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多种视角审视“生活方式”如何一步步变成潮流
“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了一个似乎不需要多加解释的固有名词。但在这本文集里,分别以生产者(匠人)、推广者(店主)、观察者(编辑、学者)为职业的十三位作者,用多元的视角抽丝剥茧了“生活方式”“生活工艺”的形成和流行。尤其是对2000年前后,日本如何从法国借鉴了杂货的概念、如何培养起本土的生活杂志等问题进行了犀利的分析,这一观点变换视角后,很适合用来考察国内对日本生活方式内容的关注。
2. 首次呈现日本生活工艺年表(1853—2014)
本书很难得地收录了哲学家鞍田崇整理制作的“生活工艺年谱”。时间跨度从1853年到2014年,日本工艺的重要时刻、关键人物、里程碑著作,都在这张年表中有所呈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属于日本工艺史的时间节点都被作者拿来与世界工艺文化史的重要事件做对标,是非常难得的广阔视角。
3. 工艺制作者的设计准则
这本文集的第一部分由亲身参与到生活工艺品制作的木艺家三谷龙二撰写。他挑选自己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近二十件物品,解释了器物制作者如何判断物品的优劣,分析了什么样的形态可以称得上“理所当然的现状”。
在日本,谈论生活和工艺的人,都在谈论什么呢?
制作者、消费者、销售者、观察者,日式生活方式的生发和蔓延是这些身份共同缔造的结果。本书由十三位作者共同撰写,他们无一不深深参与到日本生活工艺时代的历史和现实之中,以多元的视角抽丝剥茧了工业制造异常发达的今天,为何还有人在谈论手工艺,又如何客观看待这种风潮。
本书主编、主要撰文者为三谷龙二。1952年生,日本著名木器设计师,于松本市开设贩卖木工艺品和举办展览的综合性杂物商铺。以松本市为据点,举办手工艺展览会,组织不同地区的手工艺人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在日本出版著作数种,包括《我的生活散步》《木之匙》《十公分》,并常年在生活杂志《生活》《居住》上撰写专栏。作为主编他与参与本书的作者小林和人、安藤雅信等一起成为2000年以后日本工艺、杂货浪潮的推动者和代表人物。
序 一本书,十三个人 菅野康晴/编辑部
就在身边的特别之所 三谷龙二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潮流 井出幸亮
这是我个人的假想,关于现代日本的工艺 广濑一郎
最近听得越来越多 小林和人
去年在巴黎参加了两次群展 安藤雅信
我常对签约的作者们说 大岛文彦
有时,也想写些自以为是的文章 坂田和实
不止“生活工艺”,现在的作者们还谈论“器” 木村宗慎
报考美术大学,石膏素描是必考的科目 山口信博
我出生长大的三重县伊贺市丸柱 山本忠臣
从现代之前传承而来 桥本麻里
人类的历史,也是物的历史 石仓敏明
“生活工艺时代”这个说法 鞍田崇
附录 生活工艺年表 鞍田崇
后记 关于生活工艺这个词 三谷龙二
人类的历史,也是物的历史
文/石仓敏明
人类的历史,也是物的历史。人类因为制造了石器,从而获得了与大型肉食动物相匹敌的狩猎能力。由于发明了弓箭,拥有了有效获取肉与皮毛的能力;又因为发明了针,而掌握了裁缝衣服的技术。农具实现了耕作土地、栽培农作物的生活;土器让粮食的储藏与发酵成为可能。人类从自己生活的周遭世界之中获得粮食、道具、衣服、住所、燃料等材料,在对这些物品进行加工的同时,逐渐构筑起独特的文化。与身体最接近、被亲密地加以使用的日常用品类,在这样的构成要素之中,也成了基本生活习惯的条件。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惊讶于我们竟被如此多的物品支持着。早晨起床立刻查看智能手机邮箱的人也好,打开窗户将新鲜空气引入房间的人也好,为了冲咖啡而戴上眼镜去厨房的人也好,大家都是在诸多道具的支持下才得以开始一天的生活。且不用说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衣服、眼镜、假牙等辅助用具,化妆品与装饰品,心脏起搏器与人工器官,装载了各种各样软件的信息终端等,现如今,这些物品在辅助我们身体机能、拓展生活习惯、维持身体健康等方面,充分发挥着各种作用。我们的身体已经与各种类型的人造物融为一体,和被终端程序化了的精致符号与处理方式一起,也与巨大的信息情报网络集聚体一起。现在,身体与道具,甚至连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区别,都在逐渐消失。
总而言之,相比以前,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厘清。这些多到数也数不尽的物品,一直在不分昼夜地维持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现在这个被复杂的交流网络覆盖的社会里,可能连这些基本的事实都常常被我们忘记。但是,从早到晚,不,连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都活在物品的喧闹声之中,当然,甚至人死了、被分解了之后,物品的喧嚣世界依然在持续循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活工艺”这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也出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恐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可分割,也与接下来即将发生的状况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能用明确的界限将自己与他者的生活区分开来。物品与身体、信息与经济、政治与生命合为一体,我们的生活正飘向那些没有分界线的广大领域。而工艺也同样飘荡在这个混合体的海洋之中。回归传统这个母港,为了追求纯艺术的乌托邦而永远坚持航行,这已经不再可能,只能如一艘在生活之海中漂荡的小舟,漂浮在日夜涌荡的大波小浪之中。这艘“生活工艺”之舟,在越来越流动化的市场经济与政治状况下,在工艺如何可能这个问题面前,不断摇摆。即使那样,这条小船也没有颠覆,仍然持续航行,之所以得以如此,大概是因为那些身单力薄的水手们的驾船技巧吧。他们像从前格列佛船长所做的那样,驾小船驶向创造之海,驶向设计之岛、产品之岛、室内装潢之岛、绘画雕塑之岛、建筑之岛、古董美术之岛、装置艺术之岛等这些复杂奇怪的岛屿世界。势均力敌地与这些岛屿上的妖怪、巨人、小人们交锋时,每天都在制作适合不同生活背景之人的日用品。而且,他们亲自驱动创作者、使用者、销售者、购买者这四类不同身份之人,搬动这些物品,堆放在“工艺”这艘船上。很多船员在制作这些物品并以此维持生计,还有些人对此进行策划生产,而又有些人则在一些岛屿上开设店铺拓展市场,贩卖这些物品,过着自己的生活。
创作者成了使用者,销售者成了购买者,这种情况看似理所当然,实际上却非常困难。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销售者与顾客,互相分担着不同的角色,经济才可能稳定,各自的项目互相混杂,各自的角色相互交替,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请想象一下,如果突然有一天,丈夫变成妻子,孩子变成家长,而且这样的角色交替频繁发生的话)。然而,生活工艺这艘小船上,并无法那么从容不迫。有的人固定在一种角色上,那么在这个摇荡着各种大波小浪的海洋之上,是没办法生存的。在这艘船上,担任某个角色之人,在下一个瞬间就转到相反立场上去的,吃人的变成了被吃的,制作者变成了使用者。不能被装模作样的外观以及公共印象所捕获。生活工艺,就是一艘如此可怕的小船。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跳跃而充满哲思,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因为它根本没有提供一条线性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故事线。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中随机抽取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工匠瞬间”。举例来说,可能前一页还在详述18世纪德国某个小镇的钟表匠对黄铜齿轮的打磨技艺,下一秒笔锋一转就切入到当代日本陶艺家对釉料温度的精确控制心得。这种无缝切换和跨越时空的并置,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技艺的本质,是否真的超越了载体和时代?它不是一本教你具体操作的“手册”,而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充满灵性的“工匠箴言”的集合。它的节奏时而如深秋的湖面般沉静,探讨材料的宿命;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般突兀,抛出一个关于“完美复制”与“创造性破坏”的尖锐问题。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那些喜欢碎片化信息输入和深度自我联想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锐利并存的特点。它很少使用冗余的形容词,而是偏爱使用精准且充满画面感的动词来构建场景。例如,描述一位织工的工作状态,不是说“她工作得很认真”,而是用“指尖与经纬线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与时间赛跑的精确交涉”。这种句式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节奏感和冲击力。同时,作者在引用某些古籍文献或民间谚语时,会采用仿古的文白夹杂体,但很快又会抽离出来,用非常直白、甚至略带戏谑的现代口吻进行点评和反思。这种古典与现代的语言张力,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代消费主义的敏锐审视。对于追求语言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感。
评分我对书中对“工具”的拟人化描绘印象极其深刻。作者似乎认为,工具不仅仅是延伸人类手臂的延伸物,它们本身就拥有自己的“脾气”和“历史”。书中有一段描写锻铁锤的文字,不是简单描述其重量和形状,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它被世代铁匠的汗水浸润后,表面留下的那种细微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斑点”。锤头每一次落下,敲击的不仅仅是炽热的金属,更是历史的回响。这种笔触,将冰冷的机械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重量。再比如对木工刨刀的描述,作者描绘了刀刃在木纹中“低语前行”的动态感,以及刨下木屑时那种如同丝绸般舒卷的优雅姿态。它让我们意识到,一件工具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制作者能否与材料进行最真诚的对话。这本书成功地把“匠人精神”这个宏大概念,具象化为工具与使用者之间那种近乎亲密的、相互成就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不完美”的推崇,这几乎是对当代工业美学的一次彻底颠覆。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那些人类失误、材料的随机性以及时间留下的痕迹,才是真正定义“手工之美”的核心要素。书中详细探讨了“窑变”的随机性,如何将一件本应平庸的陶瓷,因为一次意外的火焰温度,最终升华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并非简单的运气好,而是工匠在充分理解材料局限后,所做出的优雅妥协。它教会读者欣赏那些“错位的美感”——比如木头上天然的节疤、皮革上不规则的纹理,甚至是修复过程中留下的接缝。这种对“瑕疵的赞美”,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支撑: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意外的创作过程,不必苛求每一个环节都像机器生产线那样精确无误。这本书最终带来的,是一种关于接受生命本质的、温暖的豁达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古老作坊里的木屑和皮革的味道,色彩搭配上运用了非常低饱和度的土黄色和深靛蓝,营造出一种既怀旧又充满力量感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那种略带米白色的厚磅道林纸,墨水印染得非常均匀,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插图和版式的处理。那些手绘的工艺流程图,线条简练却精准地捕捉了关键的动作要领,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读者的目光得以在文字和图像之间自由呼吸。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光滑亮丽的现代印刷风格,而是选择了一种向内收敛、强调物质本身触感的设计语言,让人一拿在手就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对传统的尊重。光是翻阅这本书,就像完成了一次对传统工艺美学的预习。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工艺品样本集,从触感到视觉,都在诉说着“慢工出细活”的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