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香譜:中華生活經典》的整理點校遵循以下原則:一、《新纂香譜:中華生活經典》以清乾隆時期官方編輯《四庫全書》收入《陳氏香譜》為底本,適園叢書本之《新纂香譜》為輔,參考周嘉冑《香乘》整理校點之。二、《新纂香譜:中華生活經典》分四捲,內容編排按原文、注釋、譯文、點評排列,對資料甚少的條目不強行臆測點評,對原文捲二、捲三、捲四中的一部分意義重要的條目進行瞭節選。三、《新纂香譜:中華生活經典》部分注釋內容參考瞭《漢語大字典》、《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等工具書。
前言
原序
捲一
香品
龍腦香
婆律香
沉水香
生沉香
蕃香
青桂香
棧香
黃熟香
葉子香
雞骨香
水盤香
白眼香
檀香
木香
降真香
生熟速香
暫香
鷓鴣斑香
烏裏香
生香
交趾香
乳香
熏陸香
安息香
篤耨香
瓢香
金顔香
詹槐奪
蘇閤香
亞濕香
塗肌、拂手香
雞舌香
丁香
鬱金香
迷迭香
木密香
藕車香
必粟香
艾蒳香
兜婁香
白茅香
茅香花
兜納香
耕香
雀頭香
蕓香
零陵香一
都梁香一
……
捲二
捲三
捲四
傳
序
載:“交廣、崖州I以及交州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地區的海南諸國齣産的香料品類最多。”然而秦漢以前沒有聽說過,中原地區隻有蘭香、蕙草、花椒、香桂。到漢武帝時,社會風氣奢侈鋪張,尚書郎奏事始有含雞舌香,但其他都沒聽說過。及至晉武帝時,外國開始朝貢異香。隋時,煬帝在除夕夜燒沉香、甲煎不計其數,海南諸香料品種都用到瞭。唐明皂君臣多有用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做芳香亭閣。後周顯德年間,昆明國又進獻薔薇水。以前沒有的香料,如今都有瞭。香料基本是取於草、或木、或花、或實、或節、或葉、或皮、或液、或者是用人工煎熬調和而成。可供焚香、熏佩,以及藥用。
點評
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部以南至南海西南沿岸一帶齣産香料,其種類及數量最多。但是在秦漢以前,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屬於蠻荒瘴重之地,中原與這些地區鮮有往來,加上當時中原地區處於諸侯爭霸、疆域未統一狀態,所以當時中原人對兩廣、海南地區認識很少,更不可能瞭解這些地方盛産的香料。當時中原的香料主要是蘭香、蕙草、花椒、香桂、白芷、艾蒿、薄荷、小蒜、薑、韭、薤等本土植物。
漢元鼎(前116—前111)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兩廣、海南地區纔與中原正式交往。自漢武帝以後,不僅廣東、廣西朝貢土沉香、降真香等香料,包括扶南、天竺、安息、大食在內的南海諸國都遣使到中原朝貢特産香料、珠寶等物。沉香、檀香、龍腦香、乳香、安息香、薔薇水、丁香、排草、茉莉等域外香料開始傳入中土。薔薇水的傳入,還給中原人民帶來瞭蒸餾提香的概念。
因為稀少,這些域外傳人的香料在當時價格昂貴,比如齣現瞭“一片萬錢”的海南沉香,用香成為一種時尚與高貴身份的象徵。崇神的漢武帝,每到農曆七月七日,就修繕宮廷,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帷,燃九光之燈,列玉門之棗,酌葡萄之酒,等待西王母的到來,希望能在氣味氤氳的氛圍中與西王母相會。用沉檀之香做亭颱樓閣的更是不計其數。與金銀珠寶一樣,香料也是宮廷賞賜大臣的主要物品。
……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精神漫遊,它提供的視角和思考深度遠超我的預期。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每一個觀點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讓人不得不摺服於其洞察力。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細節描摹的筆法,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仿佛能將讀者一下子拉迴到那個特定的情境之中,感受到那種古人對待生活的講究和專注。它不僅僅是記錄知識,更是在傳達一種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每讀完一章,我都會停下來反復迴味,思考其中蘊含的哲理,這種被知識和智慧所充盈的感覺,是閱讀最寶貴的收獲。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遙遠的傳統變得鮮活而可觸摸。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保留瞭傳統文言的凝練和韻味,又在不損害其精神內核的前提下,做齣瞭適度的現代化處理,使得理解門檻大大降低。很多老書的語言障礙是勸退讀者的主要原因,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口語化”的解讀那樣流於錶麵,而是保持瞭一種優雅的距離感,既給予讀者思考的空間,又提供瞭清晰的指引。我個人尤其喜歡其中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它們本身就具有極強的畫麵感和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節奏感。這種文字的魅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不僅吸收瞭信息,還陶冶瞭情操,這是一種雙重的收獲,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閱讀。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封麵上的字體設計非常考究,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審美趣味,那種留白的處理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尤其是當你把它放在書架上的時候,它本身就像一件工藝品,提升瞭整個閱讀空間的格調。我個人非常看重一本書的外在錶現,畢竟“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這本書在“屋子”的裝飾上就已經讓人心滿意足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那種觸感和視覺享受是很多現代書籍無法比擬的。對於喜歡收藏經典版本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
評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史料考證和引注方麵做得相當紮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那些看似隨性的論述背後,其實隱藏著大量細緻入微的文獻比對和梳理工作,讓人對內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對於希望深入探究該領域曆史淵源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基石。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普及讀物,而是具有相當專業深度的參考資料,即便是領域內的老手,也可能從中發現新的切入點或被遺漏的細節。這種對知識負責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書”和“常讀本”。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校對工作做得非常齣色,閱讀體驗極其順暢,幾乎找不到任何令人齣戲的錯誤或瑕疵。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的處理也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精良的排版技術,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內容,在視覺上變得友好和易於接受。很多古籍因為排版粗糙而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避免瞭這個問題,它仿佛是在用現代的閱讀習慣來“翻譯”古代的智慧。這體現瞭編輯團隊對讀者的尊重,他們明白,好的內容需要好的載體來承載。對於那些希望係統學習某個領域知識的讀者來說,一個清晰、無乾擾的閱讀界麵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做到瞭極緻,讓人可以心無旁騖地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