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The 2012 Chin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31 Provincial Units]

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The 2012 Chin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31 Provincial Uni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卫东,唐志鹏,韩梦瑶 等 著
图书标签:
  • 投入产出
  • 区域经济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经济结构
  • 数据分析
  • 统计数据
  • 产业关联
  • 经济模型
  • 2012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845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72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2012 Chin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31 Provincial Uni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2年是我国编制投入产出调查表的年份。与以往编制年份不同的是,201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中首次包含了西藏地区投入产出表。同时2012年地区投入产出表公布的部门分类是42部门,尽管与2007年部门分类数目相同,但由于投入产出部门分类所基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不同,具体的投入产出部门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为保持可比性,《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在数据处理上做了调整,最终得到了中国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限于篇幅,《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仅附上8部门的简表。

内页插图

目录

2012年中国3l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部门编号及分类解释
2012年中国3l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8部门)

前言/序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核算司此前已经联合编制了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30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该项研究成果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40多所国内科研院校以及国外研究机构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对我们的支持和肯定,并促使和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完善该项研究工作。
  2012年是我国编制投入产出调查表的年份,与以往编制年份不同的是,2016年我国公布的《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中首次包含了西藏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年地区投入产出表公布的部门分类是42部门,与2007年部门分类数目相同,但投入产出部门分类所基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具体的投入产出部门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包括:2012年分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部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部门(2007年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个部门);2012年增加了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业部门(2007年无);2012年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部门(2007年分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2个部门)、2012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部门(2007年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个部门)、2012年的卫生和社会工作部门(2007年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部门)、2012年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部门(2007年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
  为保持2012年中国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部门类别的可比性,我们保留了地区表原有的42部门;同时基于已发布的西藏地区投入产出表,在2012年中国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首次引入了西藏地区。
《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其详实的数体现已成为理解中国经济格局的一份重要参考。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通过构建一个精密的经济模型,揭示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区域经济互动图景。 核心内容与价值: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提供的“投入产出表”。什么是投入产出表?简单来说,它记录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本书为2012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关系。它解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部门的产出,是如何作为另一个部门的投入,从而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 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区域间”的视角。传统的投入产出表通常是针对国家整体或某一经济体进行分析,但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本书将分析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省区市,并着重刻画了这些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这意味着,本书不仅展示了“一个省内部”的生产投入和产出关系,更重要的是,它量化了“省A如何向省B提供原材料”、“省B的产出又如何成为省C的需求”等跨区域的经济流动。 这种区域间投入产出信息的梳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省份在产业链上相互依存度最高,哪些省份是重要的供应地,哪些省份是主要的消费市场。例如,我们可以发现,某个资源富集省份的原材料如何支撑起沿海发达省份的工业生产,或者某个制造业发达省份的产品又如何销往内陆欠发达地区。 量化区域间贸易与产业关联: 书中的数据能够精确地衡量各省份之间在中间品(即用于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上的贸易量。这有助于理解中国区域产业分工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区域在全球和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 构建和优化区域发展战略: 对于政府决策者而言,本书提供的数据是制定科学区域发展政策的基石。例如,在规划产业转移、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国内大循环等方面,都离不开对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准确把握。通过本书,可以识别出“卡脖子”的环节,评估产业政策的潜在影响,并更有针对性地引导资源配置。 深化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的运行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各部门、各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宏观经济模型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微观基础,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经济波动,评估政策传导机制,并理解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促进学术研究: 对于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本书是宝贵的数据资源。它可以用于实证研究,检验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以及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数据维度与分析框架: 本书提供的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其数据维度是极为丰富的。一般而言,一张典型的投入产出表会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1. 部门分类: 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行业)。在本书中,这通常会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但可能在特定区域性研究中进行细化或合并。例如,可能会区分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汽车制造、房地产、金融业、教育、卫生等。 2. 投入项(纵向): 每一列代表一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该列的数据会显示,该部门的产出是如何消耗来自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其自身产生的增加值(如劳动报酬、利润、税收等)。 3. 产出项(横向): 每一行代表一个部门的产出。该行的数据会显示,该部门的产出是如何被其他部门作为中间投入使用,以及最终被最终需求(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所吸收。 4. 区域划分: 这是本书的突出特点。所有的投入和产出关系都会被限定在“31省区市”这个二维的地理框架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追踪一个部门(例如,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出,有多少是销售给了本省的其他部门,有多少是销售给了河北省,有多少是销售给了广东省,等等。反之,也可以看本省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其原材料和中间投入,有多少是来自本省,有多少是来自山东省,有多少是来自海外。 具体内容举例(推测,非本书实际内容): 虽然本书的具体数据内容需要直接查阅,但我们可以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逻辑,推测其可能揭示的一些具体经济现象: 产业联动效应: 比如,某沿海省份的汽车制造可能高度依赖于中部省份提供的钢铁、轮胎等原材料,同时也为该省的汽车销售、维修服务行业提供重要的中间投入。 能源与原材料的流动: 能源富集省份(如内蒙古、山西)的煤炭、电力,可能大量流入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支撑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消费市场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如高端消费品、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能对基本生活用品和初级农产品有更强的本地化需求。 区域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韧性: 通过分析某类关键中间品的跨区域供应情况,可以评估区域供应链的脆弱性。例如,如果某一类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一旦这些省份出现生产中断,将对全国相关产业产生连锁反应。 投资的区域溢出效应: 大型基础设施投资或产业投资,不仅会拉动本地经济,其产生的对原材料、建筑服务等的需求,也会对其他省份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 使用本书的意义: 对于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显微镜”和“全景图”。 企业决策者: 可以利用本书的数据,分析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潜在市场分布,评估供应链的区域风险,优化生产基地的布局,以及了解竞争对手可能面临的区域经济环境。 政策研究者: 可以将本书数据纳入其模型,进行更精细的政策模拟和影响评估,如研究区域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分析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等。 投资者: 可以通过本书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相互依赖关系,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持,发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风险。 普通读者: 即使不是经济专业人士,通过对本书数据的解读,也能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区域协同,以及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总结: 《2012年中国31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文献。它以严谨的数理模型和详实的数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中国区域经济互动的新视角。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数据手册,更是一套理解中国经济复杂性、区域协同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工具。通过深入研究本书所呈现的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图谱,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能够完成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省级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需要强大的统计基础、严格的部门协作以及高度统一的测算标准。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编制过程中的方法论细节:例如,最终的省际贸易流向是如何在各省统计局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的?在核算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属于任何省份管辖的中央直属企业或特殊经济区域的产出和需求是如何被分配和归属的?这些“幕后”的统计艺术往往决定了最终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一份处理得当的投入产出表,是研究者进行严谨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石。我期待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结果,也能附带提供足够透明的方法论说明,让同行可以检验其稳健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复杂的区域经济模型,共同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研究迈向更科学、更精细化的新阶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标题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是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我的宏观经济模型寻找可靠的、细致的跨区域数据支持。坦白说,在当前的文献中,关于2012年中国各省区市之间复杂的经济联动关系,能有如此详尽和权威的投入产出分析成果简直是凤毛麟角。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信息量所吸引,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座数据构建的宏伟建筑,每一块砖石都代表着一个省份、一个产业、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某一特定产业的上下游传导效应是如何跨越行政边界的,尤其是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理解这种“看不见的联系”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与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人员,我深知理解“哪里生产”和“为哪里生产”之间的差异,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拿到这本书时,我最迫切想探究的是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在2012年是否已经显现出清晰的路径。这种跨区域的投入产出结构,能直观地揭示出产业关联度、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经济辐射力的强弱。它就像一台高精度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省份的钢铁需求究竟有多少是依赖本地供给,又有多少是需要从周边资源大省调入。这种结构性的洞察力,远比单纯的GDP增长数字要深刻得多,它直接关系到如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资源错配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一次有力推动。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矩阵运算的能力,能够构建出详尽的关联矩阵,从而计算出直接关联系数、间接关联系数乃至完全关联系数。我设想,有了这份2012年的基准数据,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跨时点的比较分析,比如与2007年或更早的数据进行对比,观察中国在“十一五”末期到“十二五”初期,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和结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时间序列的纵向分析,是评估过去十年区域发展政策有效性的最佳量化工具之一。如果能进一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情景模拟,例如模拟一条新的国家级高速铁路或经济带建设,对沿线省份的产业联动效应,那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将得到极大提升,不再仅仅是历史数据的记录,而是未来决策的导航图。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感受到了编纂者们巨大的心血和对细节的执着。这份投入产出表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它必然是通过极其复杂和精密的运算流程得出的,涉及对数以百计的行业分类进行精确核算,并要解决省际间贸易流向界定的难题。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政策模拟和区域政策评估的研究者来说,这份数据的可信度和精细度是决定研究成果质量的生命线。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列示,因为在当今的经济结构中,服务部门的区域渗透性越来越强,传统的流量核算往往难以捕捉其真实面貌。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精细的表头和详尽的编制说明,那么它将远超一般统计年鉴的价值,成为一个动态的、可供挖掘的“区域经济矿藏”,让我得以深入剖析中国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与外部制约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