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保春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地名
  • 北京历史
  • 前都时代
  • 地名遗产
  • 社会科学
  • 文化遗产
  • 历史地理
  • 北京文化
  • 文库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5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5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著作在搜集、整理传世文献中有关北京古地名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玺印、封泥、兵器刻辞、货币文字、简牍文字及碑刻文字等各种考古出土及传世古文字资料中北京前都时代地名或与北京有关的地名。

作者简介

马保春,男,汉族。1975年3月生于甘肃天水,中共党员,博士后,副教授。199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为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1999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元龙中学任教。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2002年完成硕士课程,由硕士转而攻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2007年评为副教授,2014年被评为教授。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秦汉文献所见燕国地名………………………………………7
第一节 《史记》所见燕国地名 ……………………………………… 7
第二节 《战国策》所见燕国地名…………………………………… 14
第三节 《汉书·地理志》所见燕国及涉燕地名…………………… 21

第二章 古文字资料所见燕国及涉燕地名…………………………… 28
第一节 甲骨文地名 ………………………………………………… 28
第二节 金文地名 …………………………………………………… 37
第三节 货币文字地名 ……………………………………………… 57
第四节 玺印文字地名 ……………………………………………… 71
第五节 封泥文字地名 ……………………………………………… 88
第六节 陶文地名 …………………………………………………… 96
第七节 简帛木牍地名 ……………………………………………… 99

第三章 秦汉以后文献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102
第一节 地理志、行记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102
第二节 《天府广记》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04
第三节 《日下旧闻考》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17
第四节 《燕都丛考》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30
第五节 《京兆古物调查表》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42
第六节 《北京市志稿》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50
第七节 《春明梦余录》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79
第八节 《畿辅通志》等所见北京前都时代政区地名 …………… 184

第四章 秦汉以后文献所见北京前都时代建筑工事类地名…………197
第一节 古城址地名………………………………………………… 197
第二节 交通道路地名……………………………………………… 214
第三节 宫室殿宇地名……………………………………………… 223
第四节 城郭门阙及京台地名……………………………………… 229
第五节 亭台楼阁、馆榭、井池、苑囿、游憩地、园院地名…… 233
第六节 官衙、市政公所、宅院、府邸、庭、府第地名………… 242
第七节 府宅及供农业生产场所地名……………………………… 243
第八节 宗教类地名………………………………………………… 244
第九节 庙祠丘坛、堂阁地名……………………………………… 289
第十节 陵寝、墓葬、坟冢地名…………………………………… 296
第十一节 长城及方位地名………………………………………… 304

第五章 秦汉以后文献所见北京前都时代自然类地名 ……………305
第一节 山原、岭峰、丘麓、沟谷、洞穴、高阜、台地、
平原地名…………………………………………………… 305
第二节 河川水漕地名……………………………………………… 335
第三节 湖泊泉淀、池塘坑陂、泽薮、潭井地名………………… 354
第四节 植物山石景观地名………………………………………… 358

第六章 碑刻资料所见北京前都时代地名 ……………………… 360
第一节 自然类地名………………………………………………… 360
第二节 乡村里坊地名……………………………………………… 362
第三节 寺观庙宇地名……………………………………………… 372
第四节 其他人文地名……………………………………………… 376

第七章 北京前都时代地名发展的民族语言特征……………………377

参考文献 …………………………………………………………………387
附录 ………………………………………………………………………398
地名笔画索引 ……………………………………………………………400
后记 ………………………………………………………………………438
《古都遗韵:北京地名文化溯源与传承》 本书并非《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而是聚焦于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其丰富多彩的地名背后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与社会信息。我们将从更广泛的视角,深入探索北京地名的形成、演变及其多重文化意涵,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全面的北京地名文化画卷。 第一章:地名溯源——时光的印记 本章将追溯北京地名的早期源头,从文字记载的开端,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留下的命名痕迹。我们将考察那些承载着早期历史记忆的古老地名,探究其词源、构词方式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传说故事。这部分内容将涉及考古发现、史料文献的解读,并辅以地名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力求揭示北京作为一座古老都城,其地名如何如同层层叠叠的时间印记,记录着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关注早期居民的活动区域、重要的地理标志,以及与这些地名紧密相连的早期聚落形态。 第二章:风物人情——地名里的北京故事 北京的地名并非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着北京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的生动载体。本章将深入挖掘那些极富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地名,例如以山川河流命名、以著名建筑或寺庙命名、以历史人物或事件命名、以民俗活动或行业命名等等。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勾勒出北京不同区域的地域特征、历史变迁以及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些地名可能反映了古代的漕运、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或是某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政治或军事事件。另一些地名则可能与当地的特产、居民的职业、甚至是民间流传的传说紧密相连,展现出北京这座城市细腻而丰富的“人情味”。 第三章:文化基因——地名中的多元融合 北京作为多民族融合的都城,其地名也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与碰撞。本章将重点探讨北京地名中蕴含的多元文化基因。我们将分析不同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在地名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独特印记,探究这些外来语词汇如何被汉语化,又如何与原有的汉语地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北京独特的地名体系。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北京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地名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融合史。我们将审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代表不同族群记忆的地名,分析其语音、词汇以及文化内涵的演变过程。 第四章:演变痕迹——城市变迁与地名更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格局的变迁,北京的地名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更迭与演变。本章将关注地名的动态变化,分析造成地名更迭的原因,例如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设、历史事件的影响,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变。我们将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和地名录,展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以及地名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记录者和指示者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一些地名消失、合并或被赋予新含义的现象,从中洞察城市发展的脉络。这部分内容将结合历史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视角,揭示地名更迭背后的社会与经济驱动力。 第五章:传承与新生——现代视角下的地名价值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如何认识和传承北京的地名文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章将探讨地名的当代价值,包括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贡献。我们将分析当前地名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关于地名保护、合理命名的建议,以期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让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名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新兴区域或新地名的命名,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为北京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结语: 《古都遗韵:北京地名文化溯源与传承》旨在通过对北京地名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文化广度以及人文精神。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北京地名文化的兴趣,从而以更具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城市,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图书信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总觉得它们是解开这座城市过往秘密的钥匙。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前都时代”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时期,这让我格外好奇,想知道在元、明、清这些我们熟知的“大都”和“京师”之前,北京这片土地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地名遗产,它们又是如何被“整理与研究”的。想象一下,当今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会不会在几百甚至上千年前就已初具雏形?又或者,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地名,究竟有着怎样的辉煌过去,又为何最终被遗忘?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北京地名演变脉络,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迁,从微观的地名视角,去理解北京这座宏伟都城的形成和发展,去触摸那些早已逝去的时光。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就像是历史的“活化石”。《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地名,那些在民间传说中依稀可辨的痕迹。作者们是如何“整理”这些前都时代的地名呢?是仅仅收集和录入,还是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校对和注释?“研究”的部分又会包含哪些内容?是分析地名的起源、演变,还是探讨地名所反映的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等等?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如今已消失但曾经非常重要的地名,比如一些古城的名称,或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节点、军事要塞等。如果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这些地名是如何从古至今演变的,或者又为何消失,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历史探索之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古老的地名,它们仿佛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个题目,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古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它的每一个角落都似乎藏着一段故事。而“前都时代”这个概念,更是勾起了我的无限遐想。在元、明、清这些作为都城的时代之前,北京这片土地上还曾有过怎样的辉煌?那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地名,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这本书是如何去“整理”这些珍贵的地名遗产的?是深入挖掘古代文献,还是结合考古发现?“研究”的部分又会带来怎样的洞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去理解地名背后的地理、人文和社会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着实让我感到眼前一亮。我本身就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而“前都时代”这个词汇,更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它让我联想到,在北京成为辉煌都城之前,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界定这个“前都时代”的,并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是如何“整理”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地名遗产的。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有大量第一手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们现在已不熟悉,但曾经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那些地名的背后,是如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民族融合,甚至是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次深入而全面的历史认知。

评分

翻开《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我立即被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前都时代”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在元朝正式定都北京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地名又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这本书的“整理与研究”,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搜集和考证这些古老地名的?是否会涉及一些我们现在已经不熟悉,但曾经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地名?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更古老北京的大门,让我从地名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北京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埋藏在地名深处的古老故事。“前都时代”这个概念,更是让我联想到,在元、明、清成为政治中心之前,北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沧桑巨变。作者们又是如何“整理”这些珍贵的地名遗产的?我猜想,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文献梳理工作。而“研究”部分,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从这些地名中解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环境,甚至是文化习俗。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那些如今可能已消失或面目全非的地名,在当时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深邃、更加真实的北京历史。

评分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地名是了解一座城市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而“前都时代”这个词,更是点燃了我对北京早期历史的探索热情。我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整理”这些地名遗产的?是深入挖掘哪些古代文献、碑刻、地图?“研究”部分又会带来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曾经存在于北京这片土地上的、如今可能已消失或改变了名称的地名,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是如何反映出当时的地理变迁、行政区划、民族分布和社会活动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一幅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古代北京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和排版都显得非常专业和学术化,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既是一种吸引,也略带一丝敬畏。书中的术语和研究方法,我猜测会比较深入和严谨。我尤其关注“整理与研究”这几个字,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地名,而是经过了细致的梳理、考证和分析。我很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界定“前都时代”的?是依据哪些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他们又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出与北京地区相关的、具有“遗产”价值的地名的?“遗产”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珍贵和传承的意义,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价值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扎实的史料和考证,更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地名文化传承、地名变迁规律的思考,甚至是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地名遗产的启示。毕竟,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承载了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符号。

评分

初次看到《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我一直认为,地名是解读历史最生动、最直接的密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的标识,也预示着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前都时代”这个时间范畴,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挖掘的,是北京作为统一王朝都城之前的历史时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这本书是如何“整理”这些地名遗产的?是通过对古籍、碑刻、壁画等文献资料的细致爬梳,还是结合考古勘探成果?“研究”部分又会包含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我希望作者们能通过这些古老的地名,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关于古代北京的生动画卷,展现当时的人文风貌、地理特征、政治格局,甚至是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痕迹。

评分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北京前都时代地名遗产的整理与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神秘感。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着迷,而“前都时代”这个词汇,更是激起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在元朝定都之前,北京这片土地上究竟承载了怎样丰富而古老的地名遗产?这本书是如何进行“整理”的?我猜测,这必定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史料挖掘与考证工作,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那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碑刻、地图中的地名线索。而“研究”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我想知道,这些古老的地名究竟能为我们揭示出怎样关于古代北京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族构成等方面的宝贵信息?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地名的背后,是如何折射出当时的地理环境、居民生活、政治格局,甚至当时的社会变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