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林敏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6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02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林敏的教育随笔文集,收录的近100篇文章是林敏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来的感悟心得。每篇文章约1000字,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每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教学,读来引人深思。作者担任校长的西外外国语学校2007年获上海市政府“家校互动”实事项目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松江区文明单位,2009年被上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委员会评为上海市5A级社会组织。同年获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称号。学校的一系列荣誉足见作者在教育理念和管理上的创新、优质与高效。读文如见人,本书将一位卓越的教育领导者在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素质教育等领域的真知灼见呈现于读者眼前,相信会带给读者深深的启迪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作者简介

林敏,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新西兰国立怀卡托大学东亚系原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目录

情感与认知
再论情感本位的认知过程
自由与规范
高结构与低结构的课堂
母语教学教什么?
体育为何是学校的核心课程
鲍勃?迪伦获诺奖的启示
回望百年中国,重寻教育之魂。
从鲍勃?迪伦的获奖,看末来学校是啥样
未来的学校是一首歌?
好校长的“儍”“迂”“耿”“拙”“讷”
好校长的“聪”“慧”“奇”“融”“善”
好老师的“真”“”狠“”实”“萌”“亲”
中国经典工作坊中的“全球化”对话
高控制与低控制的课堂
国际教育的本土化
“度”的艺术
“美感”与“认知”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今天的学校青睐什么样的“新教师”
和谐师生关系的*好“对联”
课程与课堂
“文化沙龙”与学校的“软实力”
教育的“坚守坚持”
本土化的国际教育
学生核心素养与校长的专业素养
沃土、圆梦、生命、博雅
“精英教育”与“接地气”
“质量分析”分析啥?
跨界的探寻
精神的“流浪者”与校园的“守望者”
他们为什么能考好
“错了也给分”
兰花与情书
“你读什么书,就成什么人”
“课堂中的梦游者”
西外的“翻转课堂”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
教育的本色
感恩节话“感恩”
真正的教学质量从哪来?
“大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
“男孩当自强”
什么是“国际化教育”的真正内涵
“忍住”与“装傻”
司徒雷登与中国现代教育
“梦中有情人”
多彩的课堂
人生的演绎
川剧中的“变脸”与教育人的多重角色
“小家”与“大家”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课堂结构与学习主体的内在关联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西外的一天
什么是一个高效优质的“学习共同体”
我的中学老师
陪伴
新旧之交时代的“弄潮儿”
新春杂感
“发红包”的启示
我的父亲母亲
教育的迭代创新
归乡杂记
以色列行记(上)
以色列行记(下)
欧游杂记
重构教师学习共同体
校长的使命
校庆日:学校的传承与开拓
未来的世界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学校
学校内部三种“关系”的建构之一:“师师关系”
学校内部三种“关系”的建构之二:“生生关系”
学校内部三种“关系”的建构之三:“师生关系”
国际化与未来学校的发展
阅读是什么
一个父亲的感悟
“活页书”、“新教材”与个性化学习
教育,需要无数相关者去“众筹”孩子的未来
我们的教育要更开放
“作业”是什么?
教育的传承
好学校是一个“多元异质学习共同体”
“世界读书日”话“读书”
“思”与“辩”
教育的“功利”与“不功利”
课堂教学的几种模式
教育与“身份认同”
“应试”中有“素质”,“素质”中有“应试”
"全球胜任力"与教育转型
教育中的自信与自尊
“小蜜蜂”带来的教育启示
教育的“灰度”
关于学习力的思考
“大时代”与“小教育”
教书育人中的“美感”与“创造”
四十年前我去高考
高考后才是人生的真正“起航点”
生命与教育
教育中的“人”“情”“味”
作业的启示
筑梦与寻梦
教育需要“神圣感”
“成就师生”与“成就学校”
“梦中有情人”
黄埔军校的启示
暑假与童年
军训与育人
快开学了,校长该忙啥
“大道理”与“小细节”
培养有根有源的地球村民,“世界课堂”不限于传统教室
多进课堂多"串门"
教师节前夕话教师
“诗意盎然”与“务实苦干”
戏剧与人生
明日又是“艳阳天”
课堂中的关注点
复旦读书二三事
家安校顺国泰民康
男人的泪水
老父喂饭记
天命与自然
教师与医生
课程与课堂
作业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性“功课”
真性情与好教育
“情本位”的教育
教育中的“内在魅力”
好教育会给我们留下些什么?
从孔子到柏拉图
“校长,你是不是就是替我们学生洗澡的?”
教育的格局
行走路上的“文化基因”
明天,我们又会在路上
宗祠与课堂
真正的双语人怎样炼成
中国教育的“精神家园”
教育与“恋爱”
“听课”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课比天大”
读书与教育
知识与素养:深度学习何以可能
教育上的“拿来主义”要不得
孩子需要“野蛮生长”
教育孩子要慢养
“海归”教师怎么用?
“双语人”的世界行走的课堂
为学生幸福有为的人生奠基
在中西融合路上的行走与感悟
民族文化与国际范儿
双语言跨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行走”于未来之路
找寻那金戈铁马的英雄情结、刚健人格、血性汉子……
何为东方人自己的教育
西行漫记
课程构建的起点在哪
创造的意义
课程的重构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
教学的终点是“再造、生成与留白”
没学生高度参与,课堂就像坟墓
“爱”是教育人骨子里的良善
老师才是教育创新的主角
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低结构是未来学校的核心生命力所在
感悟三秦大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脉
课堂教学中的“恒量”与“变量”
教育与人生
我们的教育*缺的是什么
输出与输入
《牛虻》与我
春节话读书

精彩书摘

刚看了《不要迷恋“高大上”的魔都双语学校,那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也想起了自己两年前写的《双语人是怎么炼成的?》的旧文,那篇文章己经在讨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如何能真正具备双语的素养与能力。

此文中也特别提到,双语人不仅是具备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也要有一种深层的文化与价值的多元思考、分析、判断及综合能力,更要发展出一种超越单面认同的多元立体的“Rich identity ”。

这一丰厚的“自我认同”尽管是多层面的 (multi -dimensional ),但其内核仍然是母语界定的文化根基。双语人及双语素养,其实绝大部分是有母语与准母语的差别,这一差别,不仅是语言学层面上的差别,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深层意义上的差别。

所以,中国语境中的双语学校,无论在中英文上怎样分配授课学习时间,母语的强势地位是由个体的身份认同所确立的。

语言学习的时间或强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但在高阶思维中,还涉及各种情感、心理模式、审美情趣、认知倾向及价值判断等各种由深层文化结构所传承、影响并限定的各种关键范畴及元素。

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孩子,本来其母语文化与社会所构建的认知、情感及心理结构是其身心及学业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英语或其他外语只能是其第二语言,学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准母语”。

如要将母语与“准母语”换位,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换位”,而是要将其“身份认同”推倒重来。中国人自我认同变成异国人的身份认同,等于是“重塑”或“重构”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主体性转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中国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犹如像伊顿、哈罗、安多佛等这些英美名校,只要学生主体的身份认同不变,再怎么花时间精力教中文,其英美学生的中文思考力最大限度也不会超过中国最好双语学校的中国学生的英文思考力。

正如我在《双语人是怎样炼成的》旧文中所提到的,民国时那些大师们,胡适、陈寅恪、赵元任、林语堂、汤用彤、吴宓、金岳霖、梁实秋、钱钟书等,他们是中国百年来最好的“双语人”。

他们学贯中西,但都是以中文作为母语,英语只是“准母语”。他们的学问根基及高度仍主要是由其母语文化所界定。其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也一以贯之。幼时读私塾浸润于中国经典,少时开始学英语读西学,当年的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学校,也是半天美国老师上课、半天中国人文教育。

民国时的许多教会学校,尽管是全外文教学,但仍保留着中国经典课程。所以,那时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们,虽学术风范、治学方法、生活方式、专业语言等方面颇西化,但其身份定位、自我认同却仍根扎其母语文化。

也许,准母语或第二语言所带来的影响,能使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有着更多的机遇空间与丰厚度,但母语或母语文化才能在一个人长远的身心及职业发展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身份认同或自我角色的错位,母语与准母语的混淆,会使我们孩子的自然成长与发展带来各种扭曲及留下很深远的后遗症!母语及母语文化所构建的情感认知审美结构一旦被消解重构,那个体发展的路径与生存模式也会有根本的变化。

也许,魔都的双语学校与英美名校相比,确实存在着英文及学科教学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是追求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就像一个生在双语家庭的婴儿,如果父母双方坚持与婴儿各讲自身的母语,孩子开始说话及语言发展的能力,会比单语家庭一开始要慢。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双语的刺激与互补,会让孩子的语言敏感度及智力情感的发展,比单语孩子更强。

所以,长远来看,虽然以单一母语教学的学校与课堂,会有起跑的优势,但双语教学(母语加准母语),会有更长、甚至终生的效益。双语人(会讲双语或多语)的大脑皮层,有着更多的活跃区,会有更宽的思维度、也更具同理心及换位思考力。较单语者也有着更好的大脑“保鲜度”(患老年痴呆症的比率在同龄组更低)。

西外作为一所双语学校,有一些从小学双语融合课程一直读到高中的学生,这十多年的双语课程使学生成了真正的双语人。

有学生在上海国际学校美式辩论赛中得最佳辩手称号,用英文写小说,做双语网站视频,其中英文口头及书面表达切换自如。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能自然无障碍地“行走”,人生的“宽度”由此而奠定。

少时对语言及文化的包容接受度,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比窄窄的专业化的“深度”可能更重要!

当然,在拓宽孩子双语文化的同时,孩子真正的跨文化沟通力及深度的学习探究力是需要夯实加强。双语学校的学生很容易掉进中外课程与教学的“夹缝”中。

学生一天中要同时用两种语言学习,中国课程与教师高结构的严谨规范,外教课程低结构的创意想象与自主探究,不仅是语言的不同,更有教与学方法风格的差异。

但恰恰是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差异,构成了双语课程与课堂的内在张力,使双语教育具有比单语教育更多样的学习体验与过程,这也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更多的丰富度。

弥补与英美名校的学术差距,一方面是要在母语教学的水准方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加强用英语所教学科知识的学术深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母语教学的深度与理解力,是可以迁移到准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学科教学中。中国母语教学中学生数理化学科知识与能力在AP 与A-LEVEL 课程学习中的成功迁移,便是最好的例证。

人文社会学科母语与准母语的知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迁移,是不少双语学校的短板所在,也确实是我们要真正下功夫的!

关键是要从语言层面进入到深层的学术能力及素养的双语同构层面。这需要母语和“准母语”课程在师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对接、互补与融合。双语学校中外课程的“两张皮”现象,恰恰是影响课程学术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真正提高中国语境下双语学校的教学质量,外教素质及外方课程质量很重要,但中方课程可能更重要。母语课程对孩子思维开发及思考分析综合力的深度拓展,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用。

而恰恰是在双语学校,中方师资及课程更不受重视。如何整合双语学校的中外课程并对这些跨文化的学术素养与深层价值的重视与关注,也是双语课程与国际化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前言/序言

林敏校长把他的教育随笔汇编而成的《兰花与情书》的校样稿寄给了我,我看了真的很感动、好感慨!
他的勤奋进取,他的书生气质,他的见微知著,他的教育情怀,他的深邃哲思,他的人生追求……在篇章和段落中,在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读他的书就像与他面对面地交流。
他是学校的创立者,但他不像“老板”,而是全身心地投身教育实践的亲力亲为者。
他是校长,却一头扎进了育人实践,在天天与生为伍的过程中,享受着教育的快感和乐趣。他的忙碌是可想而知的,但忙碌的林敏居然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思考和写作,累积成厚厚的集子,他的勤奋和执着可见一斑!
他的敏锐和深邃,反映在办学实践中的许多“教育事件”中,这些事件有时很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在学校往往司空见惯了,然而却触发了他的深思或遐想,随笔就是真实的记录。
他的教育思考有独特之处,他介入基础教育有点晚,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比我们这些自以为介入早的,有更多的独特视角去分析、观察问题。不过,他介入再晚也有十四五年了,凭他的投入、执着、厚实的底子、超人的勤奋,产生的人生和教育的感悟足以令我们这些介入早的人为之感动!
从林敏校长的书中,从他领导的学校的实践中,我们似乎看到:
优质的学校需要一个有思想、有理念的校长,校长既是思想家也是实践者,办学需要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团队所有人的生命需要相结合,从而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去学习和追求,最终融合成一个“文化场”。群体之间互为影响、互为推动,主体提升、不断发展,这样的学校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这样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不仅有对工作目标的追求,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和技术层面的高层次的追求。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因为教育担负着造就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而人格的养成,需要人类灵魂工程师细心地观察、发现、呵护。校长和老师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促进者,需要具备体察学生内心的能力,比如要善于识别、体察、感受学生的情绪,善于与学生沟通情感,善于欣赏、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实际上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深层指标远比分数来得重要。真正能够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老师自身也应该具备丰富的情感品质和能力,应该重视自己情感世界和经验的丰富性,应该重视自身的文化和语言修养,因为老师最终是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教化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位终身学习者。教育工作就像长青的生命之树不断地新陈代谢。教育工作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哪怕是阅历丰富的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实践,即使会有相似性,也没有绝对的相同性。因此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蕴涵着挑战。应对挑战,就需要不断地更新,同时也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我建议大家读一下林敏校长这部新作,去感受他追随教育的感悟和幸福。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兰花与情书--林敏教育随笔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