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的生活从乌托邦落了地,我做摄影,你在会展公司做策划,两人挤在上海的狭小出租屋里,共同度过好几个三餐四季。你是个非常称职的文艺青年,豆瓣清单里是那些晦涩的小众电影,美食地图永远标注着色调清冷的咖啡店,衣服只注重面料,各式各样的帽子堆满了大半个衣柜,你拒外人于千里,私下只给我看真实面。你发明了一套只属于我们的恋人语言,类似于吃到好吃的会说"呀比呀西",撒娇会说"嬉皮啾"(尽管每次都不一样),你会根据我的习惯给我起很多外号,我爱吃蒜,你就叫我蒜蒜;头发自来卷,叫我卷毛;不洗脸,叫我脏三儿。倒是我,除了更加亲昵的称呼,只叫你十二,你总腻在我怀里问为什么,我以"秘密"敷衍而过,然后就迎来你十万伏特的恋人絮语。想到这里,我觉得初始设定的我们还是很相似的,看似两个文艺工作者,实则是有点神经质的蠢蛋。
同居生活的第二年,我们的小打小闹频率渐次增多,被生活支离破碎的细节啃得满身伤。你说你爱酒店白色的床品,我就给你换了一样的四件套,结果我忽略了被子的尺寸,双人床的被褥套不进去,你抱着手臂坐在床上,用"你怎么永远让人不省心"给我的心意做了完美的了结。可能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要做海贼王的男人吧,除了拍片,几乎都宅在家里,没什么朋友,不肯成熟。你早起睁眼时我在睡,下班蓬头垢面地回家,我却用一整桌的外卖残余迎接你,我知道对不住你,不想解释,这是我的问题。
在"我爱你"都没说过几次的恋爱里,"分手"却总被提上日程,我们因为"看电影该不该玩手机"而互提分手的当晚,末了大笑着看对方一眼,就决定拼凑卡里的钱,去你心心念念的日本。我们忘记了前一晚的争吵,在东京塔下亲吻,在歌舞伎町对面的娃娃机店里,用一千日元扫荡了六个巨型娃娃,在JR安静的车厢里戴一对耳机听歌,怕自己说话声大,就用手机备忘录聊天,跟小时候上课传纸条一样,你盯着对面烫着一头卷发的男生写道,你的偶像;我回,有人模仿我的卷。然后抱着对方的手臂憋笑。那时我们应该还是有信念感的吧,认为彼此各退一步,就能让理智占据上风,反复提醒自己,是真的在意眼前这个人,而不是时间拉锯下的不甘心。
我们斥巨资住进京都的虹夕诺雅,离开时坐在岚山的渡船上,管家穿着标准的日式和服在码头不停朝我们挥手。你伸出头,朝对面喊"撒由那拉"。直到我们彻底转过山边,见不到对岸,你眼角噙着泪,说也要做这样得体又热爱工作的女人。
结果回来就半个月,你因为不想看新任领导的脸色辞了职,我靠客户给单子,多数时间赋闲在家,仗着有你照顾,更加放肆,识我们,但唯独今天没跟我们打招呼。你坐在我对面,连名带姓叫我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差不多可以结束了。曾经想把全世界给你,又害怕世界不够大,现在我明白了,是我的自卑配不上你的自由。只怪我还是当初那个人,忽略了时间步履不停,你却已经长成了更好的大人。
告诉你那个秘密吧,我叫你十二,是因为"恋人"有十二画,"朋友"十二画,"爱人"十二画,"家人"十二画,所以"十二"代表全部,只是没想到我一直差一笔坚定,又多了一笔刁难。或许一个人挺好的,两人份的孤单更让人难堪,就像歌词里唱的,"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你知道吗,"撒由那拉"原来是永别的意思,说再见不如忘掉能再见。愿你岁岁平安,哪怕生生不见。
……
这本书从秋天起笔,初夏结束,是我出版过的书里,字数最多的一本。写作过程中几乎掏空了所有的情绪与感受。文字本是一场梦境,带人窥探相同情感的另一个世界,在这完全虚构的9个故事里,如果有幸某段情感让你感同身受,让我们隔空击个掌,或许这就是灵魂的相遇。
人这一生只有900个月,也就是一张30×30的表格。要如何定义这本书,它或许像是用文字搭载的影像世界,不敢大言不惭地在我这个年纪讨论人生,只能用不成熟的感受,去寻找时间给我们的答案。
这些故事,或许像一个沙漏,提醒你要珍惜身边的人,像一架时间机器,让你重视每一次选择,像一双粗糙而宽厚的手,轻抚你不敢再去爱的心,抑或是一张红牌,一盏红灯,告诉你那些执迷不悟的事是时候放手了。
有些故事多看几遍,慢点读它,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这本书能在你的周围,占据你记忆里一小块空位。
愿那个在乎你的人,会让你住进他的日常,保护你的天真,给你伤害他的权力。他知道你一个人不行,或许过去没来得及参与,但未来里一定会有你。他不是为了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但会因为你,觉得不虚此行。
这个人,可以是你情感世界的任何对象,也可以是你自己。
后来时间都与你有关,还好是你,成为我的喜欢。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在于它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塑造成非黑即白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挣扎和成长的轨迹,他们的选择让人理解,也让人反思。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审视,是很多小说难以达到的高度。故事的冲突并非来自外部的巨大灾难,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内心的纠葛,这种“内战”更具张力。它迫使读者去正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情绪和决定。看完之后,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它的叙事方式,太有代入感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仿佛就成了书中的主角,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喜怒哀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一个转折都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合情合理,这种精巧的布局真是让人佩服。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气息,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也被这段故事深深地触动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情感的复杂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阅读的朋友们,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到令人惊叹。它不像有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速度和刺激,而是更注重文字本身的韵味和力量。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诗意,即便是描述日常琐事,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光芒。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那种文字构建出的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闻到书页上特有的油墨香。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被吸引的状态。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句都值得回味。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值得反复阅读和品鉴。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多么强烈。它涉及的主题虽然宏大,关乎时间和记忆,但最终落脚点却非常私人化、非常贴近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书中描绘的那些关于“错过”和“珍惜”的片段,让我数次红了眼眶。它没有刻意煽情,但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真挚情感,却比任何夸张的描写都更有力量。它提醒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至关重要,都可能成为未来回忆的基石。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被温柔地“治愈”了,心中充满了对生活更积极、也更审慎的态度。这是一本能真正进入读者心灵深处,并留下深刻印记的佳作。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上非常巧妙的作品,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如同饮下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层次分明,回味悠长。作者在叙事线索的交织处理上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几条看似平行的故事线,到最后却能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合。阅读过程中,我有一种不断解谜的快感,但这种解谜并非生硬的逻辑推导,而是情感上的自然回归。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样,有时幽默风趣,有时沉郁顿挫,完全服务于当时的情境需要,绝不故作姿态。对于喜欢精巧结构和高质量叙事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的佼佼者,强力推荐其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