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由七个部分构成,围绕着“21岁”这个主题的6篇小说、精美插画、5篇散文、21个21岁女孩的问答、21个作者感言、1篇主编后记和多张画面精致的图片构成。落落、天宫雁、陈奕潞、李茜、萧凯茵、魏蓉用小说诠释了21岁这个美好年龄所发生的关于感情的故事;朱熙、酥糖、黄小觉、辜妤洁、叶离五人各自用细腻的文笔,以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叙述了21岁时候发生的不同故事,或是孤独的内心、或是友情的真挚、或是亲情的温暖、抑或情感的萌动。
除了一直以来活跃于《文艺风象》的优秀创作群会在《21》中悉数登场之外,本书还邀请“90后”著名摄影师八公小羊负责书中21位21岁女孩的群像摄影,带来与《17》《19》一脉相承却又别具特色的文艺视觉感受。她们用深刻的文字,温暖的画面,展现着21岁的美好时光。除此之外,《21》采用了双封面的装帧设计,清新文艺的腔调,给读者带来如沐春风的感受!
落落,“校园女王”,人气青年作家,本书主编及作者之一,在业内常与郭敬明并提。落落的作品拥有美好的少女情怀,以独特的文学方式改变着新生代文学的面貌,她创造了一个与当前流行的青春阅读迥异的艺术世界。由她主编的文艺生活杂志《文艺风象》也凭借着清新治愈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了时下商业杂志的固有格局,开创出一片专属于文艺青年的美好天地。并长期在网上书城的同类杂志销量排行榜中独占鳌头。
Lullaby / 004
21 / 033
二十一岁一枯荣 / 047
Lunar Hunter / 063
千安万里 / 083
佳人相见一千年 / 105
洗衣机里的海 / 121
舞 / 141
星程 / 151
雪国之晓 / 161
东京火星 / 169
臆想之敌 / 177
如果你听见我的心 / 185
星火 / 193
at 21 / 201
Dreams / 244
创作群at 21 / 260
后记 / 262
21:The end
文/落落
在没有风的地方,总是给人以时间停止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万物都仿佛静止了,没有变化,完全凝固,细胞没有进化也没有衰老,所有的运动都在宇宙中停止了下来。从一个肥皂泡,到一片蓑叶,一串脚步,前脚掌落得重一些,看出是奔跑,还有一颗飞溅的火星停留在空中,释放它的火把还捏在21 岁的自己手里。于是,停,就在这里,没有什么比这个瞬间更适合停止了,让一切就在21 岁的当口凝固,曾是我持久幻想中的最完美的完结。
在推出第一辑《17》时,《19》和《21》就是预计好的——三个年龄,就这三个,足够了,以《21》作为最后一本,大概是以为冥冥之中,我总认为它是个带有明显分界线标志的数字,而它所区分的,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并不是天真和老练,并不是幻想和现实,都不是这些,我想,因为一旦跨过这个年龄,之后的一切都带有一种近乎悲观的无可挽回,是走某条路,爱某个人,计算某个结局,但在21岁之前,路是由自己走出的,那个人是被自己所爱的,从来没有过任何的结局落下过定锤的响声。
其实可以清楚地看见,21岁时被两种力量温柔撕扯的自己,一种是正在褪去的鲁莽慢慢放下主导权,另一种是被外界所被动捏成的新轮廓,于是就这样一个21岁的自己在“我”和“外界”之间缓缓倒戈。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众生中去,之前品尝的所有畅想,刺激,谋求在那之后都不再拥有同样锋利的刀刃,它们没有办法再朝外,抵抗外界的压力,而不得不反过来对准自己,削去不符合容器的锐角。
17岁时连许一个要拯救世界的念头都许得软塌塌,让豪言壮语和棉花糖一起存在也没有半点违和;19岁时也许拥有了整个人生中最成熟的那一秒,第一次在迷路中不小心撞见了生死的诤言;而到了21 岁,一切终于可以回归寂静了,因为那之后啊,那之后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生,都已然是另一个自己,以21为切割完美的断面,彻底划分成两半。之后苦恼一些毫不美丽的问题,关于生计,关于如何讨同行开心,关于一些遥不可及的工作目标,曾经以为看不见的天花板,会很快知道腰挺得直一些就会碰到,于是整个人都驼了背,一天天地矮掉。内在的空虚因此不断增长,逼迫自己去饥不择食地寻求
刺激,它和那个近在咫尺的天花板时时刻刻成为矛盾。时时刻刻的长吁短叹,束手无策
的自己——之后。
所以21岁之前让时间凝固就好了,让它们永恒,让它们成为被保留下的光束,让它们成为历经千年万年也依然闪烁的光芒,提醒着早已物是人非的自己,在21 岁前,一切都异常美好过。它和痛苦之间的关系只是逗弄,绝望也只是怜惜地留下了一串梅花脚印,真正的庸俗不曾造访,时间大概真的曾为自己停止过一次。
21岁,之后活得是成功是失败,是精彩是平凡,那都是之后的事了,与21岁以前的自己没有关系。因为那是两个人生,一个说试上高峰窥皓月,一个说我亦飘零久。
落落
2016年3月1日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略带磨砂的封面,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仿佛触摸到了某种厚重的历史感。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光滑,翻页时那种轻微的阻尼感,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密集的文字内容,在视觉上变得舒展而易于消化。我记得上次在咖啡馆翻阅时,旁边一位老先生特意走过来询问我在看什么书,光是看到封面和内页的质感,他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可见其在物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的水准,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已经超越了一般阅读材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存在的,它绝非可以轻松消遣的“快餐文学”。作者似乎对读者抱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信任,他似乎默认读者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大量的典故引用和晦涩的哲学思辨。有那么几处地方,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此处设置的隐喻究竟指向何方。这种需要“做功课”才能读懂的特性,无疑会劝退一部分读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信息,更像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迫使你的思维边界不断拓展。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且值得被标记、被注解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大胆创新,令我印象深刻。它完全没有采用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那种稳妥方式,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时间线索打散,然后以一种近乎碎片化的方式重新编织起来。章节之间看似跳跃,但当你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信息点串联起来时,会猛然发现,作者早已在开篇埋下了诸多精妙的伏笔。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像在解谜,你需要不断地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穿梭,主动参与到构建故事完整性的过程中去。起初,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回头翻阅前几章的细节,以确认某个特定人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差异。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虽然对读者的专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豁然开朗、将所有散点连接成面的瞬间,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穿透力。它并没有回避那些社会表层之下隐藏的结构性矛盾和个体在庞大体系中的无力感。我读到其中关于“异化”的那几段论述时,不免感到一丝寒意,因为作者描绘的困境,在我们日常的通勤、工作甚至家庭生活中,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提供廉价的希望或简单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更像一面棱镜,将我们不愿意正视的真相折射出来,毫不留情。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消遣,更具备了一种批判和反思的价值。每一次重新拿起这本书,我都会因为自己对当下处境有了新的认识,而感到既沉重又清醒。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立刻被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细腻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对日常琐事的捕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度,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和对话,经过他的重塑,立刻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味。我特别喜欢他运用长句的节奏感,那种句式层层递进、情感不断累积的方式,读起来有一种古典乐章般的韵律感。他叙事时常常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而克制,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这种疏离感与内在的关怀形成了奇妙的张力,让读者在保持客观距离的同时,又忍不住被卷入故事的漩涡。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他不会用大段的议论来强调,而是用一个极为精炼的动作或一个眼神的特写来收束全章,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