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月不知心里事》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奋斗史,也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长故事,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二:从书中你不仅能认识和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感受到作为人的共同需求和信仰。当然,也会有或平静、或喜悦、或成长、或挣扎、或震撼的感受。
三:作者沐儿,简书、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慈怀读书会专栏作者。她文笔细腻,暖心,对人物、对事件,有自己的独特角度和认知,给你以启迪,也给你以享受。
在山清水秀,充满灵气的天堂山脚下的宋家湾,有一户有着四姐妹的人家。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地方,她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跟命运、温饱、求学、婚姻进行抗争呢?
里面的女子勤劳、单纯、善良、有爱。她们中有一味付出的,也有忍痛认命的,当然也有觉醒抗争的……
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那样的一个家庭,那样的一个地方,那样的她们……所能做到的,所能选择的和所能得到的,会是怎样的呢?
书中有民俗风情、有艰辛的现实生活、有女性遭受的歧视、也有她们的成长觉醒以及奋斗!让我们带着好奇和疑问往下看吧,看山村美景,看民俗风情,看各色人生……
沐儿,对外汉语硕士,旅居欧洲,喜欢瑜伽和徒步,热爱美食和旅行,脚印遍及三十多个国家。简书、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慈怀读书会专栏作者。不羡慕别人,自己的就是好的。倡导简约生活,自由的时间是她所珍贵的。
个人公众号:沐爱一生(muai-13),已出版畅销书《幸福需要的钱,远比你想象得少》《世间唯有我的达西先生》。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饥饿和战乱永远与你无关
“米燕zui怕的,还是夏天。虽然一年到头,米燕都会有挨饿的感觉,可夏天里zui厉害,夏天天长,早晨半缸子稀饭,到了中午,饿得头昏眼花。女生宿舍隔壁的小商店里,早上会有新炸的油条卖,可是,米燕从来没去买过,她的每一分钱,都得留着应急。上中学了,经常要买个参考书、练习册什么的,她可不敢随便花了口袋里的那一块两块钱,宋芝偶尔会买一根,有时候还分给她一点,那油条的味道,真是好吃。米燕在心里想,有一天自己有钱了,要买好多好多油条来吃。
即便那么饿,可是中午吃饭的时光,却是zui煎熬的——米燕打二两饭,浅浅的一小平碗,却能从里面挑出十几二十几条虫子来。每次打完饭,大家都先把虫子捡出来扔了,然后开吃。可怜的米燕,从小就超级害怕软体动物,每次大家已经挑拣完呼呼啦啦地吃完了,她还在反复一遍遍地翻,等到她终于打算吃的时候,饭已经凉透了,倒上开水泡一下,有可能又漂起一两条虫子来。
午饭和晚饭,都是这样。每次吃完,米燕都觉得胃里不舒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不吃难道让自己饿死?”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现在的人们。
现在的人们,不吃饭要么是挑食,要么是绝食,要么就是减肥……真正的饿的发慌,饿的害怕过夏天,恐怕也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方,才能表现的如此鲜活和淋漓尽致吧!那种从身体到灵魂都清清楚楚感受到的饥饿和恐惧……
这种感觉对于现在的你可能很陌生,你可能还会觉得这些离现在的我们很遥远。其实,再远也才不过四五十年;再远,你的爷爷奶奶也都知道,你可以去问、来看。
那是一个时代,历史会有记载、他们会有回忆、你也应该知道……那些饱受饥饿折磨的困苦画面:
一家农民在极度饥饿的困境中苟延残喘,他们已经没有了站起来的力量和信心,只是静静地坐着、躺着或半躺着,醒着、睡着或是半睡着;他们已经没有力气挪动一下,哪怕是眨一下眼皮,伸一下手指,动一下嘴角,一切都显得力不从心,几乎是“回光返照”了;他们已经仅仅剩下一张皮和一副骨架,,已悄悄地向他们走来了。
其实,这种饥饿和困苦的画面,你应该也不会很陌生。现在,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些山区,还有人们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现在,非洲南部和战乱地区,骨瘦如柴的儿童也随处可见……
唯愿现在挑食、绝食、减肥的你,归来仍是少年,饥饿和战乱永远与你无关。
第1章: 夏 月
第2章: 送 养
第3章: 男 娃
第4章: 新时代
第5章: 进 城
第6章: 提 亲
第7章: 小路惊魂
第8章: 冷 月
第9章: 绝 望
第10章: 计 划
第11章: 逃 婚
第12章: 新 月
第13章: 愧 疚
第14章: 丧 命
第15章: 米香出嫁
第16章: 饿
第17章: 得 意
第18章:白云生处
第19章:老储家
第20章:绍鸿娶亲
第21章:转校生
第22章:窥视阴影
第23章:中考前夕
第24章:赚学费
第25章:男同学
第26章:明 月
第27章:情 书
第28章:暑 假
第29章:蠢蠢欲动
第30章:各奔东西
第31章:轮 回
第32章:朝 阳
第33章:福兮祸也
第34章:来 信
第35章:心太软
第36章:残 月
第37章:祸不单行
第38章:虐心手术
第39章:日 子
第40章:变 脸
第41章:患得患失
第42章:背 叛
第43章:幻 灭
第44章:要强大
第45章:法庭见
第46章:满 月
后记
第1章 夏 月
那是1974年的夏天,一个清朗明亮的晌午,天堂山脚下淠河村的男人们,跟往常一样,无精打采地在庄稼田里劳作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水田里的稻子已经开始抽穗……虽说今年风调雨顺,应该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是这些庄稼汉们仍恹恹地打不起精神。因为大集体,吃大锅饭,收成再好,还是吃不饱。
天堂山这个地方,其实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个景色奇美的好地方,海拔1729米,是大别山的主峰,人称“小黄山”,自古还有“吴楚东南第一关”之称。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可以北望中原,南眺荆楚。若是爬上山去,环视四周,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时候,在山上欣赏云海,更是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可是,这些在天堂山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哪有那个闲情逸致!人们挣扎在填饱肚子的生死线上,老人们只是对着这大山发愁,抱怨这大山阻挡了外面的世界,上山的羊肠小道歪歪斜斜,泥泞不堪,让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地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谁还有心情爬上山顶去看风景?
本书的主人公米燕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灵气、同时也充满贫穷和抱怨的地方——天堂山脚下淠河村的宋家湾。
据说母亲在生下她之前,还在屋后唯一的一棵枣子树下打枣子。家里有三个女儿,但由于营养不良,都有些面黄肌瘦,这些枣子,她们垂涎已久,可是母亲说,一定要等到枣子长到十成熟才可以摘,不然就太可惜了。于是这三个女娃子,只好每天“望枣兴叹”,巴望着枣子早一点变红。如今,枣子刚刚红了尾巴,母亲估摸着肚子里的娃就在这两天也要出来了,趁自己还能活动,赶紧背个大背篓,提根竹竿,带上三个女儿去打枣子。
这三个女娃子,一个12岁,一个9岁,一个6岁,兴奋的脸蛋上难得地透出红晕。要知道,在这样的山沟沟里,除了野果子,农民们很少能吃到水果。这里,除了稻田、麦田,还有一大片桑叶地,三个女娃子平时除了桑葚,能吃到的,也就是这蜜枣了,所以此刻她们的欢喜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12岁的大女儿也拿了竹竿,帮着母亲打枣,两个妹妹迫不及待地捡了起来。枣子偶尔掉在她们的头上,咯咚咯咚地响,虽然也被打得生疼,但两姐妹一边嘻嘻哈哈哎哟哎哟地叫着,一边摸摸头赶紧继续捡。蜜枣那么脆、那么甜,这点疼算得了什么!她俩一边捡,一边不时地把枣儿在脏兮兮的袖管上擦一擦,一下子就塞进了嘴里,遇到又大又红的,她们就会跳着蹦着送过来给母亲和大姐尝一尝。
但是快乐很快就被恐惧所笼罩,因为母亲突然捂住肚子,只一瞬,密密的汗珠就从她惨白的脸上滚落了下来,她缓缓卸下背篓,忍着痛说:“恐怕是要生了。”
老大和老二赶紧扶起母亲回家,老三恋恋不舍地又捡了几个枣子,也跟着母亲和姐姐往家去。大女儿隐约还记得老三出生时的情境,她把母亲扶到床边,就一溜烟地跑去隔壁,找小奶奶来给母亲接生。
小奶奶端起早就准备好的筛子,筛子里放着纱布、剪子和搓好的棉线。她踮着小脚,来到西头侄儿媳妇的卧房里,好在房间靠北有个窗户,屋子里还不算昏暗。
母亲疼得大喘气,在疼痛的间隙,她担忧地对小奶奶说:“婶啊,如果这个再是个丫头,可怎么是好啊。”小奶奶还没来得及说话,大女儿就抢先说道:“娘,你就甭操心了,丫头就丫头,我们帮你带。”母亲望了大女儿一眼,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你懂什么啊。”小奶奶也叹了一口气:“他嫂啊,这生丫头还是生男娃,我们女人也没办法啊,都是命。唉!”母亲摸着肚皮,眼神里充满期待:“该是男娃吧——怀这个娃的时候,跟前三个都不一样,天天在肚子里抻胳膊蹬腿的,没个停歇……”
后 记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米燕的命运写得这么心酸?她对第一次婚姻的选择,不像前一部分作者笔下的米燕的性格啊?
在这里,我公开说明一下,文里的米燕,是有原型的。小说以米燕的生活轨迹为基础,力求还原事实,接近真相。
米燕确实心高气傲,但她的出身、她的成长环境、她的机会、她的眼界,局限了她的选择。真正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走出去,镇上就是她心目中的“小城”。虽然向往大城市,但不到万不得已,不敢铤而走险,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
所以,米燕一开始的目标,只是去镇上的希望小学工作。在走投无路的最后,她才置之死地而后生,勇敢去闯世界。
早期的米燕代表的,是一类人——出生在小地方、有能力却最终囿于环境的约束,像被温水煮着的青蛙,慢慢躺在舒适圈里,不再扑腾一下的那类人。
她第一段失败的婚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她的救赎。让她鼓起勇气,与过去的一切说再见;釜底抽薪,迎来新的天地。
米燕说,胡杨是她真正爱过的男人,虽然被他伤透了心。他并不坏,热情好客,不喝酒的时候,有趣而深沉。他对米燕,有伤害,也有温情。所以,他们才会纠缠那么多年,经历希望失望绝望。她原本以为,他能稍微收敛心性,只要有可能,她愿意与他白首。可他一次次突破她的底线,最后不得已,只能放手。
米燕,是胡杨一生最恨的人;可能,也是他最爱的人。
——沐儿
2017年4月18日于比利时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人心情沉重又深思的小说,书名我倒是记不太清了,但故事里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感纠葛和对人性的探讨,却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绘一幅油画,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人物内心的挣扎。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中年人,他背负着无法言说的过去,试图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寻找到一丝安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激烈的对峙,而是缓慢渗透、逐渐显现的张力,就像冰山下的暗流,不动声色地推动着所有人的命运。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透骨的孤独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旷的房间,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回荡。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散文,让人沉浸于景物与心境的交融;时而又陡然紧张,迫使读者直面那些尖锐的人生选择。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情节的反转和刺激,而是更注重内在的真实性,那种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理的厚重感,才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写法,视角在不同的时间点和人物之间频繁跳跃,起初读起来有些吃力,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的时间轴。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这种交错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史诗感和宿命感,让你仿佛在拼凑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在描绘家族几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时,这种手法显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你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去自行构建完整的真相,这种参与感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也很有启发性,书里反复出现关于旧照片和书信的描写,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物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唯一桥梁。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古典的韵味,用词考究,充满了文学的美感,但又绝不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作品,如果你指望快速浏览完每一个章节,恐怕会错过作者精心布置的很多情感伏笔和象征意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对“时间”的哲学思考。时间在书中似乎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过去的错误总以新的面貌在后代身上重演,这让人感到一种深刻的宿命感,但也隐约透露出一丝希望——只要我们能正视和理解过去的循环,也许就能打破它。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河流、雾气和某种特定的花卉,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们像音乐中的和弦,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氛围感。看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沉静,它没有给我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人生复杂性的勇气。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是一次对自我进行深入“考古”的阅读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基调略显压抑的小说不太感冒,但这部作品的魔力在于,它能在最深的绝望中挖掘出人性中最微弱却最坚韧的光芒。它讲述的不是英雄主义的胜利,而是普通人在巨大困境下的生存智慧和情感韧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家园”这个概念的阐释。这个“家园”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所,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来源。当主角们不得不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地,或者眼睁睁看着熟悉的一切崩塌时,那种失根的感觉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南方潮湿闷热的夏季,还是北方寒冷萧瑟的冬日,环境始终是烘托人物心境的重要元素。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行,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灵魂深处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拥有”,开始感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构成我们生命基石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人物之间的交流充满了张力,很多时候,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都隐藏在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停顿、回避和轻描淡写的背后。我甚至可以读出字里行间那些未被言明的潜台词。特别是两位主要女性角色之间的对手戏,她们之间既有惺惺相惜的理解,也有基于立场和命运的微妙对抗,那种“不打不相识”又“相知却不能相守”的复杂情感,处理得极为微妙和高级。作者对于社会背景的铺陈也相当扎实,它不是简单的历史背景板,而是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物的选择和命运走向。读完后我特意去查阅了书中所涉及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发现作者在细节上的考据是相当严谨的,这使得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大大增强。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宏大叙事所裹挟和塑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