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是一部科学哲学的入门教材。本书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介绍了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和著述,并对各家之长及其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得益于教师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查尔默斯非常清楚一般读者*基本的需要。他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对高深的科学哲学理论进行概括,而且他的介绍简明易懂、脉络清晰,同时不乏严谨的条理和丰富的内容。由于持续参与和关注科学哲学的研究,他总能把握这个领域的*新成果,并且及时地补充到他的著作之中。
本书于1976年出版第一版后,便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成了*畅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根据出版后的反应,他对第一版的后半部分进行了重写,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二版。作为一个精益求精的学者,查尔默斯善于追踪学术发展的动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对第二版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并于1999年出版了几乎是全新的第三版。2013年,经过少量的增删,他又出版了第四版。该书从第一版至第四版出版,历经近40年,其间先后重印过十余次,并被翻译成15种文字(包括中文)。本书已成为了国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之物。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第一版的中文版首次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新发展。
A.F.查尔默斯(1939- ),英裔澳籍科学哲学家,悉尼大学教授。著有《科学及其架构》《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家的原子和哲学家的石头》等著作,其中《科学究竟是什么?》被译成世界各种主要语言,畅销全球。
这本书的“最新增补本”标签尤其让我感兴趣,这暗示着它一定包含了对近几十年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挑战的回应。例如,在信息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正在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区别于传统假设-演绎模式的科学发现方式?如果算法能够自行发现规律,那么“理解”和“解释”的传统科学目标是否还需要重新定义?这些都是当下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紧跟时代脉搏,而不是停留在对波普尔和库恩的经典理论的重复阐释上。一本与时俱进的科学哲学著作,应该能够捕捉到当代前沿研究领域中正在酝酿的哲学风暴。这种与现实研究前沿的紧密贴合,才能让这本书的论述不显得空泛或过时,而是真正成为指导我们理解未来科学走向的一份路线图。我期望能看到一些针对“大科学”时代,科研机构的结构和资助体系如何影响科学方向的讨论,这也是现代科学运作中不可忽视的哲学层面。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和论证的穿透力。我讨厌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希望作者能用清晰、流畅、甚至略带幽默感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走过科学史上的那些关键转折点,比如哥白尼革命、牛顿力学的建立,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的冲击。重点不在于让我去复述这些科学家的具体发现,而在于理解这些发现是如何挑战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既有认知框架的。我需要看到的是科学社群内部的争论、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真理”后来又被推翻的观念是如何被历史淘汰的。那种“原来我们一直都看错了”的震撼感,才是真正能让人对科学保持敬畏之心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哲学思辨与鲜活的科学史实结合起来,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享受到知识的乐趣,那么它就称得上是一本杰出的科普哲学著作了。我希望它能激发我更深层次的好奇心,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常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非常引人深思的感觉,简约的排版配上这个略带哲学意味的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科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日常接触的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科学定律,其背后的逻辑基础究竟有多么坚实。这本书似乎正是我需要的指引。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揭示那些隐藏在教科书背后,关于“如何得出结论”的复杂历史和方法论上的分歧。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不同科学范式(比如范式转换)的精彩论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具体科学成就的赞美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当一个理论被“证伪”时,科学共同体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是否就是科学区别于其他知识体系的真正魅力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帮助我穿越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具体知识,直达科学精神的内核,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极大的思想解放。我尤其对它在最新增补本中对当代科学哲学热点话题的讨论抱有浓厚兴趣,希望能看到对量子力学诠释、复杂系统理论等前沿问题的哲学反思,这无疑会丰富我理解现代科学的层次。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它如何处理科学的局限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现代社会对科学的推崇几乎达到了“万能”的程度,似乎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到解答。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冷静而客观地剖析科学的“边界”在哪里。科学方法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排除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当我们在谈论“客观事实”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一个独立于人类认识之外的存在,还是一个在特定观察视角下达成的共识?这些深刻的认识论问题,常常在通俗的科学读物中被一带而过,但我相信一本优秀的哲学导论应该直面它们。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的案例来支撑其论点,比如在社会科学领域,科学与价值判断的交织是多么的复杂和微妙。这种对科学“谦逊”姿态的探讨,比一味地歌颂科学的伟大要来得更加重要和深刻,它能帮助我们更成熟地对待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应用。
评分最终,一本好的哲学导论,应该能够改变读者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仅仅增加一些知识点。我希望读完这本书后,我能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科学新闻,不再轻易地接受任何冠以“科学”之名的断言。我希望这本书能赋予我一套分析工具,让我能够快速辨识出论证中的逻辑漏洞,或者区分出哪些是基于坚实证据的推断,哪些是过度外推的猜测。这种思维上的“内化”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它不应该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应该是一本提供更优良问题思考框架的书。如果它能让我对“已知”保持警惕,对“未知”保持开放,并且理解科学进步的曲折性与非线性特征,那么无论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如何组织,它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了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思维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