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已有人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到 20 世纪中叶至后半叶才起步,完全无法与传统的中国史研究相提并论。“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种种困难,首先是因为各种相关资料及文物不仅存在于中国,还散布在海外多国。 哪怕仅限定于东亚海域,从语言而言,原先就有汉语、朝鲜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文献;当西方诸国来航东亚海域之后,各种西语文献激增,史料便更加汗牛充栋了。但是如果将研究年代仅限定在亚洲海域的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则当时该海域各国均以“汉语”为通用之交流语言。“汉语”作为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最初手段,发挥了重要功能;而在华各国人士之间的对话,有时也通过汉语笔谈进行。 可以说汉语促进了多国间的交流。本书即聚焦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亚洲海域的交流,以展示多样化的“海上丝绸之路”。
本书以轮船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 所弓|用或参考的国内外史料、文献达两百余篇,足见其权*性;重点论述其间发生的人、物之流通,涉及海外移民、出口物品、航运公司及航线,以及贸易港口等方面,进而探讨其中帆船与轮船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所做的贡献。而从如此浩繁的资料中拣选相关条目绝非易事,足见作者其心之诚;再将如此琐碎的信息比照梳理进而探索出其中价值,足见作者功力之深。本书实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倾力之作。对于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读者来说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松浦章( Akira Matsuura) ,1947年生,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文化交涉学 博士,曾担任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并于2005年8月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08年8月起担任中国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特约研究员。松浦章是国际知名的东洋史学家,主攻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亚轮船航运史兼涉明清海禁及海洋法研究。在日本、中国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500余篇,多部作品被译介国外并产生世界性影响。其被译为中文的代表作有《中国的海贼》《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等。
译者简介:
孔颖,女,浙江杭州人,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目 录
绪 言 清代中国与东亚、 东南亚海域的交流
*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东亚海域的交流
*一节 清代帆船载中国砂糖运销日本及其影响
第二节 嘉靖十三年(1535 年) 朝鲜使节在北京邂逅琉球使节
第三节 清代中国帆船救济漂流至日本之越南人之史实考略
第四节 清代广州与澳门的繁荣——江户时代日本人所看到的广州与澳门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时期东南亚海域的交流
*一节 成化二十二年(1487 年) 苏门答剌国使节来航中国
第二节 清代前期对欧贸易中的广东与澳门买办
第三节 从新加坡报纸看中国海外移民状况
第四节 清代中国出口欧美的扇子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东亚海域的船舶
*一节 鸦片战争之前来广州的欧美船
第二节 五口通商后上海、 宁波的入港船舶变化
第三节 19 世纪后期英国半岛东方轮船公司之东亚海域航运
第四节 宁波商人虞洽卿创办的宁绍商轮公司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代中日间轮船航运
*一节 清末中日间轮船航运的定期航线
第二节 1882 年三菱邮便轮船公司从日本运到上海的海产品
第三节 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与中国
第四节 北清轮船公司在渤海的航运
第五节 20 世纪初近海邮船会社在东亚海域的航运
结 论
史料汇编
参考书目
本书译者一览
后记
序
中国的对外海上交流自古频繁,而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到近年才日渐受到关注。 2014 年 9 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广东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作了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的主旨讲演,强调在海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会上共提交 50 余篇论文,鲜明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多样性。
虽然早已有人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到 20 世纪中叶至后半叶才起步,完全无法与传统的中国史研究相提并论。“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种种困难,首先是因为各种相关资料及文物不仅存在于中国,还散布在海外多国。 哪怕仅限定于东亚海域,从语言而言,原先就有汉语、朝鲜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文献;当西方诸国来航东亚海域之后,各种西语文献激增,史料便更加汗牛充栋了。
但是如果将研究年代仅限定在亚洲海域的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则当时该海域各国均以“汉语”为通用之交流语言。 例如,对漂流至中国的各国海难人员的最初接触,大多情况下是以汉语进行的,通过“笔与纸”的笔谈交流以确定其国籍和身份。 由此可见,“汉语”作为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最初手段,发挥了重要功能;而在华各国人士之间的对话,有时也通过汉语笔谈进行。 可以说汉语促进了多国间的交流。
本书即聚焦明清时期以及近代亚洲海域的交流,以展示多样化的“海上丝绸之路”。本书得到“蒋振华先生中日研究奖学金”的资助。 在此出版之际,谨向蒋振华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原为日文撰写,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孔颖副教授及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译成中文。 本书的出版,也可作为对这些硕士研究生翻译工作的肯定。
从一个纯粹的地理和环境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更侧重于探讨海洋环境因素对贸易路线的影响。比如,季风的规律性变化对不同季节的航行有什么决定性作用?哪些海峡或水道曾因自然条件(如珊瑚礁、暗礁)而成为贸易的瓶颈?19世纪蒸汽船技术出现后,对传统风帆航运造成了怎样的颠覆性影响,尤其是对航行速度和风险评估方面?我还关注那些与海洋资源开发相关的历史,比如早期的渔业、采珠业,它们是如何融入到区域贸易体系中的?如果书中能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或海洋考古的最新发现,来重构当时的航线图景,那就更具现代感和说服力了。
评分光是书名就让人对书中潜在的学术深度充满好奇。我设想中,这本书应该会大量引用一手史料,比如各国航海日志、商业档案甚至一些外交文书,来构建一个扎实的学术论证。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界定“亚洲海域交流”的范畴,是仅仅关注商业活动,还是也涵盖了军事部署、人员迁徙乃至知识的流动。如果书中能够对不同时期的法律体系和海上治理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早期中国朝廷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与后期西方建立的领海概念之间的差异,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对“交流”这个词的理解,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深层次的是思想的碰撞。书中是否有探讨海洋宗教(如妈祖信仰)如何在不同族群间传播的案例?或者对当时形成的一些跨文化社群(如“番薯印”社区)的生活形态进行深入描摹?
评分这本《海上丝绸之路与亚洲海域交流(15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书名乍一看挺吸引人的,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关键词,总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繁荣贸易和异域风情。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明清时期中国商船航线、主要贸易港口的详尽描述,比如泉州、广州这些地方在当时的海上贸易网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物交换细节,比如瓷器、茶叶和香料的流向。我也很想知道,在那个时间段内,亚洲海域的航海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有哪些重要的航海家或探险家值得被提及。如果书中能配上一些当时的海图复刻或者相关艺术作品的插图,那就更完美了,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对那些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比如不同宗教信仰如何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开来,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间跨度上,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大规模进入亚洲海域。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西方列强如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在亚洲建立的贸易据点和殖民体系,是如何重塑原有的亚洲海域格局的。我想知道,在面对西方强大海权冲击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网络是如何适应、抵抗或被同化的。例如,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争夺,对周边经济意味着什么?东南亚的土著王国如何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区域性海盗活动和海上安全挑战的分析,也会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更细致的经济数据分析,比如不同时期海运成本的变化、特定商品的利润空间,那就更好了,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贸易的驱动力。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偏好比较偏向于社会史和日常生活侧写。因此,我更希望看到书里能描绘出当时海员、水手、码头工人的真实生活面貌。他们是如何招募的?在漫长的航行中,他们吃什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在狭小的船舱里如何共处?如果能挖掘出一些具体的个人故事,比如某个船东的发家史,或者某个水手的传奇经历,哪怕只是片段,也能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我对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小人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才是构成“海上丝绸之路”最真实的脉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侧重于社会阶层流动和民间信仰力量的叙述,会大大提升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