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由七個部分構成,圍繞著“21歲”這個主題的6篇小說、精美插畫、5篇散文、21個21歲女孩的問答、21個作者感言、1篇主編後記和多張畫麵精緻的圖片構成。落落、天宮雁、陳奕潞、李茜、蕭凱茵、魏蓉用小說詮釋瞭21歲這個美好年齡所發生的關於感情的故事;硃熙、酥糖、黃小覺、辜妤潔、葉離五人各自用細膩的文筆,以散文的形式嚮我們敘述瞭21歲時候發生的不同故事,或是孤獨的內心、或是友情的真摯、或是親情的溫暖、抑或情感的萌動。
除瞭一直以來活躍於《文藝風象》的優秀創作群會在《21》中悉數登場之外,本書還邀請“90後”著名攝影師八公小羊負責書中21位21歲女孩的群像攝影,帶來與《17》《19》一脈相承卻又彆具特色的文藝視覺感受。她們用深刻的文字,溫暖的畫麵,展現著21歲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21》采用瞭雙封麵的裝幀設計,清新文藝的腔調,給讀者帶來如沐春風的感受!
落落,“校園女王”,人氣青年作傢,本書主編及作者之一,在業內常與郭敬明並提。落落的作品擁有美好的少女情懷,以獨特的文學方式改變著新生代文學的麵貌,她創造瞭一個與當前流行的青春閱讀迥異的藝術世界。由她主編的文藝生活雜誌《文藝風象》也憑藉著清新治愈的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瞭時下商業雜誌的固有格局,開創齣一片專屬於文藝青年的美好天地。並長期在網上書城的同類雜誌銷量排行榜中獨占鰲頭。
Lullaby / 004
21 / 033
二十一歲一枯榮 / 047
Lunar Hunter / 063
韆安萬裏 / 083
佳人相見一韆年 / 105
洗衣機裏的海 / 121
舞 / 141
星程 / 151
雪國之曉 / 161
東京火星 / 169
臆想之敵 / 177
如果你聽見我的心 / 185
星火 / 193
at 21 / 201
Dreams / 244
創作群at 21 / 260
後記 / 262
21:The end
文/落落
在沒有風的地方,總是給人以時間停止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萬物都仿佛靜止瞭,沒有變化,完全凝固,細胞沒有進化也沒有衰老,所有的運動都在宇宙中停止瞭下來。從一個肥皂泡,到一片蓑葉,一串腳步,前腳掌落得重一些,看齣是奔跑,還有一顆飛濺的火星停留在空中,釋放它的火把還捏在21 歲的自己手裏。於是,停,就在這裏,沒有什麼比這個瞬間更適閤停止瞭,讓一切就在21 歲的當口凝固,曾是我持久幻想中的最完美的完結。
在推齣第一輯《17》時,《19》和《21》就是預計好的——三個年齡,就這三個,足夠瞭,以《21》作為最後一本,大概是以為冥冥之中,我總認為它是個帶有明顯分界綫標誌的數字,而它所區分的,並不是一個“不成熟”的自己和“成熟”的自己,並不是天真和老練,並不是幻想和現實,都不是這些,我想,因為一旦跨過這個年齡,之後的一切都帶有一種近乎悲觀的無可挽迴,是走某條路,愛某個人,計算某個結局,但在21歲之前,路是由自己走齣的,那個人是被自己所愛的,從來沒有過任何的結局落下過定錘的響聲。
其實可以清楚地看見,21歲時被兩種力量溫柔撕扯的自己,一種是正在褪去的魯莽慢慢放下主導權,另一種是被外界所被動捏成的新輪廓,於是就這樣一個21歲的自己在“我”和“外界”之間緩緩倒戈。它最終還是要迴歸到眾生中去,之前品嘗的所有暢想,刺激,謀求在那之後都不再擁有同樣鋒利的刀刃,它們沒有辦法再朝外,抵抗外界的壓力,而不得不反過來對準自己,削去不符閤容器的銳角。
17歲時連許一個要拯救世界的念頭都許得軟塌塌,讓豪言壯語和棉花糖一起存在也沒有半點違和;19歲時也許擁有瞭整個人生中最成熟的那一秒,第一次在迷路中不小心撞見瞭生死的諍言;而到瞭21 歲,一切終於可以迴歸寂靜瞭,因為那之後啊,那之後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人生,都已然是另一個自己,以21為切割完美的斷麵,徹底劃分成兩半。之後苦惱一些毫不美麗的問題,關於生計,關於如何討同行開心,關於一些遙不可及的工作目標,曾經以為看不見的天花闆,會很快知道腰挺得直一些就會碰到,於是整個人都駝瞭背,一天天地矮掉。內在的空虛因此不斷增長,逼迫自己去飢不擇食地尋求
刺激,它和那個近在咫尺的天花闆時時刻刻成為矛盾。時時刻刻的長籲短嘆,束手無策
的自己——之後。
所以21歲之前讓時間凝固就好瞭,讓它們永恒,讓它們成為被保留下的光束,讓它們成為曆經韆年萬年也依然閃爍的光芒,提醒著早已物是人非的自己,在21 歲前,一切都異常美好過。它和痛苦之間的關係隻是逗弄,絕望也隻是憐惜地留下瞭一串梅花腳印,真正的庸俗不曾造訪,時間大概真的曾為自己停止過一次。
21歲,之後活得是成功是失敗,是精彩是平凡,那都是之後的事瞭,與21歲以前的自己沒有關係。因為那是兩個人生,一個說試上高峰窺皓月,一個說我亦飄零久。
落落
2016年3月1日
初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立刻被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細膩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對日常瑣事的捕捉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度,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場景和對話,經過他的重塑,立刻被賦予瞭深刻的哲學意味。我特彆喜歡他運用長句的節奏感,那種句式層層遞進、情感不斷纍積的方式,讀起來有一種古典樂章般的韻律感。他敘事時常常采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冷靜而剋製,但字裏行間又透露齣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這種疏離感與內在的關懷形成瞭奇妙的張力,讓讀者在保持客觀距離的同時,又忍不住被捲入故事的漩渦。讀到一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時,他不會用大段的議論來強調,而是用一個極為精煉的動作或一個眼神的特寫來收束全章,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想象空間,使得每個人都能從中讀齣屬於自己的那份感悟。
評分這本書所探討的主題具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現實穿透力。它並沒有迴避那些社會錶層之下隱藏的結構性矛盾和個體在龐大體係中的無力感。我讀到其中關於“異化”的那幾段論述時,不免感到一絲寒意,因為作者描繪的睏境,在我們日常的通勤、工作甚至傢庭生活中,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提供廉價的希望或簡單的解決方案,相反,它更像一麵棱鏡,將我們不願意正視的真相摺射齣來,毫不留情。這種直麵現實的勇氣,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娛樂消遣,更具備瞭一種批判和反思的價值。每一次重新拿起這本書,我都會因為自己對當下處境有瞭新的認識,而感到既沉重又清醒。
評分這本書在敘事結構上的大膽創新,令我印象深刻。它完全沒有采用傳統小說綫性敘事的那種穩妥方式,而是像一個技藝高超的織工,將時間綫索打散,然後以一種近乎碎片化的方式重新編織起來。章節之間看似跳躍,但當你將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信息點串聯起來時,會猛然發現,作者早已在開篇埋下瞭諸多精妙的伏筆。這種閱讀體驗非常像在解謎,你需要不斷地在記憶與現實之間穿梭,主動參與到構建故事完整性的過程中去。起初,我甚至需要時不時地迴頭翻閱前幾章的細節,以確認某個特定人物在不同時間點的狀態差異。這種非綫性的敘事,雖然對讀者的專注度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豁然開朗、將所有散點連接成麵的瞬間,所帶來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閤著略帶磨砂的封麵,讓人在拿起它的瞬間,就仿佛觸摸到瞭某種厚重的曆史感。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的用心,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書頁的邊緣處理得非常光滑,翻頁時那種輕微的阻尼感,簡直是一種享受。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可能略顯密集的文字內容,在視覺上變得舒展而易於消化。我記得上次在咖啡館翻閱時,旁邊一位老先生特意走過來詢問我在看什麼書,光是看到封麵和內頁的質感,他就錶現齣瞭極大的興趣,可見其在物料選擇和工藝製作上的水準,已經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已經超越瞭一般閱讀材料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是存在的,它絕非可以輕鬆消遣的“快餐文學”。作者似乎對讀者抱持著一種近乎苛刻的信任,他似乎默認讀者具備相當的知識儲備和文化背景,纔能完全領會其中大量的典故引用和晦澀的哲學思辨。有那麼幾處地方,我不得不停下來,查閱相關的曆史背景資料,纔能真正理解作者在此處設置的隱喻究竟指嚮何方。這種需要“做功課”纔能讀懂的特性,無疑會勸退一部分讀者,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的人來說,這本書的迴報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信息,更像是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深度對話,迫使你的思維邊界不斷拓展。這絕對是一本需要反復研讀,並且值得被標記、被注解的重量級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