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成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了近些年来在不同熟制和生态条件下,玉米栽培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成就。以玉米为论述对象。由6章组成。第一章围绕玉米生长发育,在介绍生育期、生育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阐述了玉米生育期间的有关生理代谢。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一熟制东北平原、二熟制黄淮海平原、多熟制江汉平原、多熟制武陵山区、多熟制东南丘陵玉米实用栽培技术。各章内容围绕该区域自然条件、玉米生产布局和地位、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环节等方面予以具体论述和介绍。涉及对象既有普通玉米,也有糯玉米、甜玉米、青贮玉米。既有常规栽培技术,也有反映地区特点的特色栽培技术。
第一章玉米生长发育()
第一节中国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第二节生态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玉米生育期间的生理代谢()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一熟制东北平原玉米栽培()
第一节玉米生产地位和布局()
第二节普通玉米栽培()
第三节青贮玉米栽培()
第四节其他特用玉米栽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二熟制黄淮海平原玉米栽培()
第一节玉米生产地位和布局()
第二节玉米品种资源()
第三节夏玉米常规栽培技术()
第四节鲜食与青贮玉米栽培()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江汉平原多熟制地区玉米栽培()
第一节自然条件、熟制与玉米生产地位()
第二节玉米种质资源()
第三节普通玉米实用栽培技术()
第四节鲜食和青贮玉米栽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武陵山区多熟制玉米栽培()
第一节自然条件、熟制和玉米生产地位()
第二节玉米种质资源()
第三节普通玉米实用栽培技术()
第四节鲜食和青贮玉米栽培()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东南丘陵玉米栽培()
第一节自然条件、熟制和玉米生产地位()
第二节东南丘陵玉米种质资源()
第三节播种季节和种植方式()
第四节玉米栽培技术()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青贮玉米常用品种()
第一章玉米生长发育
第一节中国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一、中国玉米品种的熟期类型
(一)概况
玉米品种的熟期是反映其生育期长短的指标,即该品种从播种(或出苗)到成熟(或收获)的生育日数。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划分是玉米育种、引种、栽培以至生产上最为实用和普遍的类型划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划分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标准不完全一样。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国际通用标准,玉米的熟期类型可分为7类:超早熟类型、早熟类型、中早熟类型、中熟类型、中晚熟类型、晚熟类型、超晚熟类型。极(超)早熟类型,植株叶数8~11片,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期注:生育期指出苗—成熟70~80d。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有些品系于授粉后仅1个月,就可产生有生命力的种子。早熟类型,植株叶数12~14片,生育期81~90d。中早熟类型,植株叶数15~16片,生育期91~100d。中熟类型植株叶数17~18片,生育期101~110d。中晚熟类型植株叶数9~20片,生育期111~120d。晚熟类型植株叶数21~22片,生育期121~130d。超晚熟类型植株叶数23片以上,生育期131~140d。
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划分是玉米育种、引种、栽培以至生产上最为实用和普遍的类型划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划分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标准不完全一样。
玉米是对环境和生态条件适应性较强的作物,但在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温光反应。依据环境特征和生态条件特点,选用适宜熟期类型的品种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前提和关键(曹广才,1995;吴东兵等,1999)。在品种的推广和引进过程中,常有根据品种说明是早熟品种,但引入某地后并不早熟甚至成熟不好的情况。所以,欲明确具体品种的熟期类型,还应配合其他指标(曹广才,1996)。在引种和品种选育过程中,植株叶数应成为判定熟期类型的形态指标。研究表明,植株叶数、播种至成熟天数、播种至成熟生育期内≥ 0℃的积温是表达熟期类型的形态指标、生育指标和生态指标。用于北方旱地的玉米品种,其植株叶数少于18片、18~20片、多于20片,基本上就可分别归属于早熟类型、中早熟类型、中熟类型。不同熟期类型见表11。
玉米喜温喜光,对播期反应敏感。在玉米栽培中,确定适宜的播季和播期,是一个重要环节,对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播期对玉米的影响是生长发育期间光、热、水和土壤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期播种处理产生的温度差异使玉米生长发育速率发生改变。一般是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春播和夏播玉米间表现趋势一致。同品种早播则从出苗到吐丝期时间延长,晚播从吐丝到生理成熟期时间延长。
表11中国玉米品种生育期类型与标准对照种
(方华等,2010)
熟期类型标准对照种
生育期(d)≥10℃积温(℃)
春播区夏播区春播玉米夏播玉米
超早熟克单9号﹤97﹤72﹤1 900﹤1 700
极早熟Ⅰ冀承单3号100752 0001 800
极早熟Ⅱ承单22号/克单8103782 0501 850
较早熟Ⅰ佳禾7/海玉4106812 1101 920
较早熟Ⅱ木兰1/绥玉7109842 1801 980
早熟Ⅰ哲单37/承单16112872 2602 060
早熟Ⅱ龙单13号115902 3502 150
中早熟吉单27/唐抗5118932 4502 250
中熟四单19/吉单261/京玉7122972 5602 360
中晚熟本玉9号/郑单9581261012 6802 480
晚熟承玉141301052 8102 610
极晚熟农大108/丹玉39/渝单81341092 9502 750
超晚熟1361113 2003 000
在适宜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生育期的长短常作为判定玉米品种熟期类型的重要指标。
(二)不同地区适宜的熟期类型
1�倍�北地区
(1)极早熟品种主要品种有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白山1号、龙单5号、白山8号等,需要≥10℃的活动积温1 700~1 900℃,生育期105d左右。主要适种于吉林省延吉市、安图县、敦化市、珲春市、临江县、和龙县、抚松县、长白县等地区种植。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区一般未有种植。
(2)早熟品种主要品种有绿单2号、哲单37、绿单1号、德美亚3号、龙单59、绥玉7号、绥玉19、绥玉20、四早11号、海玉5号、白山8号等,需要≥10℃的活动积温1 900~2 100℃,生育期110d左右。主要适种于吉林市的东南部的舒兰、蛟河,白山市的西南部和中部,延边敦化市东北部、安图县东部、和龙市南部、汪清县中部和珲春市的东部地区种植。在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过渡地带有少量种植。
(3)中早熟品种黑龙江省主要品种有德美亚3号、海玉4号、龙单27、绥玉9号、龙单9等,需要≥10℃的活动积温2 200~2 300℃,生育期110d左右。主要适种于第四、第五积温带种植,在三江平原部分地区种植。
吉林省主要品种有龙聚1号、吉单519、吉单27、龙单13、四早6号、白单9号、久单62等,需要≥10℃的活动积温2 100~2 300℃,生育期115d左右。主要适种于通化市西部和集安的热闹乡和双岔乡,白山市的西南部、中南部,吉林市舒兰的东部,延边州汪清县的南部和龙井市的南部以及珲春市的中部地区种植。在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过渡地带有少量种植。
(4)中熟品种辽宁省主要品种有先玉335、丹玉27、丹玉29、丹玉67、辽单39、铁单22等,需要≥10℃的活动积温2 300~2 650℃,生育期120d左右。主要适种于包括本溪、桓仁、新宾、抚顺、清原等地区的辽宁东部山区。在辽河平原东部边缘过渡区域有种植。
吉林省中熟主要品种品种有先玉335、通单248、四单19、吉单209、四密21、铁单16等。需≥10℃的积温2 300~2 500℃,生育期120d左右。适于松嫩平原洮南市西北部、洮北区的中北部、榆树县西部、大安市西北部的半干旱区以及东部山区通化市中北部、白山市中东部、长白县西南部等地区种植。
黑龙江省中熟品种主要有绥玉7号、龙单16、绥玉10号、龙单8号等。需≥10℃的积温2 300~2 400℃,生育期115d左右。适于第三积温带松嫩平原中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种植。
(5)中晚熟品种辽宁省中晚熟品种主要有农华101、郑单958、丹玉86、丹玉48、丹玉69、沈玉20等。需≥10℃的积温2 650~2 800℃,生育期125d左右。适于辽北地区和辽西的中北部低山丘陵区种植。在辽河平原西部边缘过渡区有种植。
吉林省中晚熟品种为禾玉33、吉农大935、郑单958、良玉208。需≥10℃的积温2 500~2 700℃,生育期125d左右。适于长春大部、辽源、四平伊通大部和梨树县、公主岭的部分地区,吉林市的市郊、永吉、磐石、舒兰的部分地区,通化市梅河口、辉南、柳河、集安和通化县部分半湿润地区种植。在辽河平原东北部地区有种植面积。
黑龙江省中晚熟品种主要有四单19、龙单26、白单9号等。需≥10℃的积温2 450~2 600℃,生育期120d左右。适于第二积温带松嫩平原中部地区和三江平原西南部种植。
(6)晚熟品种辽宁省晚熟品种主要有丹玉405、沈玉21、丹玉86、丹科2181、辽单38、沈单16、铁丹19等。需≥10℃的积温2 800~3 200℃,生育期130d左右。适于沈阳以南至营口的辽宁中南部、辽西走廊地区和辽西走廊西部丘陵区种植。辽河平原东南部地区有种植。
吉林省晚熟品种主要有农华101、美育99、良玉188、良玉11。需≥10℃的积温2 700℃以上,生育期128d左右。适于公主岭、梨树、双辽、长岭和集安岭南的地区种植。在辽河平原北部地区有种植。
黑龙江省晚熟品种主要有先玉335、京科968、郑单958、四单16、吉农大518、龙单33等。需≥10℃的积温2 650℃以上,生育期125d左右。适于第一积温带松嫩平原中西部干旱区种植。
(7)极晚熟品种辽宁省极晚熟品种需≥10℃的积温3 200℃以上,生育期135d以上。适于辽宁省大连地区和东港市种植。主要品种有丹玉24、丹玉35、东单60等。平原地区一般未有种植。
2�被苹春F皆�
由于遗传上的差异,不同玉米类型的生育期长短有较大差别。黄淮海玉米区,根据从播种到成熟所需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等类型。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不是绝对的,可随环境不同而改变。一般日照延长、温度变低,品种生育期可延长;反之则缩短。同一品种长距离的南北方引种或播期早晚不同,其生育日数亦有差异。在黄淮海玉米区二熟制条件下,适应适期晚收的要求,宜选用中熟至中晚熟范围内品种。
(1)早熟型品种≥10℃积温为2 000~2 200℃,春播生育期<100d,夏播<90d。一般早熟品种较矮,总叶数为14~18片,果穗圆锥形居多。由于受总光合时间较短的限制,该类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相对较小。
(2)中熟型品种≥10℃积温为2 300~2 500℃,春播生育期100~120d,夏播90~105d。一般中熟型品种植株高于早熟型而低于晚熟型,总叶数为16~20片,果穗大小中等,籽粒产量较高,适应性较广泛。
优良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浚单22、豫玉22、伟科702、登海662、蠡玉16、登海605、鲁单981和金海5号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的代表性品种还有:农大108、聊玉22号、中单808、金海702、登海618、中单909、中科11号、京农科728、苏玉29、京单58、蠡玉37、农华101、京单28、苏玉20、沈单16、纪元1号、鲁单9002、郑单1002等。
3�苯�汉平原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汉平原发展玉米生产的条件较好,潜力很大。本区域种植制度历来实行多熟制,从一年两熟到三熟制。代表性的种植方式有:小麦—玉米—棉花、早春玉米—秋玉米、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晚稻等间套种方式。在江汉平原玉米栽培中,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夏播、秋播三种主要的生育类型。春玉米一般是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油菜或小麦套夏玉米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下旬收获;秋玉米一般在7月中下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收获。
(1)根据不同播期,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春播需选用生育期120d左右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种,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促进单产提升;夏播宜选用生育期100d左右的中熟品种;秋玉米则根据播种的迟早,可采用适宜熟期玉米品种,播种早的采用中熟品种,迟播的采用早熟品种。夏播玉米,夏收至秋播间隔时间140d左右,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建议选用生育期偏迟熟耐高温的品种,即从播种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在100d左右的品种,这样既能够保证当季玉米的高产优质,又能够保障秋播小麦等农作物的正常生产活动,实现夏秋两季作物的全面增产丰收。特别要注意不能盲目选用生育期过短的品种,以防造成温光资源的浪费而使玉米产量降低。
(2)选择株高穗位适中,高抗倒伏倒折的品种江汉平原在玉米生长期间,大风暴雨频繁发生,易产生玉米大面积倒折。春播玉米选择熟期适宜、高产、抗倒伏的品种,例如宜单629、中农大451、登海9号等;夏秋播选择郑单958、伟科702等。
4�彼拇ㄅ璧�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4—9月均适宜玉米生长。扬花期在7—8月。春播玉米的种植约占总面积80%以上。是四川省主要的玉米生产区域。
在多熟制种植制度中,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红苕)为主。现净作两熟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冬季作物—玉米栽培模式越来越多。
(1)一年一熟制主要分布在热量不足两季,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种植形式主要为:冬闲土—春玉米;马铃薯/玉米的种植方式。
(2)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低山及丘陵地区,种植形式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玉米、马铃薯—玉米、春玉米—秋大豆等。
(3)一年三熟制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低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光热资源两熟有余,三熟不足,多采用套作种植,达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目的。以小麦/玉米/甘薯,演化出粮、经、饲的三熟三作、三熟四作、三熟五作等多种形式。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蔬菜/玉米/甘薯/蔬菜。
根据多熟制种植制度和生长季节积温状况,在玉米品种熟期类型选用上,不宜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否则影响后作种植,似应以中早熟类型品种为宜。
5�蔽髂细咴�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上虽说是一个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根据玉米生长季节积温状况,在春播普通玉米品种熟期类型选用上,其生育期天数应符合其生长季节。玉米生长季节积温在2 800℃以上的地区,可选择晚熟品种;玉米生长季节积温在2 300℃以上的地区,可选择中熟品种;在高海拔地区,如积温和无霜期不能完全保证晚熟种的需要,种植晚熟种有一定风险则可通过覆膜种植晚熟品种。
在春播普通玉米品种株型选用上,以平展型玉米为主,近年紧凑型玉米种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特用玉米中,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的熟期类型同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等鲜食玉米,熟期类型选择余地较大。例如在贵州,糯玉米春、夏、秋、冬均可种植,秋、冬种植可选用中早熟类型品种;春、夏种植可选用中熟品种。青贮玉米追求生物产量,可选用熟期类型较长的品种。
6�敝泄�南北过渡地区和西南地区夏播玉米
(1)秦巴山区和汉中盆地在丘陵和浅山区,该地区普遍实行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主要是平川地带的两季田,年产一稻一麦。还有部分旱坡地为广种薄收,多数一年一熟,只种稻谷。玉米主要接小麦茬或油菜茬,为夏播。在高寒山区,玉米多为一年一熟,为春播。汉中盆地在丘陵和浅山区,该地区普遍实行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主要是平川地带的两季田,年产一稻一麦。还有部分旱坡地为广种薄收,多数一年一熟,只种稻谷。玉米主要接小麦茬或油菜茬,为夏播。在高寒山区,玉米多为一年一熟,为春播。汉中盆地是夏玉米集中区,也是高产区。该地区主要是饲用玉米、工业原料玉米和食用型玉米(70��10��20)。汉中地区品种主要以饲用玉米为主,特用玉米以菜用玉米为主,例如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爆裂玉米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登海系列、吉单系列等。
秦巴山区:秦指秦岭山脉,巴指大巴山脉。秦巴山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等省(市),其主体位于陕南地区,在31°17′~34°24′N,105°30′~111°01′E范围内。区内地势总体南北高,中间低,属于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
秦巴山区的中高山区(海拔1 000~3 700m),多为一年一熟的早熟玉米、洋芋、黑麦、燕麦等。浅山区(海拔<1 000m)的山地和沟谷两岸的川塬地为两年三熟,所占面积较大。海拔高度不同,种植结构亦不同。例如海拔800~1 000m地区,热量不能满足一年两熟和亚热带经济植物生长,以经济林和防护林为主。海拔800m以下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
(2)淮河以南夏播玉米大致包括湖北省中西部、河南省南部(主要是信阳市)、安徽省中南部、江苏省中南部、湖南省中东部、上海市等地区。本区内种植的玉米主要分为: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常见的品种例如郑单958、浚单20、登海11号、鲁单981等。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用玉米等,主要品种有五彩甜玉米、鲁甜玉1号、苏玉糯2号、红糯1号和苏玉糯4号等。根据生育期长短,把玉米品种分为早、中、晚熟三大类型。
早熟品种:春播80~100d,积温2 000~2 200℃;夏播70~85d,积温为1 800~2 100℃。早熟品种一般植株矮小,叶片数量少,为14~17片。由于生育期的限制,产量潜力较小。
中熟品种:春播100~120d,积温2 300~2 500℃;夏播85~95d,积温2 100~2 200℃。叶片数较早熟品种多而较晚播品种少,多为18~20片。
晚熟品种:春播120~150d,积温2 500~2 800℃;夏播96d以上,积温2 300℃以上。一般植株高大,叶片数多,多为21~25片。由于生育期长,产量潜力较大。
由于温度高低和光照时数的差异,玉米品种在南北向引种时,生育期会发生变化。一般规律是:北方品种向南方引种,常因日照短、温度高而缩短生育期;反之,向北引种生育期会有所延长。生育期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品种本身对光温的敏感程度,对光温越敏感,生育期变化越大。不同地区玉米主导品种生育期及其熟期类型见表12、表13。
表12不同地区玉米品种生育期及其熟期类型
(马春红,赵璞整理)
品种名称熟期类型生育期(d)适宜种植地区播种季节
德美亚2号、白山1号、龙单5号、白山8号极早熟105吉林省春播
佳禾7较早熟Ⅰ106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春播
木兰1/绥玉7较早熟Ⅱ109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吉林省的延边和敦化地区春播
龙单59早熟108左右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及第三积温带上限春播
德美亚1号早熟105~110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上限、吉林省延边春播
哲单37/承单16早熟Ⅰ105~120吉林省春播
龙单13号早熟Ⅱ112第三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下限以及第一积温带的山区半山区春播
绿单2号、哲单37、绿单1号、德美亚3号、龙单59、绥玉7号、绥玉19、四早11、海玉5号、白山8号早熟110吉林省、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过渡地带春播
绥玉20早熟108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春播
德美亚3号、海玉4号、龙单27、绥玉9号、龙单9中早熟110第四、第五积温带种植,在三江平原部分地区春播
龙聚1号、吉单519、吉单27、龙单13、四早6号、白单9号中早熟113~115吉林、通化、延边、白山等,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过渡带春播
久单62中早熟118吉林省春播
佳518中早熟110黑龙江第四积温带、河北省张家口及承德北部、吉林省东部春播
绥玉28中早熟115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春播
吉单27/唐抗5中早熟118左右黑龙江省、吉林省春播
绥玉23中早熟120左右东北平原春播
鑫鑫2号中熟122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春播
先玉716中熟127吉林省春播
吉单33中熟126吉林省春播
吉单535中熟128左右东北平原春播
吉单261/京玉7中熟122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春播
四单19、龙单26、白单9号中熟120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松嫩平原中部和第一积温带下限三江平原西南部春播
丹玉27、丹玉29、丹玉67、辽单39、铁单22、通单248、四单19、吉单209、四密21、铁单16中熟120辽宁东部山区、辽河平原东部边缘过渡区域春播
绥玉7号、龙单16、绥玉10号、龙单8号中熟115第三积温带松嫩平原中部和三江平原北部春播
兴恳3号中晚熟124辽宁东部山区、吉林东部中晚熟区、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上限、内蒙古赤峰地区春播
丹玉86、丹玉48、丹玉69、沈玉20中晚熟125辽北地区和辽西的中北部低山丘陵区、辽河平原西部边缘过渡区春播
禾玉33、吉农大935、良玉208中晚熟125吉林省、辽河平原东北部地区春播
明玉19中晚熟129吉林省、辽宁省、山西省春播
奥玉3804中晚熟129吉林省、辽宁省春播
东单6531中晚熟130辽宁省春播
良玉88中晚熟132辽宁省春播
先玉335中晚熟120~125东北平原春播
农华101中晚熟128左右吉林省、辽宁省春播
京科968中晚熟128左右吉林省、辽宁省春播
利民33中晚熟121~126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辽宁省春播
华农887中晚熟125~131东北平原春播
郑单958中晚熟125~132东北平原春播
吉农玉898晚熟127~130吉林省春播
丹玉405、沈玉21、丹玉86、丹科2181、辽单38、沈单16、铁丹19晚熟130辽宁中南部、辽西走廊地区和辽西走廊西部丘陵区、辽河平原东南部地区春播
美育99、良玉188、良玉11晚熟128在辽河平原北部地区春播
京科968、四单16、吉农大518、龙单33晚熟125黑龙江第一积温带春播
丹玉35极晚熟130辽宁省大连地区和东港市、辽宁省丹东南部地区春播
丹玉24极晚熟133辽宁省春播
东单60极晚熟134辽宁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山西省、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
前言
中国是玉米的世界第二大生产国,玉米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中国玉米产区主要为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六大产区,形成一条从东北斜向西南的条状中国玉米分布密集生产带,覆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地区。从作物熟制上来看,中国东部玉米产区从北到南包括一熟制、二熟制、二熟制向多熟制过渡和多熟制地区,其中,一熟制北方春播玉米区、二熟制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山地玉米区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饲养业和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全国种植的玉米类型除普通玉米外,还有各具特色的特用玉米。本书除介绍普通玉米栽培外,还选择了青贮玉米和甜玉米、糯玉米等鲜食玉米。
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玉米种植区域的逐渐扩大,不同熟制区玉米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缺失和应用脱节现象。近年来,玉米研究在栽培生理、遗传育种、分子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了一系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玉米生产技术上已由长期以来的精耕细作迅速发展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轻(简)型栽培、育苗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间(套)复种技术、土壤耕作技术和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等。因此,全面系统地编著一本反映中国不同熟制区玉米种植的重要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论著作,对于培养和提升玉米种植区的科技人员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不同熟制区玉米生产可持续高效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宜昌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于2017年6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的支持和具体操办下,本书的第一次编委会议在恩施顺利开展。会上,在本书的策划者拟定的写作提纲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体讨论,进行了适当的充实和修改,形成了作为作者们撰稿依据的写作提纲,并做了写作分工,以便共同完成这部集体编著的科技图书。参会人员分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宜昌市农业科学院、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局等单位。
按照分工和预定计划,基本按时完成了初稿。在第二次编委会上,完成了集体审稿和定稿。
《中国不同熟制地区玉米栽培》是以玉米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研究了中国不同熟制区玉米的生产地位和布局、生长发育、种质资源、种植栽培技术及逆境胁迫与对策等。本书共分6章,主要是对一熟制东北平原、二熟制黄淮海平原、多熟制江汉平原和武陵山区及东南丘陵区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布局、种植范围、种质资源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中国青贮玉米品种名录。
此书在内容上注重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实用技术,同时也力求反映本领域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
此书是集体编著者的科技著作,在统稿过程中尽量做到全书体例的统一。编写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信息量丰富,文字表达力求简练,内容上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结构上力求系统完整。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中国不同熟制区玉米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按章编排,以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和国外作者的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文献则按发表或出版年代先后为序。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谨对相关作者和编者表示感谢。本书的编写出版是全体编者和出版社编辑人员共同努力、协作的成果,参编人员所在单位给予了积极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此书面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员,也可作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在编写过程中受编者专业和编写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为使玉米栽培技术理论日臻完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得到科技部科技伙伴计划项目(KY20140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407、2016YFD0100103、2017YFD03011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1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506);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7396301D) ;湖北省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粮食作物高效模式示范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中心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计划资助。
刘京宝
2017年9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