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克罗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内部已经出现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把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哲学系统化;二是把柏拉图主义与其他哲学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结合,形成亚里士多德主义化了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克罗是前者的代表,试图建立纯粹的柏拉图神学。
即使如此,普洛克罗仍然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挑战,后者借柏拉图反而质问希腊哲学:希腊罗马思想真的理解“存有”?它真的明白了“谁”的问题?这就是古代晚期思想的“希腊之思”与“非希腊之思”的冲突,即雅典和耶路撒冷的冲突。它使得“希腊之思”不断呈现其思辨的界限。这大概是今天阅读普洛克罗这部著作的现代性意义所在。由此当我们进入古典传统时,可以有所窥见那种被现代性反诘其实却是反诘现代性的古典思想的坚硬维度。
石敏敏,女,浙江新昌人,1969年12月出生。浙江工商大学哲学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博士。出版专著《古代晚期西方哲学的人论》(2007年)、《古典基督教思想的“自我”观念》(合著,2010年)、《希腊化哲学主流》(2012年)等;参与《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古代基督信仰shengjing注释丛书》、《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等丛书的翻译,出版译著20多部。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学。
我购买此书是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希望能够领略到柏拉图晚期思想中,那种由纯粹的理性上升到对绝对完美的敬畏与爱慕,也就是他哲学体系中“神性”的内在构造。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剥去历史沉淀的泥土,展现出柏拉图思想形而上学的骨架。我期待的“神学”,是内嵌于其认识论和政治哲学之中的,是其对“美”与“秩序”的终极追求的外在投射。然而,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的目录索引,而不是一篇连贯的、有说服力的论著。作者似乎更热衷于罗列不同流派对柏拉图的理解,例如斯多葛学派的自然神论观点、伊壁鸠鲁学派的反驳等等,却极少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立场来引导读者理解“柏拉图自身”的神性观。段落之间的过渡生硬,观点跳跃性大,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在翻阅一本厚厚的、未加整理的学术笔记集。最终,我没能找到那种令人信服的、由理性导向信仰的桥梁。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着实引人遐思,仿佛一扇通往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思想深处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能在这里找到对柏拉图晚期思想中那些关于“善的理念”如何被神圣化、与宇宙创生力量相结合的细致梳理,或者至少能一窥新柏拉图主义者们是如何系统化地构建起一个涵盖神祇谱系与人类灵魂救赎路径的宏大理论框架。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作者似乎将叙事的焦点过多地放在了某些与其主题看似相关却又显得枝蔓的支流上。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理型世界”与“可见世界”之间张力的哲学辩论,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解析《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宗教图景下进行解读。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篇幅被用来探讨一些与柏拉图直接文本关联度不高的历史背景材料,以及对一些后期诠释者观点的反复引述,这些内容虽然有其学术价值,却极大地稀释了核心议题的浓度。整体而言,那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形而上学拷问,那种引导读者直面“至善”的震撼感,在字里行间消散了,留下的更多是资料汇编的痕迹,而非思想的火花。我希望看到的“神学”,是柏拉图思想的升华与内在逻辑的必然,而不是外加的、附会的解释。
评分我翻开这本书时,心头涌动着对古老智慧的敬畏,期待着能跟随作者的笔触,重新体验苏格拉底式的探问,那种对真理的永恒追逐如何在一个超越经验的世界中找到安放之所。我本以为会读到对“逻各斯”概念在柏拉图体系中如何逐步孕育出后世神学根基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对其“灵魂不朽”论证的全新阐释,尤其是那些与神秘主义色彩交织的部分。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实在让人感到有些疏离。文字堆砌感很强,论点之间缺乏强劲的逻辑连接,仿佛作者收集了许多关于柏拉图时代宗教习俗和异教信仰的碎片信息,试图将它们强行编织成一个“神学”的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试图在大段的引文和考据中分辨出作者自己的原创性见解在哪里,但收效甚微。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参考书目注释,而非一本富有洞见的哲学导论。那种期待中,思想交锋的锐利感,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解释,几乎没有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平铺直叙的叙述,缺乏必要的张力和情感投入。对于一个渴望与柏拉图精神进行直接对话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媒介似乎过于厚重且不透明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哲学史上的“神学转向”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探讨古希腊理性如何试图为“超越性”寻找一个可言说的结构。鉴于书名明确指向柏拉图,我自然预期会看到对《蒂迈欧篇》中“德谬哥”(Demiurge)的创造性工作进行一次彻底的、去神秘化的哲学审视,分析他是如何调和“必然性”与“理性”的。然而,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某些早期基督教教父如何援引柏拉图思想的比较研究中,这种后世的解读虽然重要,却喧宾夺主了对柏拉图思想本身的挖掘。我需要的不是关于“柏拉图主义如何影响了奥古斯丁”的综述,而是对柏拉图思想内部的“神性”如何自行展开的深入剖析。这种将讨论拉向外围的做法,使得原初的哲学张力被削弱了。书中的行文节奏也显得非常缓慢,论证推进极其审慎,以至于重要的概念——比如“善”的本体论地位——似乎被反复拉回到起点进行考察,这让人感觉一直在原地踏步,而非向前深入。清晰的脉络和递进的论证,在这本书里成了奢侈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定价无疑指向了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因此,我对其中所蕴含的对柏拉图思想的革命性见解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原以为会读到一篇关于柏拉图哲学如何预示了“道成肉身”的深刻讨论,或者至少是对其“洞穴比喻”中那位摆脱阴影、直面太阳的智者的神性觉醒过程的细致描摹。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以一种现代的、充满穿透力的语言,解构柏拉图思想中那种潜藏的、对超越性力量的依赖和敬畏。但事实是,全书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冗长的定义,使得文本的阅读门槛过高,而其所带来的哲学回报却不成正比。它更像是一份针对专业人士的内部参考资料,充满了只有熟悉该领域特定术语的学者才能理解的隐晦指涉,对于一个希望从柏拉图那里汲取精神力量或哲学启发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阅读的阻力。最终,它没能成为我理解柏拉图“神性”维度的有效工具,而更像是一堵由繁复的学术语言构筑起来的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