民事裁判的边界》仿佛在用一种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民事法律的一些核心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阐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违反公序良俗”的说法,但具体到底什么构成了公序良俗,它又如何成为民事裁判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本书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争议性和不确定性,反而将其视为法律的魅力所在。他展示了法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去把握和适用这一原则,使得法律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并与时俱进。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法律视为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看到了它在现实社会中灵活运用的一面,以及它如何试图在维护个体自由的同时,也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对法律“弹性”的展现,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民事裁判的边界》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我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那些“灰色地带”。比如,关于合同的履行,我们都知道要“诚实信用”,但“诚实信用”到底有多“实”,在什么情况下算“不信用”,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安抗辩权”的分析。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对方签订了合同,但对方在你履行义务之前,先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可能导致其无法履行合同的情形,你是否可以暂停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一制度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解释,更是对商业交易中风险防范和公平交易原则的深刻洞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法律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识别和应对法律风险的智慧,这对于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评分

最近刚拜读完《民事裁判的边界》,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的带领下,深入探索了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法律领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权利滥用”的讨论所吸引。我们都知道,法律赋予我们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是无限的。什么时候,个人的正当权利行使,会逾越界限,反而成为对他人的侵害?比如,看似合法的合同解除权,在特定情况下,是否会被认定为滥用?又或者,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其边界又在哪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法律原则具体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官在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许多社会现象的视角都变得不一样了。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在法律的审视下,都可能涉及到精密的边界划定。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的认知,让我对法律的“尺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更加理解法律的智慧和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