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9考研心理学教材: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

中公版·2019考研心理学教材: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考研
  • 心理学
  • 中公
  • 教材
  • 312
  • 专业基础
  • 复习指南
  • 2019
  • 研究生入学考试
  • 心理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30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164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研心理学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68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9考研心理学教材: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一、科学导读,开篇运筹帷幄

本书每部分开篇的“科学导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考生可以通过“考查目标”了解每章的重难点;详细的“参考书目”罗列了有关心理学图书的编者、出版社和版本,考生可以阅读这些图书辅助复习,排除备考中遇到的问题;“考情地图”则为考生呈现了该部分每章知识点在2009~2018年考查的题数和分数;编者根据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对考研心理学的深度研究,为考生提出“复习建议”,希望有利于考生针对性复习。

二、透彻讲解,考点一手掌握

本书每章的“逻辑图解”都对本章内容进行了宏观梳理;“本章考情”则为考生列出了2009~2018年试题的题型分布和主要考点;“考点梳理”对每个考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考生详细、深入理解知识点,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提示考生复习重难点。

三、再现真题,洞察测试重点

在每章的“考点梳理”中穿插了“真题再现”,并给了出题年份,已经更新到2018年真题。同时,为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本书每章都细心编制了“重要考题”,有针对性地考查知识点,提升考生作答能力。配套的“答案解析”对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四、学科1+1,透析综合考点

随着近几年部分考题偏向于对知识的综合考查,此部分为考生总结了各科目内部结合考查的知识点和科目之间结合考查的部分,有助于考生在学科内部和学科间建立逻辑性的框架,对知识进行统领性的掌握,从而应对结合考查的题型。

五、互动平台,乐享增值服务

购书享有研究生考试自习室多样增值服务,内含:核心考点免费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让考生可以搬着“自习室”,随时随地学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考研心理学教材: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一书在内文编排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学导论,共十三章;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共八章;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共五章;第四部分——实验心理学,共五章;第五部分——心理统计,共三章;第六部分——心理测量,共两章。
在每一部分的前面都设置有“科学导读”,讲解了每个部分的考查目标、参考书目。并且在每一章中都设置有“逻辑图解”“本章考情”“考点梳理”“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重要考题”五个版块,帮助考生进一步了解考试情况、吃透考点、巩固知识。
每部分(除第六部分外)的结尾是“学科1+1”,为考生总结了各科目内部结合考查的知识点和科目之间结合考查的部分,有助于考生对知识进行统领性的掌握。

目录

第一部分 心理学导论(1)
科学导读(2)
考查目标(2)
参考书目(2)
考情地图(2)
复习建议(2)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3)
逻辑图解(3)
本章考情(3)
考点梳理(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1)
重要考题(11)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3)
逻辑图解(13)
本章考情(13)
考点梳理(1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9)
重要考题(19)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21)
逻辑图解(21)
本章考情(21)
考点梳理(2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30)
重要考题(30)
第四章 感觉(32)
逻辑图解(32)
本章考情(32)
考点梳理(3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41)
重要考题(42)
第五章 知觉(44)
逻辑图解(44)
本章考情(44)
考点梳理(45)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54)
重要考题(54)
第六章 记忆(57)
逻辑图解(57)
本章考情(57)
考点梳理(58)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67)
重要考题(67)
第七章 思维(69)
逻辑图解(69)
本章考情(70)
考点梳理(7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82)
重要考题(82)
第八章 言语(84)
逻辑图解(84)
本章考情(84)
考点梳理(8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89)
重要考题(90)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92)
逻辑图解(92)
本章考情(92)
考点梳理(9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97)
重要考题(98)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100)
逻辑图解(100)
本章考情(100)
考点梳理(10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07)
重要考题(107)
第十一章 能力(110)
逻辑图解(110)
本章考情(110)
考点梳理(11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15)
重要考题(115)
第十二章 人格(118)
逻辑图解(118)
本章考情(118)
考点梳理(119)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27)
重要考题(127)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129)
逻辑图解(129)
本章考情(129)
考点梳理(13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40)
重要考题(140)
学科1+1(143)
第二部分 发展心理学(145)
科学导读(146)
考查目标(146)
参考书目(146)
考情地图(146)
复习建议(146)
第一章 发展心理学概述(147)
逻辑图解(147)
本章考情(147)
考点梳理(147)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51)
重要考题(151)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53)
逻辑图解(153)
本章考情(153)
考点梳理(15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63)
重要考题(163)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165)
逻辑图解(165)
本章考情(165)
考点梳理(165)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67)
重要考题(167)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169)
逻辑图解(169)
本章考情(169)
考点梳理(17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78)
重要考题(178)
第五章 幼儿心理发展(180)
逻辑图解(180)
本章考情(180)
考点梳理(181)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192)
重要考题(192)
第六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194)
逻辑图解(194)
本章考情(194)
考点梳理(19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00)
重要考题(200)
第七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201)
逻辑图解(201)
本章考情(201)
考点梳理(201)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06)
重要考题(206)
第八章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208)
逻辑图解(208)
本章考情(208)
考点梳理(208)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14)
重要考题(214)
学科1+1(215)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217)
科学导读(218)
考查目标(218)
参考书目(218)
考情地图(218)
复习建议(218)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219)
逻辑图解(219)
本章考情(219)
考点梳理(219)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21)
重要考题(221)
第二章 学习与心理发展(222)
逻辑图解(222)
本章考情(222)
考点梳理(22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26)
重要考题(226)
第三章 学习理论(228)
逻辑图解(228)
本章考情(228)
考点梳理(229)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41)
重要考题(241)
第四章 学习动机(243)
逻辑图解(243)
本章考情(243)
考点梳理(243)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50)
重要考题(250)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251)
逻辑图解(251)
本章考情(251)
考点梳理(25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58)
重要考题(259)
学科1+1(260)
第四部分 实验心理学(261)
科学导读(262)
考查目标(262)
参考书目(262)
考情地图(262)
复习建议(262)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述(263)
逻辑图解(263)
本章考情(264)
考点梳理(26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70)
重要考题(270)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272)
逻辑图解(272)
本章考情(273)
考点梳理(273)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88)
重要考题(289)
第三章 反应时法(292)
逻辑图解(292)
本章考情(292)
考点梳理(292)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299)
重要考题(299)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302)
逻辑图解(302)
本章考情(302)
考点梳理(303)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314)
重要考题(314)
第五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316)
逻辑图解(316)
本章考情(317)
考点梳理(318)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347)
重要考题(347)
学科1+1(351)
第五部分 心理统计(355)
科学导读(356)
考查目标(356)
参考书目(356)
考情地图(356)
复习建议(356)
第一章 绪论(357)
逻辑图解(357)
本章考情(357)
考点梳理(357)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359)
重要考题(359)
第二章 描述统计(360)
逻辑图解(360)
本章考情(361)
考点梳理(361)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371)
重要考题(371)
第三章 推断统计(373)
逻辑图解(373)
本章考情(374)
考点梳理(374)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403)
重要考题(403)
学科1+1(405)
第六部分 心理测量(407)
科学导读(408)
考查目标(408)
参考书目(408)
考情地图(408)
复习建议(408)
第一章 心理测量的理论(409)
逻辑图解(409)
本章考情(409)
考点梳理(410)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424)
重要考题(424)
第二章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426)
逻辑图解(426)
本章考情(427)
考点梳理(427)
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442)
重要考题(442)

精彩书摘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版
  3.《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5.《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
  心理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所有心理学科目的基础,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正确理解与识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复习时,考生要夯实基础,重视基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建立起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考生也可多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新闻,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部分,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同时,心理学也研究社会心理。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心理过程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注意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或心理状态。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的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而情绪情感过程又会反作用于认知,同时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三者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
  (二)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如果说心理过程反映的是个体在某一心理成分上的特点,那么个性心理则反映的是个体的多种心理成分组合起来的特点。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和人格。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许多成分,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控制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含义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是指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类型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结构化观察和参与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观察行为;结构化观察是在实验室情境中观察行为;参与观察是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参与到活动或情境中。
  3.适用条件
  观察法一般在以下情况中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4.评价
  (1)观察法的优点:适用范围较大;使用简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其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所获资料更真实;资料具有较多的“时间信息”。
  (2)观察法的缺点:对某些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所得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易出现观察者偏差,即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错误。
  (二)测验法
  1.含义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类型
  (1)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2)心理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心理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基本要求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注意编制心理测验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评价
  (1)测验法的优点:编制严谨;定量研究;施测过程易于控制;结果便于统计处理。
  (2)测验法的缺点:难以揭示因果关系;灵活性差。
  (三)调查法
  1.含义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该方法广泛地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2.类型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晤谈法。问卷调查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3.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调查法需注意以下两点:
  (1)取样的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
  (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4.评价
  (1)调查法的优点:易于运用;数据收集较快;结构化问卷还可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法的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被调查者可能没有报告正确的信息。
  (四)实验法
  1.含义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有用的工具,它是指在控制条件下,研究者系统地操作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情况的方法。实验法探讨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与观察法的不同在于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得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2.类型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实验;现场实验是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情境中实施的实验,其实验情境更符合现实;自然实验是在生活中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处理作为实验操作而进行的实验,有时也被当作调查法。
  3.评价
  (1)实验法的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2)实验法的缺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实验情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五)个案法★
  1.含义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2.评价
  (1)个案法的优点:可将个人作为整体来对待,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解个体的特殊性。
  (2)个案法的缺点:可能因研究者的理论偏好而出现偏差;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推广需谨慎。
  下面将五种研究方法的含义和优缺点以表格形式汇总呈现。
  (六)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特征之间关系的强度。相关研究既能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也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需注意:相关本身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
  三、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历史渊源,分别是哲学和生理学。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是指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实验生理学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方法。
  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即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冯特(奠基人)、铁钦纳。
  2.基本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人的意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有各种属性,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知觉由感觉构成;观念由意象构成;情绪由激情构成。
  3.研究方法
  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内省需要专门的训练。
  4.简要评价
  构造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某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2.基本观点
  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整体,即“意识流”,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无须专门训练的内省法、实验法。
  4.简要评价
  机能主义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领域的发展道路。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华生(创始人)、斯金纳、班杜拉。
  2.基本观点
  华生于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创立。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实验。行为主义还主张“环境决定论”,认
《中国心理学史》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思想、关键人物、核心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建设的曲折与成就。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线性叙述,更着力于分析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心理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考察西方心理学传入与本土化转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心理学如何回应时代挑战、服务社会需求。全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元、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心理学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早期思想的萌芽与积淀(古代至近代早期) 在西方科学心理学传入之前,中国古代思想中蕴含着大量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观念。本部分将追溯这些早期思想的源头,重点关注: 哲学与心性论: 儒家学说中关于“仁”“礼”“知”“行”等概念,如何探讨人的道德情感、认识过程与行为规范?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如何揭示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与生存智慧?佛教传入后,其关于“心”“识”“禅定”“觉悟”的论述,又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意识、情感和精神修养的理解?这些哲学流派虽然不直接称之为“心理学”,却为理解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视角。 医学与养生: 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在论述人体生理的同时,也涉及情志失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喜伤心”“怒伤肝”等观念,这可以看作是早期对情绪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朴素认识。同时,古代养生术中关于调息、冥想、意念导引等方法,也蕴含着对精神调控和自我实现的探索。 文学与艺术: 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多样的人格特征。这些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心理经验的生动记录和深刻洞察。 这一阶段的研究将强调,虽然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但中国古代先贤通过哲学思辨、医学实践、生活体验等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与阐释,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文化土壤。 第二部分:近代心理学的引进与初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近代科学的浪潮席卷而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开始被介绍到中国。 启蒙思潮与科学引进: 晚清时期,有识之士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知识,其中也包括心理学。早期介绍心理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翻译西文著作、介绍西方学者观点等。例如,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引进,也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与动物心理的比较研究的兴趣。 早期译介与学者: 介绍西方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包括严复、梁启超等,他们虽然主要关注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但其翻译和论述中已涉及对人类智力、情感等方面的探讨。更直接的心理学研究和介绍始于20世纪初,例如,林传宗、蔡元培等学者在留学归国后,开始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并着手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学的地位。 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滥觞: 尽管早期研究多是翻译和介绍,但零星的实验研究也开始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尝试运用西方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中国人的智力、反应时、记忆等进行初步测量,旨在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然而,由于条件限制和理论基础薄弱,这些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尚显不足。 这一部分将重点梳理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初期的历史脉络,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对科学的渴求,以及早期学者在介绍和初步探索心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与遇到的挑战。 第三部分: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科体系开始初步建立,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方向也日趋多样。 北京大学与中央大学等高校的推动: 以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学府,开始设立心理学系或相关专业,培养了第一批本土的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人才。这些学府在引进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的拓展: 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研究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包括: 普通心理学: 对知觉、记忆、学习、思维等基本心理过程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与研究,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 教育心理学: 结合中国教育实践,研究教学方法、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 早期对中国人的社会态度、群体行为、民族性格的初步探索。 测量与统计: 致力于心理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的改编)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代表性学者及其贡献: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心理学家,如郭任远(对情绪、心理测量有贡献)、潘菽(行为主义的代表,对学习理论有深入研究)、陈康(对心理学史和认知心理学有贡献)、唐鉞(儿童心理学专家)、陆志韦(对格式塔心理学有贡献)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心理学的理论宝库,也培养了新一代的心理学人才。 学术刊物与组织: 《中华心理学报》等学术刊物的创办,以及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心理学界在学术交流和组织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本部分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介绍代表性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贡献,并分析不同心理学流派在中国的影响与本土化实践。 第四部分:理论探索与学科调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调整。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观的引入与影响: 这一时期,受前苏联心理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成为指导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哲学基础。强调心理现象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反对唯心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 学科体系的重塑: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例如,劳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实用性研究得到重视。同时,强调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价值,如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人才选拔等。 研究范式的转变: 受到前苏联心理学“活动理论”的影响,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活动过程及其心理机制,例如,Rubinshtein(鲁宾施泰因)的活动理论对中国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西方心理学流派的批判与反思: 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西方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一些理论和方法被认为存在唯心主义或机械论的倾向,需要被改造和剔除。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继续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但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仍然是中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教育普及和儿童身心健康方面,仍有大量的实践性研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主要理论范式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分析学科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第五部分:改革开放与心理学的复兴(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全面复兴的时期。 学科体系的恢复与健全: 之前被中断或限制的心理学研究迅速恢复,心理学系和研究机构重新建立或得到扩建。西方主流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被重新引入和学习,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等。 研究领域的极大拓展: 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空前提升。 认知科学的兴起: 对记忆、注意、语言、问题解决、决策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成为热点,并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交叉融合。 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得到推广和发展,心理评估与诊断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研究: 对中国人的社会认同、群体行为、人际关系、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人格与个体差异研究: 对人格的理论模型、测量以及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脑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利用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等探索大脑活动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学术交流与国际化: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大量学者出国深造,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 学科建设的制度化: 心理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日益完善,从本科到博士的教育层次齐全。学术评价体系不断健全,科研经费投入增加,研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心理学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教育、医疗、司法、商业、体育、国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土化研究的深化: 在学习借鉴国际理论的同时,中国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结合中国文化、社会背景进行本土化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例如,对集体主义文化下的心理现象、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等研究。 结论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系统回顾与深入分析,展现中国心理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进过程。它不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挑战、探索真理、服务社会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的致敬。理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认识心理学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具有启发性的中国心理学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老考生的角度来看,这套复习指南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前瞻性”。 准备考研是一个漫长且信息爆炸的过程,如何高效地筛选和整合信息是关键。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过精心筛选和优化的信息中转站,它把历年的考试趋势和核心知识点高度浓缩,让学习路径变得清晰可见。 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对一些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热点也有所关注,虽然不是重点,但能看出其对学科前沿的把握,这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灵活题型非常有益。 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不必要的知识负担,反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练,指明了训练的重点和方向。 读完一遍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可以随时调用的、结构稳固的知识网络,这是高效备考最宝贵的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资料最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逻辑脉络的构建。 心理学知识点繁多且交叉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框架去串联,很容易学完后面忘了前面。 这套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似乎深谙这一点,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导图,把本章要讲的所有内容都摊开来让你先有个全局概念。 接着,在具体讲解各个理论流派时,作者非常注重历史发展脉络的交代,而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个学者的观点。 比如,讲解行为主义的转变,是从经典条件反射一步步过渡到操作性条件反射,再到后来的学习理论的扩展,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知识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我个人学习效率提升了不少,因为我不再是单纯地背诵知识点,而是理解了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在学术争鸣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对于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习题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海量的、重复的题目来凑页数,而是更侧重于对不同类型考点进行多角度的考察。 比如,基础知识的辨析题,往往设置得很有迷惑性,能有效检测读者对概念理解的精确度;而案例分析题的设置,则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场景,要求考生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或解决问题。 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应试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高难度的论述题,书后提供的参考答案不仅给出了要点,还对论述的结构和逻辑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建议,这对于培养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 练习后对照解析,总能发现自己思考上的盲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实话,拿到手里感觉挺扎实的,毕竟是考研复习资料,耐用性很重要。 封面设计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但作为工具书,清晰明了才是王道。 字体选择上,正文部分阅读起来还算舒服,不像有些小出版社的书,字体挤在一起看着费劲。 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标注和图表的绘制,做得比较用心,比如那些复杂的认知过程模型,图示清晰,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 纸张的质量也挺不错,写笔记的时候墨水不易洇开,这对需要反复翻阅和做标记的考生来说是个加分项。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某些章节的插图分辨率略显粗糙,虽然不影响理解核心内容,但对于追求完美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稍微挑剔一下。 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讲,它具备了作为一本厚重复习资料应有的专业感和实用性,让人感觉投入是值得的。

评分

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上,这本书做得非常平衡,体现了命题者的思路。 很多参考书要么过于注重理论的阐述,导致细节堆砌,让人抓不住重点;要么过于追求“押题”,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对核心原理的挖掘。 这本教材则精准地踩在了中间地带。 它对经典理论的讲解既没有流于表面,深入到足以应对主观题的要求;同时,对于那些每年考频不高但作为背景知识的理论,也进行了精炼的概述,保证了知识面的覆盖。 尤其是在那些容易混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概念部分,它采用了对比分析的写法,用表格的形式将不同的实验范式或统计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清晰地列举出来,这种对比记忆法对于考前快速回顾和区分极其有效。 我感觉编写者非常了解考生的痛点,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失分,并对此进行了重点的“加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