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

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刘强,王军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新能源汽车
  • 汽车构造
  • 汽车维修
  • 故障诊断
  • 电机
  • 电池
  • 电控系统
  • 汽车技术
  • 汽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6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字数:7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汽车企业的培训资料。
——系统阐述了电动汽车技术和原理知识,包括电动汽车的能源系统、驱动系统、辅助系统、控制系统等;
——主要内容包括电动汽车维修安全操作、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结构与检修、充电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辅助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以及电动汽车的拆装操作步骤;
——以典型电动车型为例进行说明,如北汽EV160/200、EX200-EX260的车型、江淮、比亚迪e6、e5、大众e-up、特斯拉、宝马i3、中通等;
——采用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进行详细讲解,并配有故障案例,使读者便于理解和实操。

内容简介

《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系统地阐述了电动汽车技术和原理知识,包括电动汽车的能源系统、驱动系统、辅助系统、控制系统等。具体内容为电动汽车维修安全操作、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结构与检修、充电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辅助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以及电动汽车的拆装操作步骤,以北汽EV160/200、EX200-EX260的车型、江淮、比亚迪e6、e5、大众e-up、特斯拉、宝马i3、中通等车型为例,通过各车型的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进行详细讲解,并配有故障案例,方便读者学习理解。
本书可作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汽车企业的培训资料。

作者简介

李伟,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毕业于长春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技师,曾从事事故车拆装与检修3年,自2006年起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职,从事职教十几年,主讲发动机、自动变速器课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电动汽车概述与高压检测方法/ 1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结构、组成/ 1
  一、电动汽车的结构/ 1
  二、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 2
 第二节 电动汽车高压检测方法/ 7
  一、电动汽车高压的危害/ 8
  二、作业过程/ 8
  三、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绝缘性能检测原则/ 10
  四、电动汽车高压系统绝缘性检测方法/ 10
  五、压状态下切换高压系统/ 12
  六、高压安全防护处理及作业十不准/ 13

第二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16
 第一节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概述/ 16
  一、电芯模块、电池模组及模组布置/ 16
  二、电池模组高压串联回路的连接方式/ 17
  三、动力电池控制系统/ 18
 第二节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类型/ 22
  一、镍基蓄电池/ 22
  二、锂离子电池/ 23
  三、飞轮电池/ 27
  四、氢燃料电池/ 29
  五、动力电池维修及检测/ 35
 第三节 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 39
  一、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简介/ 39
  二、动力电池组管理系统的功能/ 41
  三、蓄电池的放电管理/ 43

第三章 电动汽车驱动电动机/ 45
 第一节 电动机类型/ 45
  一、直流电动机/ 45
  二、交流电动机/ 47
  三、永磁电动机/ 48
  四、开关磁阻电动机/ 53
 第二节 变频器/ 56
  一、变频器的功能和特点/ 56
  二、变频器的种类/ 57

第四章 北汽纯电动汽车/ 63
 第一节 北汽纯电动汽车的组成/ 63
  一、主要部件安装位置/ 63
  二、主要部件结构/ 63
 第二节 驱动电动机/ 74
  一、驱动电动机的结构/ 75
  二、驱动电动机控制器/ 77
  三、驱动电动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79
  四、驱动电动机的工作过程/ 81
 第三节 空调系统/ 84
  一、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结构组成/ 84
  二、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控制原理/ 85
  三、北汽EV 汽车空调电动压缩机的控制电路/ 85
  四、电动空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86
  五、电动压缩机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 87
 第四节 制动系统/ 89
  一、电动机制动馈能控制/ 89
  二、真空助力制动系统/ 92
  三、制动系统常见故障排除与诊断/ 93
 第五节 转向系统/ 96
  一、转向系统部件/ 97
  二、转向系统控制策略/ 97
  三、EPS故障/ 98
 第六节 北汽电动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100
  一、驱动电动机的故障排除/ 100
  二、动力电池故障/ 100
  三、充电系统常见故障及维修 / 101
  四、高压互锁故障排查 / 101
  五、北汽EV VCU损坏法行驶/ 102
 第七节 北汽电动汽车电路图及端子含义/ 104
  一、整车电路图/ 104
  二、线束端子含义/ 111
 第八节 北汽电动汽车EX200/EX260 / 117
  一、高压蓄电池拆装及检测/ 117
  二、高压控制盒PDU及高压线束/ 124
  三、驱动电动机拆装及检测/ 139
四、空调与暖风系统/ 149
  五、冷却系统结构、故障检测及拆装/ 154
  六、电动真空泵/ 158
  七、整车控制器/ 161
  八、换挡旋钮及能量回收系统/ 175
  九、数据采集终端系统/ 177
  十、VSP行人警示系统/ 179
  十一、充电插座控制单元(CMU) / 181
  十二、电路原理图/ 184

第五章 江淮EV纯电动汽车/ 206
 第一节 新款江淮纯电动汽车的结构/ 206
  一、新款江淮纯电动汽车整车结构/ 206
  二、驱动电动机/ 208
  三、整车控制器/ 209
  四、车辆仪表/ 209
 第二节 江淮纯电动汽车充电与电气工作原理/ 210
  一、江淮纯电动车运行操作与充电方法/ 210
  二、江淮纯电动车电气系统工作原理/ 211
 第三节 江淮纯电动汽车电动管理系统/ 213
  一、整车控制器的功能/ 213
  二、直流转换器/ 214
  三、永磁刷直流牵引电动机控制器/ 214
  四、电池系统/ 218
  五、高压电气系统/ 219
  六、充电系统与蓄电池充电/ 220
 第四节 江淮纯电动汽车故障案例/ 221
  一、车辆法行驶故障排除/ 221
  二、车辆法提速故障排除/ 223
  三、12V蓄电池亏电引起的车辆法充电/ 224
  四、充电桩不能充电故障/ 225
  五、车辆法充电故障/ 226
  六、法启动故障/ 227
 第五节 故障检修与拆装/ 227
  一、充电系统维修/ 227
  二、车载充电器的拆卸和安装/ 229
  三、简易充电桩的维修/ 229
  四、高压系统的维修/ 230
  五、驱动电动机的安装/ 232
  六、DC/DC总成的安装及检修/ 235
 第六节 江淮高压电池及整车控制电路/ 237

第六章 大众e-up电动汽车/ 242
 第一节 大众e-up电动汽车概述/ 242
  一、高压系统/ 242
  二、电气系统/ 248
  三、车身与底盘/ 249
  四、空调系统/ 250
  五、制动系统/ 252
 第二节 大众e-up电动汽车拆装/ 256
  一、高压蓄电池单元拆装/ 256
  二、拆卸和安装蓄电池调节控制单元J840 / 260
  三、拆卸和安装高压蓄电池充电电压控制单元J966 / 260
  四、电动驱动系统的功率电子装置和电子控制装置的拆卸和安装/ 261
  五、拆卸和安装空调压缩机熔丝S355 / 264
  六、三相电流驱动电动机VX54、温度传感器G712及转子位置传感器1-G713的拆卸和安装/ 265
  七、拆卸和安装牵引电动机高压线束PX2 / 271

第七章 比亚迪纯电动汽车/ 274
 第一节 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结构原理/ 274
  一、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274
  二、动力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74
 第二节 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主要部件/ 275
  一、驱动电动机控制器/ 275
  二、DC/DC转换器/ 278
  三、高压配电箱/ 279
  四、电池管理单元/ 281
  五、动力电动机/ 284
  六、动力总成/ 287
  七、车载充电器/ 290
  八、漏电保护器/ 293
  九、挡位控制器/ 293
  十、P挡控制器/ 295
  十一、软关断控制器/ 297
  十二、e6先行者整车电器、CAN网络系统/ 297
  十三、e6先行者组合仪表/ 298
  十四、刹车深度传感器/ 298
 第三节 比亚迪e6 故障诊断与排除/ 300
  一、使用便携式交流充电器法充电/ 300
  二、法挂前进挡/ 302
 第四节 比亚迪e6电路图/ 304
  一、高压配电图/ 304
  二、充电口电路图/ 304
  三、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电路图/ 305
  四、电池管理器电路图/ 307
  五、主控制器电路图/ 308
  六、P挡电动机控制器电路图/ 309
  七、挡位控制器电路图/ 310
  八、DC/DC转换器电路图/ 311

第八章 宝马i3电动汽车/ 312
第一节 宝马i3电动汽车维修安全操作/ 312
  一、高电压组件的标记/ 312
  二、高电压系统作业/ 312
 第二节 宝马i3电动汽车电动驱动装置/ 316
  一、技术规范/ 316
  二、电动机结构/ 317
  三、传感器/ 318
  四、外部特征和机械接口/ 319
  五、电气接口/ 320
  六、电动机电子装置/ 321
 第三节 宝马i3电动汽车变速箱/ 328
  一、变速箱概述/ 328
  二、变速箱结构/ 329
第四节 宝马i3电动汽车高压蓄电池/ 335
  一、高压蓄电池概述/ 335
  二、机械接口/ 336
  三、电气接口/ 339
  四、加热装置和冷却系统/ 341
  五、高电压蓄电池单元的内部结构/ 343
  六、高电压蓄电池充电/ 349
 第五节 宝马i3电动汽车电动制冷剂压缩机/ 356
  一、安装位置和接口/ 356
  二、EKK的结构/ 357
 第六节 宝马i3电动汽车电气加热装置/ 358
  一、安装位置和接口/ 359
  二、工作原理/ 359
 第七节 宝马i3电动汽车增程电动机/ 361
  一、技术数据/ 361
  二、冷却系统/ 362
  三、传感器/ 362
  四、外部特征和接口/ 362
  五、增程电动机电子装置/ 363
 第八节 宝马i3电动汽车拆装/ 367
  一、拆卸和安装电动变速箱I01 / 367
  二、拆卸和安装驱动单元/ 369
  三、拆卸和安装便捷充电系统/ 372
  四、拆卸和安装高压蓄电池单元/ 373
  五、拆卸和安装高压蓄电池单元/ 374

第九章 特斯拉电动汽车/ 377
 第一节 特斯拉电动车概述/ 377
  一、特斯拉三元锂离子电池结构/ 377
  二、特斯拉电池系统/ 380
 第二节 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385
  一、特斯拉Model S充电情况/ 385
  二、充电方式/ 386

第十章 纯电动公交车客车/ 389
 第一节 纯电动公交客车结构/ 389
  一、纯电驱动系统的整体布置/ 389
  二、中通公交客车纯电驱动系统的组成/ 390
  三、中通公交客车纯电驱动系统主要零部件/ 390
 第二节 纯电动公交客车控制原理/ 401
  一、纯电动公交客车的运行模式/ 401
  二、中通纯电动公交客车的控制策略/ 403
 第三节 AMT变速器/ 404
  一、AMT变速器结构/ 404
  二、AMT变速器控制单元/ 405
  三、电子离合器执行器(ECA)及离合器/ 406
 第四节 维护及故障检修/ 406
  一、日常维护及车辆检查/ 406
  二、故障诊断及检测/ 407

第十一章 电动汽车CAN总线/ 411
第一节 电动汽车CAN网络概述/ 411
  一、术语释义/ 412
  二、CAN总线结构/ 413
 第二节 电动汽车CAN 报文/ 414
  一、CAN报文的组成/ 414
  二、CAN报文的解析/ 415
 第三节 CAN总线故障检修/ 415
  一、CAN总线经常出现的故障/ 415
  二、CAN总线检测/ 416

前言/序言

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法规和标准,制定了各种鼓励研发、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政策和措施,使新能源汽车迅速推向社会,出现了各种纯电动汽车。由于电动汽车及节能装置结构新颖,技术先进,目前大部分人还不熟悉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更不熟悉其使用与维修,急需相应的图书同步跟上。目前, 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正高歌猛进,很多自主品牌, 如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很优秀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 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新能源汽车行业前、后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本书选取目前市场主流电动汽车北汽(EV160/200、EX200-EX260)、江淮、比亚迪(e6、e5)、大众(e-up)、特斯拉、宝马(i3)、中通等车型为参考,以电动车的主流技术、故障检修、拆装、控制原理为出发点, 按照汽车维修职业岗位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对电动汽车的维修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讲解。
本书把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与具体车型相结合,在讲述电动汽车共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介绍各类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进一步讲述了各种类型电动汽车的特点和维修诊断问题。结合讲授“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故障分析”,力求全面、系统地讲述电动汽车技术。在章节安排上,先讲述基础和共性知识,再从简单到复杂,讲述各类典型车型,由浅入深,方便学习。本书的重点是电动汽车的应用技术,车型选取主要根据该类车型市场保有量和影响来确定。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知识,对电动汽车的车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注重图文结合,对内容进行了充分、生动的讲解,采用大量的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故障案例及电动汽车的拆装,配合文字进行讲解与描述。本书由李伟、刘强、王军、李校航、于洪燕、于忠贵、于洪岩、姜春玲、马针、李春山、李校研、吕春影、李微等编写。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新,加之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新能源汽车技术前沿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原理、创新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平台。 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览与发展趋势 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详细阐述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消费者用车理念转变等宏观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必然方向的战略意义。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政策支持、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差异与协同。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与特点: 全面介绍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燃料电池汽车(FCV)等主流新能源汽车类型,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技术路线、动力总成构成、能源效率、续航里程、排放特性等关键指标,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 核心技术发展前沿: 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动力电池技术: 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三元锂、磷酸铁锂、固态电池等)的材料体系、电化学原理、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能优化、快充技术、长寿命设计以及回收利用等最新研究进展。 电驱动系统: 详细解析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的设计与控制、功率半导体器件(SiC、GaN等)的应用、电驱动总成的高效集成与小型化、以及再生制动技术在能量回收中的作用。 整车能量管理系统(EMS): 阐述EMS在优化能量分配、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能耗方面的核心功能,分析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能量流转与控制策略,以及智能化EMS的发展趋势。 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 梳理不同充电标准(国标、美标、欧标)、充电方式(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无线充电)的技术原理与应用现状,探讨充电桩的建设规划、智能充电网络的发展以及车网互动(V2G)的潜力。 轻量化与结构设计: 介绍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在车身、底盘等关键部件的应用,以及一体化压铸、结构优化等先进制造工艺如何有效降低车身重量,提升续航与操控性能。 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 探讨自动驾驶技术(感知、决策、执行)、智能座舱、车联网(V2X)通信、OTA升级等在新能源汽车上的集成与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第二部分:新能源汽车关键子系统深入解析 动力电池系统详解: 电池包设计与热管理: 深入分析电池包的结构设计、模块化集成、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算法,重点讲解电池热管理系统(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等)的设计原理、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确保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池材料与性能: 详细介绍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材料的化学原理、性能表征方法,以及当前材料科学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 电机与控制器: 详细解析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的设计理论、绕组结构、磁场分布,以及电机控制器的核心算法(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如何实现精确的转速与转矩输出。 减速器与差速器: 介绍新能源汽车专用减速器(单速、多速)的结构、传动比选择、润滑与散热,以及电驱动桥中集成差速器的设计与作用。 能量转换与管理: DC-DC转换器与AC-DC转换器: 深入分析DC-DC(直流-直流)转换器在高压直流母线与低压12V车载电器之间的能量转换原理、拓扑结构与控制策略;AC-DC(交流-直流)转换器(车载充电机)的原理、效率优化与功率因素校正。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详细阐述其混合动力控制单元(HCU)的功能、串联、并联、混联等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动力分配逻辑、能量管理策略,以及并联与串联模式下的优化控制。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 高压系统安全设计: 详细阐述高压系统的安全隔离、绝缘监测、故障诊断、防护措施,以及相关的国际安全标准要求。 低压系统与通信网络: 介绍12V电池系统、电源分配单元、车载通信网络(CAN、LIN、FlexRay、Ethernet等)的组成、拓扑结构与信息交互方式。 第三部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固态电池与下一代电池技术: 展望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现状、潜在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性能的颠覆性影响。 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潜力与瓶颈: 深入探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工作原理、关键材料(催化剂、隔膜)、系统集成与控制,分析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储氢技术等方面的瓶颈。 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的融合: 探讨高级自动驾驶技术(L3-L5)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实现路径,以及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系统(车路协同、交通信号优化)的融合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出行生态。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关注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包括电池的回收、梯次利用与再制造,以及绿色制造工艺的应用,探讨如何构建新能源汽车的循环经济体系。 行业标准与政策法规的演进: 分析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安全法规、排放政策的不断更新与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对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最新的技术文献与工程实践,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帮助其深刻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奥秘,把握行业发展脉搏,为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声称要详细介绍“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在“构造原理”方面,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讲解电池技术时,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不同电池材料的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它们对整车续航、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书中关于电池热管理技术,如液冷、风冷、甚至更先进的相变材料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电池需要如此精密的温度控制。对于“故障检修”部分,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软故障”的分析。除了硬件损坏,许多电动汽车的故障是由软件问题引起的,例如传感器数据错误、控制算法异常等。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相当多的指导,它解释了如何通过读取故障码、检查传感器信号,甚至更新软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那些对软件层面故障感到困惑的车主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让我感觉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确实是近期市场上令人眼前一亮的一本技术专著,我作为一名对汽车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充满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购入。初拿到手,厚实而沉甸甸的纸质感就让我对它蕴含的知识量有了初步的期待。翻开封面,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例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并不是专业的汽车工程师,但书中对于“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的讲解,却异常地通俗易懂,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耳边娓娓道来。它没有直接深入到枯燥晦涩的公式推导,而是从最基础的电动机类型、电池组的化学构成、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机制等宏观概念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书中对于永磁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优劣势对比,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表现,就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且,书中对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阐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安全感到担忧,而这本书则详细解释了BMS是如何通过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来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延长电池寿命,并优化充电策略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学习过程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新能源汽车奥秘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科普之旅。

评分

尽管我并非汽车维修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在“故障检修”部分的实用价值,却让我深感惊讶。作者并非仅仅列举一些常见的故障现象,而是尝试从原理层面去剖析故障的根源。例如,在探讨电池系统故障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电池组内部短路、过充过放、热失控等可能导致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故障模式下车辆可能出现的预警信号和初步诊断方法。这对于我这样想要了解如何“读懂”车辆异常表现的普通车主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书中对于电机故障的分析,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通过介绍电机绕组绝缘损坏、轴承磨损、霍尔传感器失效等常见原因,并结合万用表、示波器等基础工具的使用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故障排查思路。虽然我可能不会亲自去进行复杂的维修,但了解了这些原理,我在面对车辆出现问题时,至少能更清晰地与维修技师沟通,不至于被动地接受诊断结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充电系统故障的检修,如充电枪接触不良、充电桩通信故障、车辆充电接口损坏等,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排查步骤。这对于当前电动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充电便利性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故障检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原理来应对的实际问题。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部分,展现出了相当的学术严谨性和前瞻性。作者在讲解高压电池管理系统(BMS)时,对于电池均衡、SOC估算、SOH评估等关键技术点的阐述,虽然略带技术色彩,但整体逻辑清晰,并且引用了一些行业内的标准和研究成果,这让我感觉内容的可信度很高。书中对电动汽车的整车控制策略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如此平顺的加速和精确的能量回收,以及电控单元是如何根据驾驶者的意图和车辆的运行状态,实时调整电机输出和能量回收力度。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C)、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集成,以及这些系统在提高行驶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故障检修”方面,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问题,更侧重于“为什么”出问题,以及“如何”避免。例如,在分析电池热管理系统故障时,书中会详细讲解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并提出一些日常的保养建议。这种从根源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费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电动汽车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在“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方面的讲解,感到由衷的赞叹。作者在阐述电机和电控系统时,运用了很多生动的类比,将原本复杂的电磁学和控制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逆变器的介绍,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逆变器,以及它如何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来驱动电机,并且能够精确地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扭矩。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逆变器,如IGBT和MOSFET,以及它们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权衡。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大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故障检修”的部分,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提供了“自助检修”的基本框架。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故障,并给出了详细的排查步骤,从最简单的目视检查,到使用基础的测量工具,都进行了清晰的指导。例如,在处理车辆无法启动的故障时,书中会引导读者首先检查电池电量,然后检查充电系统,再到检查启动电路和电控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排除方法。这让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至少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引,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评分

这本书的“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部分,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电动汽车复杂的机械和电子系统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能量管理系统的详尽描述,它不仅包括了动力电池的能量输出和存储,还涵盖了制动能量回收、辅助用电设备的能耗管理等多个方面。作者通过流程图和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能量如何在车辆的各个部件之间流动和转化,这让我对电动汽车的“高效”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整车电气架构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电动汽车拥有如此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数据总线进行通信和协调的。这让我明白,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离不开其强大的电气基础。在“故障检修”方面,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故障的“系统性认知”。作者在分析故障时,往往会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对于制动系统出现的异响,书中会同时考虑刹车片磨损、刹车盘变形、刹车液不足,甚至制动助力器故障等多种可能性,并给出相应的检查建议。这种全面性的分析,对于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原因非常有帮助。

评分

从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而言,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在“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的部分,作者在技术细节的挖掘和呈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功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高压电气系统的讲解,这部分内容通常是普通读者难以接触到的,但作者却通过清晰的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详细剖析了高压电池包、逆变器、DC-DC转换器以及车载充电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对于那些对电动汽车内部“心脏”如何跳动充满疑问的人来说,这绝对是福音。书中对于电控系统的阐述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提及了电控单元(ECU)的作用,更深入地分析了其在整车动力分配、能量回收、制动能量回收等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我之前一直对为什么电动汽车在刹车时也能产生能量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对能量回收机制的详细解读,让我明白了再生制动是如何通过改变电动机的工作模式,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储存回电池的。这种对技术细节的严谨还原,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且清晰的汽车动力学模型。此外,书中对底盘集成化、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及智能化辅助驾驶系统与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协同工作等前沿话题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关注核心的动力系统,更将目光投向了整个车辆的集成设计和未来发展趋势,展现了其内容的全面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它在内容上的“量”与“质”都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对于“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的解析,充满了前沿性和深度。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数据通信协议时,虽然触及了专业领域,但却能通过类比和简化,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其精妙之处。例如,书中对CAN总线通信原理的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每一个报文的具体含义,但却清晰地勾勒出了车辆各个ECU之间如何通过这个“信息高速公路”进行高效、实时的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整车的协同工作。这让我对现代汽车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对热管理系统的详尽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电池的热管理,还是电机、电控系统的热管理,作者都详细阐述了其重要性以及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等。这让我明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保持高性能和高效率,背后是复杂而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在默默工作。对于“故障检修”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故障码”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某个故障码代表什么,而是会分析这个故障码可能指向的具体硬件或软件问题,以及相应的检查步骤。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用户理解和协助诊断的门槛,让我感觉像是多了一位随身的汽车技术顾问。

评分

这本书在“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方面的介绍,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复杂的电动汽车技术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电动机控制技术的讲解,它不仅仅介绍了电机的基本原理,还深入到如何通过复杂的算法来精确控制电机的转速、扭矩和功率输出,以实现最优的能效和驾驶体验。书中对电机效率在不同转速和负载下的变化曲线分析,让我对电机的性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故障检修”方面,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主动式”的维修理念。书中不仅仅罗列故障,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预防和日常维护的重要性。例如,在关于电池系统的章节中,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充电习惯、避免极端环境使用等方式来延长电池的寿命,减少故障的发生。对于一些常见的故障,书中也提供了清晰的排查步骤和可能的原因分析,这让我能够在故障发生初期,就能够进行初步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电动汽车技术的人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在“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的阐述上,给我带来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之前对电动汽车的很多概念都停留在模糊的理解层面,例如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快充技术等。但这本书通过细致的讲解,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类型的锂电池(如三元锂、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上存在差异,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充电策略(如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如何影响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寿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电驱动桥的解析,它将电机、减速器和差速器集成在一起,极大地简化了传动系统,提高了效率。书中通过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电驱动桥的内部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将电机的旋转动力传递到车轮的。这种对核心部件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机械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在“故障检修”方面,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系统性和逻辑性。作者并非零散地罗列故障,而是尝试建立一套完整的故障诊断流程。例如,在遇到车辆动力不足的故障时,书中会引导读者从动力电池、电动机、电控系统、甚至制动系统等多个维度去排查,并且给出相应的检查要点。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复杂问题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