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英譯本)於1913年由上海基督教文學會齣版,譯者李提摩太是山西大學的創始人。此譯共100迴,前7迴為全譯文,第8至100迴為選譯。此次是與山西大學閤作,影印後重新齣版,作為珍藏版的紀念品。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他生活在明代中葉,約當公元1500年到1582年間;齣生在一個由文職小官僚而淪落為小商人的傢庭。他極好讀書,但常遭官府吏胥敲詐,對社會現實頗為不滿。
譯者簡介:李提摩太,李提摩太(1845—1919),字菩嶽,英國傳教士。1869年11月17日他離開英國,在1870年12月抵達上海,隨後去山東煙颱、青州等地傳教,並同時學習佛教、儒傢和伊斯蘭教著作。1886年,李提摩太來到北京,發錶瞭《七國新學備要》,介紹西方各國的教育情況,並建議清朝政府每年拿齣100萬兩白銀作為教育改革的經費。1902年,山西發生教案,西太後請他協助處理。事件解決後,慈禧同意請他開辦山西大學堂,聘他為山西大學堂西學書齋總理,可以自由往來於北京、上海、太原之間。清政府還賜他頭品頂戴,二等雙龍寶星,並誥封三代。
坦白講,我過去讀過一些中文原著的節選,但總覺得缺乏一種連貫的“史詩感”。這次閱讀這個英譯本,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宏大敘事帶來的震撼。譯者似乎非常注重保持敘事的節奏感和場景的張力,尤其是在描寫火焰山、女兒國這些標誌性場景時,語言的鋪陳極具畫麵感,仿佛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都被精心挑選過,以最大化地調動讀者的感官想象。這種流暢且富有音樂性的語言錶達,使得原本可能略顯鬆散的章迴體結構,在英文語境下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史詩氣質。它成功地將一個發生在古代中國的奇幻冒險,轉化成瞭一部具有普世價值和世界觀的、關於探索與救贖的偉大旅程。這纔是真正優秀的跨文化傳播作品所應有的力量。
評分說實話,我對神魔小說的接受度其實挺波動的,但這個版本的翻譯質量,真的讓我對《西遊記》這本書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很多時候,神話故事的魅力就在於它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好的譯本,應當是能夠將這種“天馬行空”平穩地落地,讓異質文化背景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內在的邏輯和趣味性。這個英譯本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采取那種過於直譯、生硬拗口的腔調,而是仿佛用瞭一種更具敘事張力和畫麵感的現代英語來重述這個古老的故事。孫悟空的桀驁不馴、豬八戒的詼諧貪婪、沙僧的沉穩忠厚,這些鮮明的性格躍然紙上,即便是對“大鬧天宮”的宏大場麵,譯者也捕捉到瞭那種狂放不羈的氣勢。這種高質量的語言轉換,讓這部東方經典真正具備瞭跨越文化障礙的生命力,閱讀體驗簡直是酣暢淋灕,遠超我預期的文學享受。
評分我一直覺得,對一本經典作品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在現代語境下是否依然能引發共鳴。這次拿到這本“珍藏版”,我立刻被它所呈現齣的哲學深度所吸引。拋開那些降妖除魔的奇幻外衣,取經之路本身就是一場關於“心猿意馬”的修行。好的翻譯能把這些隱喻挖掘齣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故事的描摹上。令我驚喜的是,這個英譯本在處理取經團隊內部的衝突與和解,以及他們各自心魔的對抗時,用詞相當精準和富有洞察力。你會清晰地看到,唐僧的執念、悟空的躁動,是如何在一次次的磨難中被磨礪、被升華的。對於一個經曆過生活沉浮的成年讀者來說,這種對人性、對修行、對堅持不懈的探討,比那些炫目的法術描寫來得更為震撼人心,讓人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
評分這本“西遊記(英譯本·珍藏版)”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絕,那種古樸典雅的韻味撲麵而來,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蘊。我特地選瞭這版,就是衝著它的“珍藏”二字去的。拿到手裏,紙張的手感就讓人心曠神怡,那種略帶粗糲卻又不失細膩的質感,配閤著燙金的書名,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裝幀。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長篇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譯者在處理那些充滿東方哲思和古典韻味詞匯時的精妙處理,很多國內讀者都覺得難以把握的意境,在這英譯本裏竟然能找到一種奇妙的平衡感,既保留瞭原著的神髓,又極大地降低瞭西方讀者的理解門檻。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美的文化載體,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學,同時又偏愛精裝典藏風格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選擇。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沉浸在那個光怪陸離的神魔世界裏瞭。
評分從純粹的收藏角度來看,這本“西遊記(英譯本·珍藏版)”無疑是加分項滿滿。首先是裝幀的細節處理,我注意到書脊上的紋飾是仿照古代捲軸的樣式製作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彰顯瞭其“珍藏”的定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經典版本在翻譯時往往會為瞭保持簡潔而刪減掉一些背景介紹或注釋,但這個英譯本在頁邊或文末的注釋部分做得相當詳盡。它不僅僅是對生僻詞匯的解釋,更是對涉及到的中國民間信仰、道傢思想乃至地理背景的補充說明。對於一個對中國文化並不十分熟悉的英文讀者來說,這些注釋是理解故事深層文化脈絡的關鍵鑰匙,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維度。它沒有為瞭遷就“易讀性”而犧牲掉文化信息的完整性,這纔是珍藏版應有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