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7
◎人气心理训练师
研习心理学和心理训练方法,并建立recollect公司。利用其独创的“OK”心理训练法,面向dingji运动员、儿童和企业,以“拿出成果”为目标展开支援服务。著有《如何拥有绝对的自信》《消极思考助您成功的35条法则》等。
◎好评如潮
“OK线”不仅在日本国内的“报道station” “R的法则”等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媒体上受了关注,更被著名育儿杂志《FQ Thailand》以专题形式进行了介绍。在儿童心理训练方面,无论是考试、运动还是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实际成果。
——“看了这本书之后,考试当天就算感觉到自己很紧张,也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发挥出正常水平。”(18岁,高考生)
——“这本书帮助我改掉了比赛时心浮气躁的毛病,并且在全国青少年网球大赛上获得了冠军!”(12岁,网球选手)
◎正视紧张情绪
拒绝平常心,对不要紧张说“不”!
怯场或不怯场,并不取决于会不会紧张,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在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正视紧张情绪,比无视它更有效。
◎随书附赠情绪日记
让孩子在每天的记录中逐渐提升自信,达成目标。
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充满自信地展现自己力量的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弱小的孩子”,在学业考试和体育竞技中,不能像平常一样发挥出正常水平,因此也产生了很多有挫败感的父母。作者为dijing运动员、职业运动队、商界人士和儿童提供了“能够全面展现自身实力”的方法。他提倡“OK线”——即暗示自己一个zuidi目标的心理基准。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体育考试、入学考试时,父母如何处理紧张情绪,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达成目标的信心。
森川阳太郎,OK线心理训练师。1981年生于东京。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参加过意大利、西班牙的职业联赛,26岁退役。之后研习了心理学和心理训练方法,建立了Recollect公司。利用其独创的“OK线”心理训练法,面向dingji运动员、儿童和企业,以“拿出成果”为目标展开支援服务。著有《如何拥有绝对的自信》《消极思考助您成功的35条法则》等。
“OK线”不仅在日本国内的“报道station”“test之花道”“R的法则”等电视节目以及其他媒体上受到了关注,更被泰国的育儿杂志《FQ Thailand》以专题形式进行了介绍。在儿童心理训练方面,无论是考试、运动还是交流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实际成果。
第一章 如果在正式场合中紧张,该怎么办?→即使紧张也没关系
第二章 如何才能适应紧张的情绪?→积累“虽然紧张,但是能做好”的经验
第三章 如何才能获取自信?→做好“自己确实能做到的事情”
第四章 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如何能够达成目标?→因为获得了“自信”这一强力引擎的助力
第五章 要培养出“不怯场的孩子”,家长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多给孩子打“OK”
第一章 如过在正式场合中紧张,该怎么办?→即使紧张也没关系
不怯场的人就不会紧张吗?
孩子在正式场合中发挥不出真正实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原因就是“紧张”情绪。
极度的紧张,会导致孩子手脚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心跳不断加速。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只能任凭时间一点点流逝,却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越是焦急地想做些什么,身体就越是不听使唤。
不仅如此,紧张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在参加正式场合的前一天晚上无法入睡,食欲不振。这种现象在不少孩子身上都有体现。
那么,难道在正式场合不怯场的人就不会紧张吗?
答案是否定的。
哪怕是世界一流的运动员,他们在重大场面上、众目睽睽之下,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紧张。
比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在赛后采访中回顾刚刚完成的比赛时,往往会回答:“刚才紧张得要命!”
“紧张”是一种情绪,而情绪的流露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
涌现出来的情绪,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人们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也无法用其他的情绪覆盖。
对喜欢的东西就是喜欢,对讨厌的东西就是讨厌,就是这样的道理。
设想一下,如果家长强行让不喜欢吃青椒的孩子把青椒当成喜欢的东西吃下去,孩子是不可能高高兴兴地听话的。
人不是因为想要兴奋才兴奋,更不会因为想要坐立不安而变得坐立不安。心跳不止的时候,当然不会因为你想让心脏跳得慢点儿就可以达到效果。
一旦产生“我不想紧张”这样的想法,就说明自己对于“紧张”这种情绪的产生已经无计可施、无法挽回了。
在正式场合不怯场的人,之所以能够发挥稳定,绝对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紧张。
怯场或不怯场,并不取决于会不会紧张,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在紧张的情况下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紧张”与“失败”本质上并不等同。
然而,大多数人形成了“紧张=失败=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思维定式。
这样的想法, 源自过去由于紧张而导致失败的经验——例如“因为太紧张而没能好好地表达出来”“由于紧张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失误”等。正是因为这些经验,人们才会将“紧张”和“失败”等同起来。
在潜意识中,人们很容易就会将“紧张”与“失败”联系起来。
如果身边的大人都这样认为,就会向孩子传达“紧张是一种不好的情绪”这样的印象。
如果恰好曾有过因为紧张而导致失败的经历,孩子就更容易把紧张认作不好的事情。
正视紧张情绪,比无视它更有效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
然而,这里所说的“积极”和“消极”,只是就这种情绪会令人感到轻松还是沉重而言,也就是说,根据接受方式的不同,这些情绪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并不只是“积极情绪=好的情绪,消极情绪=坏的情绪”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有助于正常发挥,消极情绪会导致发挥失常”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怯场并不是因为产生了紧张情绪,但大多数人对此存在误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正式场合中发挥失常的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情绪”与“思考”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体现在产生紧张情绪时,人们明明紧张却强行地认为自己不紧张,想要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或者干脆扼杀消极情绪,这种行为恰恰是发挥失常的一大诱因。
孩子在正式场合中露出十分紧张的神情时,多数家长会对孩子喊出“要冷静”“平常心”之类的话,虽然家长是想要鼓励孩子,却不知道这样做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这样的语言无异于逼迫孩子扼杀自己的情绪。类似的方法还有对孩子实施心理暗示,让他以为自己不紧张。我认为,当孩子表现出紧张情绪时,家长应该尽量避免采取这样的方法。
情绪本来就是无法控制的东西,如果再强硬地将其否定,就会导致孩子在正式场合中将大量的思考能力浪费在控制情绪上,从而导致发挥失常。
自认为“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有时候会认为自己不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反之,自认为“心理素质很差”的人,就会害怕自己的内心充满消极情绪,进而以一种“眼不见为净”的心态来应对消极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孩子越是暗示自己不要在意紧张情绪,就越是说明他内心的紧张情绪已经超出了他自己能够控制的限度,这种暗示只会让孩子不断否定自己的情绪,却无法帮助他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总而言之,接受自己的情绪并正视它,才是重中之重。即使面对恐惧、忐忑不安、想要逃避等消极情绪时,孩子也要正视,不能忽视或者否定它们。既然感觉到紧张,孩子就干脆承认自己正在紧张,并接受这样的自己。
想要让孩子改掉怯场的缺陷,这才是关键的第一步。
从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
如上所述,要让孩子做到在正式场合中不怯场,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承认并且面对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将“行动”和“情绪”分离。
首先要在脑海中形成将“行动”和“情绪”分离的印象,然后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看该如何去做。
要想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绪,家长就有必要让孩子认清在正式场合中自己心中涌现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
家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话,让孩子将自己真实的情绪描述出来。
举个例子,对于训练时表现出色、比赛时却发挥失常的孩子,家长应该这样提问:“比赛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如果孩子回答:“感觉心跳很快!”
此时,家长应当用同样的语言回应道:“是吗,感觉心跳很快啊!”
重复孩子的语言进行回应,是这一步骤中的关键。
家长常犯的错误是,在孩子说自己“感觉心跳很快”的时候,家长却回应道“是你太紧张了”。
“心跳很快”和“太紧张了”,在语气上有着微妙的区别。
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家长如果要正确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关键是要以孩子的语言为基础来进行对话。
如果孩子在回答时采用了“刚才心跳太快了”之类的说法,说明在潜意识中,孩子将这种情绪认作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时候,家长可以采取相对平和的语气,例如“是吗,心跳很快啊”,来抚平这种消极的影响。
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是“心跳加快”时,家长就要对这种情绪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心跳加快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什么事情使你感到心跳加快呢?”
理解情绪的工作,问三个“为什么”
这个培训环节旨在帮助家长挖掘出孩子产生如此情绪的原因。
对于某一件事情,以及在遇到这件事情时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对孩子提出三个“为什么”,如下例:
孩子:“在学校,当老师让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紧张。”
家长:“为什么会紧张?”
孩子:“因为我要在好多人面前说话。”
家长:“为什么要在好多人面前说话你就会感到紧张呢?”
孩子:“因为我害怕自己说错。”
家长:“为什么想到自己可能会说错,你就会紧张呢?”
孩子:“因为在大家面前说错话很丢脸啊……”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另外,通过这样的对话,家长还可以了解到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家长就可以发现,“害怕丢脸”是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的根本原因。
如果能够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孩子以后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过去的经验就会成为孩子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的指路灯。
情绪不分好与坏
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表达出最真实的情绪,就一定要摒弃自己的成见,放低姿态去了解孩子,多问问孩子“这样的情绪究竟是怎样的感觉”,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说“你是这种感觉吧”“因为对手太强了,你才心跳加快的吧”。家长这样擅自决定孩子的情绪或者产生情绪的原因,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对孩子也没有好处。
此外,家长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的判断题。这样的提问难以问出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只有提出能够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的开放式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的想法。
我曾经接受过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咨询,在这些案例中,家长自以为是地认定孩子的情绪的例子不在少数。
孩子还没有说两句,家长就擅自“帮”孩子认定“你是怎样怎样的”,这样一来,孩子往往就会支支吾吾地敷衍了事。
这样下去,孩子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直面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充分理解“情绪不分好与坏”这个大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与孩子的情绪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放下压力,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情绪。
从童年时代开始,孩子们就需要经历种种正式场合,例如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以及大大小小的考试等。然而,身处这些正式场合时,很多孩子往往发挥不好,他们的具体表现如下:
◆ 在正式场合中发挥失常。
◆ 随着面对正式场合的时间越来越接近,心态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 害怕面对正式场合而逃避。
◆ 在正式场合中无法集中精力。
◆ 仅有三分钟热度。
在诸多案例中,很多孩子虽然在平日里付出了许多努力,却仍然因为这样的问题而导致表现不佳。因此,许多家长都很焦虑,他们抱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只要按照平时那样做就可以的,为什么到了正式场合孩子就做不到呢?”“孩子只要有自信就能做得更好,但为什么就是拿不出自信呢?”
想必拿起这本书的读者也有如此的困惑吧。
说了这么多,请原谅我还没向您做自我介绍。我是心理训练师森川阳太郎。我创办的“RECOLLECT”公司,主要业务就是面向运动员和实业家进行心理训练,帮助他们练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正式场合中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说起心理训练,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花费很长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内在的行为。然而,我独创的心理训练法,其目的就是在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样的训练下,一部分学员的心理状态能在短短一周之中就有明显的改善。
我们这家公司不限制学员的年龄,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小学生,都曾在我们公司接受心理辅导。根据我的经验,小孩子接受心理辅导的效果,往往要比大人更加显著。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这项心理训练的意义,并在恰当的时机给孩子合适的教导和指导,就能事半功倍。
父母是距离孩子zui近的人,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专属心理训练师。
所以,只要父母愿意做孩子zui好的心理训练师,无论是“胆怯懦弱的孩子”“胆小怕事的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孩子”还是“没有干劲的孩子”,他们都有可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面对正式场合毫不怯场的孩子”。
这种训练方法并不困难,也不会耗费您太多的时间。假设一个月之后,您的孩子就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正式场合”,即使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只要从现在开始进行训练,时间也是十分充足的。
那么,从今天开始,请务必试着对您的孩子进行这项训练吧。
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