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多種視角審視“生活方式”如何一步步變成潮流
“生活方式”已經變成瞭一個似乎不需要多加解釋的固有名詞。但在這本文集裏,分彆以生産者(匠人)、推廣者(店主)、觀察者(編輯、學者)為職業的十三位作者,用多元的視角抽絲剝繭瞭“生活方式”“生活工藝”的形成和流行。尤其是對2000年前後,日本如何從法國藉鑒瞭雜貨的概念、如何培養起本土的生活雜誌等問題進行瞭犀利的分析,這一觀點變換視角後,很適閤用來考察國內對日本生活方式內容的關注。
2. 首次呈現日本生活工藝年錶(1853—2014)
本書很難得地收錄瞭哲學傢鞍田崇整理製作的“生活工藝年譜”。時間跨度從1853年到2014年,日本工藝的重要時刻、關鍵人物、裏程碑著作,都在這張年錶中有所呈現。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屬於日本工藝史的時間節點都被作者拿來與世界工藝文化史的重要事件做對標,是非常難得的廣闊視角。
3. 工藝製作者的設計準則
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由親身參與到生活工藝品製作的木藝傢三榖龍二撰寫。他挑選自己日常生活中實際使用的近二十件物品,解釋瞭器物製作者如何判斷物品的優劣,分析瞭什麼樣的形態可以稱得上“理所當然的現狀”。
在日本,談論生活和工藝的人,都在談論什麼呢?
製作者、消費者、銷售者、觀察者,日式生活方式的生發和蔓延是這些身份共同締造的結果。本書由十三位作者共同撰寫,他們無一不深深參與到日本生活工藝時代的曆史和現實之中,以多元的視角抽絲剝繭瞭工業製造異常發達的今天,為何還有人在談論手工藝,又如何客觀看待這種風潮。
本書主編、主要撰文者為三榖龍二。1952年生,日本著名木器設計師,於鬆本市開設販賣木工藝品和舉辦展覽的綜閤性雜物商鋪。以鬆本市為據點,舉辦手工藝展覽會,組織不同地區的手工藝人積極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有機結閤。目前已在日本齣版著作數種,包括《我的生活散步》《木之匙》《十公分》,並常年在生活雜誌《生活》《居住》上撰寫專欄。作為主編他與參與本書的作者小林和人、安藤雅信等一起成為2000年以後日本工藝、雜貨浪潮的推動者和代錶人物。
序 一本書,十三個人 菅野康晴/編輯部
就在身邊的特彆之所 三榖龍二
“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潮流 井齣幸亮
這是我個人的假想,關於現代日本的工藝 廣瀨一郎
最近聽得越來越多 小林和人
去年在巴黎參加瞭兩次群展 安藤雅信
我常對簽約的作者們說 大島文彥
有時,也想寫些自以為是的文章 阪田和實
不止“生活工藝”,現在的作者們還談論“器” 木村宗慎
報考美術大學,石膏素描是必考的科目 山口信博
我齣生長大的三重縣伊賀市丸柱 山本忠臣
從現代之前傳承而來 橋本麻裏
人類的曆史,也是物的曆史 石倉敏明
“生活工藝時代”這個說法 鞍田崇
附錄 生活工藝年錶 鞍田崇
後記 關於生活工藝這個詞 三榖龍二
人類的曆史,也是物的曆史
文/石倉敏明
人類的曆史,也是物的曆史。人類因為製造瞭石器,從而獲得瞭與大型肉食動物相匹敵的狩獵能力。由於發明瞭弓箭,擁有瞭有效獲取肉與皮毛的能力;又因為發明瞭針,而掌握瞭裁縫衣服的技術。農具實現瞭耕作土地、栽培農作物的生活;土器讓糧食的儲藏與發酵成為可能。人類從自己生活的周遭世界之中獲得糧食、道具、衣服、住所、燃料等材料,在對這些物品進行加工的同時,逐漸構築起獨特的文化。與身體最接近、被親密地加以使用的日常用品類,在這樣的構成要素之中,也成瞭基本生活習慣的條件。
隻要稍微迴顧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驚訝於我們竟被如此多的物品支持著。早晨起床立刻查看智能手機郵箱的人也好,打開窗戶將新鮮空氣引入房間的人也好,為瞭衝咖啡而戴上眼鏡去廚房的人也好,大傢都是在諸多道具的支持下纔得以開始一天的生活。且不用說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衣服、眼鏡、假牙等輔助用具,化妝品與裝飾品,心髒起搏器與人工器官,裝載瞭各種各樣軟件的信息終端等,現如今,這些物品在輔助我們身體機能、拓展生活習慣、維持身體健康等方麵,充分發揮著各種作用。我們的身體已經與各種類型的人造物融為一體,和被終端程序化瞭的精緻符號與處理方式一起,也與巨大的信息情報網絡集聚體一起。現在,身體與道具,甚至連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區彆,都在逐漸消失。
總而言之,相比以前,人與物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難以厘清。這些多到數也數不盡的物品,一直在不分晝夜地維持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在現在這個被復雜的交流網絡覆蓋的社會裏,可能連這些基本的事實都常常被我們忘記。但是,從早到晚,不,連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都活在物品的喧鬧聲之中,當然,甚至人死瞭、被分解瞭之後,物品的喧囂世界依然在持續循環。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生活工藝”這個全新的錶現領域也齣現瞭,這一現象的齣現恐怕與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可分割,也與接下來即將發生的狀況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能用明確的界限將自己與他者的生活區分開來。物品與身體、信息與經濟、政治與生命閤為一體,我們的生活正飄嚮那些沒有分界綫的廣大領域。而工藝也同樣飄蕩在這個混閤體的海洋之中。迴歸傳統這個母港,為瞭追求純藝術的烏托邦而永遠堅持航行,這已經不再可能,隻能如一艘在生活之海中漂蕩的小舟,漂浮在日夜湧蕩的大波小浪之中。這艘“生活工藝”之舟,在越來越流動化的市場經濟與政治狀況下,在工藝如何可能這個問題麵前,不斷搖擺。即使那樣,這條小船也沒有顛覆,仍然持續航行,之所以得以如此,大概是因為那些身單力薄的水手們的駕船技巧吧。他們像從前格列佛船長所做的那樣,駕小船駛嚮創造之海,駛嚮設計之島、産品之島、室內裝潢之島、繪畫雕塑之島、建築之島、古董美術之島、裝置藝術之島等這些復雜奇怪的島嶼世界。勢均力敵地與這些島嶼上的妖怪、巨人、小人們交鋒時,每天都在製作適閤不同生活背景之人的日用品。而且,他們親自驅動創作者、使用者、銷售者、購買者這四類不同身份之人,搬動這些物品,堆放在“工藝”這艘船上。很多船員在製作這些物品並以此維持生計,還有些人對此進行策劃生産,而又有些人則在一些島嶼上開設店鋪拓展市場,販賣這些物品,過著自己的生活。
創作者成瞭使用者,銷售者成瞭購買者,這種情況看似理所當然,實際上卻非常睏難。隻有生産者與消費者、銷售者與顧客,互相分擔著不同的角色,經濟纔可能穩定,各自的項目互相混雜,各自的角色相互交替,這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請想象一下,如果突然有一天,丈夫變成妻子,孩子變成傢長,而且這樣的角色交替頻繁發生的話)。然而,生活工藝這艘小船上,並無法那麼從容不迫。有的人固定在一種角色上,那麼在這個搖蕩著各種大波小浪的海洋之上,是沒辦法生存的。在這艘船上,擔任某個角色之人,在下一個瞬間就轉到相反立場上去的,吃人的變成瞭被吃的,製作者變成瞭使用者。不能被裝模作樣的外觀以及公共印象所捕獲。生活工藝,就是一艘如此可怕的小船。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罕見的、近乎古典的凝練與現代的銳利並存的特點。它很少使用冗餘的形容詞,而是偏愛使用精準且充滿畫麵感的動詞來構建場景。例如,描述一位織工的工作狀態,不是說“她工作得很認真”,而是用“指尖與經緯綫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與時間賽跑的精確交涉”。這種句式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節奏感和衝擊力。同時,作者在引用某些古籍文獻或民間諺語時,會采用仿古的文白夾雜體,但很快又會抽離齣來,用非常直白、甚至略帶戲謔的現代口吻進行點評和反思。這種古典與現代的語言張力,使得全書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當代消費主義的敏銳審視。對於追求語言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每一次閱讀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不完美”的推崇,這幾乎是對當代工業美學的一次徹底顛覆。作者似乎在反復強調,那些人類失誤、材料的隨機性以及時間留下的痕跡,纔是真正定義“手工之美”的核心要素。書中詳細探討瞭“窯變”的隨機性,如何將一件本應平庸的陶瓷,因為一次意外的火焰溫度,最終升華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這並非簡單的運氣好,而是工匠在充分理解材料局限後,所做齣的優雅妥協。它教會讀者欣賞那些“錯位的美感”——比如木頭上天然的節疤、皮革上不規則的紋理,甚至是修復過程中留下的接縫。這種對“瑕疵的贊美”,提供瞭一種強有力的心理支撐: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充滿意外的創作過程,不必苛求每一個環節都像機器生産綫那樣精確無誤。這本書最終帶來的,是一種關於接受生命本質的、溫暖的豁達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跳躍而充滿哲思,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因為它根本沒有提供一條綫性的、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故事綫。作者似乎更熱衷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理空間中隨機抽取那些被時代遺忘的“工匠瞬間”。舉例來說,可能前一頁還在詳述18世紀德國某個小鎮的鍾錶匠對黃銅齒輪的打磨技藝,下一秒筆鋒一轉就切入到當代日本陶藝傢對釉料溫度的精確控製心得。這種無縫切換和跨越時空的並置,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技藝的本質,是否真的超越瞭載體和時代?它不是一本教你具體操作的“手冊”,而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充滿靈性的“工匠箴言”的集閤。它的節奏時而如深鞦的湖麵般沉靜,探討材料的宿命;時而又像夏日午後的雷陣雨般突兀,拋齣一個關於“完美復製”與“創造性破壞”的尖銳問題。這種閱讀體驗,非常適閤那些喜歡碎片化信息輸入和深度自我聯想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封麵那粗糲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古老作坊裏的木屑和皮革的味道,色彩搭配上運用瞭非常低飽和度的土黃色和深靛藍,營造齣一種既懷舊又充滿力量感的氛圍。內頁的紙張選用的是那種略帶米白色的厚磅道林紙,墨水印染得非常均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插圖和版式的處理。那些手繪的工藝流程圖,綫條簡練卻精準地捕捉瞭關鍵的動作要領,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讀者的目光得以在文字和圖像之間自由呼吸。它完全摒棄瞭那種光滑亮麗的現代印刷風格,而是選擇瞭一種嚮內收斂、強調物質本身觸感的設計語言,讓人一拿在手就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對傳統的尊重。光是翻閱這本書,就像完成瞭一次對傳統工藝美學的預習。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工藝品樣本集,從觸感到視覺,都在訴說著“慢工齣細活”的哲學。
評分我對書中對“工具”的擬人化描繪印象極其深刻。作者似乎認為,工具不僅僅是延伸人類手臂的延伸物,它們本身就擁有自己的“脾氣”和“曆史”。書中有一段描寫鍛鐵錘的文字,不是簡單描述其重量和形狀,而是細緻入微地刻畫瞭它被世代鐵匠的汗水浸潤後,錶麵留下的那種細微的、不可磨滅的“記憶斑點”。錘頭每一次落下,敲擊的不僅僅是熾熱的金屬,更是曆史的迴響。這種筆觸,將冰冷的機械賦予瞭生命力和情感重量。再比如對木工刨刀的描述,作者描繪瞭刀刃在木紋中“低語前行”的動態感,以及刨下木屑時那種如同絲綢般舒捲的優雅姿態。它讓我們意識到,一件工具的好壞,往往決定瞭製作者能否與材料進行最真誠的對話。這本書成功地把“匠人精神”這個宏大概念,具象化為工具與使用者之間那種近乎親密的、相互成就的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